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丕杰时代所向,更是人心所向
2016-02-06卢山
□本刊记者 卢山
张丕杰时代所向,更是人心所向
□本刊记者 卢山
2016年时值一汽-大众25周年,这个时间对于一汽-大众来说意义不凡。四分之一世纪的成长对于一汽-大众来说,是累计产销超过1250万辆的市场霸主,是累计纳税3700亿元的地方支柱,是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公民。
在一汽-大众董事、总经理张丕杰的眼里,25年一汽-大众所获得的空前成就,不仅是一段企业发展的成长史,更是一段齐心合力的奋斗史。
因为有了耿昭杰、哈恩博士、林敢为、陆林奎等老一辈领导的前瞻战略决策,才有了一汽-大众这四分之一世纪的发展成长;因为有了超过4万名员工艰苦奋斗,才有了今天一汽-大众千万辆级的巨大规模;因为有了股东双方的精诚合作,才有了今天一汽-大众五大基地的全国布局;也是因为有了700多家供应商,1200家经销商伙伴,才有了今天一汽-大众市场第一的地位与影响力。
可以说,25年一汽-大众一路走来,有着时代风潮的推波助澜,更是众志成城的人心所向!
推动时代前行的重要力量
中国车企众多,跨国车企的在华布局更是星罗棋布。然而,一汽-大众之于中国汽车市场,却有着其他企业不具备的独特性与惟一性。
这种特殊,不仅仅因为一汽-大众是一个市场成功的汽车企业,更重要的,是在25年的历史长河中,一汽-大众已经成为推动中国汽车时代前行的一股重要力量。
25年来,一汽-大众用许多个“第一”,证明了自己的能力与价值,更为中国汽车工业的做大做强,做出了一个引领者应有的贡献,实实在在地推动了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
而在销量与利润屡创新高的同时,一汽-大众在思考如何用自身的力量践行一个企业的社会责任;在自身已经做强做大的同时,如何通过体系力成长的成熟经验,培养带动相关企业一同发展壮大。
“从一个品牌、一款产品到拥有大众、奥迪两大品牌12大系列产品。25年来,一汽-大众带动了中国汽车工业零部件水平与装备制造水平的提升。”
张丕杰认为,过去25年来一汽-大众更大的价值和成就,在于其带动了整个中国汽车工业质量意识的觉醒。
25年来,一汽-大众不仅实现了千万量级的汽车销售,同时也培养了超过700家供应商的发展和成长。一汽-大众对德国工艺与德国品质的追求,客观上推动了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的提高。
“一汽-大众一直以来不断前行的驱动力是对高品质的追求,这其中的本质是质量驱动,一汽-大众在经营发展过程中有很多难题需要解决,有很多矛盾需要平衡。在做这样的平衡过程当中,什么是它的基准?什么是它的底线?那就是质量。”张丕杰说。
补足短板,发力下个25年
站在25周年的时间节点上,既要总结经验和收获,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反思一下过去在成长的过程当中有什么样的教训、走了哪些弯路、下一步应该去避免什么。
“如果说到过去的不足,在SUV车型总市场比例快速提升,对此准备是不足的。对新能源、互联网+等方面,我们的起步也比较晚,当然我们想为客户提供更高品质的产品,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的起步是要晚一些。”
张丕杰表示,这些短板正在引起高度的关注,不仅经管会关注,董事会也在关注这些短板如何去克服。按照计划,SUV车型和新能源车型的导入很快就将进入到一汽-大众的版图之中。与此同时,一汽-大众也在不断地优化自己的生产布局。
目前,一汽-大众已经拥有东北长春、西南成都和华南佛山三大基地,包括轿车一厂、轿车二厂、轿车三厂、轿车四厂和发动机传动器厂、成都发动机厂以及冲压中心等在内的七大专业生产厂,佛山的华南基地是国内第一个完全满足“MQB平台”生产需求的基地。
今年5月,一汽-大众华北基地正式开工建设,这是一汽-大众优化全国性战略布局的重要一步,也是中德合作的又一大成果。
25年,一汽-大众从诞生到成长,走过低谷亦登上巅峰。如今的成就有目共睹,不仅在中国,环视全球也堪称奇迹。站在这个承前启后的时间节点上,一汽-大众有着对过往的总结和反思,但更多的是对下一个25年的憧憬和期待。
2014年,中国一汽和德国大众在中德首脑李克强总理和默克尔总理见证下续签了重新25年的合作协议,后25年承载了政府和中德双方的信任和期望。
“2013年,一汽-大众开始启动‘2020战略’,得到了中德双方高度的认同和支撑。现在,一汽-大众正在启动‘一汽-大众2025战略’。面向未来,一汽-大众将持续保持现在这样的一种发展姿态,保持创新、驱动发展,并释放出更强的增长动力。”
从第一款国民家轿,到第一个25年,走过四分之一世纪的一汽-大众为中国汽车工业书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在下一个25年,在一汽-大众人的合力之下,又将创造怎样的奇迹与精彩?未来,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