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自贸区建立对辽宁环保产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2016-02-07冷雪飞
冷雪飞
(辽宁省环境科学研究院,沈阳 110161)
中-韩自贸区建立对辽宁环保产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冷雪飞
(辽宁省环境科学研究院,沈阳 110161)
建立中-韩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决策,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在新形势下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战略的重大举措。辽宁省环保产业发展起步较早,尽管近年来在全国的位次有所下滑,但在产品门类、技术、人才、关联产业以及园区化、集群化的发展模式上仍具有一定优势。面对中-韩自由贸易试验区对环境服务业战略转型的机遇和挑战,辽宁省应明确提出环保产业发展战略和目标定位,要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强不同环境服务分类影响研究,实施国内环境服务企业的“走出去”战略,加快环境服务业发展和战略转型的法规和政策体系建设,制定针对国内环境服务企业的扶持战略,解决战略转型的保障问题。本文以自贸区贸易效应为理论依据,根据辽宁省环保产业发展现状,探索在新时期如何利用辽宁省的区位优势不断创造市场空间,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积极推进环保产业贸易和投资便利化,强化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构建,加强园区建设,培育领军企业。
自贸区;环保产业;环保服务业
引言
自由贸易区(free trade area)简称FTA,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行政上独立的地区经济体之间通过缔结条约达成自由贸易协议,相互取消进口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在区内实现自由贸易,但对非成员方仍保留独立的贸易保护措施而形成的一种经济一体化组织[1]。
自党的十七大把自由贸易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始终贯彻以自贸区引领全国深层次改革开放的决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以周边为基础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形成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截至2015年6月,中国在建自贸区19个,涉及32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已签署自贸协定14个,涉及22个国家和地区;正在谈判的自贸协定7个,涉及22个国家。而以上海为首的四大自贸区的挂牌,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深层次改革的战略布局已然构建完成。自贸区作为撬动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支点,其试验区、桥头堡和排头兵的作用已逐步显现。
1 自贸区经济效应分析
自贸区的经济效应主要分为短期效应和长期效应。自贸区的短期效应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自贸区的建立,在短期内使成员国贸易规模、贸易流向、贸易条件及贸易结构出现明显变化,主要包括贸易创造效应、贸易转移效应、贸易扩大效应、贸易条件效应和贸易结构效应。其中,贸易创造效应会带来自贸区内部的贸易规模扩大与生产要素优化配置,通常被视为一种正效应[2]。而贸易转移由于增加了开支,造成福利损失,导致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和福利水平下降,可以视为一种负效应。自贸区的长期效应是指需要在自贸区建立后一定时间之后才会表现出来的对成员国经济的影响,包括对生产、投资以及经济总量的影响,主要包括生产效应、投资效应、规模经济效应、竞争效应以及经济增长效应。
2 辽宁省环保产业发展情况
2.1 产业现状
近年来,我国环保服务业发展快于环保产品生产发展,且呈现出从单一环节、单一污染要素的服务逐步发展为多环节、多要素的综合环保服务模式的趋势。以2011年为数据基准年,当年全国环境保护相关产业从业单位23 820个,从业人员319.5万人,营业收入30 752.5亿元,营业利润2777.2亿元,出口合同额333.8亿美元。环保产品和环保服务的分布呈现“一带一轴”的总体分布特征,即以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三大核心区域聚集发展的环保产业“沿海发展带”和东起上海、沿长江至四川等中部省份的环保产业“沿江发展轴”[3]。
辽宁省环保产业自20世纪70年代的“三废”治理起步,近10年来保持了产值年均30%的增长率。经过多年发展,目前已经形成门类齐全、具有一定经济规模的产业体系。最近的一次产业调查显示,全省环保产业产值近1200亿元,从业人数15万人,从业单位1195家,其中专业614家,兼业581家[4]。目前,辽宁省环保产业已涵盖环境保护产品生产、洁净产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服务、自然生态保护五大领域。为了加快推进辽宁省环保产业发展,辽宁省通过建立示范性的环保产业园,引导、扶持环保产业升级,培育龙头环保企业,促进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已取得一定成效。通过环保产业园的建设,辽宁省环保产业已呈现如下格局:以沈阳经济区为中心,形成了废旧资源综合利用、固体废物(包括危险废物)处置和环境服务环保产业集聚区;大连、丹东沿海经济带形成了环保装备(产品)制造业集聚区;辽北形成了清洁能源、节水环保产业、生态修复产业集聚区。
2.2 行业特点
辽宁作为一个以重化工业为主的工业大省,环保产业具有双重的性质,既有为社会公众服务的公益性成分,也有可以通过运营获得经济收益,甚至可以进行竞争的一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效益引领社会效益
环保项目的建设主要是政府行为,政府的投资一般是以社会效益为出发点,因此绝大多数环保项目建设的目的不是为了从项目本身的运营中获得多少经济上的收益,而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社会效果。据初步统计,“十二五”期间,辽宁共规划了646个环保项目,总投资达1849亿元,其中仅水污染防治就涵盖了产品制造、设计咨询、工程建设、水务运营等完整的产业链体系。
(2)间接效益放大直接效益
进行环保项目建设的作用主要是改善人们生产和生活的条件,而生产和生活条件的改善会带来许多不是基础设施的直接效益。比如在大气污染治理方面,按照辽宁省环保工作安排,省内7家钢铁企业的39台烧结机已于2012年年底前全部建成脱硫设施。2014年,全省投入大气治理资金125.8亿元,完成治理项目2428个。
(3)规模经济实现长期效益
辽宁省环保产业起步较早,现已发展成为初具经济规模的综合性产业体系。近年来,辽宁省环保产业增长速度较快,产业服务范围逐步拓宽,产业规模逐步扩大。据统计,2014年,全省环境保护及相关产业总产值达到1343亿元。随着我国实施的扩大内需、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宏观政策的进一步落实,辽宁省环境保护产业领域由过去以污水处理技术及设备和大气治理技术设备为主,向资源综合利用、清洁产品、环境保护服务等多个领域发展,并均具有一定规模。
2.3 存在的问题
目前辽宁省环保产业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总结起来共有5个“缺乏”。
(1)缺乏环保产业战略认识
环保产业的重要性长期被社会所忽视,从而导致对环保产业发展的管理未能遵循其自身发展的特点,缺乏作为一个产业门类发展的清晰的界定和统筹考虑。而辽宁省环保产业地域分布充分体现了与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关性,环境保护产品主要分布在大连、营口、沈阳、丹东、抚顺,环境友好产品主要分布在沈阳、大连、盘锦、丹东,资源循环利用产品主要分布在大连、本溪、沈阳、盘锦、铁岭,环境服务业主要分布在大连、沈阳、鞍山、锦州。环保产业对政府和政策的依赖性及经济的相关度导致环保产业市场竞争机制不够完善,难以形成规模经济效应。
(2)缺乏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
由于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尚未充分显示出来,环保产业尚未形成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从而缺乏吸引人才、技术、资本和资源投入的市场氛围,只能在一种盲目和自发的状态下发展,导致省内尚未出现真正有规模、上档次、实力强的环保产业化集团。由于未能实现规模经济效应,单位产品的研发和生产成本居高不下,既影响了企业的盈利能力,也降低了企业抵抗风险的能力。
(3)缺乏高精尖环保产品生产技术
环保企业对市场缺乏长远的战略管理,粗放式经营导致能源和原材料消耗高,对产品的技术开发、产品品种的更新换代比较盲目,对市场缺乏预见和应变能力。同时,绝大多数环保企业的科研、设计力量薄弱,技术开发力量主要分布在大专院校、研究院所,尚未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开发和创新体系。统计资料数字表明,能自己解决投资、完成技术开发并占领市场的企业仅占环保企业总数的20%。
据统计数据显示,全国环保产品出口额尚不足1亿元,只占世界环保产品出口额的0.14%~0.25%,且出口产品品种单一,主要集中在电除尘器、袋式除尘器、部分环境监测仪器、污泥处理设备、小型焚烧炉等方面,而辽宁省环保服务业出口几乎为零,更谈不上国际竞争力。
(4)缺乏融资渠道,配套政策不健全
环保产业融资渠道单一已成为制约环保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从目前现行的环保融资资金来源看,财政投资占绝大多数。虽然存在银行贷款、外资、国债等辅助融资渠道,但是一方面资金量相当有限,另一方面大部分银行贷款、外资以及国债投入最终都需要财政承担责任,变相增加了财政负债[5]。辽宁省作为装备制造业的集中地,相关部门对于环保技术装备的政策引导缺乏对行业技术集成、技术装备整合方面的支持和引导,由此导致技术装备的发展与环境治理对物质保障的需求长期存在巨大的“剪刀差”,环保技术装备不能满足环境保护的实际需求。
3 中 - 韩自贸区对辽宁环保产业的潜在影响
2015年6月1日,中、韩两国政府正式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大韩民国政府自由贸易协定》,实现了中韩双方“利益大体平衡、全面、高水平”的总体目标。根据协定,在开放水平方面,双方货物贸易自由化比例均超过税目90%、贸易额85%。协定范围涵盖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和规则等17个领域,包含了电子商务、竞争政策、政府采购、环境等“21世纪经贸议题”。同时,双方承诺在协定签署生效后将以负面清单模式继续开展服务贸易谈判,并基于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模式开展投资谈判[6]。
自2003年以来,韩国一直为中国的第六大贸易伙伴,中国也已连续九年成为韩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中、韩两国由资源禀赋形成的贸易互补性较强,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和韩国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分别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据资料显示,2014年中、韩两国贸易额达到2 900亿美元,双向投资额累计超过600亿美元,均保持较快增长速度,这在全球贸易增速放缓形势下尤其值得关注。因此,建设中-韩自贸区对中韩双方整体而言必然是双赢的:一方面,双方通过消除关税及非关税壁垒来实现贸易自由化,从而可大幅减少对区域外国家的贸易依赖程度,进一步促进贸易规模的扩大;另一方面,中韩区域内分工模式逐步由产业间梯度分工向产业内和产品内分工转变的态势将不断加强。单就辽宁省的环保行业来说,本文认为,贸易创造效益和贸易转移效益远远大于福利损失。
3.1 对环保装备制造业的影响
首先,中-韩自贸区(以下简称自贸区)的建设或将打破传统的环保装备制造业模式,通过将制造业贸易、运输、制造、仓储整合为一体化,降低之间的商业成本,并依托国家“互联网+”的经济政策,发展平台经济;通过鼓励企业向产品的研发、设计、营销和品牌等产业链高端环节进军,加快环保装备制造业产业链延伸,实现转型升级。
其次,自贸区集合了环保装备制造业电商和贸易进出口的双重优势,有利于企业做在线交易时享受到自贸区在税收、金融和资金方面的优惠政策,缓解企业“资金链”紧张问题,间接拉动产业发展。
最后,自贸区的成立加大了制造业放开领域的行业预测数量。以上海自贸区2014版负面清单为例,与2013版相比,2014版负面清单在制造业上的放开力度明显加大。这符合我国提出的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国家战略要求。取消的14条管理措施中,有7条涉及制造业,包括取消对投资400吨及以上轮式、履带式起重机械制造的股比限制。此外,在放宽的19条管理措施中,涉及制造业的有9条。
3.2 对环保服务业的影响
由环保部制定的《环境服务业“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除了提出到2015年,环境服务业产值占环保产业的比重达到30%以上,发展10~20个年产值在100亿元以上的全国型综合性环境服务集团外,更大的亮点是正式仿照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在部分领域开展合同环境试点,并且鼓励环境服务类企业在境内、境外领域上市融资。
中-韩自贸区的成立对于辽宁环保服务业而言有两个明确的信号:一方面,辽宁省环境服务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是中国改革开放和全球化趋势的必然选择;另一方面,辽宁省环境服务企业的“走出去”具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和条件。
在环保技术方面:辽宁省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置方面的建造和运营具有一定的性价比优势,引进的国外先进技术的国产化率较高,加上熟悉国内的环保法规、标准及办事程序,因此在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置设施环境服务方面,特别是中小型项目方面,已经具有一定竞争力。
在环境金融方面:辽宁省可以根据国家关于自贸区的政策支持,加快环境金融服务发展,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环保产业的投资,通过资源环境产权的交易与抵押等手段,实现环境产业与金融业的有机结合。
在管理和服务方面:为确保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顺利进行,同时避免其对人权和环境等产生不利影响,自贸区协定中往往还在知识产权、政府采购、竞争政策、劳工与就业、环境保护等领域制定相关规则,这些规则需要双方政府有效地执行。对辽宁省政府而言,通过适应中-韩自贸区在公共服务领域的相关规则,有助于促进政府职能转换,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7]。
4 对策与建议
4.1 吸引外资,构建区域性资本高地
充分借鉴上海自贸区的先进经验,在环境服务业领域改善市场准入条件,开放投资,促进商品、服务和资本、技术、人员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通过自贸区促进要素禀赋的转变,利用辽宁省在中-韩自贸区的区位优势吸引资本,推动省内部分区域形成地区性的“资本高地”,实现区域内从以贸易为主向投资、贸易并重转变,从以监管保税货物为主向集聚国际国内两种资源转变。
4.2 培育环保拳头产品,实现战略转型
发挥劳动力优势,让具有劳动密集型的环境服务企业率先走出去,可以重点培养一批环境污染设施运营、垃圾废物收集、清理和清扫等劳动密集型环境服务企业,打造环境产品“拳头”品牌[8]。同时,借助辽宁省制造业的传统优势,向外推动与环境产品相关的环境服务业,特别是室内环境产品的清理和维护的售后服务等环境服务。同时,加强定点招商,充分把握中-韩自贸区对周边地区的服务、辐射和带动作用,争取中-韩自贸区设立后溢出的先进制造业、环保服务业项目到辽宁省落地生根。
4.3 利用区位优势,打造多功能环保产业园区
以环保为主题,打造集生产、科研、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环保产业园区,使环保产业园区成为环保产业研发、教育培训、科技成果转化、环保产品设备生产的集中地以及环保咨询、服务、运营的示范样板。以环保产业园区倒逼经济改革,挖掘改革“虹吸”效应,带动一批中小企业在环保产业园区设立财务中心、运营中心和营销中心等功能性的企业总部;同时利用环保产业园区涵盖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综合保税区等综合功能的整体优势,实施境内关外特殊政策,通关服务更加便利、快捷,促进辽宁省周边高端制造业、部分高端服务业因挤压效应而流入自贸区。
4.4 以“互联网+”为基础,拓展新型贸易方式
积极培育贸易新型业态和功能,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转口贸易竞争新优势。按照公平竞争原则,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完善与之相适应的海关监管、检验检疫、退税、跨境支付、物流等支撑系统。在严格执行货物进出口税收政策前提下,允许在海关特殊监管区内设立环保产品保税展示交易平台。力争在监管便利模式、国内货物进区退税、开票结算等方面取得突破,与中-韩自贸区在区域合作、政策配套、监管模式、人才引进上尽量接轨。
[1] 张婧. 建立中国 - 澳大利亚自由贸易区的贸易效应分析[D]. 北京: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9.
[2] 匡增杰. 中日韩自贸区的贸易效应研究[D]. 上海: 上海社会科学院,2014.
[3]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 环境保护部通报第四次全国环保相关产业基本调查情况[EB/OL]. [2014-05-14]. http://www.zhb.gov.cn/zhxx/hjyw/201405/t20140514_274732. htm.
[4] 张娟, 贾惜春. 辽宁省环保产业现状与发展方向[J].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 2014, 34(02): 73-75.
[5] 高虎城. 借力中韩自贸协定, 共襄区域发展繁荣[EB/ OL]. [2015-06-02].http://www.mofcom.gov.cn/article/ae/ ai/201506/20150600999063.shtm/
[6] 杜建国. 环保融资的现状分析及TOT模式探讨[EB/ OL]. [2010-01-15]. http://www.chinaacc.com/new/287_ 290_/2010_1_15_xu956761119151101028800.shtml.
[7] 中韩自贸区对大连经济的潜在影响及应对策略[EB/OL]. [2014-09-11]. http://dl.sina.com.cn/news/finance/ 2014-09-11/083533568.html.
[8] 李丽平. 自贸区谈判——中国环境服务业战略转型的重要机遇[J]. 中国环保产业, 2008, (04): 13-16.
The Analysis on Impact and Strategy of Establishment of Free Trade Area between China and Korea to Environmental Industries in Liaoning
Leng Xuefei
( Liaoning Academy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henyang 110161 )
The establishment of Free Trade Area between China and Korea is the important measurement of central government and state council, also the great strategy of deepening reform and opening up in the new situ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al industries in Liao ning is earlier than other provinces, has advantages in the fields of product categories, expertise, technical, industrial cluster and so on instead of the rank-down in the country. Facing the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of establishment of the Free Trade Area between China and Korea, it is important for Liaoning province to definite the strategic target and leading-role of the government, intensify the research of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implement going-out strategy, speed up the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al service and management structure. Based on the 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environmental industries in Liaoning, this paper analyzed how to move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government function, benefit the trade and investment of environmental industries, speed up the development environmental industrial trade and investment liberalization and strengthen the structure of the capital and human resource as well as the environmental park development, which has a strong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ree trade area; environmental industry; environmental service
X196
1674-6252(2016)02-0063-04
A
10.16868/j.cnki.1674-6252.2016.02.063
冷雪飞(1979—),女,辽宁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