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分析质控中标准曲线斜率的应用研究
2016-02-05展小燕
■展小燕
(邳州市环境监测站 江苏 邳州213000)
环境监测分析质控中标准曲线斜率的应用研究
■展小燕
(邳州市环境监测站 江苏 邳州213000)
一般情况下,加标回收、质量控制图的制作、使用标准参考物、双样平行等方式都能够控制环境监测的分析质量。但根据多年的总结分析,其中较为作用最突出的是对标准曲线斜率的使用,因此,文章将围绕标准曲线斜率在环境监测的分析质控中的运用进行阐述。
环境监测分析质控标准曲线斜率应用
1 关于运用的方式分析
(1)为了使可比性的特点在分析后的项目结果中成立,就需要使用到标准化、统一化和规范化的监测方法进行。
(2)选择的两个项目为挥发酚和NH3-N,B值即是标准曲线的灵敏度是通过使用同一标准对不同的人员和时间进行分析后得到的,在将其进行统计分析之前需要经过DIXON的检验。
(3)对B值控制范围的确定是通过灵敏度的可信范围的计算结果得到的,通常计算的方法是B±taSb。
在上式中,ta—t(a,n-2)式中的T值为临界检验值,此时a应当等于零点零五;在灵敏度中的标准偏差值则是由Sb代替。
(4)对于B值范围的控制有一定的原则可以依托,如:在国家出台的相关的水和废水的监测的分析方法中为了使结果具有可比性,就通过监测项目的不同制定出了不同的分析方法。其中将统计量的计算公式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最小值可凝,另一个是最大值可凝。为了将离群值计算出来,就需要将监测到的结果带入不同的公式中进行计算,若有离群值的存在就必须将其淘汰。
2 关于结果的处理过程分析
(1)制定出B值在各监测项目中的统计情况表,如:表1。
表1
(2)实验条件(如:试剂批号、环境温度等)的改变能够引起方法灵敏度的变化,若统一的采用同一种分析方法时,能够将显色条件、测定范围的浓度、试剂浓度以及操作程序等进行统一,那么波动的范围会出现在标准曲线B值中。
(3)在实际的标准曲线绘制操作过程中,存在一部分的工作人员过于关注r(相关系数)的情况,忽视了对B值的重视程度,这样就难以发现潜藏在分析过程中的误差,最终的结果自然会受到影响而不精确。因此,在标准化的进行分析方法操作时,就需要加强对控制范围在B值设置中的分析工作。
(4)关于考核B值范围的对照分析表,如:表2,以某检测中心的标养为例。
质控考核的工作是根据B值的控制范围进行的,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于常规监测项目的日常质控环节,我国还缺少相关的制定制定标准和规范,监测者往往是很据自身的经验积累进行操作,实际对控制范围的确定缺少可信依据和准确性,控制的时间是不定的,是根据自身的工作安排进行的,并不符合科学、合理性的要求。因此,对于已有的B值控制范围应当重视和加以利用,当B值不在控制范围以内时,需要再次进行标定,并严格的按照相关规定做好每一步,观察每一个环节的变化,尤其在标准溶液的配制时需要特别注意。
表2
3 总结
(1)虽然改变的实验条件能够引起方法灵敏度的变化,但是当对分析的方法进行标准化、统一化和规范化的管理以后,就会有一定波动的范围出现在B值当中。我们对B值所包含的范围的确定是统计分析灵敏度以后得到的,并将确定的结果用来控制样品的质量。经过多方考证,高效经济、实用简便是其自身所具有的最大优点。
(2)我们常通过对质量控制措施的三个方面的选择来制作标准曲线。要求大于或等于零点九九九的相关系数(r),检验零作t值和截距A值之间的关系,只有保持在零点零五的阿尔法值,才不会出现检验结果有差异的情况,此时可将零处理当做是A值。
(3)当差异明显的情况出现在A值当中,这就说明较低准确度的情况在计算的校准曲线回归方程的结果中出现,这就要求检测者立即找出引起精确度不高的原因并将其解决,并且需要对标准曲线进行重新绘制,以前的标准曲线应当被废除,最终要通过线性检验直到合格为止。在使用之前必须保证已经通过截距检验的操作。灵敏度便是检验分析方法中所使用到的斜率,其作为整个检验工作中的关键部分,需要注意对其的运用方式,只有在灵敏度的范围被严格控制的情况下,才能够促进分析质量的控制工作取得效果。
(4)无论是采取怎样的质量控制措施,都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需要将几种控制方式结合在一起使用,才能够对监测质量的可靠性、准确性起到保障作用。
[1]姚美奎,郦怀秀,祝淑芳.标准曲线的斜率在环境监测分析质控中的应用 [J].科技信息, 2009,No.28501:658.
[2]王强,钟琪,迟颖,张杨,杨凯.环境空气PM_(2.5)连续监测系统手工采样比对测试 [J].环境科学,2015,v.3605:1538-1543.
[3]朱惠敏,王燕平,石碧清.环境监测校准曲线斜率的质量控制探讨 [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v.25;No.9002:61-63.
[4]张健美.校准曲线的制作及其质量控制 [J].污染防治技术,2013,v.26;No.11203:68-69+ 72.
X[文献码]B
1000-405X(2016)-12-3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