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黄河湿地保护提升包头城市品质
2016-02-07刘翠玲
刘翠玲
(中共包头市委党校管理学教研室内蒙古包头014060)
加强黄河湿地保护提升包头城市品质
刘翠玲
(中共包头市委党校管理学教研室内蒙古包头014060)
本研究将包头市黄河湿地作为研究对象,以生态文明建设体系为准绳,在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顺应自然的理念指导下,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为路径,在综合应用结构式访谈、实地调查、资料收集、定性分析等方法的基础上,从生态空间、湿地资源、生态修复和制度建设等方面梳理了现阶段包头市黄河湿地保护和利用方面的基本情况及存在问题,并针对性地探讨了加强黄河湿地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包头;沿黄湿地;保护;建设;城市品质
城市品质是自然物质品质与社会人文品质协调发展的一种复合人居系统状态,城市品质的提升依赖于硬环境和软环境的相辅相成[1]。湿地作为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与森林、海洋并列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类型,向来被誉为“地球之肾”,具有多方面的生态服务功能和社会经济价值。
包头黄河湿地作为包头城市发展繁荣的生存空间,不仅具有自然物质品质之属性,而且富含社会人文品质之蕴意,是包头提升城市品质的重要载体。从自然物质品质上讲,黄河湿地为包头的发展提供了基本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物质来源,是城市发展的刚性保障,其健康与否直接关乎城市发展的品位与质量。从社会人文品质上讲,黄河湿地承载着深厚的湿地文化和浓郁的生态文化,作为城市历史文化发展的记忆,其价值效应直接影响城市整体面貌与发展内涵。因此,黄河湿地自然生态的良性循环和湿地文化的持续传承构成了包头城市品质提升的重要组成部分。
1 包头市黄河湿地保护利用现状
1.1 黄河湿地生态空间受到严重威胁
近年来黄河湿地总体表现出生态空间萎缩现象。一方面,由于黄河水量的持续减少及非常规性改道,周边农牧民的无组织耕种和污染物的肆意排放,使得包头黄河段湿地面积逐渐减小,功能退化。另一方面,包头市湿地生态系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边界划定工作不到位,很大程度上存在一种概念性范围认知,生态空间没有法律法规所认可的边界标志,致使湿地被他用或挤占现象突出。
1.2 黄河湿地资源破坏严重
1.2.1 湿地水质恶化造成黄河湿地资源严重破坏
黄河湿地周边的地表水体丰富、水系发达、水量丰沛,但部分水体由于污染物的肆意排放、农业生产活动、鱼塘养殖及周边开发带来的人为活动的影响而遭到污染,严重破坏了湿地的自然生境,使黄河湿地物种多样性被严重破坏,植被数量和生物量减少,及植被覆盖率明显下降。
1.2.2 基础设施建设给湿地资源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
部分河段的湿地紧邻交通干线,灯光、噪声等带来的干扰对湿地生境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对于栖息地质量的影响最为突出。此外,城市开发及湿地旅游业的发展也给湿地生态系统带来较大的冲击,不合理的住宅建筑、缺乏系统论证的旅游项目,在废弃物的排放、游客活动带来的干扰及游玩设施产生的噪音等方面都表现出明显的负面干扰效应,对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息、动植物的生存而言潜藏着极大的生态安全隐患。
1.3 黄河湿地的生态恢复力度不足
保护施工中形成的大量的土丘沟壑、残垣断壁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及时修复,严重影响了湿地的自然景观和自然生境。对于一些植被恢复和湿地补水修复工程而言,又明显存在着后期评估、管理、维护的缺失,无形中暴露出事前重视事后轻视、重建设轻维护的问题。此外,一些久建未果且缺乏生态效益的恢复工程可能会因工期的无期限拖滞给湿地又带来一些新的破坏。
1.4 黄河湿地的管理制度建设空缺较多
首先,无论是人员配置还是机构建设,仅从现有的组织建设角度讲,实力与数量都相对薄弱,与黄河湿地的重要价值以及繁重的工作任务存在不对称性,尤其缺乏本土性高层次专业人才。其次,在现有的体制和形势下,湿地保护多为自我运筹、自我保护的模式,湿地保护的日常工作和基础性工作的开展时常受到资金的制约,管护经费不足的问题突出。再者,黄河湿地多头管理、职责不清、管理不到位问题明显,综合管理模式尚未成形,存在头疼治头,脚痛治脚的现象,缺乏指导长期工作的有效方法。另外,湿地保护与当地农牧民之间的利益纠纷一直以来阻滞着湿地保护的有序开展。
2 加强黄河湿地保护,提升城市品质的对策分析
2.1 开展多层面多形式的科普宣教活动,提高保护湿地的自觉性
让全社会充分认识湿地的自然特征,了解湿地的综合服务功能,明确保护湿地的重要意义,增强保护湿地的意识,是确保湿地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工作有序开展的基础。因此,无论是在宣传形式上还是在宣传内容上,都要加大力度,把宣传工作作为湿地保护的重要手段之一。首先要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认识,加强对湿地保护的重视与关注,提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要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和时机开展湿地的科普宣传,提高全民认知度。再者,要进一步发挥媒体的宣传引导作用,扩大宣传范围。最后,综合考虑全民的认知程度,分层面有侧重的开展宣传。
2.2 以统筹规划促进湿地保护利用与提升城市品质相协调
包头位于黄河流域中段,黄河湿地紧邻城市,城市发展对于黄河湿地的影响非常直接,而黄河湿地对于维护城市的环境质量和生态安全同样尤为重要。因此,城市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速度和规模要在湿地生态系统所允许的承载能力阈值之内,使城市的发展建立在科学合理的范围之内,不以牺牲湿地生态系统及湿地资源为代价。与此同时,黄河湿地的规划同样需要和包头市城市总体规划、区域经济发展、土地利用规划、新农村建设等统筹协调,合理制定规划愿景、目标和策略,最终形成城市发展与湿地保护良性互动的效果。
2.3 从时空尺度上确保黄河湿地生态空间绝对量不减
2.3.1 通过设置界桩来明确黄河湿地在空间尺度上的实际范围
针对黄河湿地边界不确定及其衍生的一系列问题,首先要按照湿地调查结果开展湿地的边界确认工作,在空间尺度上要设置明显的标志性界桩,并满足调查数据与实际面积相吻合,图上斑块与实际斑块相对应的要求。在此基础上,规范湿地保护的规划编制,依法明确地类属性,为深入开展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工作奠定基础。
2.3.2 通过保护水源来确保黄河湿地在时间尺度上的永久性
湿地作为一种独特的生态系统,其形成与繁衍离不开水,水是维护湿地健康发展的源泉。适宜的水源、良好的水系和水质保障措施是包头黄河湿地生息繁衍的基本保障,也是其生态空间绝对量不减的根本,因此对于黄河湿地的水源保护首先要就近选取稳定、安全、可靠的湿地生态补水水源,合理规划、调度和利用补水水源,在保障各水源水体系统正常循环、水位变动维持在合理范围的基础上,满足湿地的日常生态用水需求;尽可能疏通湿地内部及湿地周边水系,促进水体流动和水力循环;加强水质的常态化监测与管护,对于湿地内部水体及周边水域的污染采取合理措施降低污染风险,形成湿地内部水质安全、周边水体水质健康的局面。
2.3.3 通过动态监测和有效管护来保障黄河湿地生态空间的完整性
在明确边界、加强水源保护的基础上,首先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加强湿地生态空间的动态监测,时时了解掌握湿地空间变化状况以及水源动态特征,针对苗头性问题及时采取补救或修复措施。其次,要运用严厉完善的处罚措施加强对破坏湿地行为的管护,尤其要转变观念,要做到高度警惕,对于已经造成严重后果的破坏性行为要严惩,对于隐藏危害性后果的行为,同样也要严惩,改变过去只追究结果不追究过程的管护方式。
2.4 科学合理开展黄河湿地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2.4.1 以优先保护为原则来维护黄河湿地的生物多样性
多样安全优质的湿地资源是湿地生态系统发挥强大的生态服务功能的根本保障。因此,尊重生物群落自然演替规律是保护湿地的先决条件。对于生态条件优良的湿地,要加强监测和管理,杜绝破坏湿地资源的行为,要保护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避免过度人为干扰,维持现状,预防湿地退化;对于生态条件脆弱或破坏严重的湿地,要积极通过生境条件的改善,最大限度恢复和维护湿地生态特征和风貌,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而且改善方案要与保护措施同步实施,避免引发新生问题。
2.4.2 以优化开发为准则来合理利用黄河湿地资源
湿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要凸显人与自然和谐,落实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节约使用资源,少用或不用容易对环境产生污染的材料及资源;要确保生态与建设平衡,在土地空间上做到科学规划,统筹安排,不荒芜土地,不破坏湿地;要在环境容量范围内分区控制适度开发,制定黄河湿地开发利用强度的指导意见;要加强对湿地资源开发的监督管理,促进湿地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法制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2.5 加大黄河湿地生态修复力度
对于已经破坏的水体而言,不仅要根据已经存在的环境问题制定适宜当地的水体修复措施,而且要从长期效益和水体的自净能力角度制定清晰明确的水体修复目标,同时还要加强修复的效益评估。对于遭到破坏的动植物栖息地而言,修复更要遵循自然法则、社会经济技术原则和美学原则,修复退化的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最终达到湿地生态系统自我持续状态,使其与环境背景保持统一性。此外,黄河湿地的生态修复必须在时间上充分体现及时性,在空间上充分体现完整性。
2.6 完善黄河湿地保护利用的相关制度
包头黄河湿地保护管理工作应该实现法制化、正规化和常态化。首先,要营造一个加强保护湿地的良好氛围,通过政策支持以及平台搭建来加大保护力度,畅通保护渠道。其次要加强湿地保护管理的队伍建设,根据湿地保护工作的湿地需要,加大专业性人员的引进和培养,完善垂直层面的机构设置,保障工作的有效衔接和高效运转。再次,加大财税和金融扶持力度,将湿地保护经费要列入市、旗区两级财政预算,保障日常管护和开展基础性工作的需要。最后,加强科研建设力度。紧紧围绕“保护”和“发展”的需要开展湿地科学研究,在系统性、前瞻性和多学科结合的原则指导下,重点解决黄河湿地保护与管理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为黄河湿地的保护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1]徐林,曹红华.城市品质:中国城市化模式的一种匡正———基于国内31个城市的数据[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4,171:148-160.
刘翠玲(1979—),女,山西人,博士,副教授,中共包头市委党校管理学教研室副主任,从事资源与生态方面的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