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贸易隐含碳驱动因素及低碳化路径研究综述

2016-02-09杨楠楠

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 2016年12期
关键词:碳化驱动贸易

杨楠楠

(北京服装学院商学院,北京100029)

贸易隐含碳驱动因素及低碳化路径研究综述

杨楠楠

(北京服装学院商学院,北京100029)

在贸易隐含碳测算和碳排放责任界定成为理论界的研究重点之后,贸易隐含碳的研究也延伸到隐含碳的驱动因素及贸易低碳化路径等方面。概述了采用指标分解法和结构分解法关于贸易隐含碳驱动因素的相关研究,并概括了学者们基于贸易隐含碳驱动因素的研究而提出的关于贸易低碳化发展的路径选择。

贸易隐含碳;驱动因素;低碳贸易

贸易隐含碳是指贸易产品内含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反映进出口活动对一国碳排放总量的影响。如果一国出口隐含碳总量大于进口隐含碳总量,则该国是隐含碳净出口国,说明贸易活动增加了该国的环境负担,反之,则该国为隐含碳净进口国,说明贸易活动降低了该国的碳排放。近年来,学术界对贸易隐含碳的测算研究表明,国际贸易中隐含了大量的碳排放,且主要发达国家是贸易隐含碳的净进口国,发展中国家则是隐含碳的净出口国。贸易隐含碳的测算引发了学术界对碳排放责任如何界定的讨论,同时也将研究视线延伸到贸易隐含碳的驱动因素及贸易低碳化的路径等方面。在测算贸易隐含碳的同时,越来越多的文献开始进一步分析隐含碳增长的驱动因素,并进而提出了促进贸易与环境协调发展,逐步实现贸易低碳化的政策建议。

1 关于贸易隐含碳驱动因素的研究

研究贸易隐含碳驱动因素的主流方法是利用指标分解法(Index Decomposition Analysis,IDA)和结构分解法(Structural Decomposition Analysis,SDA)对造成碳排放增长的因素进行分解分析。IDA模型的优势在于对数据的要求相对不高,操作方法也相对简单,但不足之处是无法进一步分解最终需求结构、中间投入技术等因素;而SDA方法则可以进行更为细致的分解分析,但对数据有较高的要求[1]。

张友国[2]对1987—2007年中国外贸隐含碳的研究及运用SDA模型的分析结果表明,中国自2005年已成为隐含碳的净出口国,其中,贸易规模的增长是隐含碳增加的主要原因,而部门能源强度的降低对隐含碳增加有抑制作用,进出口产品结构、能源结构、投入结构和碳排放系数的变化则没有明显影响。Yan等[3]利用SDA模型的研究表明,中国出口中隐含碳排放从1997—2007年增长了449%,其中规模效应为450%,结构效应为47%,技术效应为-48%,再一次印证了中国出口隐含碳的增加主要是由出口规模的扩大引起的。李艳梅等[4]同样利用SDA模型研究了1997—2007年中国出口贸易隐含碳的驱动因素,结果再次显示:出口规模的扩大是中国出口隐含碳增加的主要原因,而中间生产技术的变化是次要原因,同时指出,直接碳排放强度的下降和出口结构的改善,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碳排放,但仍然无法抵消出口规模增长带来的增排效应。此外,杜运苏等[5]、王丽丽等[6]采用同样方法的研究也均显示,出口规模的扩大是造成中国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增长的最主要因素。

王媛等[7]运用IDA中广泛使用的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LMDI)研究了影响2005年中国贸易隐含碳净转移的因素,结果显示:在引起净转移的因素中,由进出口商品完全碳排放系数差异反映的强度效应和由进出口差额反映的规模效应的贡献率分别为60%和55%,而由进出口结构差异反映的结构效应的贡献率为-14%,说明高碳排放强度是造成中国目前碳转移额外增加的主因。杜运苏和孙辉煌[8]运用LMDI分解技术对中国1997—2007年出口隐含碳排放增长的研究得出了和前述研究相同的结论,即扩大的出口规模是造成隐含碳排放增长的最主要因素,而降低的排放强度是减少隐含碳排放的最主要因素,出口结构变化对隐含碳排放的影响有限。短期内,中国可以通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来降低排放强度,而长期看,出口结构的调整升级则是可行的选择。

对隐含碳影响因素的分解研究也涉及了双边贸易。Dong等[9]、赵玉焕等10]分别利用IDA方法和SDA方法对1990—2000年和1995—2009年中日贸易的隐含碳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均表明贸易规模的扩大是中日双边贸易隐含碳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闫云凤等[11]以及庞军等[12]对中欧贸易隐含碳的分解分析也都显示:虽然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起着削减隐含碳增长的作用,但规模效应仍然是驱动隐含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因素。马晶梅等[13]采用SDA对中美贸易隐含碳转移规模的原因分析表明:1995—2011年,中国承接了美国转移的3.22亿t贸易隐含碳,其中,规模效应贡献率达169.3%;结构效应总体为正,但影响很小;技术效应为负,贡献了-75.6%,证明中国企业能源利用效率的不断提升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两国贸易隐含碳转移规模的扩张。

综上所述,中国对驱动因素的研究已逐步兴起,且已涉及双边贸易隐含碳增长的因素分析。在现有文献中,贸易的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及技术效应是分析的重点,也有研究具体分解到碳强度效应、中间产品技术效应。同时,国内学者还对他国贸易隐含碳问题进行了研究,例如赵玉焕等[14]使用SDA模型对印度1995—2009年外贸隐含碳进行的因素分解分析,以及赵玉焕等[15]使用SDA模型对俄罗斯1996—2009年的外贸隐含碳驱动因素分解分析均显示:规模效应是隐含碳增长的最主要因素。

2 关于贸易低碳化路径的研究

在对中国贸易隐含碳进行测算并分析其增长的驱动因素的基础上,很多学者提出了促进外贸与环境协调发展,实现外贸发展低碳化的政策建议。这些政策建议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技术进步和调整出口结构来发挥技术和结构效应在隐含碳增长中的负效应,抵消出口规模导致的增排效应;二是加强国内的环境规制,并在国际层面呼吁各国合理承担基于消费的碳减排责任,通过国际间的资金和技术转移,通过促进环境友好型产品的贸易自由化,降低贸易的环境成本,实现贸易低碳化。

李艳梅等[4]从结构分解分析模型的计算结果出发,认为改变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是减少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的最有效途径。但是,由于受经济发展阶段和产业结构的制约,短期的现实选择仍然是全面推进技术进步和改善出口结构,通过进一步强化其减排效应来部分抵消巨大出口总量所产生的增排效应。闫云凤[16]也指出,加大环境规制力度才是降低中国出口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的关键所在。此外,庞军等[12]、马晓薇等[17]和马晶梅等[13]均提出,短期内,可以通过出口结构的调整和淘汰落后产能以及推动技术进步来降低出口碳排放;而从长期来看,引导产业向高附加值、低碳的高端制造业和第三产业转型,才是改变我国隐含碳排放净出口国地位的根本途径。从具体措施上,闫云凤[16]通过对钢铁行业的研究指出,相比未调低出口退税率的产品而言,调低出口退税率的商品出口隐含碳增长率大幅降低,因此出口退税政策可作为中国减少出口隐含碳的一项措施。

闫云凤[16]还指出,国际社会应该建立基于消费的温室气体核算体系,发达国家不仅要在本国开展减排行动,也应通过资金和技术转移提高落后国家的技术水平。同时,世界贸易组织(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UNFCCC)应加强合作和支持,促进环境友好型产品的贸易自由化,使得这类产品以更低的成本得到使用和传播,同时对生产者产生激励,促进生产国扩大生产和出口。张娟[1]也提出,在调控贸易规模,调整优化中国进出口产品结构,进一步加强环境规制力度,促进技术创新降低污染排放强度的同时,中国还应积极参与全球气候变化领域的国际合作。鉴于“发达国家消费,中国承担污染排放后果”的局面,在推进国际气候变化公约谈判的过程中,要积极倡导基于消费责任的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体系,呼吁发达国家重新审视向中国转移的隐含污染排放成本,加大对中国清洁型生产技术的转移力度,定期提供一定的财政支持或资金援助中国,尽快建立清洁发展机制。

3 总结

综上所述,学术界关于中国外贸隐含碳驱动因素的研究均表明,在“规模效应”、“结构效应”、“技术效应”三大效应中,“规模效应”对隐含碳增加的贡献率最大,结构效应贡献率较小,技术效应贡献率为负,说明中国在节能减排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同时,基于对贸易隐含碳驱动因素的研究,理论界提出了贸易低碳化路径的相应方向,但关于具体措施的研究以及分行业的研究尚有待开展。

[1]张娟.中国对外贸易的环境效应评估及其政策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152-158.

[2]张友国.中国贸易含碳量及其影响因素——基于(进口)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的分析[J].经济学,2010,9(4):1 287-1 310.

[3]Yan Y,Yang L.China's foreign trade and climate change:A case study of CO2emissions[J].Energy Policy,2010,38 (38):350-356.

[4]李艳梅,付加锋.中国出口贸易中隐含碳排放增长的结构分解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8):53-57.

[5]杜运苏,张为付.中国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增长及其驱动因素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2(3):97-107.

[6]王丽丽,王媛,毛国柱,等.中国国际贸易隐含碳SDA分析[J].资源科学,2012,34(12):2 382-2 389.

[7]王媛,魏本勇,方修琦,等.基于LMDI方法的中国国际贸易隐含碳分解[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2):141-146.

[8]杜运苏,孙辉煌.中国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增长因素分析:基于LMDI[J].世界经济研究,2012(11):44-49.

[9]Dong Y,Ishikawa M,Liu X,et al.An analysis of the driving forces of CO2emissions embodied in Japan-China trade[J].Energy Policy,2010,38(11):6 784-6 792.

[10]赵玉焕,王淞.基于技术异质性的中日贸易隐含碳测算及分析[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1):12-18,26.

[11]闫云凤,赵忠秀,王苒.中欧贸易隐含碳及政策启示——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实证研究[J].财贸研究,2012,23(2):76-82.

[12]庞军,张浚哲.中欧贸易隐含碳排放及其影响因素——基于MRIO模型和LMDI方法的分析[J].国际经贸探索,2014,30 (11):51-65.

[13]马晶梅,王新影.基于MRIO模型的中美贸易内涵碳转移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5,30(9):40-47.

[14]赵玉焕,田扬,刘娅.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印度对外贸易隐含碳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4(10):77-87.

[15]赵玉焕,刘娅.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俄罗斯对外贸易隐含碳研究[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5(3):24-34.

[16]闫云凤.中国对外贸易隐含碳研究[M].上海:上海浦江教育出版社,2014:153-160.

[17]马晓微,李彬,张梦莹,等.2002-2010年间中国对外贸易中隐含碳核算及变化趋势[J].中国能源,2015,37(11):27-32.

A literature review on driving factors of trade-embodied carbon and route on low-carbon trade

YANG Nannan
(Business School,Beijing Institute of Fashion Technology,Beijing 100029,China)

On the basis of the studies on calculating carbon dioxide embodied in trade and responsibilities of carbon dioxide emission,the research in relation with trade-embodied carbon has extended to discussions on the driving factors of trade embodied carbon and the route to low-carbon trade.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studies on driving factors of trade embodied carbon by Index Decomposition Analysis(IDA)and Structural Decomposition Analysis(SDA)and outlined the studies on the route to low-carbon trade.

carbon dioxide embodied in trade;driving factors,low-carbon trade

F757;X196

A

1674-0912(2016)12-0005-03

2016-10-27)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纺织产业对外贸易隐含碳评估及贸易低碳发展路径选择”(14BJL056);北京服装学院创新团队与优秀人才选拔与培养计划项目“我国废旧纺织品回收及再利用研究团队”(PTTBIFT_TD_007)

杨楠楠(1976-),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副教授,研究方向:国际纺织品服装贸易、低碳经济。

猜你喜欢

碳化驱动贸易
基于模糊PI控制的驱动防滑仿真系统分析
“2021贸易周”燃爆首尔
碳化对飞灰稳定化加药量测评的影响
屈宏斌:未来五年,双轮驱动,砥砺前行
轨旁ATC系统门控柜接收/驱动板改造
贸易融资砥砺前行
贸易统计
基于S3C6410的Wi-Fi驱动移植实现
贸易统计
9608聚合物防水防腐涂料在混凝土防碳化处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