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创作冲动中的触媒探析
2016-02-08邵艺
邵艺
(青岛广播电视大学,山东青岛266012)
文学创作冲动中的触媒探析
邵艺
(青岛广播电视大学,山东青岛266012)
创作冲动是一种强度大,持续时间短,指向明确的爆发式的情绪行为,它的产生是将触媒感知与记忆表象、实践生活及感受体验初步融合的过程。触媒是创作冲动发生的必要和重要条件,文章从文学创作冲动中的触媒要素出发,探讨各种触媒在作家创作中的类型和作用,把握动机发生中的触媒与心理机制的联系,理解作家的创作动机和作品内涵。
创作冲动;触媒;意识;无意识
从朦胧的想法到明确的意图需要动机持续的孕育,创作冲动的产生是关键的一步。它是创作主体在审美定势的心理场中,由于触媒激发了易感点,顺应了主体需求而激发的针对某部作品特定强烈的创作欲望。创作冲动的发生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有一种机遇的推动,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结合,它的发生仿佛是豁然形成的事物,我们把这种机遇称之“触媒”。一个文学作品,无论鸿言巨著,或是短篇微制,最初皆由一丝感触,一句话,一个意念,一件小事,一物一景的触媒而成。
1 触发和触媒
心理学认为,创作冲动是一种强度大,持续时间短,指向明确的爆发式的情绪行为,当一个人处于冲动状态时,理智分析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减弱。对作家来说,当创作冲动爆发的时刻,作家意识到了创作的愿望,并初步确定了创作的指向性,于是情绪紧张起来,推动作家记忆思索向纵向深入和横向拓展。就其心理实质而言,创作冲动的产生是将触媒感知与记忆表象、实践生活及感受体验初步融合的过程,是主体需要的初步明确和认识的进步,这个过程我们称之为“触发”。
触发,心理学家认为是借客观事物对大脑神经刺激而引起大脑两半球的信号活动,通过兴奋与抑制的“相互诱导”,将陈旧的记忆重新调集起来。文学上的“触发”是触媒激发的创作冲动,是发动作家心灵契机的现象,与西方文论的“灵感”、古代文论的“兴会”“应感”有相同之处,是因“触媒”而触“心理定势”,引起创作的冲动。触媒的产生主要基于内在创作的需求,但常常有着外部需求的推动,促使作家更为积极地寻求刺激,寻找创作的突破口与依托点。无论有意还是无意,触媒的产生并不具有什么确定的必然性,而是显示发生的倾向,谁也无法预定它将在什么时间、地点,需要什么条件和以什么方式产生,甚至事后依然说不清自己的创作意图是因何而起,何时诞生。触发是创作冲动发生的必由之路,心理定势是心理基础,触媒是重要条件。这个过程如图所示:
作为触媒,本身也是有条件的,对作家来说,要适度适量,过犹不及,太弱也不利。此外,动机冲动的发生有赖时间场合,同一作家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对同一信息可能有着不同的反应。如果在他对某种信息极为敏感的情况下,可能别人看来不足挂齿的轻微触媒都可能引起极大的创作冲动。触媒对于创作动机的作用和效果主要取决于其心理定势,包含着作者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认知水平等。暗合审美定势并引起创作冲动的触媒是多种多样的,大体可分为两类。
2 外部的触媒
触媒首先是来自生活外界的感性事物,它们大多具有客观实在性和审美的价值属性,因而能与作家的心灵相激相撞,协调共鸣,主要有以下几种。
2.1 客观实物的感悟
在某种情景下,物体激发了作家的创作灵感,暗合了作家的心理需求,从而产生了创作的冲动。巴金《抹布》的创作,是因为有一天半夜醒来,看见一块湿漉漉的抹布在黑暗中闪着微光,从而产生了强烈的创作冲动。一块普普通通的抹布之所以成为创作的外在触媒,正是契合了他内心对封建社会的强烈愤恨,对受害者的悲悯之情急于宣泄和抒发。
2.2 人物形象的感触
有人问马尔克斯:“是什么激起了你的写作欲望的呢?”“是一种形象。因此我的书总是要基于一个目睹的形象。《星期日午睡》是我的一篇最优秀的短篇小说。一次,我在一个寂静的村庄里看见了一位身着素装、手举黑伞的女人和一个同样素装的女孩在烈日下奔走之后便写成的,《残枝败叶》是一位老头带着小孙子去参加葬礼。《无人给其写信的上校》是基于一个人在巴尔基里亚的闹市码头等候渡船,那人神色平静,然而内心惴惴不安。”
2.3 声音乐曲的激活
当代作家何立伟在介绍自己的获奖短篇小说《白色鸟》时,认为它的起因始于1984年的一个黄昏,他被从旱冰场远远扬来的日本民歌改编的乐声而震撼触动,引起了对往事的回忆,音乐打开了创作灵感,点燃了创作激情,从而创作了意味隽永的《白色鸟》[1]。
2.4 生活事件的启示
生活事件有作家亲身经历的也有听别人说的,也就是无论是直接的经验还是间接的经验,都有可能使创作主体受到启示而创作。李存葆在云南前线深入生活的过程中,深深地被前线勇士们的英勇业绩所感动,作者说,是那些感人的事迹“震撼着我,教育着我,鼓舞着我拿起自己的‘武器’奋勇战斗。”“那时只有一个愿望:一定把英雄们的事迹尽快反映出来”,便含泪开始了《高山下的花环》的创作[2]。
2.5 生活情景的触动
这是一种生活氛围或生活场景的触媒。罗曼·罗兰在24岁那年在罗马郊外的霞尼古勒山上望着漫天的晚霞,俯瞰罗马城,陶醉在壮丽的景色中,他被夕阳、田野激起了自我的反思和对生命的感悟,他写道:“就在这儿《约翰·克里斯朵夫》开始被孕育,当然它那时还没有成形,可是它的生命的核心已被种下了种。”[3]
2.6 有效阅读的点化
有效的阅读也可以达到触媒的作用,特别是有些阅读内容常常使作家得到鼓舞、感染、启示,有的作家甚至读到自己特别钟爱的书中几行字,就立刻想要写东西。王蒙认为,当读到书中的某个点时,可能会启发创作思维和情绪,扣动作者的心灵,从而触发写作的冲动。
3 内部的触媒
内部的触媒有两种,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有意识的如回忆、思想意念等,无意识如幻想、梦境等。两者之间是密切相连的,无意识是对过去的事物和运动所产生的经验、知觉、记忆意象的一种原始的组织,这些先前的经验受到抑制而不能达于意识,处于一种不确定非表现活动的状态,时刻在寻找一种形式以及一种有着确定结构的组合,当在一定条件下有可能自发为直觉或灵感,产生创作的冲动。内在的触媒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3.1 思想意念的激发
人脑具有记忆的功能,它不需要直接面对对象才能在作家的心中形成强烈的主观意念,某个生活事件可以直接触媒作家的创作冲动,储存在意识中的思想意念信息同样也能引起反应。作家孙犁说,他是因为进城后在困苦环境下发生了思想的变化,从而激发创作了长篇小说《铁木前传》,但是这种激发必须以现实生活为基础[4]。
3.2 生活回忆的激发
记忆把生活中自己感兴趣的人和事印在脑中,它所积聚的各种心理能量在一定情况下受内在需要的调遣,以记忆复现的形式被人感知使用。1927年,巴金离开上海,来到法国的巴黎,独自一个人住在一家古老旅馆“坟墓一般的房间里”。他回忆说:“在这样的环境里,过去的回忆又来折磨我……我想起过去的一切”,内心炙热的火焰促使作者要记录生活的点滴,慰藉孤独的心灵[5]。正是对过去生活的回忆,促成了巴金创作的冲动,使他拿起笔和纸,开始了文学创作。
3.3 梦中情境的激发
梦中新的形象复现生活的情景与意义,使作家联想到事情的本质,获得规律性的认识,因而,做梦在作家身上唤醒的创作性想象和灵感常使人惊叹不已。巴金说他的《洛伯尔先生》的创作,其动机最初出现在梦里,他在梦中被一些悲惨的现象和哭声惊醒,于是一口气写完了小说[5]。可见,《洛伯尔先生》的动机来源于梦境的无意识,醒来进入意识中,随着创作的进行,逐步意识到自己是在批判旧社会了。
3.4 心灵幻觉的激发
幻觉是由于人的意识控制力减弱,常态心理放松,自觉性消失,于是变态心理增强,非自觉性活跃,潜意识得以涌现。它来源于作家本能、情绪、情感,受知识、期望、心理定势的影响,常出现在作家身心倦怠,半睡半醒时,或出现在专心致志,沉迷于思考忘却现实时。幻觉通常引发无穷的遐想,激发创作的冲动。托尔斯泰在恍惚中“闪现出一双贵妇人的裸露着的臂肘”的幻象,这个幻象追赶着作者创作,然后开始了《安娜·卡列尼娜》的写作。”[6]
3.5 无意组合意象的激发
在作家的无意识世界中蕴涵着多种信息,多样的形象,它们长期游离于作家的意识之外,上下沉浮、随意飘荡,形成新的意象、新的团块,有思维的团块、形象的团块、经验的团块、语言的团块、信息的团块等。它们在黑暗的运动中撞击、交和、重构,有可能在没有外界的情况下,闪现灵感的火花,诱使作家思考,产生创作的冲动。诗人郭沫若创作冲动的发生经常是非常突然的,他的《凤凰涅槃》的上半部是在学校课堂听讲时,突觉诗意来临,在抄本上东鳞西爪写下的,后半部是在晚上就寝时诗意袭来,伏在枕上用铅笔火速写成的。这种诗意可以说是思维的团块和经验的团块、形象的团块等交融,受激,让作家感到意象纷呈、思绪如涌、浮想联翩,似狂风暴雨的倾泻,不得不倾吐。
大千世界的丰富多彩赋予了触媒多种多样的形态,无论是外界感性事物的触媒,还是内在主观因素的触媒,我们只能对其进行概述性的分类,不可能囊括所有。世间万物只要暗合或契合了作家的心理定势,无论是某一种事件或某一个人物,还是一种景象或言语,都可能导致创作冲动的爆发,它所带来的情感的欲望和主体需要的初步明确,为下一步创作动机的确立奠定了关键和必要的基础。
[1]何立伟.关于白色鸟[J].小说选刊,1985(6).
[2]李存葆.高山下的花环[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3:146.
[3]张乾.罗曼·罗兰与《约翰·克利斯朵夫》[J].语文天地,2006(6):22.
[4]阎纲.小说创作谈[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230-231.
[5]巴金.王毅刚选编.写作生活的回顾[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10-11.
[6]罗曼·罗兰.托尔斯泰传[M].傅雷,译.北京:华文出版社,2013:191.
责任编辑 闫桂萍
Study on Catalyst in Literary Creation Impulse
SHAO Yi
(Qingdao Radio&TV University,Qingdao Shandong 266012,China)
Impulse is a kind of emotional behavior of high intensity,short duration,clear point and outbreak.Its generation is the preliminary fusion process of the catalyst perception and memory representation,the practical life and experience.The catalyst is the necessary and important condition of impulse occurred.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atalytic elements of the literary creation impulse,the authou explores the types and functions of various kinds of catalysts,grasps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catalyst and the psychological mechanism of motivation and understands the writer’s creative motivation and the connotation of the works.
impulse;catalyst;consciousness;unconsciousness
I04
A
1674-5787(2016)06-0103-04
10.13887/j.cnki.jccee.2016(6).30
2016-10-27
邵艺(1979—),女,山东省济南市人,硕士,青岛广播电视大学,讲师,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传统文化、开放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