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格物以明理 致知而求精

2016-02-08

天津人大 2016年12期
关键词:宋太宗真知格物

刘 昊

格物以明理 致知而求精

刘 昊

格物致知,既是家喻户晓的常用成语,又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学说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语出《大学》“三纲领八条目”中的“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虽然《大学》文中并未对“格物”“致知”作出进一步阐述,也未见有更多先秦古籍对它们进行详细解释,但是《大学》却明确地提出了“八条目”所规划的一整套道德修养功夫要从格物致知入手,才能正心、诚意、修身,进而齐家、治国、平天下。

《大学》所讲的格物和致知,既是认识事物本质的方式方法,又是加强自身修为的精神约束;既要推究事物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又要把握道德准则,倡导道德之理,在人生实践中,让知识与德行合二为一,相辅相承。

以学进德,称身就位

格物致知首先是一个探求知识、明析道理、掌握规律的过程。读书是格物致知的重要方法。无论是古人遵从的“读得几行书,说得几句话。”还是现代人倡导的“读书与快乐永远相伴。”无不说明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读书可以明理益智,可以借鉴古人业已探知的基本常识,可以毫不费力地把古人归纳锤炼的道德价值和情感意志拿来为我所用,达到兼收并蓄,为格物致知储备丰富知识,从而提升思想境界。

宋史上记载,宋太宗勤于读书,令文史馆官员采集古今事迹,编纂成上千卷鸿篇巨著《太平御览》,让他们每天送三卷来阅读审定,每日从上午九点开始读书,一直读到下午四五点钟。当时,一位叫做宋琪的大臣,担心读书时间长了对宋太宗身体有损害,便劝阻宋太宗不要如此刻苦读书。宋太宗却说:“天下古今义理,尽载书卷中,但开卷观看,就使人启发聪明,增长识见,极有进益。”无怪乎明朝首辅张居正曾说:“夫自古圣人虽聪明出于天赋,莫不资学问以成德。盖古今治乱兴衰,天下民情物理,必博观经史,乃可周知;必勤于访问,乃能通晓。”后来,张居正将宋太宗酷爱读书的故事编入《帝鉴图说》中《竟日观书》一章,希望能对当时无所作为的万历皇帝有所启发,借以拯救明王朝的衰颓之势。

宋太宗贵为帝王,张居正位列辅臣,都站在博古通今,洞察世事,预测未来的角度勤于读书,竟日不已,以期更好地承担所肩负的历史责任。当然,对于普通人来说,格物致知的内容或许夹杂着一些家长里短,没有机会承担起治国理政那么大的历史责任,读书更重要的是为了增长知识,完善自我,提升品德,能够学有所为,实现人生价值。但无论如何,或此或彼,古人也好,今人也罢,王侯将相也好,小民百姓也罢,各自选择,都需读书,都需会读书。

虚己受言,闻过则喜

格物致知还是一个筛选精华,剔除糟粕的过程。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一个人的经历和能力都是有限的,他所掌握的知识不一定是全面的,他所推崇的道德体系也不一定是完美的,却往往不能正视这些缺点和不足,一旦听不进劝谏,就会变得狂妄自大,不可一世,招致不可估量的后果。对此,我们应该如何警醒自己呢?

据传说记载,唐尧大帝做为当时的圣君,具有洞悉世事和预知未来的超凡能力,把天下治理得很好。但他仍然担心政事有差谬,百姓不敢当面直言,于是就在门前放置了一个鼓,谁想进言击鼓即可。他又担心没有人指出自己的过失,特设一木片在门外,让天下的臣子和百姓都能写出自己的过错,欲天下之人,皆得以尽其言、攻其过,最终使天下的大治局面日益兴盛,成就了一代圣君的美名。

这一年代久远的传说故事,真实与否已不重要了,但唐尧大帝谏鼓谤木所蕴含的寓意却值得我们深思。古往今来,但凡成事者,无不虚己受言,战胜自己的弱点,克服自己的偏见,保留自身知识与思想的精华,达到内心的空明。

明辨是非,修德整行

既然格物致知是一个实践过程,明辨是非就是这一过程的重要一环。就像是走在一条宽阔平坦的大路上采撷鲜花,我们需要认清哪些鲜花是有益的,哪些鲜花是带有毒刺的,尽量具备这样明辨是非的能力。

从前,永嘉县有一位新上任的丁知县,他性情刚直,为官清正。某日,丁知县端坐在大堂批阅诉状,突然门口传来一阵吵闹声,抬头一看,见一个后生和一个乡下人拼命争夺一只大白鹅,各自主张大白鹅为自己所有。丁知县询问二人平日里用什么食物喂鹅。后生回说用米糠喂鹅,乡下人答道拔青草喂鹅。丁知县命人将鹅用箩筐盖住,吩咐两人在旁边等候断案。一会儿,鹅在箩筐下“扑扑”拍了几下翅膀,拉了一堆青绿色的鹅屎。丁知县大怒,一拍惊堂木,对着后生喝斥道:“大胆刁民,竟敢在本官面前耍花招,谁不晓得鹅是边吃边拉的。乡下人拔青草喂鹅,拉的屎是绿色的;你用米糠喂鹅,那么鹅拉出的屎应该是黄色的。”闻听丁知县这么一说,那后生羞得无地自容,不得不承认企图霸占乡下人大鹅的想法。

丁知县能公断大鹅一案,在于明察秋毫,坚持公与明。古语常讲,不明则昏,混则不能辨是非;是非不辨,亲戚则走,朋友远遁,脑袋糊涂,行事错乱。一个人的才智、睿智宛如工具,需要由明辨是非、明察秋毫的德行指导它的使用,才能确保在伦理实践中不偏离正轨,否则掌握的知识越多,奉行的纲常越牢固,在邪路上走得就会越来越远。

成事在做,真知在行

儒家传统学说在讲明格物致知基本原则以外,还十分注重知行合一,认准目标,下力做、实在做、真正做,必有所获。朱熹《朱子语类》云:“欲知知之真不真,意之诚不诚,只看做不做。”王阳明《答顾东桥书》说:“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由此可见,成事在做,真知在行。

其实,真正做到知行合一,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并非易事。格物致知包含的知行合一有关内容非常广泛,历代文人学者都进行了深入阐述,他们普遍将知识与道德合二为一、将思想与行动合二为一。简单来说,这给当今人们的启示就是务必秉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行为理念,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始终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在服务社会、服务国家的过程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猜你喜欢

宋太宗真知格物
实验出真知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从道德“格物”到政治“格物”——荀子“义”论的新进展
王申勇:“格物”的精神与“动情”的演绎
熟知非真知——其庸先生周年祭
分类求难题 讨论得真知
吕蒙正送瘦马劝谏
忠言的力量
吕蒙正举荐人才
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