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辐射及其安全防护策略
2016-02-07熊华萍
熊华萍
(广安市环境监测站四川广安638000)
核辐射及其安全防护策略
熊华萍
(广安市环境监测站四川广安638000)
较为严重和长期积累的核辐射会对人体造成致命影响,所以相关单位和个人应根据核辐射特点,提升相关人员的核辐射安全防护水平,进而为人们的健康提供保障。叙述了核辐射及其特点,分析了核辐射对人体的影响,提出了针对核辐射的防护方法。
核辐射;安全防护;策略
切尔诺贝利、福岛是近年来发生的较为严重的核事故,这2次核事故造成的严重影响时刻提醒着人们,要达到安全利用核能、保证人体健康的目的,就应在深入了解和掌握核辐射的特点的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为人们提供安全防护、保障核设施安全运行。本文将对核辐射及其特点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研究核辐射对人体产生的影响,进而探索核辐射的防护策略。
1 核辐射及其特点
核辐射指的是伴随原子或核过程发生的原子离子束、各种离子、电磁辐射,实际当中核辐射的来源主要包括地球外层星际空间、加速器、原子核发生变化。其中放射性物质放射出的粒子辐射(α粒子和β粒子)和电磁辐射(γ射线和X射线),使与之作用的介质发生电离是所有核辐射的共同特点。
带2个正电荷的He原子核构成了α射线,所以其在磁场中具有和正离子流相同的偏转方向,具有电离作用强、质量大、贯穿能力差的特点。β粒子由高速运动的电子流组成,具有电离作用小、贯穿本领大的特点。X射线和γ射线是电磁波,具有较短的波长,具有贯穿能力强、电离作用小的特点。中子的穿透能力较强,与物质原子中电子具有较小的相互作用,原子电离的过程中通常不会有能量损失,其穿透能力大幅高于相同能量带电粒子。
2 核辐射对人体的影响
2.1外照射和内照射
核辐射主要通过外照射和内照射的方式对人体产生放射性伤害。其中环境中放射线从外部照射人体是外照射危害,体外放射源是危害的来源,皮肤和放射源之间存在一点距离。食品、水、空气等被放射性物质污染通过皮肤伤口、毛孔、呼吸、饮食进入到人体是内照射危害,进入人体的放射性物质会从内部照射人体。
2.2生物学效应
电离辐射与物质相互作用也是一种能量的传递过程,其结果是电离辐射的能量被物质吸收,造成种种辐射效应,即受照射物质的性质发生各种变化,人体组织吸收核辐射能量的过程,就要发生生物学、化学、物理变化的过程,生物学的变化会损伤生物组织,就是辐射的生物学效应。当射线照射在人体组织上时,细胞中的原子在能量的作用下会产生激发和电离,相应生物功能和结构就会发生改变,进而产生细胞丧失正常活动能力的问题,而这种危害会具有较高遗传性。其中细胞突变和细胞死亡是这种危害的主要表现形式。
细胞的灭活作用是核辐射对集体损伤的本质所在,当达积累一定数量的灭活细胞时,相应组织就会发生病变,可从机体损害发展至人体死亡。生殖细胞中的DNA(脱氧核糖核酸)会因核辐射或其它外界因素的影响下受到损伤,母体改变基因就传给后代,导致后代出现缺陷,也就是遗传危害[1]。
2.3剂量当量
在人体辐射防护和放射医学用通常“剂量当量”表示人体受到各种辐射损伤程度,根据它的大小能判断各种离子和射线被吸收后产生生物效应的强弱,也就是说人体不同照射条件下,受到辐射的能量、吸收辐射剂量不同。在剂量相当的情况下,就会产生相同的危害。从业工作人员及公众的剂量当量限值都应满足GB18871-2002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中的剂量限值。
2.4生活中的辐射
生活中能产生辐射的辐射源很多,包括电视、电脑、手机等日常用品,这些生活、工作常用设备的短期使用不会对人造成危害,但孕妇这样的特殊人员还是应尽可能减少这些设备的使用,以避免对胎儿生长造成影响。另外,虽然中国相关部门对于设备使用产生的辐射值做出了严格规定,但很多不法商家在产品生产中并没有充分执行这些标准和要求,进而产生了一些辐射值很大的产品,人们如果长时间使用和接触这些产品就会对自身造成较大危害。
3 核辐射的防护
要避免受到核辐射的危害,就要求依据核辐射的特点和危害作用,采取正确的辐射安全防护措施,才能达到防护效果。人们不可能将核辐射降至零,核辐射防护是通过将核辐射值降至不会对身体产生伤害的范围内实现的。
3.1外照射的防护方法
外照射防护运用的原理是降低人体受到的照射剂量,保证其不超过一定剂量范围。在辐射源确定时,人距离辐射源的距离、屏蔽情况、照射时间决定其受到的照射剂量。所以,应根据屏蔽、距离、时间原则开展外照射的防护工作。
3.1.1时间保护法
随着人体接近放射源时间的增加,其受到的辐射剂量也会增加。所以,人体在相同核辐射场中受到的剂量与停留时间成正比。辐射防护工作应最大限度降低人体在核辐射环境中的时间,对于在核辐射环境中工作的人员,应提升其技能水平进而缩短工作周期,在完成工作任务后应离开核辐射环境[2]。
3.1.2距离防护法
当辐射源是较小放射几何形状的点时,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人体受到的辐射剂量值与人、放射源间距的平方具有反比例关系。所以,减小人体受到照射剂量最简单有效的途径就是增加辐射源和人体之间的距离长度。在满足实际要求的情况下,操作员工应尽量与放射源保持更大距离,并严格控制现场避免非工作人员进入。
3.1.3屏蔽保护法
在通过物质时电离碰撞或其它作用会促使核辐射被吸收,进而降低了射线强度。射线的种类不同,会具有不同的穿透能力和电离密度,相应产生不同的生物效应[3]。
α射线具有电荷高、移动慢的特点,其射程在空气中一般为几厘米,在生物体内更小。这些性质都决定其它物质能较易吸收α射线,但其不具有显著的外照射意义,仅照射的表皮受到损伤。然而α射线放射性核素进入体内时,较大的电离密度就会引发比γ射线和X射线更大的机体损伤。β射线在空气中具有数米的射程,在生物体内只具有几毫米左右的射程,采用Al和有机玻璃就能产生良好的防护效果。γ射线和X射线具有较小的电离密度和较强的穿透力,穿过机体组织时其射程末端会在间接电离作用下产生非常高密度的电离,会对深部组织产生较大影响。因其具有较大的辐射生物效应,要加强外照射的防护力度,一般有效屏蔽方式就是采用铅用品和混泥土进行遮挡。
根据辐射源的性质特点,将1层合适且具有足够厚度的屏蔽材料附加在其周围,就能避免或减弱人体受到核辐射的照射,保证了防护效果。对于距离建筑物近或空间狭小的辐射源,很难让人员避开辐射源,这时的防护工作就可运用“铅屏蔽”的方法。
3.2内照射的防护方法
内照射指的是身体通过皮肤吸收、伤口、食用、吸入等方式进入放射性物质。内照射防护的基本原则是制定各种规章制度,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阻断放射性物质进入人体的各种途径。内照射的防护措施主要包括包容、隔离净化和稀释。
包容是指在操作过程中,将放射性物质密闭起来,如采用通风橱、手套箱等,使之与工作场所的空气隔绝。工作场所分区控制也是一种广泛意义上的包容。
隔离就是根据放射性核素的毒性大小、操作量多少和方式等将工作场所进行分级、分区管理。控制区需要专门防护手段和安全措施的区域,以便控制正常工作条件下的正常照射或防止污染扩散,并预防潜在照射或限值潜在照射。监督区未定为控制区,通常不需专门防护手段或安全措施,但需经常对职业照射条件进行监督和评价的区域
净化就是采用吸附、过滤、除尘、凝聚沉淀、离子交换、蒸发、贮存衰变、去污等方法,尽量降低空气、水中放射性物质浓度、降低物体表面放射性污染水平。
稀释是在合理控制下利用干净的空气或水使空气或水中的放射性浓度降低到控制水平以下。不断排出被污染的空气并换以清洁空气,换气次数视空气被污染的水平而定,为防止环境污染,被排出的污染空气一般应经过滤器过滤。
3.3工作区和出口配备必要的辐射监测和控制设备
坚持对工作场所的空气、地板、设备表面的污染监测,对周围环境中的空气、水源、有代表性的农牧产品进行常规监测,工作场所出口处设置体表污染检查和淋浴更衣设备;对某些工作人员的排泄物进行定期检查或用全身计数器,为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健康和安全提供重要数据。
3.4强化核辐射安全防护意识
日常工作中,相关人员应对加强核辐射防护工作的重视,以科学态度对待核辐射对人体产生的危害。具体工作中应排除不必要的核辐射,应将警示性标志张贴在核辐射场所和放射源容器上,起到警示作用。对于非工作人员可能会接触的核辐射区域,应设置围栏进行阻隔,防止这些人员因进入辐射区而受到误照射。工作人员在非必须条件下应当尽可能避开辐射源或放射源,在必须进入辐射区域的情况下应穿戴相关防护设备和携带辐射报警仪,达到防护目的[4]。
4 结语
在社会和科技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人们接触核辐射的几率大幅增加,而这也使得人们健康受到更多威胁。实际当中相关单位和个人应从核辐射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出发,采取有效、针对性的措施做好核辐射防护工作。对核辐射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索了核辐射防护的措施,但还存在一定局限。希望行业人员加强重视,不断提升人们生活、工作中的核辐射保护水平。
[1]苏虹,罗成基.核事件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及医学应急[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1(7):367-371.
[2]王建,王岐本,刘瑛,等.农村与城市户口在校大学生辐射知识认知比较[J].中国学校卫生,2013(4):489-490.
[3]夏琰君.保障核与辐射环境安全[J].环境保护,2010(20):16-18.
[4]杨湘山,吕焱,李冰,等.新形势下的核安全与辐射安全对策[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5(8):44-47.
熊华萍(1974—),女,四川广安人,2009年毕业于西南大学化学专业,高级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