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环境监测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
2016-02-08赵梓梁
赵梓梁
(吉林省德惠市环境监测站吉林德惠130300)
我国环境监测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
赵梓梁
(吉林省德惠市环境监测站吉林德惠130300)
近年来我国已经逐渐形成了特色环境监测技术与环境监测管理,为环保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帮助。以当前我国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现状为基础,简要分析其未来发展对策。
环境监测;环保
环境监测可以有效提升环境保护工作质量,获取最准确的环境信息,而且作为系统性比较强的一种工作模式,还可以为环保工作的开展提供最为精确的数据支撑。世界工业的发展导致环境污染日益加剧,人们也开始关注环境污染问题。环境监测可以对不同地区的环境污染情况以及污染源进行监测、控制,促进环保的正常开展,所以要从不同角度对环境监测工作进行研究。
1 当前环境监测工作开展状况
和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在环境监测方面的资金投入、精力投入以及人员投入量都比较少,并且工作的开展时间也相对交完,所以工作水平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明显。改革开放的全面深入,不仅提升了经济发展速度,还让社会各界认识到环境污染问题的负面影响,让环境监测部门有了发展的机会。当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环境监测而部门都在根据辖区内的实际情况,来战放射源监测、废弃监测以及重金属监测等,日常工作量大、任务多、工作范围广。虽然人们已经开始关注该方面的问题,但是环境监测实际工作中的问题依然比较多,表现在工作人员综合能力不足等方面。
2 提升环境监测工作质量的方式
2.1提升工作人员队伍的综合素养
环境监测工作需要通过精确的数据测取区,结合科学的分析方式才能保证最终得出的数据、结论精确性,为环境科学研究提供更加准确可靠的数据。想要保证工作质量,就要有一支高素质的工作团队,团队的构成要素是工作人员,所以要保证团队工作人员的个人能力。针对当前环境监测工作队伍人员素质低的问题,从招聘和培训的两个方面入手,提升其个人综合素质。提升人员准入门槛,在选用工作人员时,首先考察其实践能力和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从准入的角度提升队伍素质。其次要通过定期培训或者随机培训的方式,将当前社会背景下环境监测工作先进技术、先进工作理念传授给相关工作人员。不定期的抽查其知识掌握程度,淘汰成绩长期靠后的工作人员,最终提升队伍的整体素质。
2.2加大设备及科研经费投入
想要提升监测所得数据的精确性,就必须要有先进的监测仪器。各级部门要和当地才财政部门相互沟通,将环境监测站公共经费以及相应的科研经费都纳入到地区年度财政预算当中。除此之外,还要在民间不断地开拓新的资金获取途径。不同地区的工作人员要根据本地区环境监测工作开展的情况,时刻对设备进行维护,保证设备更新的正常进行,提升环境监测工作质量。
2.3完善各地区环境监测数据标准
环境监测工作离不开相关数据标准的支撑,并且数据对比也是比较关键的一个工作过程。全球工业的发展导致各地区环境变化速度加快,大部分地区都是朝着不良的方向发展,导致前些年使用的方法和标准都已经不能满足当前时代发展的需求。所以环境监测部门的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要不断的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与当地环境质量标准,构建最适合该地区使用的环境监测数据标准。环境监测部门可以将环境质量标准和监测数据库相互结合,构建环境监测分析模式,以打数据库作为日后工作基础,研究最为标准的工作方式,提升监测数据的精确度。
通过调查发现,当前许多地区还存在制度不明确或者制度不完善的情况,这些问题很容易导致日常工作出现各种问题,也使环境监测工作难以笼络到高端的人才,所以想要提升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质量,还要建立较为完善的工作制度。以责任制来要求环境监测的开展,有关部门之间要相互配合,落实责任制,对没有履行任务或者没有完成额定任务目标的工作人员加以处罚。构建适合本地区使用的管理制度,提升环境监测数据可靠性与真实性,提升环境监测法定地位。如果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出现失职渎职的问题,可以通过法律的手段对其进行处理。还要保证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的妥善结合,用规章制度来约束工作人员,追究问题责任人,保证环境监测工作制度可以不断的完善、不断的优化。
3 结语
高速发展的经济背后是严重的环境破坏问题,想要将环境破坏对人们的影响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必须通过环境监测等方式来实现。上文首先针对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当前我国环境监测工作开展的进度,之后分别从提升工作人员队伍的综合素养、加大设备及科研经费投入以及完善各地区环境监测数据标准三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全面提升环境监测工作质量,为环境发展及优化生态环境服务。
[1]郑晓红.我国环境监测分析方法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J].仪器仪表与分析监测,2010,04:3-6.
[2]马晓晓,方土,王中伟,张春娣.我国环境监测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J].环境科技,2010,S2:132-135.
[3]李锦菊,王向明,李建,胡晓兰.我国环境监测技术规范规划制订现状分析[J].质量与标准化,2011,02: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