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修复治理环境问题的措施和方法研究
2016-02-09吴玉宝
吴玉宝
(黄山市环境科学研究所安徽黄山245000)
生态修复治理环境问题的措施和方法研究
吴玉宝
(黄山市环境科学研究所安徽黄山245000)
从矿山地质治理、土地生态恢复与治理、水土流失治理和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森林和湿地生态修复等方面提出生态修复和治理的具体措施,为生态修复工程提供较好的措施和方法。
生态修复
所谓生态修复是指对生态系统停止人为干扰,以减轻负荷压力,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自组织能力使其向有序的方向进行演化,或者利用生态系统的这种自我恢复能力,辅以人工措施,使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或使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
1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1]
坚持保护与治理、保护与开发相结合,对矿山进行地质环境综合整治,按照宜林、宜耕、宜渔等原则合理选择治理工程措施。通过坡面清理、支档等工程方式对边坡进行治理,消除安全隐患;对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区实施场地平整、矿坑回填、固体废弃物和矿坑污水进行处理,使矿山损毁土地恢复到可利用状态;通过复绿、复耕等方法使矿山地质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实现生态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2 土地生态恢复与治理
2.1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
实施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工程、坡耕地综合整治工程、崩岗治理工程和山洪沟防治工程,工程重点为建设水土保持林、经果林、水源涵养林、崩岗治理、坡面水系、坡改梯、封禁治理等。
2.2实施高效生态茶园修复工程
进行生态立体栽培推广、茶园梯壁修复、茶园基础夯实和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推广等。通过实施“茶—林—绿肥”的复合栽培,合理建设水利和道路设施,达到树、草、肥、水、路的有机结合,形成梯壁牢固、梯层整齐、水土保持良好的茶园模式。
2.3实施生态移民
做好扶贫规划与生态建设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之间的相互衔接,对扶贫项目开展全面的生态效益与环境影响评价,充分考虑扶贫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生态敏感程度,根据不同情况区分“搬穷”和“帮穷”,实施差异化的扶贫策略。
3 水土流失治理与保护
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内以小流域为单元,在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基础上,对水土保持措施进行配置,耕作措施、植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治坡与治沟相结合,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治一片,成一片,保护一片;以发展林业为重点,将生态保护作为首要任务,改善林业品种结构,积极营造用材林、经济林、水保林,对疏幼林地进行补植,并实行封禁治理;25°以上坡耕地逐步退耕还林还草;对25°以下坡耕地酌情进行退耕还林、坡改梯或实行保土耕作;建设坡面水系,配套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并加强工程的管理。
4 生物多样性保护
加大典型生态系统、物种、景观和基因多样性保护力度,对保护空缺的典型自然生态系统和自然景观,加快划建保护区和森林、湿地公园,完善保护网络体系。加强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及能力建设,推进自然保护区示范建设。加强对濒危动植物种的拯救与保护,开展对野生动植物就地保护、迁地保护、野外放归和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强化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体系建设和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与评估工作。
5 森林和湿地生态修复
5.1森林生态修复
低产低效林改造项目。以增加森林资源、提高林地生产力、增强森林综合功能和效益为目标,按照分类经营、分类指导、分区施策原则,通过结构调整、树种更替、补植补造、封山育林、林分抚育、嫁接复壮等多种方式促进林木生长,提高林分质量。
5.2湿地生态修复
河流湿地保护建设。加强河流两侧景观防护林带建设。对于流经城区的河段,防护林内适当设置休闲空间,增加林带的游憩观赏功能,打造成城市的带状公园。对于流经郊区的河段,防护林带以水土保持功能为主,打造多层次的风景林带。
湿地公园保护建设。重点恢复湿地的自然生态系统并促进湿地的生态系统发育,提高生物多样性水平,实现湿地景观的自然化。
湿地生态系统恢复。通过退田退塘、还湖蓄水、湖泊连通、调控水位、植被恢复和栖息地修复等措施,达到整个生态系统恢复。
水禽栖息地恢复建设。通过退田还湖、清淤、控制水位、水量,恢复湿地水生植被和湖滨植被带,改造和修复鸟类栖息地,增加鸟类种群和数量。
湿地植被带建设。在重点湖泊湿地四周建设乔、灌、草结合的紧密型宽幅植被带,以达到护岸固土、降解污染、保护水质,以及保持水土、削弱水冲刷作用,同时形成江河湖泊湿地绿色景观。
工程方法恢复建设[2]。重点对重点河流和湖泊沟渠进行整治,清淤疏浚,提高灌排水能力,治理沟水污染,争取清污分流。
6 结语
全国地质灾害、土地破坏、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降低、森林和湿地退化等问题凸现,通过科学合理的生态修复方法和措施能够降低生态破坏,使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或使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
吴玉宝(1983—),女,安徽歙县,研究生,中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环境污染治理。
[1]胡振琪,龙精华,王新静.论煤矿区生态环境的自修复、自然修复和人工修复[J]煤炭学报,2014(8):56-59.
[2]江惠霞,肖继波.污染河流生态修复研究现状与进展[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1,34(3):138-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