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要给师生更多的获得感
——访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梁茜
2016-02-05李宝进
文/本刊记者 李宝进
信息化要给师生更多的获得感
——访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梁茜
文/本刊记者 李宝进
未来的世界一流大学必然离不开高水平信息化的支持,信息化一定要为学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起到重要的支撑甚至引领作用。
——梁茜
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梁茜赶赴重庆参加“2016中国高校CIO论坛”时,该校举办的第二届中国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刚刚闭幕不久。在这次总决赛中,华中科技大学有四个项目获得金奖,名列全国高校第一,向社会再次亮出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新名片。
本刊对梁茜的专访,就是从这次决赛说起的。梁茜认为,成绩虽然耀眼,但已属于过去。这次大赛的决赛在华中科技大学举行,让学校从中学到了不少东西,将会促进学校进一步思考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人才培养如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接。
信息化是双创名片的有力支撑
近几年,创业圈出现的“华科男”现象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微信创始人张小龙、风投教父汪潮涌、PPTV创始人姚欣、淘米网创始人汪海兵等一批优秀的互联网创新创业人才,均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
梁茜认为,这一方面是由于学生们自身澎湃的创新创业激情,另一方面也源于华中科技大学良好的育人环境和培养模式,尤其是为创新创业所提供的适宜的氛围与条件。华中科技大学如今拥有上百个学生创新创业社团,学生根据兴趣爱好,申请加入社团。部分团队入驻了创新教育试验田——启明学院。启明学院刘玉教授当起了“创业红娘”,为创业团队和投资人之间牵线搭桥。另一方面,华中科技大学精心打造了优秀的创新创业平台。学校在培养方案上,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开设“科技创业”等选修课,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成立大学生创业指导委员会,设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2015年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各类专项基金总额就达1.5亿元。
梁茜援引学校的一个办学指导思想,“办大学就是要办一个氛围”,信息化建设无疑是营造办学氛围的重要内容。华中科技大学闪亮的双创名片背后,离不开校园信息化的基础支撑。该校是共同发起和承担建设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的十所高校之一。华中科技大学也于1994年在全国高校中第一批建立了校园网。经过多年的持续投入建设,华中科技大学“智慧校园”已全面服务于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校园网已经成为华中科技大学重要的信息基础设施、互联网研究平台和人才培养基地。
体制机制是信息化的重要抓手
高校信息化工作意义重大,难度不小。梁茜的体会是,信息化技术靠专家,信息化应用靠师生,信息化工程靠领导。这里的“靠”,不是指唯一性,而是指重要性:专家引导了信息化技术发展,师生作为用户决定了信息化应用是否能真正出效率出效益,而信息化工程的顶层设计和项目落实,因为涉及资源的配置和利益的调整,所以需要领导尤其是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强力推进,是名副其实的“一把手”工程。
体制机制是华中科技大学信息化建设的首要抓手。学校成立了由党委书记和校长共同担任组长的网络安全与信息化领导小组,负责学校信息化建设中的重大决策和总体推进。两个“一把手”任组长,充分显示了学校对信息化工作的重视。
学校还成立了实体化的网络与信息化办公室(简称“网信办”),负责统筹管理推进学校信息化工作。网信办负责组织编制网络与信息化发展规划,制定相关管理制度和标准体系,负责学校网络与信息化建设管理工作,网络与信息技术安全管理、网络与信息化预算、经费和项目管理,确保信息化建设“全校一盘棋”,避免重复建设或建成信息孤岛;网络与计算中心负责信息化基础设施、信息集成、综合性信息化平台建设,挂靠网信办;校内其他二级单位负责其业务信息化。
在流程方面,网信办对信息化项目只管不建,这种体制的设计既保证了管建一致性,防止出现管建“两张皮”的问题,又保证了“管建分离”,做到“管钱的不用钱,用钱的受监管”,职责清晰,相互制约。
梁茜认为,推进信息化工作既要有体制机制上的保障,又要有信息化建设人才队伍的保障。近几年,华中科技大学通过编制的调整与转换,给了网信办用人方面特殊的政策,灵活的机制有望帮助解决近年来困扰信息化发展的人才问题,打造一支“技术过硬、沉得下去、反应迅速、忠实可靠”的高水平技术队伍。
用户体验是信息化的检验标准
2016年发布的《华中科技大学“十三五”信息化发展规划》,提出信息化建设以学校“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总目标为依归,全面支持学校培养英才、提升科研效能和提高治理能力,助力学校综合实力得到显著提升,为学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提供坚强有力的信息化支撑。
梁茜介绍,为了确保信息化发展规划落到实处,华中科技大学信息化规划的举措十分明确,即通过“十个一”工程建设,最终建成全国一流的“智慧校园”。“十个一”是指,在技术上实现“全校一张网,基础一平台,网站一个群,数据一个库,集成一总线”,在为师生服务上实现“上网一个号,信息一个站,消息一通道,校园一张卡,办事一张表”。“十个一”工程中既有技术方面的建设,又强调用户感知与体验,让师生充分享受到信息化带来的成果。
在梁茜看来,用户体验是考评信息化工作成效的最主要指标,信息化一定要让师生有更多的获得感。
为了提升师生的获得感,华中科技大学信息化建设重视“民生项目”。比如,加快了校园无线网络覆盖工程,除保密区域外,校园Wi-Fi室内覆盖率2016年底将基本达到100%,室外主要公共区域也已实现了覆盖;建设了数字迎新系统,新生在报到前就可以通过迎新系统完成选宿舍、购买保险、选购生活用品、军训服装尺寸采集、财务缴费、户口迁移等十余项任务,实现了到校后的拎包入住,极大简化了流程、方便了师生;建立了数字化财务平台,实现不见面报账、报销费用自动到账等,使原来存在的“报账难”的情况大为改观;推出了校园移动应用“华中大微校园”,工作人员可在手机上批阅文件,师生可收到精准推送的上课提醒、校园卡消费、通知公告等微信提醒,等等。
华中科技大学从去年开始在国内高校当中率先推出大数据“毕业礼物”,以“光阴的故事”电子信件,记下学生的校园时光。这份大数据礼物提供了学生从生源地、在校班级、学期注册、所修课程和相关成绩,以及奖助学金、荣誉称号、食堂、校内超市、校车、图书馆借书和党员发展历程等所有相关数据,并以故事的方式叙述出来,语言感性,画面温馨,让毕业生感受到了学校的关怀。这份特殊的礼物让很多毕业生为之动容,也受到媒体的广泛关注。
梁茜说,信息化发展永无止境,不断有新技术、新需求出现,学校也正在积极建设网上办事大厅、大数据分析平台、智慧教室等项目,希望为满足学校发展、为满足师生需求提供更强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