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污染场地土壤修复与管控的探讨
2016-02-08周美春
毛 鹍 杨 鑫 周美春
(1江苏常环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江苏常州2130222常州龙环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江苏常州213022)
常州市污染场地土壤修复与管控的探讨
毛鹍1杨鑫2周美春1
(1江苏常环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江苏常州2130222常州龙环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江苏常州213022)
我国城市在转型升级时期,往往面临着重污染行业调整后的遗留场地污染问题。本文介绍了常州市污染场地修复与管控的工作成效及存在问题,提出常州市污染场地防治策略重点,旨为其他地区污染场地土壤修复与管控提供参考。
常州;污染场地;土壤修复
土壤是构成生态系统的基本环境要素,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近年来,随着城市的扩张建设以及产业布局调整,我国多数城市中心区、郊区的化工厂、钢铁厂、金属冶炼、电镀厂等企业,逐步实施了退城进远郊、关停并转工作,其遗留污染场地的修复工作仍面临着许多难题,亟待建立污染场地管理体系以及推广先进的污染场地修复技术。
常州是江苏省经济相对发达的地级市,是重要的工业城市。近年来,随着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以及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常州市许多重污染企业关停、外迁,其遗留场地因受到污染而留下了环境隐患。常州市高度重视土壤污染防治工作,近年来积极探索土壤污染调查与修复工作,并积累了一定的管理经验。本文详细介绍了常州市污染场地修复工作成效及存在问题,并提出未来防治策略重点,旨在为其他地区土壤污染防治提供参考。
1 主要工作和成效
近年来,随着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以及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常州市许多工业企业关停、外迁,由于土壤环境监管体系尚不健全、投入不足和意识不强等原因,遗留场地由于受到污染而留下了环境隐患。为保障群众身体健康和社会稳定,常州市始终遵循“以人为本、功能达标”的原则,积极探索土壤污染调查与修复工作,积累了一定的管理经验。
1.1强化全过程监督管理
2005年,常州市下发《常州市市区经营性用地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阶段环境影响预评价工作办法》,明确了污染场地重新开发编制控规时,必须进行环境调查。2011年2月,常州市发布《关于加强企业搬迁过程中污染场地开发利用环境监管的通知》,明确了对污染场地的管理要求。2011年5月,常州市出台《常州市污染场地土壤修复环境管理暂行办法》,规范了对污染场地环境影响预评价、调查与评估、治理与修复以及监督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明确了部门职责和各当事人及法人主体的法律责任。为了规范过程管理,常州市制订了《常州市污染场地环境管理工作流程》,明确了管理范围、依据、工作流程、备案材料及其文件格式等内容。2014年9月,常州市发布《常州市场地环境调查评估技术指南》,全面规范了常州地区污染场地调查评估和修复工作。
常州市各有关部门严格实施各项管理办法,强化对土壤污染调查与修复的全过程监管。市规划部门对上报审批的凡可能涉及土壤污染的项目,均向市环保局征求意见,以确认该地块是否能满足土地利用功能;市环保局出具环境影响预评价审批意见后,反馈至市规划部门,同时抄送市国土部门;市国土部门在相关土地收储后开展环境评估调查,再视实际需要组织开展修复工作;市环保部门将污染场地风险评估和修复验收的结果列为在原址新建项目环评审批和环保竣工验收的前置条件,从项目源头介入管控。为加强过程监管,常州市在国内首创在土壤修复工程施工中引进环境监理,全天候实时监管每一个施工环节,保障了修复工程质量,有效避免了修复过程中的二次污染。
1.2全面开展污染场地调查
自2009年起,常州市全面启动污染场地调查,并突出重点按年度实施。当年,常州市中心城区3处企业污染场地的预评价场地环境初步调查,完成了8处企业污染场地的场地环境调查和健康风险评估(即详细调查),明确了场地污染的程度和范围,制订了修复工程需达到的标准。2011年10月,在省内率先全面开展关停化工企业原厂址土壤污染调查,确定的首批35家企业于2012年12月底完成调查,2013年确定的40家企业于2013年12月底完成调查。在此基础上,以调查结论作为依据,督促相关单位在污染场地再利用前完成土壤修复工作。2014年,已继续开展关停污染企业原厂址土壤污染调查,确定的30家企业于年底完成调查。截至2015年底共完成110处污染场地调查工作。
1.3科学实施污染场地修复工程
在市城建局、市城建投资集团的通力协助下,开展土壤污染调查与修复试点工作。在国内权威专家指导下,通过科学论证、多次试烧试验,确定了土壤采用“离位—资源化利用”、地下水采用“抽提—处理”的修复技术路线。2010年10月,试点地块修复工程全面启动,目前基本完成土壤修复工作,地下水修复工作已完成。近年来常州市完成了多个化工厂等重污染场地及其地下水修复工程。此外,为学习发达国家场地修复方面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国家环保部与荷兰基础设施与环境部选定我市“常京化学有限公司原厂址地块土壤污染修复工程”,作为示范工程之一展开合作,常州市积极参与做好合作项目具体工作,合作工程已于2012年12月全部完成。
1.4加强土壤环境监管能力建设
常州市为进一步推进土壤环境保护工作,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巩固现有工作成果,实施信息共享,便于政府宏观掌握土壤环境状况,推动政府行政管理效能提高,提供决策支持,常州市启动了土壤污染防治环境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目前该系统已经建设完成,进入试运行阶段。
2 存在问题
常州市在污染场地土壤修复工作中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有以下几个。
常州市搬迁企业拆迁前未做企业基本资料、污染源调查等资料的归档,造成场地的污染情况的缺失,致使后期开发调查时,收集资料难度极大,严重影响修复的准确性难。
由于缺乏高风险污染企业的关停拆迁的管理,储罐、废弃工业垃圾及闲置原辅料等未做妥善处理,拆迁过程中,造成大量二次污染,其危害性甚至大于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污染。
污染场地搬迁收储、调查评估、修复、验收、再开发等阶段各管理部门的职能还不清晰,而污染场地的调查治理和再开发是一个全过程连续运作的流程,管理上的缺失必然导致流程上出现盲点,导致执行无依据,效率较低。
3 防治策略重点
3.1完善现有管理文件
在现有的常州市发布的一系列污染场地环境管理文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常州市污染场地环境管理工作流程、场地环境调查评估技术指南等管理文件,规范污染场地搬迁收储、调查评估、修复、验收、再开发这是全过程的管理。建立化工、涉重搬迁场地的拆迁管理办法,全面彻底解决搬迁场地遗留的废弃固废垃圾、闲置原辅料等污染源的二次污染问题。
3.2强化部门联动机制
进一步完善环保、国土、规划等多部门、多层次的协同推进机制,细化各部门的职责和分工。全市各级工业经济主管部门要根据工业布局调整,及时向国土、规划、环保等有关部门通报工业企业搬迁和关停并转情况;各级环保部门把工业企业原址场地污染状况调查纳入污染普查的重要内容,完善监管机制,为分类管理、科学处置奠定基础;各级国土、建设、规划等部门要分工协作,密切配合,严把工业企业原址开发利用审批关;各工业企业原址污染场地修复责任单位要按照法律法规和环保部门的要求,积极落实修复计划、方案和经费,按期保质完成修复任务。
3.3建立多渠道融资机制
建立稳固的资金渠道,保障土壤污染防治工作顺利开展。按照“谁污染、谁治理,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建立污染者付费、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土壤污染防治的融资机制,同时,制订污染场地年度调查与评估计划并测算费用,将调查与评估费用列入市财政计划,并积极争取上级财政专项资金。
3.4建立环境预警和防治机制
为帮助企业实现场地污染“早发现、早治理”,减轻修复污染土壤经济负担,维护职工及周边区域人群健康,应积极开展土壤污染预防预警试点工作,有效预防和解决企业生产经营场地的土壤和地下水污染。把土壤环境质量预警纳入企业环境预警体系建设,建立化工、电镀等重污染企业的环境预警和防治制度,选取典型企业作为试点,然后逐步推广实施。
3.5建立污染场地档案制度
在完成的100多家化工企业遗留场地环境调查的基础上,推进常州市所有关停工业企业开展土壤污染情况评估和调查,建立健全常州市土壤污染情况档案,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一步完善常州市土壤污染防治环境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为土地综合开发利用过程中的污染防治打好基础。
3.6探索适合本地特点的修复技术
我国污染场地修复则处于起步阶段,而常州市地处江南平原水乡地带,地质条件复杂、土壤污染类型多、治理难度大、修复过程易引发二次污染,同时须进行地下水污染的调查与修复,所以需积极探索适合本地特点的修复技术,研究开发和应用推广适合常州市地质情况的高水平、低污染、低能耗的修复技术和修复设备,提高修复效率,降低修复成本。
4 结语
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是构建生态安全体系的重要内容,常州市在巩固前阶段工作成果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各项长效管理机制,有序推进土壤污染监测、调查与修复工作,可以保障常州市土壤环境安全和群众身体健康。
[1]张华,蒋鹏,许石豪,等.有机污染场地环境初步调查与风险评估.安全与环境工程,2013,19(6):64-68.
[2]张广鑫,邵春岩,陈辉.重金属污染场地风险评估与治理技术体系研究.环境保护科学,2013,38(6):37-40.
[3]许亚飞,毕如田,余勤飞,等.基于WebGIS的污染场地信息共享平台的架构设计与应用.环境工程技术学报,2013,3(1):71-77.
[4]胡柳梅,谢红彬.城市污染场地再利用的环境风险评价探析.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3,6(4):6-9.
[5]李扬,马运,黄启飞,等.我国POPs管理策略研究.环境科学与技术,2011,34(7):200-205.
[6]张敏,蔡五田.污染场地土壤与地下水调查的关键思路和方法介绍.环境科学与管理,2011:31-35.
[7]唐秋萍,张毅,王伟.工业废弃场地健康风险评价.环境保护科学, 2010,36(4):62-64.
[8]余勤飞,侯红,吕亮卿,等.工业企业搬迁及其对污染场地管理的启示—以北京和重庆为例.城市发展研究,2010(11):95-100.
[9]黄翔,周炳炎,黄国忠,等.我国POPs污染场地的环境管理基础与完善对策研究,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8):11-13.
[10]刘丛.污染场地土壤环境管理与修复对策研究.环境与发展. 2015,27(2).17-20.
毛鹍(1986—),男,江苏常州,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区域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