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猝死”带走了多少青壮年?
2016-02-05■汪芳
■ 汪 芳
“猝死”带走了多少青壮年?
■ 汪 芳
前几天,一位在媒体圈小有名气的副主编突然猝死在北京地铁6号线的站台上,引起了不少媒体同行的唏嘘。其实,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天至少猝死1000人,其中年轻人的比例越来越高。但猝死并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种因各种不良生活习惯对心血管造成长期损害的结果。
本来好端端的,怎么说没就没了……这是很多人对猝死的直观印象。事实也的确如此。
关于猝死的诱因,很大一部分是心源性的,也就是说突然的心脏停跳导致生命流逝;也有长时间伏案打游戏或坐长途车的人,猛一起身因下肢静脉血栓导致肺梗死、肺栓塞而猝死。总之不论哪种猝死,都是名副其实的猝不及防。
在很多人看来,严重的心脏病应该是老年人的专利。然而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年轻人不健康的饮食和生活习惯日趋常态化,很早就被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疾病盯上,由此引发的冠心病、心肌梗死发生率也日趋低龄化。
年轻的本钱不抗花
年轻人往往认为“年轻就是本钱,折腾点无所谓”,这显然是不对的。
国外研究显示,冠状动脉内膜增厚管腔狭窄、血管老化等症状最早在20岁即可出现,而且70%以上的粥样硬化斑块为进展型,如不及时控制极易发生斑块出血、附壁血栓形成,引起青壮年猝死或诱发心肌梗死。
2007年~2009年北京市急性心肌梗死(心梗)发病监测显示,25岁以上人群发病率明显上升,在所有因急性冠心病发作死亡的患者中,年龄在25~44岁之间的中青年患者院外死亡的比例更高。可见年轻也是有极限的。
我在临床中遇到的心源性猝死(特别是中青年人)患者,其生前大多有基础心脏病,如冠心病、心力衰竭、遗传性心血管疾病等。文中不幸罹难的媒体副主编,其朋友诉说他工作很拼,常年熬夜加班,我想这些都是诱发猝死的重要原因之一。
近些年我还有一个明显的感觉,就是来门诊看心肌梗死的年轻人越来越多。说出来很多人不以为意,而这正是我所担忧的,因为年轻人发生心肌梗死往往比老年人更危险。这是因为,年轻人的年龄、身体状况以及心脏本身结构的特殊性,使得年轻人心肌梗死的症状、预测疾病的可能病程和结局(预后)与老年人不一样。年轻人突发心梗时,不像老年人会出现明显的胸部疼痛、恶心、呕吐、大汗、烦躁不安、恐惧、双眼发黑等症状,所以极容易被忽视。
在临床中发现,多数患冠心病的年轻人其冠状动脉病变较轻,冠脉狭窄不是特别严重。不过基本是不稳定的软斑块,极容易破裂或产生裂纹,引起急性血栓形成。另外,年轻人心肌梗死很大部分有冠脉痉挛的因素,这在年轻女性中更常见。也正因为年轻人的冠脉病变相对较轻,缺乏心肌的缺血预适应,一旦发生心肌梗死往往后果非常严重。
猝死前的蛛丝马迹
不得不说,有一部分猝死是没有任何征兆的,真的就是“夺命没商量”。不过更多的猝死事发之前会多少有一些蛛丝马迹。
猝死者病发前数天乃至数月可出现胸闷、气促、疲惫、心悸、肩膀疼等不典型症状,有的人活动剧烈时会伴有心慌、气短,而以前没有胃病的老年人也会出现恶心、呕吐等消化系统疾病症状。我接触过不少猝死在出差路上的案例,调查发现这些患者在病发前几天多有肩疼的情况。这是因为心肌缺血时,疼痛放射至左肩等部位,此时如果注意休息则可慢慢缓解。
另外,“胸痛”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表征。这种痛往往“闷闷的”且一般发生在胸骨后方,整个边界不是很明确(跟手掌面积差不多)或者根本说不清到底哪里痛。若出现“针扎般”的刺痛或者是“按着才痛”,则提示跟心脏关系不大。
有朋友问我,“这些猝死的不幸者到底是累倒的还是本身就有心脑血管病?”在这里特别说明一下:应该说猝死不是一种病,而是一个“结果”,是由各种不良生活习惯对心脑血管长期造成的损害,过于劳累则成为病发的“导火索”,二者相辅相成。换言之,如果平时防护得当没有高血压、高血脂和基础心脏病等,注意及时休息、疲劳缓解,按时体检防微杜渐,就能够让身体正常运转,远离猝死。
猝死急救有讲究
本文中的猝死病例事发地铁,过后很多人口诛笔伐我国公共区域的急救系统不健全。在我看来,即使除颤仪就在手边,如何保证急救者的正确使用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保护也是一大难题。
既然如此,我们就要掌握一些常见的、力所能及的方法。猝死爆发后的急救弥足珍贵(只有不到10分钟时间)。抢救猝死患者,应立即对其心前区(左胸前乳头部位)进行有力的拳击,拳击的次数一般为2~3次,而后是心肺复苏(同时拨打120求救):将患者平卧(手臂伸直),施救者手掌叠放后,手掌跟部置于患者胸骨中点处垂直下压(一分钟不低于100次),胸廓下压幅度应大于5cm。每按压30次,给予患者人工呼吸2次。反复进行以上抢救动作,直至医务人员到来。
杜绝“恶习”,做好预警
有权威杂志总结出导致猝死的几大恶习,在我看来其警示作用还是很到位的,介绍如下:
●久坐不动:经常玩笑说坐以待病、坐以待毙,其实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久坐易使得血液黏度升高、血液循环减缓,因此大家应当经常起身走动,上个洗手间或接杯茶水,伸伸胳膊扭扭腰也是极好的。
●大量喝酒:酒精能让心率明显加快、血压升高,长期酗酒会破坏心肌,久而久之导致心脏衰竭,因此将其看做是扣动心脏病发作的扳机恰如其分。中国社会越来越进步,饭桌文化也越来越文明,所以为了自己和他人的健康,还是不要贪杯了。
●心情抑郁:坏情绪是“万恶之源”。抑郁通常和焦虑相伴,整天郁郁寡欢不仅影响睡眠质量,工作效率也大受盘剥。如果心脏得不到应有的休息,血压和心率就会跟着受累。
●用力解大便:使人从“静态”中一下解脱出来,这一瞬间内血压会迅速升高而引起不测。因此糖尿病患者、老年人、习惯久坐者、高血压患者以及有心脏病史的人,都应该避免大便时突然发力。
●欲望还是欲望:应当说适度的性生活对健康有利,反之会加重心脏的负担。然而个别群体还需要通过一些毒品、上瘾药来兴奋自己,可谓是“不作不死”,要知道吸食可卡因患心脏病的风险是常人的23倍!
(作者系北京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