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斗乱石只为修出一条致富之路
2016-02-06文图尹博林
文图/尹博林
苦斗乱石只为修出一条致富之路
文图/尹博林
云南文山州西畴县,中国石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在1506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里99.9%属于山区,布满荒石的喀斯特山区占了75.4%,澳大利亚熔岩地质专家曾给这里下过定义——一个基本失去人类生存条件的地方。
当代四愚公
古有精卫填海、大禹治水、夸父逐日、愚公移山……千百年来,人类为了生存与发展,留下了多少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今天,同样一个感天动地的故事就在文山西畴县发生了。4人,6年,5公里,这些看似简单的数字背后,却再次印证了人类为了生存与发展,没有什么不可能。
家住鸡街乡中寨行政村肖家塘村的侯寿高、姚仕斌、姚仕元、邓招财四人,用钢钎、铁锤花了6年时间,修建了一条长5公里的进村公路。“没进过大山的人,不会了解山里人的生活,也不会体会没有路的苦楚,我从小就在这种乱石路上走大的,别说车,就是马也没法进村。”侯寿高说。
2006年,原本居住在村里的12户人家离开了这里,往外或者是到更远的地方讨生活。仅剩下侯寿高等4户人家任然坚守在这穷山窝里。“如果我们也都搬走了,那肖家塘也就不存在了。”侯寿高、邓招财等4人经过一番讨论,最终下定决心要自己修建一条路。
“精神可嘉,但方法不可取。”很多人看来这样的做法缺乏科学性,纷纷劝说四人,放弃这个冲动的想法,但下定决心的四人依旧不为所动。四人经过商议立下了一份协议,把各自的义务明确了,相互约束,互相监督绝不放弃。6年间,他们四人每天上午8点开工,晚上7点半回家,日日年年的坚持着。
终于,通过四人的坚持,在县里的帮助下,一条5公里长的公路终于修通了。如今,这一条路在政府的帮助下已经完成了硬化,在县里开餐馆的侯寿高来往家与县城之间方便了许多;邓招财在外务工的3个子女每逢过年回家时也方便许多。
最后一公里
距离西畴县城8公里的西洒镇龙泉村委会岩头村小组,同样也发生了类似的修路故事。岩头村民小组用了10年时间,在乱石山开出了一公里路,将世代被石漠困扰的村庄与县城连接了起来。
岩头村,由于周边沿途有其他的村子,修路过程中根本不能使用炸药,村长李华明硬是带领着村民花了十年,用铁锹一点点凿出了这条一公里长的毛路。
而这个故事也作为首部反映“西畴精神”的原型最后改编成《最后一公里》上映。该片以“西畴精神”为创作主线,以西畴县岩头村小组长李华明带领村民修路获得“中国网事感动2015”第二季度网络人物为原型改编拍摄,真实反映了在李华明的带领下,村民并肩上阵,克服各种困难,历经12年艰辛,终于修通了进村公路。影视叙事完整、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饱满、感情真挚,从不同角度再现了像千万个李华明这样的西畴人民,为弘扬和传递“西畴精神”凝聚了正能量。
在西畴县,这样的案例并不鲜见,西畴人时至今日依旧在用自己的双手继承和发扬着“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西畴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