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兰德明确而艰难的任务
2016-02-06黄耀鹏
□本刊记者 黄耀鹏
魏兰德明确而艰难的任务
□本刊记者 黄耀鹏
在外人看起来,宝马在全球最大单一市场中国一直维持强势存在。管理这一市场的CEO,就好比被美国政府派驻到欧洲小国的大使一样——属于一个酬谢性的岗位。美国总统向来喜欢用这些职位,表达对亲近支持者的回馈。
然而企业不是这样。真正稍微了解宝马在华运营的评论界人士都知道,宝马在中国的所有高层人士,每天面临的挑战不亚于坐在火山口上。即便在内部竞争激烈的宝马集团来说,都算是最具挑战性的职位。
魏兰德博士(D r. J o h a n n Wieland)在10月1日空降就任华晨宝马总裁兼CEO。而他的前任海森博士,虽然2013年就来到中国,负责掌管两家整车厂和一家发动机工厂,但他担任华晨宝马总裁不足一年就去职。由此可见这一职务的残酷性。
海森和魏兰德的交接棒
表面上看,海森在任期间的账面成绩不错。中国市场销量创出新高。根据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今年1-8月,华晨宝马累计在华销量19.64万辆,占据宝马所有品牌在华销量的65%。相比去年18.58万辆,同比增加5.7%。其中的主力车型宝马3系同比增长17.9%;宝马5系平均月销量超过1.3万辆,同比增长4.2%。随着宝马2系运动旅行车于今年3月底正式推向市场,宝马在华本土化车型增加至4款。
根据宝马集团自己公布的数据,今年前8个月在中国市场的总销量32.9万辆,同比增长9.4%。汽车工业协会和宝马数据存在出入,因前者采用的是厂家销售给经销商的数量,也就是批发量;而华晨宝马则采用零售数量,即交付量。
这样的数据只能说差强人意(虽然有数据称奔驰在上半年超越了宝马,但可信度较差不采信),严格说起来,这不能算是海森个人的功劳。宝马只是维持了在华销售格局的惯性而已。关键的是,同期北京奔驰销量增长30.8%、一汽-大众奥迪15.7%。华晨宝马的增量滞后。如果这种态势延续下去,宝马在中国豪车销量第二的位置可能不保。宝马可能已经内部评估,中国区的态势不亚于一场危机,必须换人才能更张。
对于独当一面的独立销售区的高管而言,宝马董事会向来认为,衡量前者业绩并非源自单纯的销量数字,实现对老对手的打压才是。从这一点上看,海森的去职是可以理解的。
北京奔驰理顺了双轨销售体系之后,正值奔驰整体车型研发体系爆发出空前的活力,同时北奔获得了戴姆勒总部在产品技术上空前的支持力度。前些年奔驰在华业务被奥迪和宝马压制,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现在只是处于重回正轨的修正而已。
华晨宝马必须重整生产序列和产品线,以应对挑战。魏兰德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被任命的。
历练之路
在宝马两位数的高级副总裁中,魏兰德知名度无法排到前列。和他的前任海森一样,除了宝马,魏兰德没有服务于其他企业的经历。他在雷根斯堡大学博士毕业后加入宝马,迄今为止已经27年。因为没有大区一把手的任职经历,魏兰德不为中国媒体所熟知。
和其他德国车企高管一样,他虽然长期在宝马负责战略规划和财务,但他照样拥有工科博士学位。工程师的基因几乎刻入到每一个宝马高管头脑中。当然,戴姆勒的同事们情况也差不多。
魏兰德加入宝马10年后,赢得了派驻海外的机会。1999年出任美国零售业务的总经理,直接向宝马美国CEO汇报。在此之前(1994年),宝马从罗孚那里获得了MINI的运营权。在宝马手里,MINI焕发了青春。魏兰德负责将新MINI在美国的推广工作。
同样在1999年,纽约,为了庆祝 MINI上市四十周年,纽约的25位MINI车迷同时挤进一部MINI车内,打破纪录。令人叹为观止的创造性公关活动,猜猜谁是幕后策划者?
很难想像,外表谦逊、看上去有些内向的魏兰德,居然对媒体传播的技巧掌握得如此精妙。这次活动的影响力,达到了互联网时代开始之前媒体传播速度的极限。说实话,在其后的十几年中,尽管宝马对企业形象经营一再投入,但都没有超越魏兰德的那次花小钱获得大影响的水准。
在美国得了碰头彩之后仅一年,他就被总部迫不及待地从美国召回,回到总部担任国际大客户销售及战略规划副总裁。这是魏兰德第一次进入决策层担任集团高管。
以后的岁月稍显平淡。魏兰德被调任负责集团财务监管,又在2005年后负责发动机供应链和间接采购业务。不在媒体面前抛头露面后,他淡出舆论视野。直到2016年秋天,突然被任命为华晨宝马总裁。
到了此时,舆论才发现,这位集团副总裁,已经悄然在中国工作了一段时间。甚至他来中国多久,汽车圈的媒体都不晓得。不像很多人想像的那样,他不是接到任命后,搭民航飞到沈阳接位的。这不是一次标准的空降行动。
从未有在中国履职经历的魏兰德,提前到华晨宝马熟悉业务,没准还顺便学点汉语。不过,在这方面,他比不上自己的顶头上司康思远。后者2009年到中国来的时候,已经操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值得指出的是,现任大中华区总裁的康思远,正是从华晨宝马总裁的位置上升任的。
在康手里,华晨宝马只用两年实现了第二个100万辆目标。更重要的是,康对集团看重的生产本地化做出了重要贡献,因此在中国一路升到最高层级。相比而言,海森博士更像一个过渡人物。集团董事会至少在几个月之前就已经在考虑魏兰德继任的问题了(否则魏不会提前入华)。
魏兰德能做什么?
对于中国市场,宝马董事会并不在具体问题上干预过多。从设立大中华区——合资公司两级管理架构就能看出来,集团倾向于一般决策本地化,而不是事事请示总部。虽然两级架构看似有点重复(台港澳完全可用一个销售公司体制来解决),却是效率最高的决策方式,前提是总部信任大区头头。
而康则得到集团董事、军师角色的艾希纳博士背书。他称赞康“精通中国汽车业务和市场,了解中国人文环境”。
按照流程,魏兰德的任命征求了康的同意。魏兰德到任应该做哪些事?他如果明白前任迅速去职的原委,就应该想到,应对奔驰咄咄逼人的挑战,是当务之急。去年和今年,奔驰在中国车型“爆表”,在20多万辆的基础上实现了超过30%的增长速度,在豪车领域无出其右(林肯虽然增长更高,但基数太小不具太大价值)。
除了3、5、X1、2系之外,魏兰德势必要琢磨一下,在中国还能国产化哪些车系?看到奔驰在每一个细分市场都有相应的SUV产品,宝马孤零零的国产X1,独木难支。在全球范围,宝马并不缺乏竞品。必须加快X3、X4的改款,尽快国产化。长期负责发动机供应链的魏兰德,熟悉发动机业务。宝马在中国设立的发动机厂,是其海外惟一的发动机厂。宝马如果不能利用这一优势,将是匪夷所思的。
宝马在中型SUV和跨界车上缺乏有竞争力的国产车系。魏兰德的当务之急是激活这些产品的国产化进程。任务相当明确,但也很难。需要集团给予技术上的支持,以便快速将X3大改款国产化。
时间很紧,魏兰德尚来不及做更多改变。到今年年底,宝马和奔驰在中国可能斗个旗鼓相当。对于宝马的百年庆典来说,不是个喜讯。魏兰德的任务,就是重拾在华业务的优势。集团董事会显然期待他重现当年在纽约时的神来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