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在麻江县石漠化治理中的作用及思考
2016-02-06冯相明
罗 勇,冯相明
(1.麻江县水务局,贵州 麻江 557600;2.黄河水利委员会 水文局,河南 郑州450004)
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在麻江县石漠化治理中的作用及思考
罗勇1,冯相明2
(1.麻江县水务局,贵州 麻江 557600;2.黄河水利委员会 水文局,河南 郑州450004)
石漠化;综合治理;小型水利水保工程;麻江县
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对有效防治水土流失,保护和巩固石漠化治理成果,改善治理区生态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保障作物高产稳产、提高单产和产品品质,降低生产成本,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要作用。各级各部门应进一步重视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在石漠化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加大投入和建设力度,加强监管,努力提升建设管理水平,使小型水利水保工程能够在水土流失防治、石漠化治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发挥更大作用。
麻江县位于贵州省中部,地处长江流域沅江水系清水江干流之马尾河段。气候类型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现林草覆盖率为54.31%(其中森林覆盖率50.33%)。地貌类型包括岩溶地貌和侵蚀地貌,其中岩溶地貌1 005.12 km2,占全县总面积1 225.93 km2的81.99%。全县辖7镇1乡,现有人口22.6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0.50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90.63%[1]。历年来,由于山高坡陡,土层瘠薄,降雨在时空上的分布不均,脆弱而敏感的岩溶山区生态环境与不合理的人为活动相互作用,导致该县石漠化较为严重。据2002年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和2005年贵州省林业厅监测数据,该县石漠化面积298.51 km2、潜在石漠化面积345.85 km2,严重制约了县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008年以来,在中央的关心和支持下,麻江先后被列入全国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及重点县,共投入资金5 814.72万元,开始了系统的石漠化综合治理工作。经过7年多的努力,截至2015年9月,共完成石漠化治理面积116.87 km2,占全县石漠化总面积的39.15%。其中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共完成灌溉(引水)渠49.15 km、截排水沟12.97 km、谷坊2座、蓄水池150座、沉沙池161口、生产道30.43 km、输水管5.51 km、高位水池1座(100 m3),建设提水泵站1座,维修山塘1座。经过治理,项目区生态环境和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小康社会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取得了显著的综合效益[2],2008、2011、2012及2013年度实施的综合治理项目在贵州省和黔东南州发改部门组织的验收考核中被评定为优秀工程。
1 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在麻江县石漠化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小型水利水保工程是水土保持、石漠化治理工程措施的重要建设内容,由坡面治理(坡面水系)、沟道治理及护岸工程组成,主要包括蓄水池、水窖、山塘、灌溉(引水)渠、排洪渠、沉沙池、谷坊、拦沙坝、鱼鳞坑、田间道路等。麻江县结合石漠化治理工作实际,在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建设中以坡面治理、开发利用岩溶山区水资源和改善农业生产通行条件为重点,蓄、引、灌、排相结合,并配套必要的田间生产道路,通过与植物措施、保土耕作措施及其他工程措施配套,形成了统一系统的综合防护体系,为有效治理石漠化,改善项目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保护和巩固治理成果,促进作物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加快群众脱贫致富步伐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
1.1小型水利水保工程与其他治理措施有机结合,增强了防治效果,有效维护了植物措施、保土耕作措施和坡改梯等工程的正常安全运行
一是与植物措施、保土耕作措施及其他工程措施有机结合,构成了从坡顶至坡脚,从沟头到沟尾的集拦、蓄、引、灌、排于一体的功能齐全、优势互补、群防群控的径流调控综合体系,提升了措施功能和石漠化治理效果。据实地调查,治理区中配套了截排沟、蓄水池、沉沙池等相对完备的坡面水系工程的经济林、人工草地和坡改梯地块的水土流失发生率,分别比无相应措施地块降低30.56%、28.71%和31.64%,水土流失程度分别比无相应措施地块降低80.13%、62.15%和49.82%。
二是坡面水系工程有效防止或减轻了坡面径流对植物措施、保土耕作措施和坡改梯工程的破坏,确保了相关措施和工程的防洪度汛安全和正常运行。据调查,治理区中配套了相对完备坡面水系工程的经济林、人工草地、坡改梯、生产道的措施保存率和完好率分别为95.19%、70.05%、90.01%、95.98%和91.07%、69.02%、88.46、95.06%,较其他未配套坡面水系工程的措施保存率和完好率分别高35.51、31.54、31.64、37.92和30.60、29.05、27.50、25.64百分点。
三是谷坊工程拦截上游泥沙,有效减轻了水土流失对下游沟道的淤积和对耕地的破坏,保护了基本农田。对龙山镇共和小流域瓮安寨谷坊工程的调查结果显示:未建谷坊的2005—2009年,坝址下游0.5 km范围内沟道淤积物平均增高0.76 m,水打沙压耕地面积1.59 hm2;2009年谷坊建成投入使用, 2010—2014年谷坊内泥沙淤积量共1 350 m3,坝址下游相同范围内沟道淤积物平均仅增高0.14 m,水打沙压耕地面积也只有0.21 hm2,较2005—2009年分别减少了81.58%和86.79%。
1.2小型水利水保工程改善了项目区现有耕地及农林开发项目的灌溉条件,提高了作物抗旱能力和产量,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一是山塘、截排水沟、蓄水池等设施就近拦蓄坡面径流和溪沟山洪灌溉作物,在有效防治石漠化的同时,拓展了项目区农业生产灌溉水源,实现了变废为宝、变害为利。据测算,截至2015年9月,麻江县石漠化综合治理建成的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共新增蓄水量19.25万m3(考虑复蓄),可满足183.33 hm2经济林或183.33 hm2饲草、320.83 hm2烤烟、213.89 hm2蔬菜、233.33 hm2油菜、42.72 hm2水稻的灌溉用水需求。
二是通过建设灌溉(引水)渠道、铺设输水管网等设施,采取提、引结合方式开发治理区泉井、溪沟、河流等现有水源供当地农业生产灌溉,较好地解决了不具备建设大中型水源工程条件的岩溶石漠化山区工程性缺水问题,提高了项目区现有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率,改善了农业生产灌溉条件,提高了抗御旱灾的能力。据测算,麻江县石漠化治理项目建成的灌溉(引水)渠49.15 km、输水管5.51 km,共新增或改善灌溉面积644.27 hm2。另据麻江县果品部门统计,2011年全县发生持续高温少雨天气,共造成1 000 hm2蓝莓受旱,159 593株蓝莓苗木死亡,果实减产400 t,直接经济损失2 600万元。无灌溉水源、未建有小型水利水保灌溉设施的地块受灾情况最为严重,苗木死亡率在70%左右,最高达84%,果实减产率在80%以上,而配套了蓄、引、提等较为完备小型水利水保工程的319.96 hm2地块灾情则相对较轻,苗木死亡率在30%左右,最高仅为35%,果实减产率在45%以下,有小型水利水保工程配置地块的苗木死亡率和果实减产率较无相应措施的低40百分点以上。
三是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建成后,实现了项目区农业灌溉设施从无到有或升级改造,提高了农业灌溉水源保障率、灌溉效率和便利程度,促进了作物健康生长,提高了单产和产品品质,降低了灌溉成本,促进了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增收。据调查,项目区配套有较为完备小型水利水保工程的耕地较其他耕地粮食单产平均要高出732 kg/hm2,折合人民币1 684元。2010年10月对麻江县2009年同期栽植、同为20 hm2的陡坡坪和上老猫寨蓝莓经济林调查结果表明,配套有较为完善坡面水系及作业便道的陡坡坪基地蓝莓苗木生长高度较无相应措施的上老猫寨基地平均高0.2 m,而年综合管理费用平均低0.6元/株[3]。
1.3小型水利水保工程改善了项目区农业生产通行条件,提高了群众生产生活便利程度,为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奠定了基础
一是通过配套建设田间生产道路,改善了治理区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通行条件,提高了生产便利程度、工作效率和群众生活质量,降低了生产成本,促进了农民增收。据调查,截至2015年9月,麻江县石漠化治理项目共建成田间生产道30.43 km,新增机耕面积373.34 hm2,直接受益人口涉及4个乡镇8个行政村的14个村民组,计867户3 429人,治理前项目区农作物生产年均需投工90 个/hm2,治理后投工量平均减少了40%,按单价50元/工日计,每年可节约人工13 440个,折合人民币67.20万元。
二是灌溉(引水)渠道、蓄水池、高效节水设施和田间生产道等小型水利水保工程的建设,有效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为加快治理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创造了有利条件。据统计, 2008年以来,麻江县已在石漠化治理区发展蓝莓1 654.79 hm2、饲草532.48 hm2、烤烟2 002.08 hm2、红蒜66.67 hm2、冷凉蔬菜328.50 hm2,特色农业、高效农业已逐渐发展成为当地支柱产业之一。
2 提升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建设管理水平急需解决的三个问题
小型水利水保工程作为麻江县石漠化综合治理的主要建设内容之一,对有效防治水土流失和石漠化,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加快小康社会建设步伐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以建设质量好、措施保存率高、防治效果明显和直接受益群众面广而受到大多数群众、各级各部门的普遍认可和欢迎。但受认识不足、监管不到位等因素影响,全县石漠化综合治理小型水利水保工程部分项目群众参与度低、布局不尽合理、施工质量不高、建设进度缓慢等问题仍然存在,严重影响了建设管理和整个石漠化治理综合效益的提升,迟滞了治理步伐。
2.1认识不足,导致建设用地协调困难,影响了小型水利水保工程的规划布局、顺利实施和运行管护
一是当前初级农产品的比较效益相对较低,当地群众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积极性不高,科学发展农业生产的意识更是缺乏,加之小型水利水保工程不像经济林那样能够直接产生经济收益,部分群众认为蓄水池(水窖)、截排水沟等工程建设浪费土地,用处不大,主动参与建设管理的程度较低,对建设管理工作的支持、配合力度不够,影响了小型水利水保工程的顺利实施和建后管护工作的有效落实。
二是部分群众思想较为落后,大局意识和集体观念不强,不同意在自家责任地内布设蓄排水等工程措施,建设施工用地协调困难,导致部分水利水保工程布局、措施搭配不够合理,造成项目变更、工期推延、超概算等情况发生。
2.2施工单位不按规定组织施工,部分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建设质量不高,进度缓慢
部分施工单位不讲诚信,为追求利润最大化,不严格按照施工合同和国家相关技术规程规范要求组织施工,对工程建设必需的人、财、物投入严重不足,对工地负责人的监管缺位,施工现场管理混乱,导致部分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建设质量不高、进度缓慢,影响了正常运行和效益发挥。
2.3监理不到位,对工程建设施工控制不严,影响了项目有序实施
受监理经费不足、监理单位重视程度不够及监理人员素质不高[2]等因素影响,部分小型水利水保工程现场监理工作投入严重不足,监理合同约定及规程规范中要求的旁站制度常得不到有效落实,监理巡视、检测的范围和频次及深度也不够,部分隐蔽工程未按规定程序进行检测签证就被覆盖或直接进入下道工序施工,给工程的安全、正常运行留下了隐患。
由于监理不到位,建设、实施单位难以全面准确掌控施工质量、工程量及投资等工程建设情况,施工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得不到及时发现和解决,影响了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
3 建 议
3.1加大宣传力度,努力提高群众参与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建设程度,妥善解决建设用地协调及建后管护问题,保障工程顺利实施和效益正常发挥
一是要进一步加强石漠化治理宣传工作,特别要把石漠化—贫困—开发性治理—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建设—农业增产—群众增收—脱贫致富之间的密切关系和国家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等有关知识作为重点进行宣传,努力增强广大群众的石漠化忧患意识,提高对科学发展农业生产、农林开发项目的认识,为小型水利水保工程科学规划设计、建设施工用地协调、项目实施及管护工作顺利开展提供思想保障。
二是要通过强化宣传,把石漠化治理的重要意义和有关政策措施,特别是国家对开发性治理的扶持补助政策宣传到位,努力做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动员、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兴建小型水利水保工程,有效解决投入不足问题。
3.2加强施工监管和督导,确保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建设质量和进度
一是建设、实施、监理等参建单位应进一步加强与施工单位的沟通协作,主动协调解决建设施工用地、用水、用电等问题,按合同约定及时完成隐蔽工程检测签证和进度审核,及时拨付工程款,积极帮助施工单位妥善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
二是建设、实施、监理单位要进一步加强对施工单位的监管,加大对工程建设情况的督查,及时发现施工中存在的质量、进度、生产安全等突出问题并责令其限期整改。对施工单位不按要求整改或整改不到位又拒绝继续整改的,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采取拒拨工程款、索赔、公告不良行为及建立黑名单等有效措施,使其在经济、行政、准入等方面付出相应代价,促其主动认真履行合同义务。通过行政与法律相结合的方式,努力将施工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或者发展初期,降低整改难度,提高工作效率。
三是施工单位应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加大对施工人员的思想教育和业务培训力度,努力提高他们的自律意识、管理水平和技术能力。要加大对现场施工人员特别是工地负责人的监管力度,督促其认真履行职责,确保施工正常有序开展,按期保质保量完成建设任务。
3.3加强和规范监理工作,提高监理质量,全面准确掌控施工过程
一是要提高监理投入。首先要紧密结合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特点,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编制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监理经费预算,落实监理经费,并根据监理合同约定按时足额拨付监理费用[2]。其次是监理单位应严格按照合同约定落实现场监理机构、人员、技术力量及设备器具等投入,为监理工作正常开展提供基础保障。
二是建设单位及行业主管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对监理单位的监管,建立健全对监理工作的绩效考评和奖惩制度,通过经济、行政、法律等手段,促使监理单位认真履职。
三是监理单位要提高对小型水利水保工程施工监理工作的认识,加强行业自律和诚信建设,认真履行合同约定和各项监理制度、职责,严格控制工程建设质量、进度和投资,确保监理工作质量。
4 结 语
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脆弱的生态环境、落后的社会经济文化和水土流失相互作用是导致麻江县土地石漠化的主要原因。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对有效防治水土流失,保护和巩固石漠化治理成果,改善治理区生态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保障作物高产稳产、提高单产和产品品质,降低生产成本,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要作用。各级各部门应进一步重视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在石漠化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加大投入和建设力度,加强监管,努力提升建设管理水平,使小型水利水保工程能够在水土流失防治、石漠化治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发挥更大作用。
[1] 黔东南年鉴编纂委员会.黔东南年鉴(2014)[M].北京:线装书局,2014:352.
[2] 罗勇.麻江县石漠化综合治理成效及思考[J].中国水利,2014(14):45-48.
[3] 罗勇,罗烈华.麻江县水利建设状况对生态农业的作用和建议[J].贵州水利水电,2010(4):42-44.
(责任编辑张培虎)
2015-11-30
石漠化治理区镶嵌配置蓝莓栽培模式研究及示范(黔科合SY字〔2013〕3167号)
S157.2
C
1000-0941(2016)04-0035-04
罗勇(1977—),男,贵州麻江县人,高级工程师,科技特派员,主要从事水利、水土保持规划设计及建设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