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财务管理模式分析及其创新
2016-02-07山东省新泰市翟镇经管站泰安271204
张 玲(山东省新泰市翟镇经管站,泰安 271204)
农村财务管理模式分析及其创新
张玲
(山东省新泰市翟镇经管站,泰安 271204)
摘要:财务管理模式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先进性与否直接影响着农村财务市场的发展。文章首先分析了我国农村主要财务管理模式,指出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提出实现财务管理模式创新的有效策略,以期为农村事业发展提供有效借鉴。
关键词:农村 财务管理模式 分析 创新
财务管理模式是单位和集体发展的重要保障,对于我国农村集体而言,传统财务管理模式存在的滞后性问题,导致农村财务管理效率较低,管理水平不高,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此,对农村现有的财务管理模式进行有效分析,指出其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社会环境和农村发展需求提出创新策略,有着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1 我国农村主要财务管理模式分析
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农村主要的财务管理模式,包括村账村管模式、村账乡管模式、村账乡双代管模式和农村会计委派制模式。
村账村管模式始于改革开放初期,优势在于管理的直接性和及时性,缺陷在于对财务管理人员独立性要求较高;村账乡管模式应用较广,由乡镇会计代理服务中心负责农村资金和账务的统一管理,缺陷在于对账簿体系完整性影响较大;村账乡双代管模式隶属于乡镇政府,政府监管程度高,但其强制性严重影响了审计独立性;农村会计委派制独立性较强,但其权责划定较困难,无法高效开展农村集体经济活动。
2 农村财务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2.1缺乏系统和健全的财务制度
对我国农村财务管理模式现状进行分析,其存在的首要问题即未建立起健全的财务制度。账务设置和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财务收支缺乏系统和有效程序,财务管理人员权责不明确,导致财务管理工作无法有效开展。这样一来,财务收支混乱,极易导致资金的人为流失,最终账务漏洞百出。同时,内部控制不严密,财务人员的违法违纪行为频发,且得不到有效惩处。
2.2财务管理缺乏有效监督机制
农村财务管理系统必须接受严密系统的监督机制管控,才能确保其日常工作正常开展,有效避免违法违规行为发生。当前,许多农村财务管理模式运行过程中,随意性较强,即便受到监督机制监管,但监督人员与财务人员存在亲属或友邻关系,监督过程敷衍了事,甚至出现勾结违规行为。一些乡镇经管局会对农村账务进行定期审核,但因其自身工作繁忙,审核过程往往流于形式。
2.3财务管理人员专业素质不高
财务管理人员专业素质不高,是农村财务管理工作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财务管理人员是财务管理工作的具体实施者,其业务水平和职业素质的优劣,直接关系到财务管理工作效果的好坏。目前情况来看,许多农村财务管理人员不仅年龄较大,且没有会计从业证书,未接受专业系统的会计知识培训,账务管理模式和方法均来自于经验和摸索,这就导致财务管理效果不佳、违法违纪行为频发。
3 农村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策略
3.1采用新型农村财务管理模式
随着新农村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必须通过财务管理模式创新,以充分满足现实发展需求,不断提高财务管理效率和质量。以委托代理制为基础,逐步由代理记账公司完成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结合农村实际并依据村民意愿,乡镇委作为牵头人,在确保农村基本权力的前提下,由代理记账公司处理日常账务工作。村委派出纳进行账务信息登记和往来,乡镇则进行有效监督和审查。
3.2建立健全农村财务审计制度
在创新财务管理模式后,建立健全农村财务审计制度,是提升财务管理工作效果的重要手段。委托乡镇农经站代理机构进行日常财务审计的同时,雇佣社会注册会计师进行同步审计,以引进第三方审计,提高审计的独立性和准确性、真实性,确保审计工作质量。此外,还可让注册会计师参与税收和账务登记等工作,及时发现财务问题,提高农村财务管理水平。
3.3加强农村内部控制体系建设
在完善外部审计监督体制的同时,加强农村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才能最大限度保证农村财务工作的有效进行。内部控制体系应着重于3个方面,即财务的事前控制和事中控制、事后控制。事前控制即对财务收支预算进行有效审查,完善会计核算程序,最大限度避免财务问题发生;事中控制即不断提高财务人员素质和电算系统水平,加强日常财务管理监督;事后控制则强化财务执行结果控制,落实财务公开。
4 结语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优化完善农村财务管理模式,对传统模式进行有效创新,才能有效维护农村经济稳定,为新农村未来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只有创新财务管理模式,健全农村财务审计制度,并加强农村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才能实现农村财务管理模式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百超.我国目前的农村财务管理模式及其创新.农业经济,2014,(11):68~70
[2] 刘海根.新农村财务管理模式探讨及创新.财会学习,2016,(01):89
[3] 邵华清,姜霁桐.农村财务管理模式利弊分析及其对策研究.经济研究导刊,2013,(12):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