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几时有 何似在人间
2016-02-07吴毓
□本刊记者 吴毓
电商几时有 何似在人间
□本刊记者 吴毓
汽车电商够热,汽车电商也够冷。冰与火之间,岂止市场的是与非;冷与暖交界,又怎是决策的高与下。
曾经很热的汽车电商突然变冷了。先是后市场的“上门电商”寒流预警,歇业一批倒闭一批;再是媒体当家的“集客电商”遭遇秋风,转型几个裁员几个。几乎就在三五个月之间,汽车电商突然含了“贬义”。
确实,在各商业节日的大旗下,很多电商渠道都在秀出喜人的销量。但参与的厂商、经销商都心知肚明,有多少成交是意向签约,多少成交是蓝单导流,多少成交是虚火上升……
既然万元的电视、冰箱可以线上展示、咨询,可以线上比价、成交,为何同是工业化产物的汽车不可以?
汽车曾经是标准化产品的代名词,工业化设计、流水线生产;经销商从企业订货,向用户交付,只是工厂制造的“搬运工”而已。但汽车的品类复杂,普通用户难以清晰选择。以今天市场的供货情况看,有超过150个乘用车品牌,在售车型超过2000个,尚不要谈全新换代、年度改款、限量定制,以及宝沃、斯威等新晋小生。
汽车产品的价值较高,少有汽车电商愿意调动资金去采购进货,充实库存。所有人都明白,那样做的结果,不但使自己的资金化作了库存,使预期的利润降低甚至消耗,更平白删除了“互联网”概念——本来有无限炒作可能的“线上电商”,直接被降级为“经销商”。
但不要忘了,没有库存的汽车电商,仍要依赖经销店实现交付,其实质仍是一位“拼缝儿的”,只不过办公地点从昔日的“亚运村”,搬到了中关村、后厂村。
即使有个别汽车电商实力雄厚,不惧拥有库存。但请不要忘记,虽然汽车电商联手阿里、腾讯,愿意提供线上交易平台,却少有普通消费者愿意在线上完成动辄十数万元,甚至是逾百万元的支付。40年前消失的诚信,今天还没有回到我们的心间。
汽车电商与授权经销商,对于汽车厂商而言,前者不过是“义子”,并无血脉之亲;后者才是亲儿子,同祖又同根。对于大多数汽车厂商而言,汽车电商始终是合作者,各自出报表,运营状况与车企何干?即使是集团的“政治任务”,经营状况也不影响传统渠道的表现,真的倒闭了,就再做一家喽。
授权经销商则堪比亲子,不但投资亿元建店、培训人员就业、千万资金进货、全系零件库存、维系逾万客户……车企有什么理由,向义子、亲子发同样的货品?确有电商曾获得一些产品的特别版,如408荣耀版,但独木难成林;大多数电商所获,仍是难销、滞销的产品;谁曾在线上电商买到过梅赛德斯-迈巴赫S级轿车?
今时今日,消费者沉迷于比价,线上的电商也以惠而求名。但汽车厂商早已认清销售网络——市场,早晚要回到品牌的角力。经销店,既要承担销售、服务的职能,更要成为宣讲品牌文化、产品理念的前进基地。BMW在2013年推出无销售任务的“产品精英”,梅赛德斯-奔驰在北京三里屯开设不卖车的“全新Mercedes me三里屯体验店”……均是为品牌推广而生。
汽车电商有机会,但机会只属于大集团。大经销商集团用有多家品牌授权和产品供货,更有经过厂家培训的人力资源;大保险集团则拥有雄厚资金实力和一众车主、车辆资料……打通线上与线下,弹指一挥间。不过今时今日,真正的汽车电商,还尚未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