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量化是“3R”的首要原则
——“3R”学习与探讨之一
2016-02-07刘立超杨敬增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北京100142
刘立超,杨敬增(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北京100142)
减量化是“3R”的首要原则
——“3R”学习与探讨之一
刘立超,杨敬增
(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北京100142)
摘要:减量化是“3R”中的第一原则,然而在长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进程中,这一原则往往被忽略。在再利用和可回收的光环之下,大量社会资源被不恰当使用,造成了巨大浪费,不利于现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需对减量化原则高度重视,并结合我国勤俭节约的光荣传统,对于经济社会资源的减量化应用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3R原则;减量化;可持续发展
20世纪80年代,美国杜邦公司提出了资源循环“3R”(Reduce,Reuse,Recycle)原则,之后“3R”即成为人们实施循环利用的操作指南。近年来,我国各项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经济增长平稳。然而高能耗、高排放、低效率的传统增长模式尚未从根本上改变,经济高速发展与环境资源有限承载力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环境压力越来越大。在这种背景下,我国通过立法,明确提出发展循环经济需遵循“3R”原则。
“3R”原则是有机联系的整体。减量化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再利用是将废物直接作为产品或者经修复、翻新、再制造后继续作为产品或其他产品的部件使用;资源化是指将废物直接作为原料进行利用或者对废物进行再生利用。在这个体系中,减量化是基础和前提,是首要原则。正如马克思所说,应该把通过生产排泄物的再利用而造成的节约和由于废料的减少而造成的节约区别开来,后一种节约是把生产排泄物减少到最低限度和一切进入生产中去的原料和辅助材料的直接利用提到最高限度[1]。显而易见,在生产的源头就要注意节约资源和减少废弃物的排放,最大限度地提高原材料利用率和减少废弃物,预防和抑制环境污染。因此,节约使用资源,减少废弃物产生,是循环利用的前提。
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理解和认识“3R”,并依据减量化引领的原则,结合我国勤俭节约光荣传统,对于我国经济社会中资源的减量化应用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1 减量化存在的问题和理解上的误区
1.1触目惊心的浪费
在我国,各种浪费现象比比皆是,加剧了资源的消耗并产生了大量废弃物,给环境造成沉重负担。各种一次性用品在给人们带来短暂便利的同时,也给生态环境带来灾难。办公浪费现象也比比皆是,如:签字笔从不换芯而将整支笔随手丢弃;笔记本记录几页就扔掉;打印或复印的纸张消耗惊人;即使是日光充足,办公室也灯火通明,办公设备常年不断电。舌尖上的浪费随处可见,全国每年扔掉的粮食占粮食总产量的1/10,倒掉的餐饮垃圾可养活2亿人。而药箱中的浪费使得每年浪费1.5万t药品。化妆品、保健品、食品包装过于豪华,包装费用已占到成本的30%~50%。每年包装废弃物价值4 000亿元。凡此种种,触目惊心、发人深省。
1.2奢靡之风和盲目攀比
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中琳琅满目的商品给人们提供了更多选择,同时也滋生了部分人们奢侈浪费的观念和消费行为。不少人以炫富为傲,以奢侈消费为豪,盲目追求各种奢侈品,攀比之风屡禁不止。父母对孩子缺少正确引导,生活理念浮华化、奢侈消费年轻化现象日益严重。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依然存在,“不收敛”“不收手”“不收心”。接待宴会,菜吃一半、倒一半;年终庆典住星级酒店外带高档礼品;内部会所贪大图洋、气派非凡。应酬场合各种讲排场、比阔气、公款吃喝,这些炫耀行为短暂满足了一些人的欲望和成就感,却使得奢侈浪费之风盛行。
1.3低效率、高耗能的工业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然而也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资源消耗无节制,环境污染无遏制,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高消耗、高投入、高排放和低产出的线性发展道路,消耗了大量的资源并对环境产生了严重污染。经济的发展往往体现在数量增长而不是质量的提升。
例如,由于我国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根深蒂固,以及煤炭企业技术设备的落后,造成了煤炭资源的大量浪费,导致矿区开采年限的缩短,煤炭资源回收率极低,特别是小煤矿、小煤窑的泛滥,更是对煤炭资源造成了严重浪费。据统计,国有大型煤矿的平均回采率大约在40%,乡镇、集体和个体小煤矿的平均回采率仅有20%左右,有的小煤窑甚至每挖出1 t煤,就要浪费10 t资源[2]。
因此,亟需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实现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走循环经济、实施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这对解决我国目前的资源约束问题、环境保护问题,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4我国并非“地大物博”
我国是资源大国,土地、矿产、水等资源的储量都居于世界前列。然而,由于人口众多,各项资源人均占有量在世界排名很靠后。人均耕地不及全球人均的1/3,水资源总量虽占世界第八位,人均占有量却只相当于世界人均的1/4,300多个城市普遍缺水,占所有城市近1/2,其中严重缺水城市占1/4。人均自然资源的数量约等于世界水平的1/3,石油、天然气人均资源拥有量仅为1/15左右。据国土资源经济研究所预测,我国现有的45种主要矿产资源的储量,能够保证供给至2020年的只有6种。
极低的人均资源占有量已经让国家感受到了资源的巨大压力,然而更让人担忧的则是资源利用率明显偏低,浪费惊人。据中科院测算,2003年中国消耗的原煤、铁矿石、钢材、水泥分别占全球总消耗量的31%,30%,27%和40%,然而,创造出的GDP却不足全球的4%。我国每创造1美元的价值所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4.3倍、德国和法国的7.7倍、日本的11.5倍。
1.5源头减量原则
从输入端加以控制的减量化原则是资源循环第一优先原则。再利用和再循环只是减少废物最终处理量的途径。而实施减量化原则是从源头上减少物质的投入。通过以较少投入获得相同甚至更多的产出,达到资源的优先利用和优化配置。较少的投入还意味着较少废弃物的排放,从而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可以避免对资源特别是不可更新资源的毁坏性开采利用。通过对原材料和能源消耗的减量化,可以拉长不可再生资源的循环周期,为资源的再生和人类寻找可替代资源提供更长周期,促进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另外,减量化原则要求企业寻求高于传统生产方式的经济效益。改变传统的高投入、低产出、高污染的粗放型方式,促使企业进行技术革新和生产方式的变革。
减量化原则要求用“最适量资源—最适生产—最适量产品—最适消费—最适量再生资源”的理念重构经济增长方式和运行过程,最终构建一个“最适生产、最适消费、最适循环、最适废弃”的协调型社会。
2 减量化与社会进步
2.1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历来为人们所推崇和景仰。多少年来,在中国社会发展的各个时期,艰苦朴素、勤劳节俭都作为一种被社会普遍认同的传统美德得到倡导、保持和发扬。这也是我国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重要因素。然而随着物质条件的极大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人却认为处在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的新时代,“节约”的道德观念陈旧了、过时了。“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铺张必致腐败,浪费亦可亡国。党中央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反四风,反奢靡的号召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事关国家长远发展和民族兴衰的战略举措。
2.2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
2.2.1德国完备的法律体系和相关政策保障
德国是世界上最早实施资源综合利用的国家之一。1972年德国颁布了《废弃物处理法》,注重对废弃物的后期处理即末端处理。然而随着垃圾数量的剧增以及人们环保意识的提升,德国人逐渐认识到依靠单纯的焚烧和掩埋己远不能满足生产生活需要,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于是,在1986年德国颁布了《废物避免与废物管理法》,这是德国第二阶段废弃物管理的纲领性法律,将“废弃物清除”的概念转变为“废弃物管理”,将立法目的由“怎样处理废弃物”转变为“怎样避免废弃物的产生”。在这部法律中,减量化原则得到了充分体现,强调应该通过开发新技术以及包装物品等的重复使用来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即对废弃物的重点从末端处理转移到源头控制。
在第三阶段,《物质循环与废物处置法》于1996年实施。该部法律明确了减量化优先原则,“减少数量或者无害化避免废弃物产生,然后对物质实行再循环和资源回收。”
德国还根据各个行业的不同情况,分别制定了促进各行业废物再利用的法规,如《有机物处理条例》、《城市固体废物管理技术指南》、《废旧汽车处理条例》、《废电池处理条例》及《电子废物和电力设备处理条例》等。这些法规皆在各自的领域辅助《资源循环和废物管理法》的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德国循环经济法律修订始终以减量化优先为原则,坚持从源头控制资源的消耗和废弃物的产生,并不断通过司法实践,修订纲领性的法律,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在具体领域制定单独法案或条例,以补充和完善循环经济法律体系[3]。此外,德国民众较高的环保意识以及相关配套的政策制度的实施,如生产者责任制、WEEE指令和RoHS指令等,也推进了德国减量化原则的开展。
2.2.2日本完备的法律体系与科学实施
日本资源综合利用立法采取了基本法、综合法和专项法的模式,大致可分为3个层次。
第一层是基本法,即《促进建立循环社会基本法》。明确将废弃物的处理作为本国发展循环型社会的重点,并确立了废弃物处理的优先顺序为:第一,抑制废弃物的产生;第二,废弃物二次使用;第三,资源化;第四,能量回收利用;第五,无害化处理。特别将“抑制废弃物的产生”亦即减量化原则排在最优先位次。
第二层是综合性的两部法律,分别是《固体废弃物管理和公共清洁法》和《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法》。这两部法律详细规定了“物质—能量”流的各个环节中生产者、消费者各自应承担的责任以及各环节中应采取的措施,以达到资源全面利用的目的,体现了减量化原则。
第三层是根据各种产品的性质制定的六部具体法规。对不同行业的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再生利用等作了具体规定,目前绝大部分都已经付诸实施。
日本减量化原则的顺利实施也得益于其实施机构的科学设立。1974年,日本设置了专门部门——环境厅,以该机构为核心,建立起整体的环境行政体系。环境厅专门管理环境问题,在整体和原则上指导协调其他政府部门,负责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及配套政策。同时,日本成立了“环保国会”,负责减量化原则的具体贯彻,致力于从过去以高消耗、高污染为代价换取利润的发展机制,转变为以清洁生产、资源循环利用为主要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模式[4]。
2.2.3美国实用经济手段及强大技术进步支撑
美国立法侧重于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利用经济手段调节对市场主体实行减量化原则。在资源节约方面,主要制定有《资源保护和回收法》、《国家节能政策法》、《国家电子产品节能法》、《可再生能源和能源高效利用技术竞争法》等,通过立法实施强制性能效标准。1989年美国加州通过的《综合废弃物管理法令》,目标是2000年以前要实现50%的废弃物通过源削减和再循环的方式进行处理,如果有城市未达到这一要求,则要被处以每天1万美元的行政罚款。1993年克林顿签署总统令,对节能进行激励,制定了《能源税收激励法案》,并要求政府必须采购具有能效标识的产品。
美国实行了一系列政策和税收优惠措施,鼓励资源的节约与综合利用。1995年设立了“总统绿色化学挑战奖”,专门对那些在工业上有实用价值的化学工艺新方法进行支持,以较少资源消耗获取高回收利用率;美国政府还对生产节能型家电的厂家提供抵税优惠,并且消费者购买节能产品也将获得抵税优惠。
美国十分重视新技术的开发,并且已拥有比较成熟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资源技术研究开发体系。随着产业发展的需要,仍将进一步加强新技术方面的资金投入,以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率。美国政府还特别注意根据国内外产业发展的变化,及时调整国家环保与资源利用技术战略,为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发展提供更加有利的条件。
3 对于减量化的若干建议
3.1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
发达国家通过法律手段积极推进实现废弃物减量化,资源集约化、无害化。立法层次分明,体系完备。基本法与专门法、中央法与地方法相配合,并且在不断实践和修订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完备的、切实可行的法律体系,以保障减量化原则的有效实施。
而我国《循环经济促进法》虽明确了减量化的意义,也在许多方面对减量化提出了各项要求,然而由于过于原则化,缺乏实际操作性,难于直接指导生产,无法有效实施减量化原则。所以,我国应尽快研究给予适当修改并推出实施细则与规范。
加快地方立法也是当务之急。由于我国减量化的规定较为宏观,且没有相应的下位法支撑,可操作性不强,实施效果不明显。建议各地方政府结合自身特点和本地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配套措施、规范性文件及具体的实行标准等,引导生产者、消费者正确遵循减量化原则进行生产、生活。具体而言,地方政府要为减量化原则的实施提供政策支持,制定具体规划,明确发展方向,以保障和促进减量化原则的实现。由于各行业都有自身的特点,所以还需要制定针对不同领域的专门法,以保障在各领域内的可操作和可实施。
3.2深入广泛的公民教育
公众的资源节约意识和参与程度是实施减量化原则、建设新型节约型社会的关键因素。
3.2.1引导消费理念
生产决定消费,而消费会反作用于生产。数据显示,占人口88%的美国人、91%德国人、87%日本人在选购电子电器产品时会关注环保标准[5]。对比之下,我国人民的消费观念亟待提高。所以需转变消费观念,要加强教育,加大宣传力度,倡导绿色消费,适度消费,引导民众认识到过度消费将会透支自然资源,威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3.2.2加强基础教育
减量化必须从娃娃抓起。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将涉及资源、节约、回收和再利用的基础知识贯穿于中小学教育正式课程,收效显著。而我国基础教育还比较薄弱,亟待从基础教育抓起。将节约资源、再利用资源贯穿义务教育始终,才能尽快提高全民素质,打下良好文明基础。
3.2.3加强对法律本身的公众宣传与教育
要将节约从自觉层面上升到法制层面,不是鼓励执行,而是必须守法。首先党政机关要了解相关法规的背景、目的、意义及必要性,率先垂范。其次,利用各种公众宣传手段,深化群众对法律的理解和认知,力争使群众从被动接受法律所规定的各项义务变为主动地推崇与遵守。
3.2.4赏罚分明
一些国家对于浪费现象实行明确的经济管理,如巴西对于避免食物浪费有专门法规,而韩国“吃自助,交押金”的策略,通过扣除浪费者押金的做法,促进了节约风气的培养。坦率地讲,我国民众的浪费现象已经成为一种社会风气,单纯的思想品德教育难于短期奏效,经济杠杆的应用十分必要。
3.3技术创新促进减量化应用
减量化原则的贯彻实施更离不开科技支撑和技术进步。资源综合利用专业性非常强,产业发展需要强大的技术支撑。政府应制定企业技术引进和技术贸易税收优惠政策,建立起企业技术创新激励机制。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合作,使科研与企业实现紧密结合,形成全面创新的氛围,研发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形成自主知识产权。
3.4建立完善的监督与管控体系
应建立完善监管体系,统一协调管理,监督减量化原则的实施。具体而言,就是要指定或设置合适的机构去对实施减量化原则过程中的各项事项进行管理。应以系统工程的方法对减量化原则的各个方面进行系统管控,综合各相关因素,制订减量化目标、节约规范、节能减排管理以及长远规划等框架。要将减量化从定性到定量,纳入政府和机构考核任务,促进体系良性运行。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冯之浚.“煤城”变“绿城”——鹤壁市循环经济发展的实践[R].中欧循环经济高端论坛,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3]梁莹.论我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减量化原则[D].广西:广西师范大学,2013.
[4]鲁原.积极应对绿色贸易壁垒挑战[N].中国环境报,2002-01-$$$$$$$26(4).
中图分类号:F12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0912(2016)05-0014-04
作者简介:刘立超(1986-),女,河北人,管理学硕士,德国马格德堡大学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工程师,专业方向:科学管理与可持续发展。
收稿日期(2016-04-06)
Reduction principle is the primary one among the"3R"principle —Study and discussion of"3R"principle
LIU Lichao,YANG Jingzeng
(China Electronics Engineering Design Institute,Beijing 100142,China)
Abstract:In the long-term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life process,the reduction principle is often overlooked in comparison to reuse and recycling principle although it's the primary one among the"3R"principle. Tremendous waste caused by improper use of social resources,is not conducive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ociety.A new further understanding and cognition is suggested and some advice on application of reduction of social resources are listed in this paper inheriting the glorious tradition and developing excellent working styles of thrift and diligent.
Keywords:"3R"principle;reduction principle;sustainable develop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