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钧瓷探微

2016-02-07张自军

中国陶瓷工业 2016年5期
关键词:禹州窑变钧瓷

张自军

(河南 禹州,461670)

钧瓷探微

张自军

(河南 禹州,461670)

阐述了钧瓷的工艺时代特征、窑炉及烧造技术和钧瓷的造型、釉色、窑变,探索了钧瓷原料之秘。针对钧瓷文化发展的困境,提出了钧瓷文化发展未来的思考。

钧瓷;工艺;时代特征;禹州文化;艺术

1 钧瓷文化的渊源

1.1 陶瓷的产生和历史演变

在远古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一次偶发的滔天大火熄灭之后,劫后余生的先民们发现大自然赋予的泥土,被大火煅烧后有了奇特的变化。不但有了硬度,而且偶然成型形成空间的,还可以盛水、盛物,于是粗陶横空出世。后来,人们逐渐改善制作工艺,使粗陶演变为细陶。终于在秦汉时期,出现了瓷。随后,伴随着文明的脚步,出现了丰富多彩的瓷类、瓷种。

瓷器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伟大发明,在中国这个举世公认的“瓷器之国”中,陶瓷文化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数千年的发展传承历史。它的产生与发展,对中华民族乃至全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中国的陶瓷史是中国的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禹州制陶历史十分悠久,从禹州瓦店遗址发掘出土的陶器就充分说明,早在4000多年前的龙山文化时期,禹州即有较为成熟的彩陶生产,尔后经过3000多年的文化与技术积淀。到唐代中期,生产陶瓷种类丰富,有黑釉瓷、黄釉瓷、白釉瓷、花釉瓷等,已成为全国重点的陶瓷生产基地。1977年,在钧瓷原产地禹州的神垕下白峪,就发现了唐代花釉和钧瓷窑遗址。

1.2 钧瓷的原产地——禹州神垕

禹州位于河南省中部,史称“夏墟”,是上古时期夏族部落繁衍生息的地方、华夏民族的重要发祥地。公元前21世纪,大禹治水有功,被尧封国于此,称“夏禹国”。禹之子启随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并建都于此,所以禹州有“华夏第一都”之称。

大禹之子夏启建国时,宴请诸侯的地方为古钧台,台高丈二,中有旋门,上有隶书“古钧台”石刻一方,两旁石刻对联为“得名始于夏,怀古几登台”。古钧台成为中华民族进入文明时代的实物佐证和国家产生的标志,也成为我国稀有的远古遗迹和历史名胜。数千年来,钧台一直是禹州的象征。所以,古人以钧台命名钧瓷,含义深远,科学合理。正如《景德镇陶录》所载:“钧瓷宋初所烧,出钧台”。现代古陶瓷专家安金槐先生说:“禹州夏有古钧台,钧瓷之名由此来。”按照国家钧瓷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标准,河南省禹州市是中国钧瓷原产地域。

北宋时期,禹州成为中国北方重要的制瓷业中心之一。特别是各种瓷窑遍布境内各地,窑址达一百多处,瓷器种类众多。金元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各地陶瓷技术交流的加速及社会的变革,引起陶瓷工匠的流动,以河南禹州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钧窑系。《中国陶瓷史》说:“钧窑之形成一个窑系,主要在元代。”明清两代,北方钧窑衰落,钧瓷烧制时断时续,几乎停烧。清末至民国时期,禹州陶瓷工匠在仿钧基础上经反复试验,尽管终将钧瓷烧制成功,但生产规模较小,影响不大。唐宋古钧窑遗址位于神垕镇白峪村大刘山下,沿白峪河成组分布,经北京大学和河南省文管所联合考古发掘,有中唐至宋元时期的窑炉遗址8座、石砌澄泥池3座、窑前工作场所5处、灶一座,出土钧瓷残片和窑具数十万个,对钧瓷的历史和制作工艺研究有巨大的推动作用。2001年,该遗址被评为“中国考古十大新发现”之一。

2013年1月16日,神垕镇中心正在开发施工的钧都新天地项目钧瓷商业街中惊现大量古瓷片。2014年1月9日,新华网以《河南神垕发现古瓷窑群,出土瓷片数以万计》为题进行了报道。文章引用专家的话说:“此次发现,为神垕镇作为钧瓷原产地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2014年1月12日、13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连续两天报道了神垕古瓷窑群的发掘。2014年3月11日,神垕古瓷窑群被评为“河南省五大考古发现”。随后,其入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如今,依据这处古窑址群,禹州市正在原地筹建钧窑遗址博物馆。

1.3 钧瓷窑口历史演变

钧瓷始于唐。唐代在禹州苌庄窑、神垕窑以及钧台窑生产的花釉瓷,在黑釉上饰以天蓝、乳白色的斑点,天真烂漫,富有情趣。其中有一种黑釉带乳白色或白色中呈现针状蓝色斑点的花瓷,其胎釉产地、元素组成及装饰釉特征,与钧瓷有诸多共同之处,是钧瓷的先导。因此,被后世学者称为“唐钧”。

钧瓷盛于宋。北宋时期,迎来了钧瓷历史上第一个鼎盛时期。钧瓷虽属北方青瓷系列,但它的独特之处在于釉色变化丰富,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之说。钧瓷的釉是一种乳浊釉,釉内含有少量的铜,因而烧出的釉彩青中带红,尤如蓝天中的晚霞。青色也不同于一般的青瓷,色泽深浅不一,但多近于蓝色,是一种蓝色乳光釉。钧瓷之前的单色瓷,因色彩单一,多为实用器,以日常生活用品居多,以盘、碗、罐、瓶之类为主,钧瓷的釉色窑变及丰富的色彩,使瓷器一跃而成为观赏器,步入了艺术殿堂的大门。宋代这种釉中含铜的配方,对青瓷工艺是一种历史性的飞跃和创新。更重要的是,宋代钧窑首创用含铜的氧化物作为着色剂,在还原气氛下,成功烧制出铜红釉。这为中国陶瓷工艺、陶瓷美学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境界,对中国陶瓷发展史做出了重大贡献。因此,钧窑被后人称之为“宋五大名窑”之首。

金元时期,虽然窑场扩大,民窑众多,但钧瓷产品与北宋末年钧官窑烧造的盆、奁、尊、洗等御用官钧比,稍显逊色。延至明、清两代,钧瓷几乎断代、断烧,尽管清末至民国时期,个别工匠终将窑变钧瓷烧制成功,但数量微乎其微。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高度重视,祖国珍贵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央领导也十分关心钧瓷的恢复和发展。1955年,周恩来总理指示国家轻工业部抓紧恢复河南禹州钧瓷生产。自此,拉开了钧瓷开发、研究,恢复生产的序幕,一直到现代,钧瓷形成了现代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喜人局面。

1.4 神垕在钧瓷历史及文化中的地位

钧瓷始于唐,宋代盛名扬,光彩照环宇,神垕是故乡。

禹州市神垕镇地处群山环抱之中,神垕故址原是肖河两岸五个古老的村庄(二道街、高老庄、朱园沟、茶叶沟、老窑坡)。唐宋以来,随着陶瓷业的兴起,这五个村庄逐渐连成一片,形成了初具规模的古瓷名镇。古时有民谣:“南山的煤、西山的釉,北山瓷土处处有。”就是对神垕蕴含丰富资源的真实写照。

神垕历史非常悠久,早在夏商时期,这里的先民就从事农耕和冶陶。宋代成为北方陶瓷中心,历史上曾用陶瓷兴盛,钧瓷御用,“神垕”地名被四次皇封,厚重的钧瓷文化孕育了神垕这座名镇。

神垕于唐代成功创烧出“唐代花瓷”,经现代高科技手段测试和古陶瓷专家确认,唐代花瓷釉“是世界陶瓷史上有实物佐证的第一个分相乳光釉”,陶瓷史学界称之为“唐钧”,也被认为是世界科技史上的伟大创举,并载入最高权威的陶瓷专著——《中国陶瓷史》一书。

北宋时期,神垕的陶瓷匠师在唐代花瓷的基础上,石破天惊,又创烧出窑变铜红釉。为中国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它本身具有的艺术成就和震撼力,一下子使“僻处遐远,名不登于图志”的小山镇而“播于天下矣”。铜红釉被世界陶瓷界誉为“釉中之冠”。

明、清时期,神垕镇瓷业发达,全国各地客人蜂拥而至。民谣“进入神垕山,七里长街以,七十二座窑,烟火遮满天,客商遍地走,日进斗金钱”,就是对当时神垕镇陶瓷业发展盛况空前的真实写照。电视剧《大河儿女》中的清风寨原型就是神垕镇。

如今的神垕,名窑林立,名师荟萃。钧瓷文化这朵艺术奇葩,更为古镇增添了迷人的光环。2003年9月,2005年12月,神垕镇先后被国家命名为“中国钧瓷之都”和“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更使这一偏僻小镇声震瓷林,享誉海内外。

2 钧瓷工艺时代特征

2.1 古代工艺特征

钧瓷生产工艺源于唐代花釉瓷工艺。

唐代禹州生产花釉瓷的窑口,大都使用当地瓷土作为原料,其坯泥采用单一的天然瓷土,俗称“一和土”和“一和泥”。瓷胎化学组成上,三氧化二铝含量接近29%,所用坯料颗粒度与现代坯料相比较粗,釉料也采用当地多种原料配制而成。

北宋时期,钧瓷坯体原料和釉用原料也基本是就地取材,但已开始采用多元配方,选料更加严格。石料加工采用石碾,土料加工采用泥耙。有时根据需要,泥料需要几种土料按一定比例配合,并加工成一定精细度,一般采用牲畜拉耙的方式来加工泥料。从化学成份上看均含有铁和磷的化合物,由于技术的进步,完全已掌握了铜元素的成色机理。

金元时期生产钧瓷窑口众多,各个窑口一般都是就地取材。所以,各窑口所用材料很不一样,胎料和釉料有明显区别。

2.2 近现代工艺特征

近现代钧瓷选料更加考究,范围更趋精准,仅限神垕镇5000米范围所属自然资源。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的选料、配料进入了物理探索和化学分析时代,对钧瓷釉色的成色机理把握的相当准确。这些都为各个窑口出现了一件又一件传世珍品、稀世之宝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使现代钧瓷出现了丰富多彩、产量喜人的空前繁荣钧瓷盛世。

2.3 钧瓷窑炉及烧造技术

窑炉是钧瓷烧造环节的重中之重,窑炉的革新更为钧瓷的整体发展演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唐代,用于烧制唐钧的瓷窑大多为半地穴式,窑室与烟囱部分位于地下。窑炉平面为近圆形或马蹄形。据考古发掘资料,在禹州市神垕镇下白峪窑址中发现的一号窑,平面近似马蹄形,由工作面、窑门、火膛、窑室、隔火墙、烟囱和护墙七部分组成。

宋代,钧瓷窑发生了较大的技术革新。宋代中早期民钧窑的典型代表为禹州市神垕镇河北地窑址清理的一号窑炉。它是一座土洞式长条形分室分窑炉,以木柴为燃料。一号窑炉形制特殊,既不同于南方流行的龙窑。其在热功上是从前到后依次生火烧制,有利于充分利用热能,提高烧成温度。是北方的窑工们借鉴南方龙窑的成功经验,结合北方的实际情况的一种成功尝试。北宋晚期钧官窑所用的窑炉,炉体平面有近圆形、长方形等几种。钧台窑1号双火膛窑炉又被称为双乳状火膛长方形窑,是北宋钧窑典型的钧瓷窑,其窑室为长方形,火膛呈并列的双乳状。其中一个留有直径22cm左右的圆形观火孔;另一个留有窑门,窑室后壁中间和两端设有3个扇面形,直通窑顶的烟囱。双乳状火膛窑由于还原气氛易于形成,高温阶段易于升温,烧成器物易于呈色,“窑变”效果好,比较好地解决了高温阶段还原焰不易升温的问题。

元代钧瓷窑炉的代表为禹州神垕河北地发现的三号窑炉,它是一座土洞式窑炉,平面近方形,易于快速烧成。

明清时期,窑炉基本上发展为地上圈筑,燃料也发展为以煤为主。光绪年间,禹州神垕卢家受冶炼灶炉的影响,结合钧窑生产工艺特点创造的一种有易可行的灶炉,采用手拉风箱强行通风,以焦炭捂火造成还原气氛。后世称为“炉钧窑”或“卢钧窑”,也烧制了少量的仿宋钧效果的小件钧瓷。

解放后,随着钧瓷的烧制恢复,钧瓷人对窑炉的改造、探索、提升步伐加快。在传统有匣钵煤窑窑炉的基础上,研制出无匣钵煤窑窑炉,大大提高了烧造效率,降低了烧造成本,烧出了不少好的产品。

1994年,引进液化气窑炉烧制技术,建成液化气梭式钧瓷窑炉并试烧成功,烧制时间由传统煤窑的20小时缩短至10小时左右,成品率由过去的35%提高到70%以上。由于釉色同样丰富多彩,产品变形及瘕疵少,污染小,劳动强度小等优点很快普及推广。液化气钧瓷窑炉的烧制成功,改写了钧瓷烧制的历史,标志着钧瓷生产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形成了现代柴窑、煤窑、液化气窑、天然气窑和煤气混合窑并用的钧瓷窑炉烧造格局。

3 钧瓷原料之秘

3.1 坯体原料

黏土60%、石英30%、长石10%是钧瓷坯体原料的基本配比。然而,这只是钧瓷坯体制作的基本参考,而想达到不同的胎质、胎色效果,则需要结合本地原料状况,通过大量实践来完成。成熟的钧瓷窑口,一般都研究出了几套成熟的坯料配方。

(1)黏土类。

黏土是自然界中硅酸盐岩石(主要是长石)经过长期风化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疏松的或呈胶状致密的土状或致密块状矿物,是多种微细矿物和杂质的混合体。自然界的黏土呈白、黄、红、黑、灰等多种颜色,颗粒微细,晶体有片状、管状、球状及六角鳞片状等。将其与水拌和能塑成各类形状,干后形状不变,且有一定机械强度,煅烧后坚硬如石。黏土的主要矿物为高岭石类(包括高岭石、多水高岭石等)、蒙脱石类(包括蒙脱石、叶腊石等(和伊利石(也称水云母)类三种。黏土原料主要具有如下性质:可塑性、结合性、离子交换性、触变性、收缩性、烧结性、耐火性。

禹州境内的高岭土是含有青色鱼子状颗粒的白色塑性黏土,属二次黏土,可塑性好,干燥强度高。钧瓷生产所用的地方性黏土主要有:碱石(焦宝石类)、富山土、岘口红土、紫木节(俗称黑毛土、干子土)、铁足土、白土、铝矾土、罗王土、软土、硬土、阳坡土、阴坡土、仝庄土、火石坡土、刘家沟土、西寺土、槐树湾土、黄矸土、豆腐石(浮石)、旱水泉土、五花土、青矸等,这些黏土类原料在禹州分布广、储量大,保证了钧瓷生产的最基本条件。

(2)石英类。

由于地质产状不同,石英呈现为多种状态,其中最纯的石英称为水晶。因水晶产量很少,除了制造石英玻璃外,一般无机非金属材料制品无法采用。在陶瓷、玻璃、耐火材料生产中采用得较多的石英类原料主要有脉石英、砂岩、石英岩、石英砂、硅藻土、燧石等。

石英的外观因种类不同多呈乳白色、灰白色、半透明状,在常压和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其结晶形态、结构会互相转化,并伴有体积变化。一般说来,石英原料在温度升高时,其比重减少,结构松散,体积膨胀;当冷却时,其比重增大,体积收缩。

禹州市主要石英原料有石英岩、禹州砂石、石英粉砂岩、玛瑙石、皮砂石等。

(3)长石类。

长石是熔剂性原料。在陶瓷坯料、釉料和玻璃配合料中作为熔剂的基本成份。长石是地壳中分布极广的造岩矿物,约占地壳总重量的50%,广泛分布于岩浆岩、变质岩和沉积岩中。

从化学组成来看,长石是碱金属或碱土金属的铝硅酸盐,主要是含钾、钠、钙和少量钡的铝硅酸盐。自然界中长石的种类很多,归纳起来都是由钾长石、钠长石、钙长石和钡长石4种简单的长石组合而成。

禹州烧制钧瓷主要用以下几种当地原料作为长石使用:瓷石、高钾铝页岩、碗药石、黄长石、红长石等。

3.2 钧釉原料

钧釉的主要特点是釉厚、乳浊、呈色复杂多变。所用原料主要是各种天然矿石、人工制备原料和一些化工原料。天然矿石原料主要有长石、方解石、玛瑙石、滑石、铜矿石、铁矿石等,人工制备的原料有草木灰、牛骨灰等,化工原料主要有氧化铜、二氧化锡、氧化锌等。

长石。钧瓷釉用主要原料,成分比较复杂,外观呈灰色、粉红色、黄色等,是一种天然釉石,在加热中起助熔作用。

方解石。主要成分为碳酸钙,外观呈浅黄、白色,起助熔作用。

玛瑙石。一种石英,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硅,外观呈乳白色,是形成釉玻璃状的主要原料。在宋钧官窑遗址内曾发现有白色玛瑙石,可见当时已采用玛瑙配釉。

滑石。为含硅酸镁矿物,手摸有滑腻感,外观呈灰白色、浅黄色等,起助熔和乳浊作用。

铜矿石。一种含铜矿石,成分较复杂,外观呈褐黄色,起助熔和着色作用。

铁矿石。一种含铁的矿石,成分较复杂,外观呈暗紫红色,起着色作用。

草木灰。树木草枝燃烧后形成的灰,以松木和栗木灰为最佳,灰中含硅、钙和磷等,外观呈青灰或黄灰色。经过加水多次漂洗,撇去浮渣,清去沉渣,炕干后才能使用,起助熔作用。

牛骨灰。牛的骨骼经高温煅烧后粉碎制成,主要成分为磷酸钙,外观呈白色,起乳浊作用。

氧化铜。外观呈黑色,粉末状,是重要的着色元素。

二氧化锡。外观呈浅黄或白色,粉末状或颗粒状,起助发色作用。

氧化锌。外观呈白色粉状,起助熔和增加釉面光亮的作用。

釉料里添加的金属氧化物比例不同,烧出的效果不同。一些钧瓷窑口在长期实践中,各自摸索出了自己的特色配方。他们运用常规原料和特殊原料,进行不同比例的精确配制,再经过对应的程序烧制,就能形成各具特色的釉色。为了保有自己釉色的独特性,各窑口一般将釉料配方视为商业秘密。

4 钧瓷艺术形式沿革

从唐钧到近代钧瓷的发展,始终围绕着“造型、釉色、窑炉烧成”这三方面的技术革新而发展,也就是从古至今钧瓷人总结的“生在选土,长在成型,是死是活,全在烧成”。

4.1 造型

唐钧的造型以实用器皿为主,如碗、盆、盘、罐、坛、壶、杯、瓶等,也有拍鼓以及装饰品类动物等产品。

北宋民窑烧造的钧瓷日用器皿类居多,产品主要有碗、盘、洗、盒、盆、注壶、罐、瓶、香炉、器盖、枕等;北宋末年,钧台窑烧造钧瓷产品精良,专供宫廷日用和陈设使用,造型考究,器型优美。钧台窑遗址出土的钧瓷产品主要有:尊、炉、鼎、洗、盆、奁、盂、瓶、罐、钵、坛、盒等十数种产品。

金代钧瓷产品主要有传统日用器碗、盘、盆、水盂、香炉、罐、瓶等外,新增加盏托、高足杯等,也出现了形体较大的香炉、洗、盆和梅瓶等器物。元代器物仍以碗、盘、瓶、罐和香炉等生活用品为主,但器形较大。

到明、清两代,钧瓷多以仿古器、仿烧宋钧为主,无有自主造型特色。

近现代钧瓷造型在继承传统历史器型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创新发展,甚至把雕塑等艺术手段运用其中,以雕塑类钧瓷为主的现代艺术造型已融入传统的钧瓷造型行列中。造型涉猎范围极广,历史人物、神话传说、风土人情、名胜景点、动物、植物等尽含其中,产品五花八门、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大部分造型既具传统之美又兼现代之美,但其中也不乏牵强附会,迎合低俗、商业金钱气息较浓的失败之作。

4.2 釉色

“唐钧”釉汁肥厚,釉色有黑、褐、黄,茶叶沫与月白色之分。有的为窑变釉,有的饰以斑点。釉色以黑褐居多,由于受窑温的影响,彩斑多不规则,和三彩一样,呈现出大唐气度的富丽堂皇和浪漫主义色彩。

北宋早中期,钧窑工匠在继承“唐钧”工艺基础上,借鉴吸收柴窑、汝窑工艺并不断创新,烧造出独具特色的乳浊釉瓷器。早中期,民窑釉色以天青、月白为主调,稍浅的青灰,稍深的青蓝,也出现了米黄、红紫班、天青挂红彩、天蓝挂红彩等釉色。北宋晚期钧台窑瓷器,其釉彩在早中期民窑天青和紫红、紫红彩的基础上,烧造出蓝、红紫、青诸色错综掩映的窑变釉彩,这种釉色虽富丽却不失静雅,体现出“天人合一”的宋代理学审美思想。金代前期,钧瓷的釉色变化较大,天蓝色不似宋代民窑钧瓷匀净淡雅,开始出现较强艳的釉色,活泼可爱。

元代前期,钧釉器釉色变化丰富,天青釉的器物有所减少,月白色开始较多地出现,还有紫蓝色、褐绿色等,釉色变幻多端。元代后期,钧釉器的釉层厚、流动强,普遍有垂釉、积釉现象,釉色以偏紫色的为多,有少量很美丽的深紫蓝色釉,充满了北方少数民族的粗犷、豪放之风。明清两代北方钧窑衰落,既有烧造钧瓷,多为仿烧、色釉单调,不成一体。

近、现代钧瓷人在继承和发挥传统釉色和釉料配方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勇于突破,使钧瓷釉色丰富多彩、万紫千红,令人眼花缭乱,形成了诸如卢钧系列釉、炉钧系列釉等诸多釉色系列,并创造性地恢复了“金星天目釉”等失传釉色的烧制。釉质釉色还出现了新的品种。如玉白、宝石红、钧花釉、宝石蓝等。

4.3 钧瓷之魂——窑变

钧瓷通过釉色在窑炉里的自然变化而形成的色彩的创新突破和巧夺天工,使钧瓷在器形上充分展现出艺术之美。这也是钧窑不同于其他瓷类的神、奇、妙、绝之处。所以说自然窑变是钧瓷之魂,钧瓷所独有的窑变艺术,充分体现了中国瑰丽多姿的民族文化,和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天人合一的精神魂魄,开创了中国陶瓷审美的新时代。

中国钧瓷的窑变形象鬼斧神工,自然天成,非人工所造,窑变釉色幻化出的意境更是奇妙无穷,紫者或像熟透的葡萄,或似怒放的玫瑰;红者如成型的牡丹,或如深秋的海棠;蓝紫相间,如蔚蓝深海泛出层层紫流,绚丽多姿;紫红相映,如莹润的玛瑙,凝脂深沉,真是万紫千红,气象万千。更加珍贵难得的是,钧釉自然窑变所形成的一幅幅壮丽美好画面,如:高山云雾、瑞雪纷飞、满天星辰、峰峦叠翠、峡谷飞瀑、菟丝缕缕、杏雨江南、寒鸦归林等等,奇妙无比,令人观为叹止,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

因钧瓷的自然窑变,导致“钧无双”,形成钧瓷的唯一性和不可复制。每一件钧瓷都是稀缺的绝品、孤品,使钧瓷爱好收藏者趋之若鹜,再加上世间一直流传的“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件”的盛誉,使钧瓷成为令人爱不释手的钟爱之物。

钧瓷的自然窑变,使它形成非人工绘面和雕凿所形成的艺术风格,实现着返璞归真的古典艺术美,使之赏钧感到瑰丽而神奇,身心俱悦,仿佛穿越时空、浮想联翩。这种独特艺术所产生的独特审美。能让人如痴如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宛如豪饮琼浆玉液一般令人陶醉,是中国陶瓷文化发展进程中造物艺术和精神审美的高度融合。

5 钧瓷文化传播态势

中国一向以“瓷国”闻名遐迩,陶瓷文化更是博大精深,且“陶瓷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它以陶瓷这个由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相结合所产生的景观而表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陶瓷器的烧造技术不同,陶瓷造型与装饰艺术也各异,它们都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展示了当时人们的美学观念和文化心理特征。陶瓷器本身凝结着人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历史。”

钧瓷文化已有1300余年的历史,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大量而独特的文化形式。它是由中国文化传统所决定的,它以功能性与审美相统一的特色,以科学技术和造型艺术相统一为特性,以自然窑变为手段展示外在美,是土与水结合的自然升华,是火焰的艺术,是中国民族文化的精粹之一。它包括以唐、宋、元、明、清等各代钧瓷发展沿革的历史文化;以钧瓷技术和工艺为发展的造物文化、科技文化;以唐钧之浪漫、宋钧之莹玉、金钧之活泼、元钧之粗犷、明清之淡雅,现代钧瓷丰富多彩为特色的时代审美文化;还有景观自然文化、著述文化、民俗文化等,都是钧瓷文化的一部分。钧瓷文化包括着人们围绕钧瓷进行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的总和。

钧瓷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瑰宝,是具有千年文化传承的独特瓷种。它不仅凝聚着非凡的科技成就和伟大的创新精神,更彰显着地域文明的深厚底蕴,是祖先留给我们最珍贵的文化资源。文化资源又是各类资源中最宝贵的资源之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人类文明程度的不断提升,文化要素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核心要素。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强调和重申,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全面实施党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需要,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们的精神需要。所以,传播和弘扬钧瓷文化,发展钧瓷文化是时代赋予我们钧瓷人的重要历史使命。发展钧瓷文化,更能凝聚民族精神、提升民族素质,提高文明程度,铸就时代风尚,保护好、利用好钧瓷这个禹州独有的文化品牌,使钧瓷文化在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人民安民乐业等方面发展积极的作用。

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日益重视,人们对钧瓷文化的传播和弘扬也进入了又一个高潮。值得欣慰的是,一批长期工作在钧瓷研发、生产一线,并对传统钧瓷文化和制造技艺有着天生痴爱的钧瓷艺人和钧瓷爱好者,正在身体力行地对这些传统文化和技艺进行探索、保护和弘扬,为钧瓷文化的发展广大,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坚持不懈,默默无闻地作着重要贡献。

6 钧瓷文化发展之困

当今,社会发展模式日益商业化,经济竞争日益激烈,许多传统文化也不可避免受到经济行为的裹挟,在一些市场经济的节点上产生文化分野。有的表面上属于多元化发展,实则已经偏离了自身的发展规律。不健康的文化分野最终必将导致文化消解,传统文化作为历史遗存下来的文化精华,一旦面临文化消解,势将难以长期传承。

6.1 钧瓷产业化与行业特殊性的矛盾

在业界,现在人们提得最多的是钧瓷产业化。一些钧瓷窑口,在生存利益驱使下,走上钧瓷商业化之路,实行流水线作业,产量颇丰。放弃传统工艺的结果是粗制滥造,失去了钧瓷的造型美、艺术美和传统美。长此以往,人们对钧瓷鉴赏的标准将被模糊、混淆甚至颠倒。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产业化需要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现效益为目标。依靠专业服务和质量管理,形成的系列化和品牌化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那么,对钧瓷来说,钧瓷行业需求是什么?是否有专业的服务机制和完善的质量管理?是否做好了品牌化经营的充分准备?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谈产业化。显然,在目前钧瓷窑口百花齐放的情景下,这些问题难以厘清。

首先,各窑口对钧瓷的行业需求理解不一致,甚至背道而驰。有主张坚持传统的,有主张融合现代的,有中庸的;有主张走高端文化路线的,有主张走平民化路线的,也有中庸的;有主张做欣赏瓷的,有主张做实用瓷的,当然也有中庸的。

其次,钧瓷的艺术核心在于窑变,而窑变规律至今不可量化、不可测度,有着自身的行业特殊性。目前艺人们仍旧只能在生产过程中以精准配釉、科学施釉、优化烧成工艺来追求窑变效果,而无法主动、有效、精准地进行质量管理。砸瓷立窑,目前仍然是当前钧瓷窑口唯一的质量管理形式,十分被动。

最后,绝大多数钧瓷窑口显然还不具备直达消费终端,囊括生产、鉴赏、产品追踪、线上交流、文化增值等全流程服务机制。而要做到这些,需要加入更多附加功能,最好的途径是借助其他平台,进行合作发展。

6.2 钧瓷“型变”现象

钧瓷造型是展现钧瓷美的重要环节。北宋钧台钧窑的御用陈设类器物,造型古朴端庄,线条流畅,瓷面张力十足;雕工严整,法度严谨,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很多钧瓷窑口,继承传统钧瓷造型大美至简的风格。追求保持钧瓷表面的完整性,使钧瓷釉色的自然窑变有充分展现、显现的空间与余地,让钧瓷之美表现的酣畅明快、淋漓尽致。

还有的钧瓷窑口,则有追求器型复杂化的趋势。在产品上添加更多附着物,追求相应的“文化寓意”。一方面展现窑口的造型水平和能力;另一方面力图通过“文化寓意”给产品赋予最大化的文化附加值。这些窑口,其实是在窑变效果难以突破的情况下,转移了生产重心。展现造型工艺,需要窑口艺人具备高超的造型能力;追求文化附加值,需要窑口具有精良的文化创意力量,切不可牵强附会。需要警惕的是,不可假文化之名,将钧瓷打上文化滥觞的印记,这对整个钧瓷行业的品牌建立实有害无利。

6.3 瓷土资源消耗

为了保证钧瓷的艺术品质,钧瓷的取料有严格的限制,那就是神垕镇方圆5000米范围。因自然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烧造钧瓷的原料会越用越少,直到最后枯竭而尽。所以,对钧瓷所用原材料的保护限制开采,有序科学合理使用必须提到议事日程。

宜兴的紫砂人在很多年前就提出了原料的保护建议和措施,而钧瓷在这方面做得还很不到位。特别是近几年受经济过热的推动,钧瓷盲目走产业化、商业化之路,更加速了钧瓷原料的乱采滥挖,浪费十分严重。再加上一些低档次的钧瓷产品产量巨大,加剧了原材料的消耗,令人痛心。

有关部门亟需出台相关管理办法,保护钧瓷原材料的有序开发、科学合理使用。

7 对钧瓷文化发展未来的思考

鉴于钧瓷文化发展面临的现实困扰,本人认为,钧瓷文化亟待形成一套系统的文化体系。我们有必要以钧瓷文化为核心,建立一个放眼世界的钧瓷文化中心机构,具备必要的研究功能,以带领钧瓷文化在新的形势下继续良性发展。

7.1 古代钧瓷文化研究

中国境内从古至近代的钧瓷文化现象研究,包括地缘文化、历史沿革、人文环境、发展规律等。

7.2 烧制技艺研究

从选料、加工、成型、配釉、装窑、温控、出窑等一系列生产工艺中,逐一研究生产规律,特别是原料的物理、化学分析,釉面光学分析,柴、煤、气窑炉结构与火焰气氛分析等。

7.3 前沿技艺研究

借助现代化科研仪器,对不同制作工艺、不同产品标本进行大量精确数据采集。在器型理化特性、釉料化学性质、窑变特性、釉面光谱等方面建立海量的时间、空间数据库,通过现代物理、化学、分子学研究手段,总结生产规律,在进一步精确掌握窑变规律方面寻求突破。

7.4 钧瓷行业研究

研究钧瓷行业需求,对高端文化路线、平民文化路线进行调研并总结市场规律。

立足传统文化,以权威数据为指导,进行钧瓷实用器皿(如茶具)的文化研究、健康学研究。

研究专业服务模式,在生产、鉴赏、产品追踪、线上交流、文化增值等方面进行业内模式探究、业界合作研究。

基于海量数据库,研究高效的质量管理办法。

在窑变文化的基础上,研究器型文化增值手段和规律,拓展钧瓷美学。

掌握钧瓷市场规律,形成系列化、品牌化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为坚持行业发展方向提供经济结构支撑。

7.5 文化传播研究

研究钧瓷文化的各个参与环节,包括生产、媒介、收藏、鉴赏、传播等的参与者,如何运用钧瓷文化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研究各个参与者在钧瓷文化传播过程中的社会行为规律,及其背后人与社会的关系。

上述研究会涉及政治学、经济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哲学、语言学等相关学科,要运用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新闻学、人类学等许多学科的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主要研究钧瓷文化信息的产生与获得、加工与传递、效能与反馈、信息与对象的交互作用,等等。

7.6 生产环境研究

研究钧瓷生产资源的有效利用与保护,与政府职能部门配合,出台科学的开发、利用、保护计划,严格原料矿产的管理,优化成品率。

依据数据库,进行行业内的环境评估、自然生态研究,指导规范化生产。

7.7 文化跨界研究

研究与传媒单位、数字化技术部门、学术社团、国际平台等相关社会各界进行文化融合、共同发展的规律,为钧瓷产品文化价值的提升、传播、认可度建立可行、有效的跨界系统合作模式。

Exploration on Jun Ware

ZHANG Zhijun
(Yuzhou 461670, Henan, China )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technical features of Jun ware during different periods, its kilns, firing technology, classic shapes, enamels, flambé glazes, and raw materials. It explores the plight of Jun ware culture and suggests the directions for its future development.

Jun ware; technology; characteristics of time; Yuzhou culture; art

TQ174.74

A

1006-2874(2016)05-0035-08

10.13958/j.cnki.ztcg.2016.05.008

2016-05-08。

2016-05-10。

张自军,男,研究员。

Received date:2016-05-08. Revised date: 2016-05-10.

Correspondent author:ZHANG Zhijun, male, Researcher.

E-mail:lu_junzhang@126.com

猜你喜欢

禹州窑变钧瓷
斑斓釉画的美丽窑变
王亚珂收藏钧瓷欣赏
窑变刻瓷,工巧合一
王金合 钧瓷精品欣赏
牛艳娇钧瓷作品欣赏
特色窑变组壶
西门亚军作品精选
河南省许昌市禹州昆仑寺壁画的揭取与修复
“五项举措”做好新时代禹州人大工作
周贯涛 十二生肖钧瓷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