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环境下儿童虐待问题初探*
2016-02-06王佳新
高 悦 魏 婧 张 宇 王佳新
哈尔滨石油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8
家庭环境下儿童虐待问题初探*
高悦*魏婧张宇王佳新
哈尔滨石油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28
摘要:儿童权利保障问题随着三鹿奶粉事件、安徽“大头娃娃”事件等一系列恶性事件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同时,在实践中,儿童的家庭虐待、性侵犯等问题也需要充分的法律制度来加以保障。本文主要从家庭中儿童虐待的角度出发,研究了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策略。
关键词:家庭;儿童虐待;防侵害
一、儿童安全权的界定与法理
儿童安全权,是指1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所享有的与其他人相同及其作为儿童所特别享有的有关人身、财产、安全等各方面权利没有危险,不受危险,不出事故的权利。
儿童作为弱势群体,遭受侵害的危险最大,需要特别保护儿童权利的相关法律,儿童生理和心理具有特殊性,受其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的限制,儿童的自我保护能力较弱,易受伤害。因此,世界各国应对儿童给予各方面的保护措施。
二、中国法律对儿童权益保障的现状
中国宪法从原则上规定了保护儿童权益的政策,为儿童应有权利的法律保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刑法等公法领域加大对儿童食品药品、医疗卫生等方面的保护措施;从司法领域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的特点,加强对其人身财产安全的保护力度,使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和教育机构能够充分重视自己的职责。
《侵权责任法》在第38条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的人在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学习、生活期间受到人身损害的,幼儿园、学校等机构应当承担责任,但能够证明尽到教育管理职责的,不承担责任。尽管我国法律如此健全,但也有一些负面事件发生在社会中。
三、儿童虐待的来源及成因分析
(一)儿童虐待的来源
自1978年以来,成千上万的文章和报刊报道了虐待侵害及忽视儿童方面的问题。具体来自以下四个方面:(1)家庭成员;(2)有关机构;(3)家庭以外的剥削;(4)其他方式。其中最主要的是家庭方面。因此,本文就家庭环境下儿童受虐待问题进行了分析。
(二)家庭中虐待儿童的成因
1.家长性格使然
家长脾气暴躁,当其在工作中或社会上遭受挫折时,容易将怨恨转嫁给无辜的孩子,拿孩子撒气。
2.家长自身成长环境的影响
多数家长自己在儿童期就有被虐待的经历。由于长期的心理阴影难以消除或习惯使然,使得其在成年后自觉不自觉存在虐待子女的倾向。
3.家长的观念错误
由于一些家长缺乏科学正确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认为打骂才能出孝子,视孩子为自己的私人财产,打死也无妨。2015年就有公开报道我国某地年轻父亲将亲生儿子打死后拖入后山掩埋的事件。
4.儿童个体的生理与智力因素
儿童出生后的生理与智力情况是否让父母满意,会影响到他们以后是否被虐待。部分受虐儿童有智力和躯体发育迟缓,早产及低出生体重的病史,这类儿童被父母视为负担,极易受歧视、被抛弃甚至被虐待致死。
5.儿童的气质特征与父母冲突较大
由于儿童本身气质特征如固执、我行我素、多次说服仍不就范者易招致虐待,但这些行为也可能与家庭管教和父母教育方式不妥有关。与父母期望值相距甚远而致虐者亦不在少数。具有多动、顽皮、攻击性行为等特征的儿童在此方面更为明显。
6.社会竞争激烈,生活压力繁重
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生活压力程度增大,在一定因素的刺激下,就容易外化为家庭暴力的行为。
四、儿童虐待的危害及预防策略
受虐儿童身心俱损,儿童不仅躯体受虐,在情感、人格和自尊心方面更是遭受了严重摧残,多数孩子表现为沉默寡言、性格懦弱或有暴力倾向,一些孩子还会选择离家出走甚至自杀来逃避虐待。因此,笔者提出了一些相应预防策略:
(一)纾解情绪
首先,性格暴躁的家长平时应多注意自己的言行,通过其他方式排解不良情绪,为孩子营造一个平和的家庭氛围。这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对家长进行相关教育。
(二)反思自身的成长经历
家长应深刻反思自身在成长过程中,尤其是在儿童期受教育方面所受到的身心伤害及影响,不要将这种伤害延续给自己的子女。这种反思过程可能是漫长而反复的。
(三)纠正个人的错误观念
孩子不是家长的私有财产,也不是个个都能够成龙成凤。家长应该加强对儿童教育方面的关注,学习科学、正确的教育方法。
(四)完善关于受虐儿童的身心治疗
预防策略不能完全建立在以经验为根据的发现上对躯体创伤及时予以诊治,重视心理治疗对情感虐待和性虐待尤其重要,以便使远期不良影响减到最低限度。
(五)缓解就业压力
为减少家庭中的儿童虐待现象,缓解就业压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们的幸福指数刻不容缓。
(六)加大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
立法是最重要的干预措施,我国已颁布实施《未成年人保护法》。全社会都来宣传,保护儿童的合法权益,反对体罚和虐待儿童的行为,尤其要关注残疾儿童,加强抵制儿童虐待的宣传和学习。
[参考文献]
[1]冯林主编.中国家长批判——家庭教育焦点问题访谈录[M].中国商业出版社,2001.
[2]家庭环境下儿童虐待问题分析[J].医学与社会,2010(07).
[3]丁宗一著.重视儿童虐待的现状[J].中华儿科杂志,2000(09).
[4]裴斐.完善儿童虐待防治法律问题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13(06).
中图分类号:D43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049-(2016)01-0038-02
*作者简介:高悦(1995-),女,黑龙江克山人,本科,哈尔滨石油学院,研究方向:财务管理。
项目来源:黑龙江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训练计划(2015年)——儿童防侵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