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标车淘汰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16-02-08刘亚明
刘亚明
(福建省龙海市环境监察大队福建龙海363100)
黄标车淘汰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刘亚明
(福建省龙海市环境监察大队福建龙海363100)
文章以2015年龙海市淘汰2005年底前注册营运黄标车工作经验为例,分析黄标车淘汰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措施。
黄标车;淘汰工作;问题与对策
2013年9月国务院制定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出:到2015年,淘汰2005年底前注册营运的黄标车,到2017年,基本淘汰全国范围的黄标车[1]。2015年,龙海市人民政府按照福建省环保厅等九部门《关于印发福建省2015年黄标车淘汰工作计划的通知》要求,大力开展2005年底前注册营运黄标车淘汰工作,采取“依法淘汰、经济补偿、区域限行、强化监管”等措施,完成漳州市人民政府下达的黄标车淘汰任务714辆的95.5%,占漳州市实际黄标车淘汰数13.8%;截止2015年底,龙海市黄标车剩余2103辆,需在两年内淘汰,时间紧、任务重。分析前期黄标车淘汰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措施,以便更好地指导今后的工作,成为急需考虑的首要问题。
1 存在的问题
1.1法律体系不健全
1.1.1法律不完善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2011年5月1日起实施)规定国家实行机动车强制报废制度,根据机动车的安全技术状况和不同用途,规定不同的报废标准。但该法除对驾驶拼装的机动车或者已达到报废标准的机动车上道路行驶,规定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予以收缴、强制报废外,未对达到报废标准的机动车规定行政强制报废措施。
1.1.2法规不配套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2004年5月1日起施行)虽然规定达到报废标准的机动车予以报废,但对已注册登记达到国家规定强制报废标准的机动车除规定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在报废期满的2个月前通知机动车所有人办理注销登记,逾期不办理注销登记公告该机动车登记证书、号牌、行驶证作废外,未进一步规定机动车收缴、报废行政强制执行程序。
1.1.3规章不适应
商务部、发改委、公安部、环境保护部联合发布的《机动车强制报废标准规定》(2013年5月1日起施行)规定,商务、公安、环境保护、发展改革等部门依据各自职责,负责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监督管理、机动车强制报废标准执行有关工作。但对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的监管,国务院制定的《报废汽车回收管理办法》已经时过多年,由于近几年政府机构改革调整,部门行政职能发生了变化,原有规定已不适用。
1.2工作机制缺乏
1.2.1长效工作机制缺乏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淘汰黄标车及老旧车工作负总责[2],虽然各地成立了黄标车淘汰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属地管理和政府部门分工责任,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和工作协调机制,但多为临时应急机制。环保部门虽然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16年1月1日起施行)赋予的大气污染防治统一监督管理权,但对环保检验不合格在用机动车上路行驶没有行政处罚权;环保部门仅依据《大气污染防治法》负责机动车环保检验合格标志的核发和管理,对机动车报废、淘汰监督管理法律效力不足,行政执行力受限,单独作为黄标车淘汰牵头单位,工作指导性不强,难于协调和推进。
1.2.2常态化工作机制缺失
政府有关部门在机动车安全、环保污染排放等日常管理方面还存在差距,常态化管理机制还不尽到位。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对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机构有时疏于管理,执行机动车强制报废标准,特别是对已查封、扣押和上路行驶达到报废标准的机动车进一步采取行政强制措施,予以报废不够用力;环保部门对机动车环保检验合格标志管理有时流于形式,对在用机动车大气污染物排放状况监督抽测执行不够给力;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对营运车辆综合性能检测机构监管不够严厉,对营运机动车《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核发、年审纰漏、不足,对达到报废标准营运机动车公告作废、并强制注销其《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不够及时;商务部门对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企业监管有待加强,拆解企业依规进行登记、拆解、销毁等处理,并将报废机动车登记证书、号牌、行驶证交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注销的工作机制需进一步规范。
1.3协力不足
尽管各地组织公安、交通、环保等管理部门联合开展机动车专项整治,严格路检、路查执法,但由于车主受经济利益驱动和法律意识淡薄影响,加上联合行动难于成为常态,百密终有一疏,已达到国家报废标准的机动车继续上路行驶现象依然猖獗,黄标车行政强制报废、淘汰协力难于为继。
1.4信息不畅
现有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机动车登记系统与环保部门机动车环保检验合格标志核发系统互不相通,管理信息不能共享;特别是县级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系统使用权受限,环保部门尚未建立机动车环保检验合格标志管理信息系统,无法及时登陆采集和了解相关信息,造成县级黄标车摸底困难,难于跟踪和督促黄标车报废、淘汰到位。
1.5提前淘汰困难
1.5.1车主意愿不强
未到使用期限的机动车数量较大且不能强制报废,加上车主往往只顾虑经济损益,提前报废意愿不强,尽管政府采取财政资金补贴形式给以鼓励,但使用期较短的车主往往难于割舍,给黄标车淘汰工作带来相当大的困难。
1.5.2地方财政压力
提前报废黄标车所需补贴资金较大,给地方财政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财政支出带来很大的压力;仅龙海市2015年度提前报废黄标车达500辆,2015~2016年预计还需提前报废1959辆,共需财政补贴资金支出两千万元以上。
2 对策与措施
2.1健全法律法规与规章
现有国家法律、法规缺乏达到报废标准机动车行政强制报废规定,应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补充制定相应的行政强制报废措施,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补充制定相应的行政强制报废执行程序;应尽快出台《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管理条例》,规范废旧车辆回收拆解企业行为。
2.2制定老、旧车辆报废淘汰奖励政策
国家应在实施以旧换新政策,已制定的《老旧汽车报废更新补贴资金管理办法》基础上,尽快出台《黄标车及老旧汽车报废资金奖励办法》或建立《报废汽车回收处理基金》制度,规定各类车辆提前报废资金补助标准、资金来源;从经济方面弥补车辆提前报废造成的损失,鼓励达到一定行驶里程的黄标车及老旧车辆提前报废。
2.3建立长效工作机制
2.3.1搭建黄标车管理信息平台
国家应统筹建立报废汽车回收利用资源信息系统,统筹整合现有机动车管理资源,搭建和完善国家、省、市三级黄标车及老旧车登记、排污监控、淘汰更新管理信息平台,并尽可能地向县级延伸,实现黄标车注销登记、尾气检测、安全检验、回收拆解等数据库交换、联网运行和信息共享。
2.3.2搭建黄标车提前报废服务信息平台
国家应统筹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黄标车及老旧车提前报废管理系统,搭建黄标车提前报废申报、受理、结果查询和补贴资金申请、审核及发放等服务信息平台,实现一站式窗口服务和管理,方便群众,提高工作效率,增强补贴资金发放透明度。
2.4划定黄标车限行和禁行区域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根据实际情况,划定并逐步扩大城市非“绿标车”限行范围,依法发布非“绿标车”实施限行、禁行措施通告,完善交通标志、标线,建设电子抓拍系统,加强路面机动车监控,最大限度地挤压黄标车运行空间。
2.5建立联动工作机制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切实落实属地管理主体责任和政府部门分工责任,特别是县级人民政府应把黄标车淘汰任务细化分解到具体乡镇,并指导乡镇政府开展黄标车淘汰工作。应建立工作会商制度,定期研究和部署阶段性工作;建立部门联动工作机制,开展联合巡查、督查,集中排查清理上路行驶的营运黄标车和达到强制报废标准机动车,及时处理和解决黄标车淘汰出现的问题;建立黄标车淘汰数据信息调度和情况通报制度,适时进行预警。乡镇政府应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主要领导应亲自抓;组成工作小组,指定专人负责,公安派出所、交警中队等相关单位负责人应参与;乡镇工作小组应下村入户开展黄标车淘汰政策宣传,动员发动,跟踪、督促,形成上下联动、部门协力,共同推进工作氛围和局面。
2.6严格考核追责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将黄标车淘汰任务完成情况纳入《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细则》和《环保目标责任制》考核范围,制定相关考核指标,合理分配指标权重;按考核内容和要求,对政府及有关部门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开展绩效考核,对达不到要求的单位进行约谈,并追究主要领导责任。
3 结语
黄标车淘汰是国务院提出的一项重要指令性指标,是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工程,需要国家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与社会的共同参与。国家除了应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现有法律、法规,保障达到报废标准机动车行政强制报废,出台《黄标车及老旧汽车报废资金奖励办法》或建立《报废汽车回收处理基金》,鼓励黄标车提前报废外,还应统筹搭建国家、省、市、县四级黄标车管理、提前报废服务信息平台,提供公开、透明、便捷一站式黄标车报废窗口管理;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淘汰黄标车及老旧车工作负总责,关键在于执行和落实,应构建政府统领、部门参与、齐抓共管、综合施策等工作机制,充分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采取一切必要的综合治理措施,保证2017年基本淘汰黄标车目标的实现。
[1]国务院.关于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M].北京:国务院,2014.
[2]环保部,发展改革委,公安部,等.关于印发2014年黄标车及老旧车淘汰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M].北京:国家环境保护部等,2014.
刘亚明(1961—),男,福建龙海人,大专,工程师,从事环境监测、监察与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