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造型艺术之工艺美术
2016-02-06石洪祥
文/石洪祥
浅谈造型艺术之工艺美术
文/石洪祥
“技师”与“大师”从文字上看虽然只一字之差,但实质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他们在工艺美术领域中分别有着各自的特色与分工,但二者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他们之间相互启发和影响。
人类的生活充满着艺术,工艺美术是其中的一种门类。工艺美术,指美化生活用品和生活环境的造型艺术。它的突出特点是物质生产与美的创造相结合,以实用为主要目的,并具有审美特性,为造型艺术之一。也指以美术技巧制成的各种与实用相结合并有欣赏价值的工艺品,通常具有双重性质:既是物质产品,又具有不同程度精神方面的审美性。在工艺美术的领域中,常常听到“技师”与“大师”两种称谓。他们在工艺美术界中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和价值,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肯定,正是由于他们的存在,使得工艺美术能不断的发展和前进。“技师”与“大师”从文字上看虽然只一字之差,但二者实质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从定义上区分
“技师”就是技术工程师,是指在工艺美术领域中精通某类技巧、技能或者特色技艺的人群。“技师”往往有等级之分,初级、中级、高级、特级等,不同工艺美术行业对技师的等级划分也不尽相同。他们的作品往往被称为工艺品。“大师”是指具有高级审美能力和娴熟的创造技巧并从事艺术创作劳动而具有一定成就的艺术工作者。他们的作品往往被称为艺术品。在当今的社会中,大师往往比技师更能得到人们的认可和尊敬。“大师”这个称谓成为工艺美术领域中标杆、典型、代表人物。不同时代的大师代表了不同时段工艺美术的水平与高度,并不是技师可以随便达到的高度。技师在工艺美术行业中的数量和比例相对较大,而大师的数量相对较少。
从知识结构区分
“技师”的技术和手艺往往是拜师学艺得来的。遵从哪个技艺的老艺人或者是老师傅,一代一代传承下来。在中国的社会环境和传统思想的影响下,一般都是子承父业,并且从小在长辈的熏陶和模式下学习,都是按照传承下来的技艺一步步照搬、复制。学习的技艺相对单一,但保持了传统的制作手法。当下社会,除了子承父业之外,许多老艺人为了把自己的手艺传承下去,招收了很多的学徒。这些人中许多都是拿来主义的典型,师傅的经验和模式直接拿来使用。其中,没有悟性和不感兴趣的徒弟就中途放弃了,其余的徒弟经过师傅的指点和自己的努力成就了今天的技师们。但俗话说,“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在这种思想的诱导下,一些老艺人或者师傅都会保留自己最拿手、最精髓的部分。这样使得我们国家一些工艺的技巧和制作方法不能很好的继承和发展下去。从某种程度上说阻碍了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发展。
“大师”的知识结构模式大体可以分为两种。一是先拜师再创新。通过和老艺人或者师傅学艺,熟练和精准的掌握了某种制作工艺技巧,并通过自己良好的悟性加以深化和改进,融入自己的思想和理念,在工艺美术的某种工艺上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并取得一定成就。二是先理论后实践。一些成为大师的人中,许多都是在专业的艺术院校中学习和深造,掌握了大量艺术理论和知识。具有良好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修养。在创作的过程中,他们发现光有理论是不够的,必须投入到实践中,学习多种工艺的制作技法和表现形式,丰富自己的制作能力。多元化的工艺技法更完善了自己创作的思想,精湛的工艺水准增加了作品的价值和品位。
由此可见“大师”与“技师”不同的是,技师的专业知识相对单一,而大师的知识相对多元化。
从作品区分
在工艺美术领域中的诸多作品中,不同材质、不同工艺、不同产地、不同作者的作品价值会有很大的差别。“技师”与“大师”的知识结构不同,所制作的作品当然也有很大的不同。
从作品制作时间来看,“技师”的主要时间用在精雕细琢上,对工艺的精益求精,对细节的深化处理上。比如人物泥塑制作的过程中,“技师”们会更多的注重人物脸部的细节,如每个细小的皱纹,每根细小的发丝。还有人物服装的褶皱等。而“大师”创作一件作品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思考。思考整个作品体现的思想,同样的人物泥塑制作,“大师”们关注的他所要表现人物的背景、身份、职业、学历、特征、经历、心理活动等方方面面,通过多方位多角度了解所要塑造的人物,才开始动手制作。对于具体的细节处理,“大师”在表现方式上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为他们更在乎体现人物心里的活动,人物泥塑所呈现的状态。有时要经过一年两年的前期构思准备,制作的时间也许一两个月就可以完成。相对“技师”来说,“大师”的作品数量相对较少。
从作品的价值来看,“技师”们制作的作品主要价值是在工艺美术的市场上作为商品产生经济价值和纪念价值。作品本身是一种特定工艺的技法和技艺展示。“技师”的技艺手法高低决定了作品的商业价值。在市场环境的条件下,“技师”的作品的价值还受到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而“大师”作品则不由市场决定。“大师”的作品除了具备作品本身的材料价值外,还具有审美价值、观赏价值、收藏价值。这些价值往往是材料价值的百倍、千倍甚至万倍。很难用金钱来衡量的东西。更重要的是,“大师”的作品除了表现工艺技法外,给人以启迪和想象。这种附加价值是“技师”的作品无法超越的。“大师”的作品更受到业界人士的认可和赞赏。
从精神需求区分
俗话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会产生什么样的上层建筑。在工艺美术的行业中,“技师”的作品数量和比例相对较多,他们制作的目的完全是为了通过制作工艺品取得经济效益,可以说是一种谋生的手段。他们的经济来源于自己辛勤的工作,只有不断的制作所擅长的工艺品才能创造一定的物质条件。在这种情形下,“技师”们的时间和经历往往被用来不断的重复和复制符合当今社会下人们审美取向的工艺作品。自己的精神需求还停留在对物质的追求上。
“大师”们制作作品的前提条件并不是以追求经济效益为前提的。他们通常把自己的创作建立在自己情感抒发与表达的基础上。“大师”们在行业中都享有很高的知名度,都有一定坚实经济基础,不需要为工作而创作。他们的时间和经历更多的是在思考自己的创作思路和创作灵感上。为了表达自己对社会或者对某个事件的某种看法和感受,才会创作某件作品。相对“技师”,他们的作品数量相对较少,但更具情感、更有生命力、也更具说服力。
综上所述,从几个方面可以看出“技师”与“大师”的区别。虽然在工艺美术领域中二者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在日益发展的工艺行业中,需要“技师”学习“大师”们的工作思路和原则,不要停留在单纯的复制和模仿阶段,避免作品的庸俗化、商品化、城市化,为工艺美术行业的产品增加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附加价值。“大师”也要多实践,多学习“技师”的精湛技艺,让自己的作品更完美。正是由于“技师”与“大师”的存在,工艺美术市场才能不断的稳步发展,只有二者的艺术水平不断地提高,文化内涵不断地丰富,才能提升整个行业的艺术水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和市场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