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肃省枣产业科学发展战略思考

2016-02-05黄华梨王延秀赵晓芳季元祖张广忠张露荷

甘肃林业科技 2016年3期
关键词:枣树甘肃甘肃省

黄华梨,王延秀,赵晓芳,季元祖,张广忠,张露荷

甘肃省枣产业科学发展战略思考

黄华梨1,王延秀2,赵晓芳1,季元祖1,张广忠1,张露荷1

(1.甘肃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甘肃兰州730020;2.甘肃农业大学园艺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通过调研分析,甘肃省在枣产业发展中的良种良砧良法配套栽培技术研究,枣园生物覆盖及土壤环境改善和低产枣园改造技术研究,枣果采收后制干、保鲜等工艺及延长产业链条,增强市场竞争力创新技术研发,创新研发地域特色品牌,实现品牌化经营战略,体现枣树适应性强、分布广、发展宜、多用途价值优势,以及融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统一的发展机制体制研究等存在严重不足。针对不足提出了甘肃省枣产业科学发展战略,即“确立一个目标,坚持两翼协同,抓住三个重点,建立四个支点,构筑五大体系,加强六项建设,开展七项研究,采取八项对策”。

甘肃省;枣产业;发展战略

枣Zizyphus jujuba,鼠李科Rhamnaceae枣属Zizyphus,是原产于我国的特有经济树种[1],已有3000多年的栽培历史[2]。枣果风味独特,营养价值高[3-4],既可鲜食,也可加工成多种产品,是传统的重要滋补佳品[5-6]。枣树适应性强,在甘肃省的分布极其广泛,全省14个市(州)中,南自陇南文县碧口,北至酒泉瓜州,东起庆阳正宁,西至酒泉敦煌,海拔600~2000 m的河谷地带到山丘坡地,除洮岷高寒山区、祁连山和北山山地、甘南草原和戈壁、沙漠地带外,几乎都有枣树的分布和栽培,是枣的重要原产地之一[7]。但由于枣产业规模小、效益差,未能充分发挥出枣树在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综合优势,再加上品种单一、老化退化现象严重,病虫害多,品种结构、产业布局、适地适树等研究不足,所以,加快基础研究意义重大,特别是进行甘肃枣产业科学发展战略研究是当务之急。

1 甘肃自然地理概况

甘肃省位于中国中部和西北部,地处92°13′~108°46′E、32°31′~42°57′N。自古为中国东部通往西部地区以及中亚地区的交通要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更是当今我国“一带一路”战略布局中的重要连接地带。省域面积达45.4万km2,占国土面积的4.73%,平面形态呈北西—南东方向延伸的狭长带状或哑铃状,长约1 650 km,一般宽150~300 km[8]。地处我国三大自然区交汇处,即东部季风区(黄土高原)、西北干旱区(内蒙古高原)与青藏高原区。是唯一占有三大自然区各一部的省份。这种独具一格的地理位置,对甘肃省自然特征的诸多方面都有深刻的影响。

甘肃省包括了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和内陆河流域。全省有较大的河流450多条,其中,年径流量超过1亿m3的有78条,河川年径流总量575亿m3。以乌鞘岭、毛毛山、猎虎山一线为界,西北部为内流区,东南部属外流区。内流区面积约27.1万km2,主要有石羊河、黑河、疏勒河3个水系。外流区分为黄河、长江2个流域。黄河流域面积约14.5万km2,长江流域面积约3.8万km2。此外在东南部还有少量湖泊分布。

甘肃位居内陆,自然条件具有明显的过渡性,气候干旱,大陆性显著,日照充足,日温差大,气候地区差异明显,各季的气候特点是:冬季风雪少,寒冷时间长;春季升温快,冷暖变化大;夏季气温高,降水较集中;秋季降温快,初霜来临早。全年平均气温-1~15 ℃,1月为-14~3 ℃,7月为11~27 ℃。年降水量30~860 mm,东南较多,向西北过乌鞘岭后急剧减少。无霜期一般70~170 d,陇南约220~280 d,甘南31~142 d。大部分地方日照超过2 500 h,河西走廊西部达3 200 h。灾害性天气主要有干旱、冰雹、霜冻、风沙等[9]。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得出在中国一级行政区划中,甘肃省是唯一占有三大自然区各一部的省份。三大自然区内均有枣树分布。从水域分布来看,甘肃省是中国唯一一个包括了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和内陆河流域在内并且均有枣树分布的省份。从气候过渡性来看,甘肃省是中国唯一一个包括北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寒带等在内的省份。同时,在东南至西北跨度1 650 km长的空间内均有枣树分布。除甘肃省外,中国没有任何其他省区同时具有这些特点,这些特点优势,同样也为深入研究枣树提供了理想的场所和条件,是我国枣树研究及其产业发展和示范推广的理想基地。

2 甘肃枣树资源及分布、分区

甘肃省枣树资源丰富,栽培历史悠久,不仅优良地方品种发展潜力巨大,而且引进枣树品种众多。

2.1 甘肃枣树资源

甘肃省共计有地方枣树品种30多个。其中,优良乡土枣树品种主要有宁县晋枣、宁县夏枣、鸣山大枣、敦煌大枣、靖远小口枣、靖远圆枣、民勤小枣、临泽小枣、兰州坛坛枣、武都大枣、陇南蜜枣等,栽培较多。甘肃省栽培的主要枣树品种还有兰州迟枣、庆阳狗牙枣、兰州红枣、临泽大枣、永靖馒头枣、永靖棉花枣、民勤大枣、庆阳药葫芦枣等;另外,还有宁县马牙枣、兰州棒棒枣、宁县冬枣、灵台水枣、东乡吊脖郎枣、东乡迟枣、天水大枣、康县木枣、镇原到口酥枣、临泽双瓣枣、文县小枣、镇原碎枣、宁县冬疙瘩枣等,这些品种虽然栽培面积小,经济价值不大,但是作为品种资源和新品种培育试验材料保存意义重大。

庆城县境内零星栽培的药葫芦枣,树势强健,树枝开张,枝条下垂,果实小且奇特美观,是培育观赏枣树的良好材料,在枣树分类学上具有一定价值。宁县晋枣、靖远小口枣、临泽小枣是甘肃优良枣树品种,1989年被评为甘肃省优质果品。靖远小口枣、临泽小枣、民勤小枣、民勤大枣、靖远圆枣等品种树体较强健,结果早,较丰产,抗逆性强,抗旱、抗寒、抗风,耐瘠薄,性喜沙壤土;果实虽然小但品质优良,含糖量、VC含量较高,是优良的制干品种,在甘肃的沙区和绿洲边缘可以大量推广应用。

甘肃省引进枣树品种主要有晋赞大枣、马牙白、小梨枣、黄骅冬枣、金昌1号、灰枣、新郑灰枣、金谷大枣、七月鲜、赞皇大枣、尜尜枣、阜新大枣、曙光、早脆王、胎里红、不落酥、冷白玉、新星无核、新郑早红枣、悠悠、新星枣、马铃脆枣、宁夏圆枣、大冬枣、六月鲜、妈妈枣、疙瘩脆、大柿饼枣、山东梨枣、孔府酥脆枣、龙枣、壶瓶枣、茶壶枣、磨盘大枣、辣椒枣、大瓜枣、圆铃2号、大白铃、山西梨枣、葫芦枣、晋矮1号、晋矮2号、晋矮3号、晋矮4号、大雪枣、骏枣、芒果冬枣、晋枣、粘化冬枣、陕抗1号、梨枣、蜂蜜罐枣、金丝4号、鸡蛋枣等约70多种。这些引进品种分别在武威市、白银市和兰州市所辖区域栽培。

2.2 甘肃地理分布

枣树在甘肃省的分布极其广泛,全省14个市(州)77个县(区),海拔600~2 000 m的河谷地带到山丘坡地,除洮岷高寒山区、祁连山和北山山地、甘南草原和戈壁、沙漠地带外,都有枣树的分布和栽培,面积达3.33万hm2。地理分布上主要是长江上游产区(包括白龙江、白水江及西汉水流域)、黄河流域产区、河西内陆河流域产区。在甘肃省县(区)形成一定栽培规模并具有自己特色品种的有肃州区、玉门市、敦煌市、瓜州县、金塔县、甘州区、临泽县、凉州区、古浪县、民勤县、金川县、永昌县、嘉峪关市、灵台县、镇原县、庆城县、宁县、永登县、榆中县、皋兰县、西固区、平川区、景泰县、靖远县、永靖县、舟曲县等。其中,栽培面积在1 333 hm2以上的有10个县(区),即灵台县、临泽县、皋兰县、永靖县、景泰县、平川县、宁县、靖远县、甘州区、庆城县等[10]。其他地方多为零星栽培或栽培规模不足1 333 hm2。

2.3 甘肃枣树分区

王红梅等人[11]根据甘肃省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枣树栽培管理特点,主要分为4个枣产区。即:(1)河西内河流域枣产区,包括乌鞘岭以西的武威、金昌、张掖、酒泉、嘉峪关等河西走廊全部地区;(2)中部黄河流域枣产区,以兰州、白银2市为中心的郊区及定西、临夏2市(州)所属的部分县;(3)陇东泾渭河流域枣产区,主要以华家岭以东、子午岭以西、西秦岭以北的甘肃中部和东部黄土高原区的天水、平凉、庆阳3市,全部都是枣树栽培高产区;(4)陇南嘉陵江流域枣产区,陇南市所属的县、区全部有枣树的分布和栽培。

我们依据对甘肃省自然地理、水文气象、枣树栽培、人口分布及其生产发展方向综合研究分析,认为应根据水系流域及其枣树培育、枣产品重点生产发展方向来划分3个枣树分布区。即:(1)内陆河流域枣产区,以培育和生产制干枣为主,鲜食枣为辅,主要包括石羊河、黑河、疏勒河3个水系,行政区域包括乌鞘岭以西的武威、金昌、张掖、酒泉、嘉峪关等河西走廊全部地区。(2)黄河流域枣产区,以培育和生产制干枣、鲜食枣及干鲜兼用枣等综合性枣产品为主,主要包括黄河干流(含支流庄浪河、大夏河、祖厉河及直接入干流的小支流)、洮河、湟河、渭河、泾河等5个水系,行政区域包括兰州、白银、定西、平凉、庆阳等市全部地区,以及临夏、甘南、天水(西秦岭以南)部分区域。(3)长江流域枣产区,以培育和生产鲜食枣为主,制干枣为辅,主要包括嘉陵江(含白龙江、白水江)、汉江2个水系,除汉江水系八庙河外都属于嘉陵江水系,行政区域包括陇南市的8县1区全部,天水市的秦州区、麦积区的部分区域,甘南州的舟曲县、临潭县及迭部县部分区域(图1①)。

图1 甘肃省枣树分布区域

3 甘肃省枣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经过考察分析,甘肃省枣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3.1 枣产业发展规划布局不细

甘肃在枣产业发展中,注重了高大上规模发展,忽视了根据甘肃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全国唯一的自然环境资源丰富的优势,导致在不同气候、土壤、水文等自然条件下,没有详细规划布局枣产业的现象,致使当地政府或者企业或者枣农发展方向或目标不明。枣产业发展在一些地方普遍带有盲目性。应按照甘肃省3个枣树分布区划分规划布局全省枣产业发展蓝图。

3.2 存在重视发展轻视管理现象

目前,甘肃已有枣树面积3.33万hm2,发展面积在1 333 hm2以上的县达到10个以上。在发展过程中,由于事前没有进行深入细致的考察研究,没有做市场和技术经济分析,也没有进行宏观调控限制,地方在发展规模和引种等方面都存在盲目性;另外,在发展中也没有根据自然资源特点和优势方向发展,导致虽然发展面积大、品种多,但是由于管理技术粗放落后,致使枣园枣树长势不良、挂果率低、品质较差、病虫害严重、产量低、经济效益不高。应采取枣产业升级综合管理配套技术措施,进行现有枣园换优改造、低产改造,通过科技支撑,走“产、学、研”枣产业发展之路。

3.3 良种化程度不高,品种配置不尽合理

目前,甘肃的枣产业发展仍然以当地枣树品种为主。甘肃枣树研究工作始于1986年前后,多年来甘肃林业科技工作者从全国各地引进枣树200多个品种,进行了栽培观测研究,其中有不少适宜甘肃发展的优良品种,但都为零星栽培。1992年,在河西引种最多的武威市凉州区遭遇零下-32℃低温冻害,致使引进的242个品种所剩无几。据不完全统计,现保存引进品种约70多个。当前,甘肃省的枣品种发展仍然以制干品种为主,鲜食品种发展才刚刚起步,结合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的枣树品种研究和发展还没有提上议事日程。枣产品加工还处在初级阶段。应重视鲜食枣的发展,鲜枣VC含量是干枣的33倍。应针对不同区域自然条件科学配置制干、鲜食、观赏、干鲜兼用品种结构,突出良种良砧良法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及其成果的推广应用,从而不断提高良种化率,科学品种配置,健康发展枣产业。

3.4 枣产业发展不平衡

甘肃省对枣树的引种栽培和研究已有数十年历史,但在枣树栽培中重视当地品种,忽视引进新品种发展、新产品开发以及市场营销渠道的拓展,没有高附加值特色拳头产品,加工工艺和市场营销体系建设严重不足。创品牌、促流通应成为甘肃枣产业发展的重点。发展地方枣树品种和发展引进适宜良种并重,发展内陆河流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分布区布局平衡。枣产业发展与市场需求相适应,协调发展枣树在经济、生态、社会建设中的综合效益;创新研发地域品牌,走品牌化经营战略之路。

3.5 现有枣园产量低质量差

甘肃枣产业发展普遍存在重视发展轻视管理的现象,枣产业发展中的技术含量不高,科技成果转化推广不够,致使单位面积产量仅仅3 000~4 500 kg/hm2。同时,存在品种自身、病虫害等造成的质量差,以及一些地方不科学的使用化肥和农药所造成的品质下降等。枣产品质量是枣产业发展的生命。应实施枣园科学经营管理,走科技发展之路。

3.6 枣果加工技术含量低

甘肃枣产业发展中的枣加工业仍然处在粗放落后阶段。市场上未经清洗、包装的枣到处可见,枣农的好大枣卖成白菜价的比比皆是。如白银市的景泰县枣农生产的当地圆枣鲜枣售价仅为0.8~2.0元/kg,制干后也只仅为5~10元/kg;外地进兰州来的冬枣鲜枣售价8~20元/kg,其他制干枣售价18~36元/kg。在新疆、陕西、山东、河北等省区,生产加工后的干枣售价达到30~70元/kg。再如近年来陇南市文县横丹一教师在山东引进的冬枣,鲜枣在当地售价40~60元/kg,还供不应求。枣产品加工和鲜食枣发展潜力巨大。应增加制干枣、保鲜枣等加工工艺的技术含量,延长产业链条,创新技术研发,增强市场竞争力。

3.7 忽视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相结合

枣树是特色林果优良树种,更是生态安全屏障建设优良树种。枣树适应性强、分布广,在甘肃的分布和发展尤为显著。从陇南市文县碧口镇北亚热带区至河西走廊温带、寒带区,从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到内陆河流域,绵延跨度1 650 km的范围内都有枣树的分布。可以结合已有生态工程项目建设,发展生态林业、生态农业,如在长江流域所属的白龙江、白水江干热河谷区,利用现有丰富的天然本地酸枣树资源,通过人为嫁接技术措施发展优质鲜食枣品种,既可满足生态建设需要,又可实现生态林业发展目的。实现生态建设与枣产业发展结合,生态建设与特色林果发展统一,生态建设与脱贫致富、扶贫攻坚一致。

4 甘肃省枣产业科学发展战略

4.1 战略思想

科技创新、和谐发展、合作共赢,是当今世界的时代特征。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实现伟大“中国梦”的根本大计。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党中央和甘肃省委“十三五”规划建议紧紧围绕五大理念绘制蓝图,为林业科技工作指明了方向、增加了内涵。《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甘肃是西北乃至全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布局中,甘肃段是其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新常态要求下,林业要主动适应新常态,在国家增加林业建设投入,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的同时,要大力发展绿色枣产业,为丰富优质生态产品和林产品供给,为稳增长、满足社会需求做出积极贡献。

4.2 战略方针

甘肃枣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是:立足甘肃自然地理特点,发挥自然资源优势,走“产、学、研”合作协同共赢之路,组建创新合作共享科研团队,建设可持续研究基地,积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人们提供绿色环保产品。坚持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结合协同推进。

4.3 战略目标

总体目标:充分挖掘枣树既是生态绿化、观赏树种,又是特色林果树种的优势,经过多年持续的不懈努力,把甘肃的枣产业发展建设成产、学、研融为一体的综合示范基地。最大限度地满足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对枣产业在生态、经济和社会方面的需求,实现甘肃省枣产业在组织管理、生态建设、经济发展、资源利用的和谐与科学发展。

近期目标:充分利用甘肃自然地理特点和资源优势,科学规划枣产业发展在全省的布局,利用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实施全省低产枣园高接换优和提质增效改造工程。发挥枣树在甘肃生态、经济和社会建设中的作用。15年后使枣产业在建设与管理水平上达到国内同行业的先进水平,20年后达到领先水平。

4.4 战略途径

根据“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及全国和甘肃省的“十三五”林业发展规划,实现甘肃省枣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途径是:以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为载体,以科技创新为先导,以体制创新为动力,以枣产业科学发展为手段,全面推进甘肃的林果产业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大力推进由被动向主动建设生态环境、由无序利用向合理持续利用、由部门办林业向全社会办林业的重要的历史性转变,更好地发挥枣树利用在生态、社会、经济等领域的三大效益。

生态建设和科学利用有机结合,建立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树立社区共管的建设和发展理念,利用枣树资源建立生态保护与科学利用有机结合示范村社、示范基地;突出资源优势,结合发展生态旅游事业,加大甘肃枣产业建设步伐;不断加强内部管理,提高政府各管理部门叠加管理综合水平,提高国民综合素质。

4.5 战略措施

通过以上战略途径,实现发展目标,应采取“确立一个目标,坚持两翼协同,抓住三个重点,建立四个支点,构筑五大体系,加强六项建设,开展七项研究,采取八项对策”的枣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措施。

4.5.1 确立一个目标

就是为把甘肃枣产业发展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集生态建设与枣产业发展相结合的综合示范基地而不懈努力奋斗。

4.5.2 坚持两翼协同

就是甘肃省的枣产业发展工作要紧紧围绕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实现脱贫致富、国富民强为中心,实现生态安全与社会经济两翼协同发展,两手抓两不误。

4.5.3 抓住三个重点

1)不断探索和完善枣产业发展有效管理和科学发展的策略、机制和模式。

2)不断加深以枣产业为主的综合技术研究,为其建设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3)不断加强科技队伍自身建设和社区经济文化建设,不断完善产业管理条件和社区生产水平,提高管理机构管理能力和社区群众发展枣产业的积极性,不断改善和提高社区群众生活质量水平。利用枣树资源优势,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增强社区活力,为生态安全建设提供经济支持。

4.5.4 建立四个支点

1)要积极争取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和特色林果产业发展扶持、支持政策,引起国家决策层更进一步的关怀、指导和投入。

2)要专职管理机构积极协调联系获得地方政府机关和业务部门叠加对枣产业工作的支持、配合和参与。

3)要加强与国内省(区)及业务部门之间的联系、沟通,以达到互通信息,实施合作共赢。

4)要密切与枣产业发展区内社区群众的关系,通过实施社区共管,积极改善社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调动千家万户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共同参与生态安全屏障建设事业和枣产业发展事业。

4.5.5 构筑五大体系

积极构筑适应新时期林业发展需求的枣产业支撑保障体系。

1)构筑科技创新体系。紧紧围绕科技创新机制建设,注重顶层设计和基层实践良性互动,务实创新甘肃枣产业发展体制机制、经营方式、运行模式,最大限度改善生态与改善民生有机结合共同推进,增量与提质协调发展,政府投入与社会融资共同发力。

2)构筑基础能力体系。整合政府相关机构部门财力资源,加快生态建设与林果产业发展共同需求的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力度,为全省林业全面发展提供坚强的基础支撑。

3)构筑科技支撑体系。围绕甘肃林业发展实际需要和枣产业发展方向定位,推动枣产业发展以投资拉动、要素驱动为主向以科技驱动战略为主的转变,着力在生态建设、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等领域掌握一批关键技术,提供科技支撑。

4)构筑人才保障体系。高度重视科技人才培养和又红又专科研团队的组建与支持,逐步形成让科技人才及其团队能够静下心来潜心科学研究的机制。

5)构筑生态文明体系。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贯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12]。结合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和园林城市创建,将枣树的适应性强、分布广,具观赏和具生态、经济、文化的属性优势全方位展现出来,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协同发展。

4.5.6 加强六项建设

(1)实施机构建设;(2)运行机制建设;(3)科研团队建设;(4)融资渠道建设;(5)科研基地建设;6)社区示范建设。

4.5.7 开展七项研究

1)融合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与特色林果产业(枣树)协同发展机制研究。

2)甘肃省枣产业科学创新发展和有效管理策略技术研究。

3)甘肃省枣树在不同地域适宜发展推广的良种良砧良法配套栽培技术研究。

4)甘肃省现有低产枣园改良和提质增效及加强枣园生物覆盖,实现环境改善与提质增产等综合管理技术研究。

5)甘肃省枣产业发展中加工工艺改造升级与新产品的研发,延长产业链条,增强市场竞争力。

6)甘肃省枣树资源及枣产业发展科学监测体系与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研究。

7)地方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机构力量(资源)的叠加在枣产业发展中的协同机制研究。

4.5.8 采取八项对策

1)不断加强科研和管理队伍建设,强化思想政治工作,在实践中实现创新发展。

2)坚持不懈地向干部群众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宣传教育活动,走生态和经济建设并重,生态优先之路;走保护与发展协调、可持续之路。

3)加大科技改革力度,不断创新机制,增强发展活力;加强地域特色品牌建设,实现品牌化经营。

4)建立健全枣产业发展行之有效的科技培训和组织协调管理激励机制体制。

5)坚持不懈地采取综合措施,实施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确保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协同一致。

6)以科技为先导,以创新为动力,全面提高生态、经济建设质量和效益。

7)积极争取,多方筹措资金,加大枣产业综合生态建设投入。

8)科学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实现资源环境保护与社区社会经济发展双赢。

[1] 曲泽洲,王永蕙. 中国果树志:枣卷[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3:2-6.

[2] 龙兴桂. 现代中国果树栽培[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1812-8131.

[3] GAO Q H, WU C S, WANG M. The jujube (Ziziphus jujuba Mill.) fruit: a review of current knowledge of fruit composition and health benefits [J].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2013, 61(14): 3351-3363.

[4] SALTER Jr J s, KANG J. Comment on effect of drying of jujubes (Ziziphus jujuba Mill.) on the contents of sugars, organic acids, α-tocopherol, β-carotene and phenolic compounds [J].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2013, 61(19): 4663-4664.

[5] 甘霖,夏树让. 世界枣业概况及西南枣业发展前景[J]. 中国果菜,2006(5):5-6.

[6] PAREEK S. Nutritional composition of jujube fruit [J]. Emirates Journal of Food & Agriculture (EJFA), 2013, 25(6): 463-470.

[7] 张福全,王嘉长,方宗涵. 甘肃枣树志[M]. 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6-8.

[8] 伍光和,江存远. 甘肃省综合自然区划[M]. 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3-6.

[9] 王华飞,胡慧萍,金和荣,杜金桥. 中国西北地市县概况[M].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2:186-189.

[10] 杨斌,李茂哉,张莉. 甘肃枣树生产状况调查与丰产栽培技术措施[J]. 甘肃林业科技,2010,35(1):34-37,49.

[11] 王红梅,周建文,蔡国军. 枣树优质高产栽培技术[J]. 甘肃林业科技,2001,26(3):42-46.

[12] 秋石. 努力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J]. 求是,2016(17):5-8.

The Thinking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Jujube Industry in Gansu Province

HUANG Hua-li1, WANG Yan-xiu2, ZHAO Xiao-fang1, JI Yuan-zu1, ZHANG Guang-zhong1, ZHANG Lu-he1
(1. Gansu Academy of Forestry, Lanzhou 730020, China; 2.College of Horticulture, Gansu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Lanzhou 730070, China)

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sis, there were many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jujube industry in Gansu. Especially the study of cultivation techniques of good varieties and good anvils, the study of biological coverage of jujube orchard and the improvement of soil environment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low-yielding jujube orchard, market competitiveness innovation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such as jujube fruit harvested after drying preservation technology and extend the industry chain,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brand, implement brand management strategy, and the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mechanism of jujube and ecological & economical construction were insufficient. In view of some problems concerned, the paper put forwar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the jujube industry in Gansu province, namely“establishing a goal, adhering to the flanks synergy, seizing the three key points, establishing four fulcrums, building five systems, strengthening six constructions, carrying out seven studies, adopting eightmeasures”.

Gansu province; jujube industry; development strategy

F326.13

A

10.3969/j.issn. 1006-0960.2016.03.008

1006-0960(2016)03-0036-07

2016-12-05

2016年甘肃省级财政林业技术推广项目“甘肃长江流域干热河谷区鲜食枣良种筛选及试验示范与推广”;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甘肃沿黄灌区枣产业升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编号:201304702)”。

黄华梨(1963—),男,四川广元人,正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经济林和自然保护管理与研究工作。E-mail: gshhl@hotmail.com

本图制作由甘肃省林业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刘鸿源同志完成,在此鸣谢!

猜你喜欢

枣树甘肃甘肃省
致敬甘肃省腹腔镜开展30年
甘肃省机械工程学会
甘肃省发布第1号总林长令
枣树嫁接 掌握技术
甘肃省天水市泰安县桥南初级中学
行走甘肃
甘肃卷
大美甘肃,我们来了
枣树绿盲蝽象的发生与防治
甘肃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