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河灌区存在问题分析及对策探讨
2016-02-05阮文刚
阮文刚
(山西省汾河灌溉管理局,山西 太原 030002)
汾河灌区存在问题分析及对策探讨
阮文刚
(山西省汾河灌溉管理局,山西 太原 030002)
介绍了汾河灌区农田水利基本情况,分析了当前建设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指出今后应围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创新思路、统筹规划、众筹资金、多部门联动,采用多种治理模式,促进农田水利建设顺利推进,以对其他灌区起到借鉴作用。
农田水利;治理模式;汾河灌区
1 概况
汾河灌区地处太原盆地,是一个以农业灌溉、工业供水为主的大型灌区,受益范围包括太原、晋中、吕梁3市12县,56个乡镇。灌区主要作物是小麦、玉米、杂粮。灌区主要地表水源是汾河水库和部分区间水,灌区主要灌溉工程有干、支、斗、农四级灌溉渠道,干支渠归灌区专业人员管理,斗农渠由各受益乡村管理。灌区现有人口1 017 400人,其中农业人口947 400人,农业人口人均占有耕地0.11 hm2。
汾河灌区地处中纬度大陆性季风带,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9.5℃,受极地大陆气团和副热带海洋气团影响,四季分明,年均降雨量438mm。全灌区控制土地面积1 370.3 km2,其中耕地面积10.46万hm2,设计灌溉面积9.97万hm2,灌区面积分布在汾河两岸。
2 存在问题
2.1 斗农渠投资少,排退水接近瘫痪
汾河灌区初建于20世纪50年代,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按照渠、田、路、井、机、电规划进行整体规划改建,是一个五级灌溉、四级排退的灌区,但渠道多为土渠,建筑物及设施标准偏低,且经多年运行,老化严重,不能发挥其功效,干、支渠以下渠系完好率低,灌溉水利用效率低,不能满足灌溉需求。另一方面,排退水渠道几乎没有投资,加之老百姓在退水渠内种地、植树或渠堤上取土,退水系统几乎失去功能,不仅造成一些低洼地不能灌溉,而且每逢大雨地内积水,形成内涝,庄稼大片淹死。
2.2 末级工程颓废,田面工程损坏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粗放型建设如建厂用地、道路扩宽、硬化建设等工程,占用了末级渠道及退水渠道。加之农民对基本农田耕地的作用认识不足,淡化了农田建设的功能。不少农渠、毛渠、退水渠无人修理,有的把渠道开垦为耕地进行种植,还有的随意在渠道上挖土填埋场地和庭院,特别是能井灌的地方自流渠道基本被摊平。另外,土地归个人后乱取土、乱用地,造成土地高低不平,大多水浇地变成旱地。
2.3 资金投入分散,缺少科学规划
国家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缺少综合性治理工程,投入多为一些小型项目,由于管理部门不同,项目分散,目标单一,而且工程资金分散,存在片面性、重复性建设,加之多部门管理,使资金使用效率低。有些工程在建设上缺乏科学合理的布置和规划,使工程建设技术、土地合理利用以及工程社会效益等不能有机结合。
2.4 管理机制缺失,不能高效种植
随着国家农村税费改革和义务工的取消,资金配套难、农民用工难、连片治理难等,使集体工程及田面工程缺少管理和有效的监管,工程实际效益难以发挥。家庭承包种植分散,不便于统一治理,难以实现高效管理。
3 对策措施
3.1 拓宽思想认识,提高建设标准
汾河流域生态修复工程,是通过山、水、林、田、湖系统综合治理,解决流域生态环境存在的地下水严重下降、水质严重污染、林地植被破坏等“流域之病”,采取多蓄水、改善水环境、补充地下水,解决地表径流开发、地下水限采保护、水生态环境等工程措施。
汾河灌区农田水利建设要结合汾河流域生态修复工程,带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同步进行,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以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规模化节水灌溉增效示范项目建设、高效节水灌溉增效示范基地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促进农业转型升级。
3.2 严谨科学规划,加强建设力度
农田水利建设规划要根据灌区农业供水条件,有效降雨量、区域经济量、城镇化建设总体衔接,与渠道、道路、农田、林带、水环境等相协调,制定完善的灌排工程体系,建设防渗渠系、低压管道渠系,打通“最后一公里”渠系管道工程,基本实现“旱能灌、涝能排”。
根据作物种植结构推动农业节水技术喷灌、滴灌、微灌节水灌溉,农田灌溉有效水分利用系数显著提高;开展规模化、智能化、终端化的高效节水灌溉工程措施,达到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农田基础设施得到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明显增强的效果。为提高农田水利建设水平,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建设目标,资金安排上,做到突出重点、集中投入,真正贯彻“建一片,成一片,发挥效益一片”的原则;设计规划上,因地制宜对水、田、路、林、机、综合考虑,各部门要在政府统一组织下,工程统一规划,资金集中投放。
3.3 根据工程属性,选取治理模式
要认真总结农田水利建设工作的经验,创新农田水利建设管理模式。对于纯粹的公共物品采取集权管理模式,这些设施对个体而言缺乏直接的经济价值,由政府或集体治理;对于有一定经济效益的小型水利设施采取合作管理模式,采取委托管理承包、租赁、股份合作等形式,明晰所有权,出让使用权,搞活经营权;对于连接多个用水户的小型灌溉渠系采取参与式管理,这些设施有一定公共性,也有一定的经济效益,需要用水户具有较强的参与意识和自我管理意识并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对于小型设施,田间地头的渠系采取私人治理模式,随着土地流转,集约化程度提高,农户拥有土地使用权逐步加大,在相应个人收益范围内的水利工程,可以推行私人治理模式,但这种设施维护工程量较大时需要政府加大投入或建设支持力度。建立完善的现代农业企业管理模式,既实现农田及时、精准高效灌溉,又节本省工,而且灌溉水利用系数显著提高,可确保工程效益充分发挥,切实推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3.4 改变种植结构,提高耕地产出
现代农业的发展,不仅是数量上的增多,而且要求农产品品种丰富、品质优良,这对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提出了更高要求。为达到这一目标,不仅要加大对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力度,实现农田的有效灌溉和排涝,而且要调整种植结构,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耕地产出率,使农业发展实现良性循环。
4 结语
大型灌区作为重要的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经过多年运行,不少灌区不同程度存在综合效益较低、发展活力不强等问题。因此,灌区必须走现代灌区发展之路,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通过规划和改造,拓展灌区功能,提高科技水平,创新管理机制,实现持续发展。根据工程的经济属性采用多种治理模式,形成有差异化的因地制宜的多元治理模式,带动村民自愿加入到公共建设中。
表2 工程前后典型年发电量计算成果表 单位:万kw·h
可见,在下游用水条件相同的前提下,兴建工程后,由于电站调节使坝址断面径流过程平均化,有利于发电引水,各典型年发电量均有增加,多年平均增加约500万kw·h,丰水年较枯水年增加的发电量大。
4 结论
泽城西安水电站工程建成后,在丰水年份和年内丰水期清漳河下泄量减少,对枯水年份和年内枯水期,电站调匀了下泄过程,使河道不会断流,有利于河道生态环境改善。
工程可将下游防洪标准提高到20 a一遇,电站增加蒸发渗漏年损失水量531万m3,不影响流域水资源配置及漳河水量分配方案。工程建成后对漳河干流及岳城水库水量影响甚微,下游总水量基本没有改变,因此,工程的建设不影响下游用水户取水。
[作者简介]史虹艳(1980-),女,2008年毕业于太原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工程师。
[收稿日期]2016-07-16;[修回日期]2016-08-18
S274 [
]C [
]1004-7042(2016)09-0019-02
阮文刚(1978-),男,2007年毕业于河北工程大学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助理工程师。
2016-07-16;
2016-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