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蒙古巴仁扎拉格铀矿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

2016-02-05潘红松张凯赵宝光

地球 2016年12期
关键词:岩脉拉格铀矿

■潘红松张凯赵宝光

(1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四川 成都610059;2 核工业二八〇 研究所 四川 广汉618300)

内蒙古巴仁扎拉格铀矿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

■潘红松1,2张凯2赵宝光2

(1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四川 成都610059;2 核工业二八〇 研究所 四川 广汉618300)

巴仁扎拉格铀矿赋矿岩体为巴仁扎拉格碱性花岗岩,岩体普遍矿化,岩体即是矿体,矿石品位富,稀有稀土元素种类多。本文以巴仁扎拉格铀矿地质资料成果为依据,论述了巴仁扎拉格碱性花岗岩成矿地质特征,并对矿床成因进行了初步探讨。

碱性花岗岩岩浆晚期分异交代巴仁扎拉格内蒙古

1 区域地质背景

1.1 地理位置

巴仁扎拉格矿区行政区划隶属于内蒙古通辽市扎鲁特旗乌兰哈达苏木所管辖。地理坐标:东经120°25′00″~120°29′30″,北纬45°25′30″~45°27′30″。面积约8.43km2。

1.2 区域地质概况

巴仁扎拉格矿区地处大兴安岭山系南段东部,区域大地构造位置位于华北地台北缘,蒙古弧形构造东翼与大兴安岭北北东向构造带的复合部位。大兴安岭北北东向构造体系与东西向构造体系相互作用,产生构造叠加和复合现象,形成了北北东向、东西向的褶皱和断裂构造。

区域出露地层主要有:下二叠统变质安山岩组(P1)、大石寨组(P1ds),上侏罗统满克头鄂博组(J3mk)、玛尼吐组(J3mn)、白音高老组(J3b)、下白垩统梅勒图组(K1ml)和第四系(Q4ql+pl)。

区内岩浆活动比较强烈,但侵入岩出露面积很小,均呈小岩株状、岩枝状零星分布。形成时代多集中于侏罗世中晚期,其岩石演化生成顺序为闪长岩、石英闪长岩-花岗岩、碱性花岗岩-钾长花岗斑岩。在大兴安岭构造岩浆带内,同旋回火山喷溢与岩浆侵入相伴出现,其物质成分相近,具有同源岩浆演化关系,在时间上两者紧密相随,在空间上密切相伴,可以说是同源岩浆作用的两种不同表现形式。

2 矿床地质特征

2.1 地层

区内出露地层简单,主要为上侏罗统白音高老组(J3b)和第四系(Q4)(图1)。

图1 巴仁扎拉格矿区地形地质图

1—第四系冲积层;2—上侏罗统白音高老组流纹质岩屑晶屑凝灰岩;3—伟晶岩;4—蚀变钠闪石花岗岩;5—花岗斑岩;6—花岗细晶岩;7—二长斑岩;8—安山玢岩;9—闪长玢岩;10—钠长石化;11—硅化;12—角岩化;13—露采区范围;14—实(推)测断层;15—地质产状;16—流面产状。

2.1.1 上侏罗系统白音高老组(J3b)

由一套酸性火山碎屑岩及酸性熔岩组成,构成宝尔锦短轴背斜的褶皱形态,主要岩性为灰黑色岩屑晶屑凝灰岩夹薄层流纹岩,组成背斜核部。背斜两翼由该组地层的上部层位组成。

2.1.2 第四系(Q)

第四系主要为砂碎石、亚砂土、亚粘土。残破积物主要分布在花岗岩和火山岩分布区内,砂砾石层主要分布在沟谷中。厚度0~30m不等。

2.2 构造

区内褶皱和断裂构造较发育,特别是东西向和北北东向断裂构造与成矿关系密切,控制着含矿岩体及一些岩脉的分布。

2.3 岩浆岩与蚀变特征

矿区岩浆岩较发育,多成群成带出现,但出露面积小,呈小岩株及岩脉产出。主要为分布在背斜轴部的含矿钠长石化钠闪石花岗岩体及背斜两翼的岩脉,呈北北东向展布,个别呈北西向,脉长30~50m,宽3~5m不等,岩脉主要有花岗斑岩脉、花岗细晶岩脉、闪长玢岩脉、二长斑岩脉、安山玢岩脉及石英斑岩脉等。其分布明显受北北东向构造体系控制。

3 矿化岩体特征

巴仁扎拉格碱性花岗岩是矿区的主要含矿岩体,呈小岩株状侵入于侏罗系形成的短轴背斜轴部。出露面积0.35km2,由出露不连续的东、西两个岩体构成,东岩体为0.24km2,西岩体为0.11km2。岩性以钠闪石花岗岩为主。

图2 巴仁扎拉格矿区岩体剖面图

1—第四系残坡积物;2—上侏罗统白音高老组流纹质岩屑晶屑凝灰岩;3—伟晶岩;4—燕山期钠闪石花岗岩;5—实(推)测地质界线;6—钠闪石花岗岩强-中-弱蚀变分带;7—铀矿化体;8—已施工钻孔及编号。

岩体总体呈北东-南西向展布,与围岩呈侵入接触,沿接触面向外倾伏,呈穹窿状向深部膨大,岩体南东侧倾向南东,倾角约30°~50°以上;北西侧倾向北西,倾角约30°~40°。钻探控制深度436m,未揭穿岩体,可见到不连续的硅化带及角岩化带。岩体在垂向和水平方向上分带明显,岩体边缘为数米厚的伟晶岩带(图2)。岩体的围岩为上侏罗统白音高老组(J3b)的一套酸性火山碎屑岩及酸性熔岩组成。

铀矿化体地质特征

矿体分布于自地表向深部150m~180m范围内,矿体走向控制延长1000m,倾向控制宽200m~600m,矿体产状与东岩体产状一致,向四周倾伏,倾角35°~60°,矿体形态完整,没有分枝复合及岩脉穿插现象,构造影响小,矿体呈简单的似层状体,平面上成穹隆状向四周倾伏,矿体南东侧陡,北西侧缓,矿体厚度较稳定,并有南东侧厚,北西侧薄,向北西侧矿体分叉的特点。从岩心编录资料、各项分析数据来看,铀(钍)矿化都位于钠闪石花岗岩顶部的强蚀变和强风化带。矿化在水平和垂向上都较均匀,矿化较连续,各孔中基本有一个主矿层和数个次矿层,主矿层几十米至106.9m,次矿层一般十米左右且距主矿层不远。铀矿化与其它成矿元素含量变化呈正相关关系(图3)。

P618[文献码]A

1000-405X(2016)-12-41-1

潘红松(1991~),男,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矿床学与区域成矿学。

猜你喜欢

岩脉拉格铀矿
CSAMT法在柴北缘砂岩型铀矿勘查砂体探测中的应用
铀矿地质勘探设施治理分析
卡尔·拉格斐:落幕的时尚教父
卡尔·拉格斐:落幕的时尚教父
卡尔·拉格斐并没有标志性设计——但他创造了一类新的设计师
关于铀矿地质退役设施的长期监护
UExplore_SAR软件在铀矿地质勘查中的应用
梦中的额吉
印尼南苏拉威西省桑加卢比铜多金属矿地质成矿条件分析
北京八达岭斑状花岗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