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片苜蓿地
2016-02-07曹雪柏陕西
文 曹雪柏(陕西)
那片苜蓿地
文 曹雪柏(陕西)
初春,故乡广袤的黄土高原上,那一块块碧绿的苜蓿地格外引人注目。远远望去,犹如一块块绿洲,镶嵌在沟壑梁峁之间,点缀着贫瘠的黄土地。一块块苜蓿地成了故乡早春一道亮丽的风景。
初春的黄土高原,空气中依然夹杂着几丝凉意,但一簇一簇的苜蓿早已冒着严寒,揉开惺忪的睡眼,伸着懒腰,打着哈欠,探头探脑地钻出地面,争当报春使者。一簇簇的苜蓿嫩芽或匍匐在地,或亭亭玉立,在春风中小巧玲珑,秀丽可爱。轻轻一掐,便“嘣”的一声断开母体,流出鲜活的汁液。
老家后山就有一块苜蓿地,足有十多亩。每年春天,那嫩绿嫩绿的苜蓿地就像一汪湖水,诱得人一天不去脚跟就发痒。小时候,最惬意的事就是和小伙伴在那块苜蓿地里打滚玩耍,追逐嬉戏,捉蚂蚱,捕蝴蝶……故乡的那块苜蓿地成了我童年的乐园。春风轻拂,暖阳高照,快乐的笑声至今还荡漾在童年的记忆中。玩够了,又去掐苜蓿,掐回的苜蓿无论是凉拌爆炒,或者是清煮,还是做苜蓿麦饭、苜蓿汤……都会让人口齿留香,回味无穷。
父亲说,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粮食紧缺,到了二三月里,青黄不接,那块苜蓿地可是全村人的口粮。父亲常说:“这苜蓿对我们有恩啊!”
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再也不靠苜蓿充饥填饱肚子了。但每年春天,故乡人依然保留着上山掐苜蓿、吃苜蓿的习俗。无论是霞光灼灼的早晨,还是晚霞斑斓的黄昏,苜蓿地里总有提着竹篮弯腰掐苜蓿的身影。
初夏,苜蓿开出了紫色的小花,花虽小巧却十分繁盛,故乡的那块苜蓿地就如一个大花园。远远望去,湛蓝的天空下,一片花海,朵朵苜蓿花散发着沁人的香味,吸引着成群的蜂蝶翩跹起舞。苜蓿地里那些知名的不知名的虫子,行色匆匆,忙忙碌碌,尤其那肥大的蚂蚱蹦蹦跳跳,热闹极了!
秋末,一片片的苜蓿早已长得葳蕤挺拔,勤劳的故乡人把割好的苜蓿晒干,码成一垛一垛地驮回家贮藏,晒干的苜蓿又是牛羊牲口上等的过冬饲料,营养丰富,口感极好。
也许是乡情的缘故吧,苜蓿在我眼中是种很神奇的植物。一次播种,多年享用,任凭牛羊践踏、啃食,生命不息,春风吹又绿。它耐旱不怕晒,越晒越长;越是贫瘠,它越长得茂盛,根长得越长,扎得越深,黄土坡上,它防止水土流失,功不可没。所以在故乡的黄土高坡,沟沟坎坎,几乎到处都有它的身影。
多年来,故乡人一直有着这样的习俗——一块地,若种麦子不行,就撒把荞麦,若荞麦也不行,便开垦出来种一片苜蓿,保证长得郁郁葱葱!
如今,人们的饮食偏向了田园风味,苜蓿当属典型的绿色食品,登上了大雅之堂。苜蓿清脾胃,除湿热,利尿消肿,不仅消解油腻而且营养、时尚,也给餐桌上增加了许多的话题。菜市场上,苜蓿年年畅销,岁岁走红,饭店里各种苜蓿佳肴更是琳琅满目,常食会令人心情舒畅,浑身轻松。
又是一年春草绿,站在夕阳的余晖里,看着故乡那漫山遍野一块块的苜蓿地,还有那苜蓿地里弯腰掐苜蓿的身影,那快乐的笑声,总让人思绪万千,浮想联翩。
责编/沐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