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对气候变化的碳减排分析与政策研究

2016-02-08

资源节约与环保 2016年6期
关键词:排放量气候变化二氧化碳

韩 鑫 李 莹

(山西国环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山西太原030001)

应对气候变化的碳减排分析与政策研究

韩鑫李莹

(山西国环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山西太原030001)

气候变化一直是全球国家与公民所关注而又无法争辩的事实,主要是因为人类的活动,人们又不爱护环境,生活中,工业中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引起了全球变暖这一“自然现象”。根据专家的探索与研究,以及不断出现的气候变化事实,表明负面的气候变化造成严重的后果,所以,人们意识到应对气候变化,碳排放量减少就是其中不可少的一步,那么要达到碳减排这一目标,我们就得先对其进行分析,在研究探讨出有利的对策来。

气候变化;碳减排;对策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第一款中,将“气候变化”定义为:“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观察,在自然气候变化之外由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改变全球大气组成所导致的气候演化”。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地球气候正经历了明显的变暖,引起世界各国政治界和科学界的广泛关注。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指出近50念全球气候变暖与人类活动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产生的增温效应正相关。为适应气候变化,碳减排已经成为全球共识。2015年12月12日,全球195个UNFCCC缔约方国家通过了全球气候变化新协议。下面将论述关于应对气候变化的碳减排分析以及对策的研究。

1 应对气候变化的碳减排分析

低碳(Low-carbon)是指较低(更低)的二氧化碳排放,低碳概念是在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尤其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背景下提出的。由于国情、发展阶段以及排放水平的不同,目前国际社会对“低碳”的认识主要有以下三种不同的解释:(1)“零碳”,即不排放二氧化碳;(2)“减碳”,即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绝对量减少;(3)是“降碳”,即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相对量减少,目前主要表现为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降低,如单位GDP或单位产品的二氧化碳排放。气候变化关系着全人类的生存发展,而我国气候条件复杂,是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国家,我国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行动减少碳排放,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1.1碳排放量计算及影响因素的分析

到现在为止,世界资源研究所(WRI)、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等机构发布了不同区域范围的温室气体排放的工具和指南,并详细介绍了碳排放量计算方法,国家发改委发布了三批24个不同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指南。计算碳排放量,首先要了解影响他的有关因素,碳排放与能源消耗密切相关,能源类型、技术类型、消耗量、活动地点等不同程度的影响碳排放量。在过去250年里,大气中包括CO2在内的主要温室气体浓度显著增加了。这种增加主要起因于人类活动。大气CO2浓度已从工业化前的约280ppm(百万分之一),增加到2007年的380ppm,增加了100ppm。根据南极冰芯资料,当前地球大气中的CO2和CH4浓度已经远超过过去的任何时期,也远超过工业化前的记录。如果不采取任何行动减缓气候变化,碳排放量的继续增长,将发生不可逆的气象灾害。如今,面对全球变暖的事实和挑战,人们已经开始改变原有价值观念,改变原有的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以期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应对气候变化。

1.2对碳减排技术的分析

减少碳排放量需要运用碳减排技术,尽管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大排放国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传统的长期依靠要素投入增加驱动高速增长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面临陷入以资源、环境为主要制约的“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要求创新发展路径,促成经济增长模式转向“新常态”,使经济增长的驱动力从主要依靠要素投入增长转变为更加依靠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减少经济对能源、资源和环境要素的依赖,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竞争力,走高效率的可持续低碳发展路径。在现在的经济条件下,很难广大实行碳减排技术。

阻碍碳减排技术实施的因素主要是缺乏足够的碳减排技术开发动力,技术开发的基础不足,导致碳减排技术开发的领域无法更高层创新,碳减排技术需要的资源不足,人们对碳减排技术的支持力度还远远不够等等。虽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呼吁低碳,倡导低碳生活,但是在技术层面上成熟的低碳技术还未广泛实施。

2 应对气候变化的碳减排政策研究

除了在技术层面上应对气候变化,我国还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政策行动,成立了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和相关工作机构,积极建设性参与国际谈判。编制并实施《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和《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加快推进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大力开展节能减碳和生态建设,积极推动低碳试点示范,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努力提高全社会应对气候变化意识,应对气候变化各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国家在确立碳减排目标并公布以后,需要更多的人关注了解,需要进一步加强宣传力度。同时,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基础还相对薄弱,相关法律法规、体制机制、政策体系、标准规范还不健全,相关财税、投资、价格、金融等政策机制需要进一步创新,市场化机制需要进一步强化,统计核算等能力建设亟需加强,气候友好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人才队伍建设相对滞后,全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认识水平和能力亟待提高。在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的情况下,我们需要,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1]张雷,李艳梅,黄园浙,等.中国结构节能减排的潜力分析[J].中国软科学,2011(2):42-51.

猜你喜欢

排放量气候变化二氧化碳
扬眉吐气的二氧化碳
探索气候变化起源真相的艺术作品
饲粮蛋白质水平对妊娠期云南半细毛羊氮平衡和养分排放的影响
天然气输配系统甲烷排放量化方法
“抓捕”二氧化碳
如何“看清”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央行行长们就应对气候变化展开辩论 精读
蝗灾降临东非,气候变化可能是罪魁祸首
美中摩擦可能会破坏与气候变化做斗争
50%,全球最富有的10%人口碳排放量占全球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