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岭县小流域综合治理成效与经验

2016-02-06唐恩勇吴兴美

中国水土保持 2016年2期
关键词:水土保持

唐恩勇,吴兴美

(1.安顺市水土保持监测站,贵州 安顺 561000; 2.织金县第五中学,贵州 织金 552100)



关岭县小流域综合治理成效与经验

唐恩勇1,吴兴美2

(1.安顺市水土保持监测站,贵州 安顺 561000; 2.织金县第五中学,贵州 织金 552100)

[关键词]水土保持; 小流域治理 ;关岭县

[摘要]关岭县属于珠江上游典型的喀斯特山区,区域内石漠化程度高,水土流失严重,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2003—2013年,关岭县先后实施了“珠治”试点工程、“珠治”重点工程、中央预算内水土保持重点工程等,10年的小流域综合治理,有效地改善了山区的生态环境,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岩溶地区工程性缺水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山区的农业产业结构得到调整,项目区农民每年每户平均可增加经济收入2万元。在治理思路和方法上也取得了突破,为今后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为喀斯特地区人民群众致富奔小康铺了一条新路。

1基本情况

关岭县位于贵州省中部,隶属安顺市,坐落于云贵高原东部脊状斜坡南侧向广西丘陵倾斜的斜坡地带,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国土面积1 468 km2,多岩溶发育,岩溶地貌与常态地貌交错分布,地貌形态千姿百态,石芽、竖井、漏斗、洼地、谷地、盲谷、丘峰、峰林等到处可见,溶洞、暗河、地下廊道比比皆是,是一个典型的喀斯特山区,全县森林覆盖率40%。1978年,关岭县率先进行“定产到组、土地承包到户”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创造了“顶云经验”,是中国农村改革的一面旗帜,与安徽凤阳并称为“南顶云,北凤阳”。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区域内开发建设项目和资源的开发利用导致了严重的水土流失。据2011年全国水利普查统计,关岭县水土流失总面积达497.76 km2,占土地总面积的33.91%。

2小流域治理概况

关岭县自2003年被列为珠江上游水土流失治理重点县以来,在珠江水利委员会和省、市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按照上级业务部门对水土保持工程的总体部署和新时期水土保持工作的要求,结合本县的水土保持工作实际,不断调整工作思路,始终坚持因地制宜,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林、田、路、村综合治理,紧紧围绕改善生态环境、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工作目标,连续实施了“珠治”试点工程、“珠治”重点工程、中央预算内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工程,项目区涉及关岭县的关索、永宁、上关、沙营、花江、普利等10个乡镇,项目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美丽乡村建设成果丰硕。

3治理思路和原则

2003年关岭县被确定为“珠治”试点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高规格的工作领导机构,做出了“举全县之力,全力搞好水土保持工作”的战略决策,并明确由县长亲自抓,常务副县长具体抓,水利局局长具体组织实施。经过多年实践,逐步明确了以小流域为单元,以治理水土流失、抢救土地资源、防止土地石漠化为目标,以改善“三生”(生产、生活、生态)问题为切入点,以解决“三农”(农民、农业、农村)问题为核心,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力争达到“三效”(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统一,为石灰岩地区大面积治理水土流失、遏制土地石漠化提供样板和经验的治理思路。明确提出了小流域综合治理与退耕还林(草)相结合,与科技兴农相结合,与农村改厕、改灶、改圈相结合,与畜牧业发展相结合,与生态移民相结合,与小水利相结合,与基本农田建设相结合,与项目区群众奔小康相结合,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稳步推进,优先考虑生态脆弱区、石漠化区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原则。

4主要做法

4.1 政府高度重视,多部门联合统筹协调促建设

一是县委专门召开常委会议,做出了“举全县之力,全力搞好水土保持工作”的战略决策,并明确由县长亲自抓,常务副县长具体抓,水利局局长负责工程规划、设计和实施。二是建立政府主要领导责任制,分管副县长组织农、林、牧、水利、发改、财政等单位的负责人召开现场办公会,明确各部门的职责、治理任务、治理内容、投资计划等,由县长亲自与相关部门和乡镇签订目标责任书,并将其列入年度考核内容。三是强化技术服务保障,关岭县在小流域综合治理过程中,除积极争取各有关部门的技术指导和资金支持外,还借鉴省内有关市、县的先进治理技术和管理经验,进一步加强了规划设计和施工队伍建设,保证了工程质量。

4.2 坚持科学规划,不断优化工程布局

一是始终坚持让群众参与工程项目选址,把群众的意见融入到工程规划中,切实做到因地制宜地开展水土保持工程建设规划工作,保证水土保持工程能解决当地的实际问题,使项目区群众切实受益。二是坚持结合实际做好工程设计工作,根据现场调查了解的情况,在严格遵守水土保持技术规程规范的基础上,每个项目区都考虑、解决项目区群众用水难、行路难等实际问题,科学合理地布设沟、池、塘、路等水系工程,生态修复和工程措施相结合,尽可能地将农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融合到设计之中,使工程设计既符合国家的有关技术规范,又能最大程度地满足当地群众的意愿。

4.3 加大水土保持国策宣传教育力度,增强全民水土保持意识和责任感

水土保持宣传工作是做好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土保持工作不仅要建好工程,保护好生态环境,而且还要总结经验、提炼典型,把建设成效宣传出去,让广大群众知晓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发动群众参与水土保持工作,携手共建生态文明。为此,关岭县水利局每年都成立宣传领导小组,制订宣传实施方案,认真组织开展“水土保持宣传月”系列活动,结合“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宣传水土保持法律法规,提升全民水土保持意识,做到了政府工作有安排、电视有声像、刊物有文字、手机有短信、广播有声音、会议有手册、街上有横幅、墙上有板报、经费有保障,按照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的宣传思路,精心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活动。近年来,在原有宣传工作基础上,突出了水土保持法 “进机关、进社区、进企业、进农村、进学校”公益宣传活动,

4.4 强化工程建后管护,确保工程发挥效益

项目竣工验收后,县水利局及时将已竣工工程移交给所在乡镇,乡镇再将工程的使用权、管护责任移交给村民委员会,并分别签订管护责任书。坚持“以管理促建设,以效益求发展”的水利工程建管方针,制定明确的管护制度,建立管护卡,以户为单位管理使用,明确责任到人,使工程效益得以充分发挥。

一是将工程移交到村委会后,项目所在的村委会牵头成立工程管护责任小组,由村党支部书记(组长)、村长(副组长)和项目区群众推选出的代表组成管护小组成员,负责工程的后续管护和组织协调,巡查落实各项管护工作,协助处理水土保持违法事件。

二是制定可操作、可控制、可监督的管护责任制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制定出符合实际的水土保持重点工程管护制度,对固定资产的移交、管护主体的责任、管护经费的筹措、水土保持工程的宣传、可经营工程的经费使用管理等做出明确规定,随后印发到乡镇村组,强化群众的水土保持意识和生态环境保护观念。

三是落实管护主体责任。工程建成后,由工程管护小组按照“谁受益,谁管护”的基本原则,采取个体承包、集体承包、专人看护等多种形式与管护人签订合同。具有公益性质的工程如水池、排洪沟渠、机耕道、生产便道等设施统一将管护责任明确给受益的群众和相应地块的农户管理使用,其他如林草措施等具有经营性质的工程按照村集体统一管护与群众承包经营等相结合,在村集体统一管护基础上坚持“谁承包,谁管护;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使水保工程的效益得到长久发挥。

5综合治理成效

10多年来,在珠江水利委员会、省水利厅及市水利局的大力支持和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在项目区各乡(镇)党委、政府和各村两委的共同努力下,经过项目区广大干部群众的辛勤劳动,共治理了20条小流域,完成总投资3 982.9万元,其中中央投资2 952.1万元、地方配套资金1 030.8万元,群众投劳27.39万个工日。

5.1 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区域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通过20条小流域综合治理,共完成治理面积193.09 km2,项目区治理度达到80%以上。2007年3月在云南召开的“珠治”试点工程竣工总结暨“珠治”工程年度工作会议上,关岭县水利局被评为先进单位,石板桥小流域被评为精品小流域建设典型工程。通过综合治理,项目区水土流失面积比例从52%下降到21%;年土壤侵蚀量由385.65万t下降到122万t,减少了68%;年拦蓄地表径流量468万m3,林草植被覆盖率由治理前的36%提高到48%。昔日的荒山秃岭,如今都披上了绿装,荒山荒坡植树种草,疏幼林地封禁治理,溪沟筑坝拦沙、沉沙池拦蓄泥沙,形成了从山顶到山脚沟道层层设防,生物措施、工程措施相结合的综合防治体系,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显著增强。

5.2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

小流域综合治理完善了农业基础设施,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为发展优质、高效的生态畜牧业、山地农业奠定了基础,加快了山区农业复合种植模式的推进步伐,解决了山区人地矛盾,发展了符合当地实际的特色农业。①经过治理后,项目区大力发展以火龙果、花椒为主的种植业和以牛、羊为主的山区畜牧业,大大改善了农村传统的种植方式,形成了拦沙坝—排洪渠—蓄水池—经果林—生态修复—沼气池—林下反季节蔬菜等立体布局。②各种配套措施的修建,降低了农民的劳动强度。修建的作业便道、机耕道纵横交错,既方便耕作,又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水系工程的合理布设,增强了农业生产防御自然灾害能力。③发展多种经营增加农民收入。随着农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农民的种植习惯也跟着改变,从单纯的种粮到主动种植经济效益较高的火龙果、花椒等经济作物,完成了从“单打独斗”种植向合作种植、承包经营等生产模式的过渡。据不完全统计,经过不断调整完善,项目区农民每年每户平均可增加经济收入2万元。

5.3 改善了农村居住环境,促进了“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

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与美丽乡村建设是紧密相连的, “四在农家,美丽乡村”是指“富在农家,学在农家,乐在农家,美在农家”乡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引导农民增收致富为前提,旨在改善农民的居住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改变农民的精神面貌,建立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畅通美化、安全便捷的乡村道路体系,完善农村硬件设施,而以小流域为单元的山、水、田、林、路、村综合治理正好契合了“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

(责任编辑张培虎)

[中图分类号]S157.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0-0941(2016)02-0025-03

[收稿日期]2015-05-21

[作者简介]唐恩勇(1988—),男,贵州威宁县人,助理工程师,学士,主要从事水土保持建设管理和监测工作。

猜你喜欢

水土保持
《水土保持通报》第七届编委会章程
《水土保持通报》第七届编委会章程
《水土保持通报》第七届编委会成员名单
辛店沟水土保持示范园
水土保持探新路 三十九年写春秋
《水土保持通报》征稿简则
基于水土保持量的深圳市水土保持功能重要性评价
水土保持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闽北水土保持科教园
水土保持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