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年画,雕版印刷中的奇葩
2016-02-08
古老年画,雕版印刷中的奇葩
所谓年画,顾名思义,就是在过春节时张贴的,多含有新年祝福、吉祥喜庆寓意的一种绘画体裁,它是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张贴年画也是至今为止传统春节必不可少的一项民俗活动。由于传统民间年画多用木板版画制作,于是多称木版年画。它采用雕版印刷工艺技术,先将图画线条绘于平整的木板上,然后雕刻留出所需线条,刷上颜色、铺上纸张、施以压力将画面附印于纸面即成,有单色、多色分版印制的,也有印出线条后手工着色的。
木版年画是中国民间艺术中一笔巨大的遗产,它清晰地描绘出农耕时代人们的精神天地,炽烈地展示了老百姓的心灵向往,缤纷地表达了那个漫长的历史时代社会生活的全貌。
一般来说,我国年画的出产地主要分为南、北两大中心,如四川绵竹、江苏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河南朱仙镇等都是有名的年画生产基地。绛州木版年画作为中国木版年画的一个重要分支,对中国木版年画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它主要分布在古绛州原辖区的稷山县、闻喜县、绛县及侯马市等8个市县。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副主席、国务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导组副组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先生在新绛考察绛州木版年画时说:“绛州木版年画品种繁多、手法齐全、雕版技术精湛、线条细腻,年画内容所能体现的历史脉络清晰,而且是活态的,是一项完整而又珍贵的民间文化遗产。”从此,近年来世人知之甚少的绛州木版年画逐渐浮出水面。
寓意多样 福泽画中求
绛州年画有张贴在院门、房门上的“大毛”“二毛”“丁号”(均为门神),有张贴在影壁上的各种中堂、条幅,有张贴在器皿上的“财码”,有张贴在橱柜上的“拂尘纸”,有张贴在半方上的“三元”“三官”……形形色色,应有尽有,通称民俗年画。
在崇拜鬼神的年代里,印刷术还没有像现在这样发达,木版年画不仅有很强的装饰功能,还有很高的实用价值。逢年过节,家家户户都要买几张年画贴上,如灶神、门神、财神等以求得平安吉祥、连生贵子等各种福祉。
绛州民众对年有特殊的感情,所谓“忙腊月,请下诸神赶快贴”。一进入腊月,年味就来了,家家户户都要购买并张贴五颜六色的木版年画。
一般而言,年画的张贴多从小年开始。
《财神图》
腊月二十三,要将“上天言好事,回宫保平安”的灶王爷贴在三门或者厨房门上,意在让灶君多多降福于民,保民膳食健康。
除夕,就要贴各类年画了,其中,最不能缺的就是门神。武门神(多为秦琼、敬德、钟馗)在民间最受喜爱,销量极大,多贴于大门、二门之上,用以驱邪除魔、斩妖镇宅、祈福纳祥。正屋门上多贴《天官赐福》类的文门神,以祝加官进爵、利禄双全、人丁兴旺。如果家中有长辈,要将福、禄、寿三星类作品,贴于长辈住房之门扉左右中上部,以祝福寿康宁;如果家中有青年夫妇,则房门上多贴《刘海戏蟾》等童子门神或者《麒麟送子》等护子、祈子门神。
其次,就是要更新户神的专祀神龛,一般为道、儒、释三教的主要人物,也有的专门用来敬关公。在绛州木版年画中与关公相关的系列作品很多,如《关公读春秋》《义勇武安王位图》《忠义千秋》《山西夹子》《上关下财》等二十余幅。天地神(以玉皇为主天地三界诸神),贴于正院北房西北角墙上,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初五、十五等日子,全家都要进行敬拜。土地神,供奉在主院北房正门东边墙上的神龛里。传说二月二龙抬头日为土地爷的生日,所以一定要有专门的神龛,方便拜土地。进大门的照壁上多贴钟馗头像即“馗头”,以避邪降妖,也有贴三官的。
此外,就是根据大家的需要张贴送子图、美女图、戏曲故事图。据绛州木版年画益盛成画店第四代传人薛玉发回忆,“当时在绛州地界最吃得开的、卖得最好的就是《麒麟送子》和《天仙送子》系列的作品。”说明绛州民众期盼生育、怀揣多子多福的信念。
明末以后,木版年画中出现了不少《闺房教子》《历代名贤图》《劝学篇》《廿四孝》等社会不同阶层争相抢购的作品。这是因为人们在生活中逐渐认识到,不仅求财有道,靠诚靠义,如果想要天长地久,就必须培养好下一代,教育子女、拥德成才,这类作品多贴于室内。
《钟馗》
正月初二,是嫁女回娘家,夫婿同行,女婿给岳父家拜年的日子。新婚之年,主人家会将《回娘家》木版年画贴于门扉迎接女儿和女婿。此外,正月初二还有一个重头戏就是敬财神。绛州地界多传这天是财神爷的生日,所以要在这天拜财神。财神多以文武结合的财神为主,如“上关下财”,除夕时贴于正房有水瓮的上部墙上(晋南人念“水”与“福”都为“福”),初二进行敬拜。因为古时绛州经商做买卖的人多,所以多形成一种求财求福的心理,于是这一天就变得非常重要,所谓“正月初二敬财神,买卖兴隆财源旺”。
《回娘家》
历史悠久 绚丽绽放中
新绛县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从周武王封文王第17子为郇侯,辖古绛地,已历时3 000多年。沧海桑田,在这里,根植于百姓之中的民间艺术源远流长,种类繁多,如木版年画、澄泥砚、面塑、刺绣、漆器、皮影、釉陶、彩陶等多达几十种,共同营造了绛州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
绛州木版画作为绛州的民间艺术,技艺精湛,内容丰富,涉及戏曲传说、宗神信仰、吉祥画等。年画历史跨越千年,在中国传统民间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绛州木版画最初发明是为佛教、道教刻印经书,后来逐步由宗教发展到民间,内容也随功能的变化而改变。绛州木版画不仅是中国木版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山西概况》一书记载:“目前已有实物证明,最迟于北宋初年在今山西新绛就有了古代雕版书。”至明中叶,雕版画在内容上扩展到百姓生活领域,成为日臻成熟的木版年画,绛州也成为晋南年画的主要生产基地。至清道光、咸丰时达到鼎盛期,其时绛州城有“三大家、七小家年画作坊”之说,其中开业于清初的“益盛成”画店,年印制各类木版年画达10万余份,行销西北诸省。可惜随着历史的变迁和各种原因,均已停产歇业,无人继承,原有的老版基本不复存在,令人惋惜。
吴百锁和妻子李华
吴百锁和妻子李华看到木版年画这一新绛历史文化遗产遭到不断破坏,十分痛心,下决心挽救这一文化瑰宝,夫妻二人多次拜访薛玉发、苏停生、刘天顺、段东海等版画老艺人,学习版画传统制作工艺,搜集有关资料。
谈到木版画的传承,吴百锁仍感忧心。“现在绛州百姓手中的印版越来越少,收购价却非常高。而绛州的木版画与广灵剪纸、平遥推光漆相比,还没有形成产业化,省内外市场的认可度有待提高。”如今愿意学习木版画创作、雕刻、制作的年轻人凤毛麟角。吴百锁说,绛州木版画摆脱保护困局,作为文化产品步入市场,还需要政府、文化收藏者、木版画爱好者等各方的共同努力。
绛州木版年画历经百年沧桑,其所蕴含的精神内涵是我国古代民间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全球文化的冲击和现代文明的进程中,农耕文化所孕育的民间文化正遭到毁灭性的重创。抢救民间文化就是拯救民族精神,这是一项庞大的、有意义的使命,弘扬和传播我国的民族文化,需要得到全社会的支持与参与。只有如此,绛州木版年画这一民间艺术奇葩才会重新绽放出绚丽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