养老难题如何破解
2016-02-09何玉梅
养老难题如何破解
“如果有一天,我老无所依,请把我埋在,埋在那春天里”,流行歌曲可以轻松地这样唱,但是,又有谁甘愿在经历一世操劳之后孤苦无依,老无所养?谁又愿意在春天来到时却独自老去?
如东,中国人口老龄化比重最高的县。作为全国最早实行计划生育的“红旗县”,从1997年开始已连续18年人口“负增长”,60岁以上人口比重达29.26%时,28万老人正在寻找“寄托”之所。按官方数据,相比全国人口,如东提前了20年进入老年型社会,如东正在感受老龄化带来的阵痛。
如东人口老龄化的缩影,是未来中国逃不掉的困局。
现如今,“老有所养”已成为我国2.2亿老年人的期待。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升至2.2亿,占比16.1%。老龄化的加剧、社会劳动人口抚养负担的加重、平均预期寿命的延长以及养老金运行压力的加深,无不警示人们:退休养老所带来的压力不容忽视。
2016年,我国养老金“十二连涨”,但养老金“十二连涨”的背后,却是退休人口基数增大,中国养老金运行压力加大。中国社科院的一份研究报告称,随着老龄化进程加快,未来收支平衡问题比较突出,或将出现巨大缺口。那么问题来了,在多层次养老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如何摸索出适合中国国情又高效的养老方式?
衡量退休人员生活水平的通行指标是“养老金替代率”(即职工退休时的养老金水平与退休前工资水平之比)。国际经验显示,当养老金替代率达到70%左右时,退休人员的生活水平与在职时大体相当,而低于50%时生活质量则明显下降。
目前,经合组织(OECD)成员国大部分采取三支柱养老金模式,目的是合理分担政府、雇主和个人养老责任。到2012年底OECD成员国的第二和第三支柱的养老金占GDP加权平均比重为77%,而我国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养老金占GDP比重仅为5.1%。养老体系结构不合理是造成当前制度困境的主要原因。
同方全球人寿《2015中国居民退休准备指数调研报告》呼吁,政府、雇主、个人均需要对退休生活承担责任。
首先,政府应该完善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降低基本养老保险费率。同时,继续坚持完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体系建设,逐步缩小由“双轨制”等制度因素带来的企事业单位、城乡间的过大差距;通过经济手段激励企业、居民做好退休准备。
其次,要加快养老金融发展,发挥金融机制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调节作用,满足人们多样化的养老需求。出台系统性的金融支持养老产业发展指引,鼓励金融机构创新养老金融产品和服务,如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等;积极开展债券品种创新,支持企业申请发行养老产业专项债券;适当放开保险牌照的发放,放宽养老金融业务资格的市场准入等,鼓励金融资源向养老产业倾斜,带动整合社会资源向养老产业配置。
第三,创新养老服务,鼓励民间资本和社会资本参与养老产业建设,比如优先保障养老机构土地供应、降低项目最低资本金要求、财政贴息贷款、税收优惠等政策扶持。
当然,在政府社会保险体系之外,提升居民未雨绸缪的养老意识,以市场化破解养老困局正成为一种共识。
(何玉梅/执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