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西省宁都县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防治

2016-02-05姚丽霞胡志勇

地球 2016年12期
关键词:宁都县岩溶滑坡

■姚丽霞 胡志勇

(江西省地矿局赣南地质调查大队 江西 赣州341000)

江西省宁都县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防治

■姚丽霞 胡志勇

(江西省地矿局赣南地质调查大队 江西 赣州341000)

宁都县地处赣南山区,人多地少,丘陵山地占86%以上,建房切坡等工程活动普遍,年降雨量多集中在汛期,暴雨频繁,产生地质灾害的基础条件和动力因素比较充分。文章在调查的基础上,总结了县内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根据地质灾害危害程度分级,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为防灾减灾提供依据。

地质灾害发育特征防治对策宁都县

0 引言

宁都县位于江西省东南部,赣州市北部,东与石城县、抚州市广昌县交界,南与瑞金市、于都县为邻,西与兴国县、吉安市永丰县相连,北与抚州市乐安县、宜黄县、南丰县接壤。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15°40′~116°17′,北纬 26°05′~27°08′之间,面积4053.16平方公里。辖12镇、12个乡、348个村委会和17个居委会,3854个村民小组,总人口693574人,人口密度约为171.12人/平方公里。区内以丘陵山地为主,占比达85%以上,人口众多,切坡现象普遍,地质灾害发育,已查明地质灾害及其隐患469处,历年来地质灾害造成31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为307.44万元,威胁人数为7341人,潜在经济损失预测为2577万元。

1 地质环境条件

1.1 气象水文

宁都县地处亚热带季风型气候区,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多年年平均气温18.80C,极端最高气温38.50C,极端最低气温-5. 90C。多年年平均蒸发量1485.2毫米,多年年平均无霜期293天。多年年平均降雨量为1928.4毫米,多年年平均暴雨量为485.8毫米,年最大降雨量为2791.1毫米,年最大暴雨量为1350毫米,年最小降雨量1224.6毫米。月最大降雨量为548.1毫米。境内大雨、暴雨较多,近十年年暴雨次数一般在6~12次,最多达20次(1995年县气象站),且多出现在5~8月,这种地域性短时间大强度降雨是引发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的主要因素。

宁都县地处赣江一级支流——贡江源头。境内河流呈树枝状发育,大小河流638条,河网密度达0.68平方公里/平方公里。主要河流有梅江、琴江、青塘河。区内河流蜿延曲折,具有河床切割深、坡降大(平均坡降1.62%)、河面窄小、迳流冲刷作用强之特征。

1.2 地形地貌

宁都县位于武夷山脉西侧、于山山脉东南侧,境内群山峦峦,总的地势大致为北高南低、东西高中间低,中部为红层单斜盆地。最高点位于西北边境的灵华山,海拔标高1454.9米;最低处为南部黄石乡下车坪村境内梅江出境口,海拔标高约160米。境内地形起伏,按其山体标高、相对高差有中山、低山、高丘陵、低丘陵、河谷阶地等地貌类型。按山体标高及成因大致分为侵蚀构造中山、侵蚀构造中低山、侵蚀构造低山、侵蚀剥蚀构造高丘陵、侵蚀剥蚀低丘陵、侵蚀溶蚀岩溶盆地及侵蚀堆积河谷阶地等地貌类型,其中以侵蚀剥蚀构造高丘陵侵蚀构造中山—低山地形为主,占总面积的40.38%,侵蚀溶蚀岩溶盆地面积最少,仅占总面积的0.62%。

1.3 地层与岩浆岩

县境内仅有震旦、寒武、石炭、侏罗、白垩及第四系出露。震旦系、白垩系分布最广,寒武系、石炭系、侏罗系地层零星分布,第四系沿河谷两岸呈条带状分布。

岩浆岩主要分布于区内东部、北西、北东外缘带及南西局部,面积1741.4平方公里;分加里东期(1038.62平方公里)、燕山期(702.78平方公里)两期侵入,且多呈岩基或岩株产出,主要岩性有中—中粗粒、细—中细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中细粒二长花岗岩、中粗粒斑状黑云母交代花岗岩、细粒二云母花岗岩、细粒二长花岗岩等。

1.4 地质构造与地震

宁都县在区域构造上位于武夷山隆起带的西翼。次一级的武夷山、于山隆起带和宁都沉降带贯穿全区;地质构造发育,构造格架形式多样,其中主要构造形迹为褶皱和断裂构造。

区内较大规模的褶皱主要有宁都断陷单斜盆地、青塘复向斜盆地和对坊东西向小向斜。宁都断陷单斜盆地位于境内中部,为中生代红层盆地,呈北北东向展布,由白垩系赣州组红色碎屑岩组成,长轴长约60公里,短轴宽4~10公里,地层倾向北西,倾角10~25°。

断裂构造发育,且密集分布和相互穿插切割,依其展布方向可分为北北东向、北东向、东西向及北西向主要四组。北北东向断裂最发育,且遍布于各时代地层及岩浆岩中,其规模一般较大,影响范围较广,延伸长一般在十几公里至近百公里,倾向北西西或南东东,倾角一般大于50°。断裂性质以压性、压扭性为主,并常形成破碎带和硅化破碎带,带宽数米至几十米,其中宁都红盆西侧断裂,隶属安远—鹰潭深大断裂,该断裂活动时间长,控制了宁都红盆的发展,以及燕山期、加里东期岩浆岩的侵入,同时洛口一带的温泉出露亦与其断裂活动有关,反映出本断裂为挽近期活动性断裂。

宁都县境内多发生有感地震,地震基本烈度Ⅵ度,地震动峰加速度0.05g,地壳稳定性较好。

1.5 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

县内地下水类型可划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红色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碳酸盐岩岩溶水和基岩裂隙水四种类型。其中松散岩类孔隙水分布于梅江、琴江及其支流两岸第四系堆积层中,水力性质以潜水为主,含水量中等-贫乏;碳酸盐岩岩溶水富水性中等。其余类型水含水量均较贫乏。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部分也接受侧向补给,其迳流速度、途径受季节变化影响较大,最终以片流或泉的形式排泄于地表。

岩土体类型主要有松散岩类、红色碎屑岩类、一般碎屑岩类、碳酸盐岩类、变质岩类及岩浆岩六大类型。其中变质岩类分布最广,其次为岩浆岩和松散岩类,红色碎屑岩类和一般碎屑岩类分布较少、碳酸岩类仅有零星分布。

2 地质灾害发育特征

2.1 地质灾害类型

据本次调查资料,县境内突发性地质灾害数量多,灾害类型较齐全。全县有469处地质灾害及其隐患点,主要类型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岩溶塌陷。其中崩塌149处,占总数的31.77%;滑坡301处,占总数的64.18%;泥石流3处,占总数的0.64%;地面岩溶塌陷16处,占总数的3.41%。从灾害数量来看以崩塌、滑坡为主。

2.2 地质灾害空间分布特征

地质灾害空间分布不均,既有明显的区域变化,又有局部的强烈差异。从表2可以看出,宁都县突发性地质灾害点多分散、涉及面广,灾害类型以滑坡、崩塌为主。全县地质灾害点面积密度达0.1157个/平方公里;以乡(镇)为单元,西部及南部山区的17个乡(镇)地质灾害点数一般都在22~89处,且分布相对集中,点面积密度在0.1~0.29个/平方公里之间;东部、北部的会同、湛田、石上、东山坝、洛口、东韶、肖田等7个乡(镇)地质灾害点相对少、亦分布零星,点面积密度为0.005~0.086个/平方公里。

地质灾害分布与人类工程活动密切相关,所以主要分布于房后及公路切坡等地方。

2.3 地质灾害时间分布特征

据已发的469个地质灾害点分析统计,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以来,每年都有灾点发生,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灾点发生频度增大,地质灾害多发生在多雨年份,如2002年发生地质灾害点为277处,占总数的59.06%。

地质灾害大都发生在雨季,尤其是4~6月汛期,灾害点共421处,占总数的89.77%,其中6月份降雨量最多、暴雨量最大,发生的地质灾害点亦最多,地质灾害数量与月降雨量及暴雨量的变化呈正相关关系(如图1)。

图1 月降雨量、暴雨量与地质灾害的关系图

2.4 地质灾害规模特征

从灾害规模等级来看,则以小型为主,达447处,占总数的99.33%;中型为3处,占总数的0.67%。其中滑坡中型1处,小(二)型295处,小(一)型5处;崩塌中型2处,小型147处(见表4~5);泥石流和岩溶塌陷均为小型。

?

?

2.5 稳定性与危害程度

稳定性等级分不稳定、基本稳定和稳定三个等级,其中不稳定点430处,占比91.68%;基本稳定点38处,占比8.10%;稳定点1处(见表6)。

从危害程度统计来看,宁都县重大级地质灾害点有3处,较大级148处,一般级318处,占比分别为0.64%、31.56%、67.80%,以威胁人口小于10人的一般级为主(见表7)。

?

?

2.6 地质灾害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调查统计,境内除5个斜坡隐患和部分岩溶地面塌陷点为自然因素造成外,98%以上的地质灾害点或多或少与人为工程活动密切相关,尤其在人为工程活动强烈的地带,自然地质环境被人为性的破坏和改造,强化了影响地质灾害形成和发展的地质环境中某个或某些背景因素,使山坡和坡体失去平衡,因而易产生突发性地质灾害。区内人为工程活动主要有城乡建设与村民建房、道路交通建设、矿产开发、以及水利工程建设等;不同人类工程活动的地质灾害易发条件也有区别,如崩塌、滑坡主要产生于房前屋后、交通通道两侧的切坡地段,而岩溶地面塌陷主要与抽排地下水有关。

3 地质灾害防治对策

基于区内上述地质灾害特点,结合宁都县现阶段防灾实际,宜采取以下防治措施[3]~[6]:(1)简易治理,应急排险。对区内已查明的危害程度为一般级的房后地质灾害隐患点大多数可以采取群测群防、地表排水、坡改梯、削方减载、简易支挡等方式进行治理,消除隐患。

(2)勘查设计治理。对稳定性差、危害严重、有施工条件且治理费用又远小于预期损失值的地质灾害隐患点,依据轻重缓急,在勘查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分期、分批实施工程治理。

(3)搬迁避让工程。对有明显变形迹象、直接威胁居民安全的地质灾害隐患,经调查比选、论证,认定治理技术难度大、经济上不合理,则对受灾害威胁的群众实施搬迁避让。

4 结语

宁都县地质环境条件较复杂,产生地质灾害的基础条件和动力因素比较充分。区内地质灾害较发育,数量较多,类型较全,分布广泛,稳定性差,突发性强,危害性较大。根据区内地质灾害发育特点,提出了以简易治理、应急排险为主,针对少数采取勘察设计治理或搬迁避让措施的防治对策。

[1]江西省宁都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R].江西省赣南地质调查大队,2003.

[2]叶荣珍.福建省安溪县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11,第2期:46-49.

[3]王恭先、徐峻龄、刘光代等.滑坡学与滑坡防治技术[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7,282,328-331.

[4]殷坤龙、张桂荣、龚日祥等.浙江省突发性地质灾害预警预报[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5,86-87

[5]国土资源部.1/5万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调查规范 (DZ/T 0261-2014).

[6]康斌,黄国平,林枢.安溪县古老滑坡特征及防治措施[J].江西有色金属,2010,第1期:17-21.

X3[文献码]B

1000-405X(2016)-12-403-2

姚丽霞 (1972~),女,水工环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及地质灾害的防治。

猜你喜欢

宁都县岩溶滑坡
某石灰岩矿区岩溶涌水治理处理方法
宁都县杂交水稻制种产业的困境与思考
滑坡推力隐式解与显式解对比分析——以河北某膨胀土滑坡为例
宁都县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以奖代补试点工作成效显著
宁都县降水气候特征分析
探讨岩溶区高速公路勘察技术方法
浅谈公路滑坡治理
基于Fluent的滑坡入水过程数值模拟
高密度电法在岩溶区隧道勘察中的应用
“监管滑坡”比“渣土山”滑坡更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