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水生态文明传承与创新的思考
2016-02-05石秋池唐克旺
石秋池,唐克旺
(1.水利部水资源司,100053,北京;2.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100038,北京;3.水利部水资源与水生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0038,北京)
关于水生态文明传承与创新的思考
石秋池1,唐克旺2,3
(1.水利部水资源司,100053,北京;2.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100038,北京;3.水利部水资源与水生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0038,北京)
从人水作用关系出发,简要介绍了中华水文化的历史及可传承的丰富遗产,结合目前相关工作的开展情况,提出了水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些建议,比如水生态文明建设要主动作为,因地制宜,多部门联动,多规合一,积极创新及系统规划等。
传承;创新;水生态文明
中华文明的发展与治水密切相关,文明的丰硕成果大多源自对水与人类社会关系规律性的认识。当前,为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各地开展了大量的水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即以水为载体,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正确地认识水生态文明建设,传承与发展文明的成果,既是需要厘清的理论问题,也是今后工作所急需的理论指导。
生态文明是在人类历史发展新阶段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认识,也是对发展方式、生产生活行为模式的调整和理智选择。水生态文明就是要努力实现人水关系的再平衡。可以说,人水关系的发展史是中国文明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许多精辟的哲学思想源自治水实践。当代水生态文明建设不仅要创新水生态文明建设模式,还要认真总结和挖掘历史水文化,汲取精华,进一步保护水资源,保护和修复生态系统,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一、中华水文明一瞥
文明是历史沉淀下来的,符合人类精神追求,是能被绝大多数人认可和接受的精神财富、发明创造。人类能够不断地向前发展,正是基于这些文明的成果;人类能够不断地进步,最重要的是能够继承和发扬这些文明成果。应该说,这些文明有益于增强我们对客观世界的适应和认知,是人类不断进步的阶梯。
1.尊重自然的治水理念
我国地处季风气候区,水灾多发,治水是祖先必须面对的生死问题。禹治水之所以成功,就在于对自然规律的清醒认识,善于在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史记》记载,“尧听四岳(人名),用鲧治水”“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舜帝即位后,“行视鲧之治水无状,乃殛鲧于羽山以死”。“于是舜举鲧子禹,而使续鲧之业”。“禹以为河所从来者高,水湍悍,难以行平地,数为败,乃畼二渠以引其河”。疏堵结合,给水以空间,便是尊重自然、因势利导的典型案例。《淮南子》总结为“禹之决渎也,因水以为师”。
再来看管仲如何认识水。“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用今天的说法就是,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天人合一,人水和谐,上善若水等不仅是对水、对治水、对人水关系的认识,也从治水走向治理社会,成为著名的哲学思想。“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流水不腐,户枢不蠹”“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等等虽然早已为人熟知,但往往不能用于自己的治水实践中。因此,生态文明建设首先需要继承和实践已总结的规律。
2.顺应自然的治水工程
先人并没有停留于对水的理论认识,而是将这些理论用于指导实践。在处理人水关系方面,既将水为我所用,也考虑自然生态的需求,比如,伟大的都江堰工程,这都需要我们不断深刻认识。
战国时期,秦国李冰父子建设的都江堰,堪称顺应自然的样板。“深淘滩,低作堰”“遇弯裁角,逢正抽心”“急流授受,不与水敌”,分水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三大工程珠联璧合,实现了引水、供水、泄洪、排沙的综合效益,使成都平原呈现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美好景象。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不但未废,还吸纳了涪江和沱江的水资源,灌溉面积已由当年的数百万亩增至一千万亩之多,这得益于卓越的哲学理念指导。都江堰工程不仅充分顺应和利用自然规律,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而且从生态学角度来看,全部工程都取材于当地石材、竹材等天然材料,巧夺天工,不是自然但胜似自然。可以看出,这些都深合于古代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学,体现了中华文明中人与自然和谐共荣的思想精髓。郑国渠、白公渠、三白渠、丰利渠、灵渠等水利工程改变了当时的耕作方式,提高了粮食产量,打通了水上通道,促进了生产力发展。但是,与自然共生存,始终是先人恪守的基本准则。留休养生息空间,借自然之力,不自断发展之路,需要我们面向自然、以自然生态为师。
3.丰富的水文明记载及典籍
在漫长的发展进程中,祖先不仅按照尊重自然规律的理念,建设了顺应自然规律的水利工程,也流传给后世很多著名的水利著作,成为承载文明历史的硕果。汉代司马迁《史记》中的《河渠书》感叹:“甚哉,水之为利害也!”,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对1 000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的详细记载,明朝万恭《治水筌蹄》中对黄河、运河河道演变、治理、规划、施工、管理等方面的创造和经验阐述,以及对“束水攻沙”法的创造记述西汉贾让提出的“治水三策”等,都是文明的瑰宝。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是期望更多的人认真看书,学习先人经验。在创建生态文明的今天,同样需要我们认真学习前人的经验。“古者立国居民,疆理土地,必遗川泽之分,度水势所不及”,贾让的话,不是今天说的,但过去的错误我们还一错再错,原因何在?值得深思。读一点历史典籍,同样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
4.以水为师的精神和艺术追求
祖先不仅尊重水、认识水、爱护水,还积极总结水的精神,以水为师,不断提高精神和美学修养。如论语提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体现了对水清灵智慧之气的向往。“水滴石穿,绳锯木断”来自《汉书·枚乘传》,其中提到“泰山之霤穿石,单极之绠断干,水非石之钻,索非木之锯,渐靡使之然也”,历数了水执着顽强的精神,当然也是人之追求。老子的“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更是推水及人,提倡人们向水学习,谦虚谨慎,多为他人着想。
因为水美,所以诗歌;因为水美,所以绘画。寄托相思,寄托乡愁,这便是良好水生态系统另外一个功能。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给予人们的不仅是一个瀑布,还有他的精神。“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令人感受到的,是王安石的政治抱负。试想,一个污染的水域,一个破坏的山河,怎能给我们留下如此美妙的诗画,如此想念的家乡,如此绚烂的文化,如此大展宏图的决心?因此,保护好我们的水生态系统,也是保护好我们的精神家园,给后代留下想象的空间,留下美好的画卷。这需要我们自己首先懂得什么是美,懂得怎样保护好自然之美。
二、关于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几点建议
古人创造的治水文明,受到认识水平、工程成本、工具及能力等多种因素限制,带有一定的被动性。今天,人类干预自然生态系统的能力前所未有,科技发达,生产力水平极高,社会经济活动强度大,一部分生态系统已经遭到破坏或者污染,这就更需要我们在继承经验和规律的基础上,转变观念,以创新的思维完善生态文明理论,创造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实现生态文明。
1.水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主动作为
古人对生态系统的认识,着眼于对自然生态的认识,主要经验还停留在治理和预防自然灾害上,对人类自身可能对自然带来的深刻影响认识不足。今天的生态文明建设,更多的是要预防人类自身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以及修复人类影响的生态系统损害,所以在认识自然规律的同时,还需要认识经济社会发展可能对自然生态系统带来的不利影响,以及如何更好地运用自然规律避免或者减少这些不利影响。
主动作为是在可能发生之前就设法减少或者避免,这就需要提前设计、提前实践、主动预防。比如城市的规模和布局,受现状的影响,仅仅从经济增长考虑未来的发展方向,对于过去由于规模小而忽视或未凸显的问题,即使已经发现了,也不愿意正视,继续拆东墙补西墙。水资源供给不足、污染严重、生态空间拥挤,远不是一个末端治理能够解决的。因此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从长计议,从空间上统筹,从构想或者规划时开始,在开发利用自然的同时,保护自然,顺应和尊重自然,防患于未然,在保护中求发展。一个城市的发展要基于优先保护的理念,一个流域也同样,这正是习总书记提出长江要以保护为先的原因。
2.水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因地制宜
因为交通不发达、信息不畅通,古人向他人学习的机会比我们少很多,但却能够因地制宜。今天快捷的信息传播和发达便利的交通,使我们容易抄袭,囫囵吞枣。“一刀切”“一个模板”,不求甚解,甚至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丰水城市和缺水城市一样,大城市和小城市一样,北方和南方一样,蒸发量大的和小的地方一样。没有河的城市造河,水多的地方填湖造地,千城一面,口号成了标准,创新成了禁区。明明是大漠孤烟直,却非要小桥流水人家;等不及仔细推敲,为了工程而工程,为了资金上工程。当前,这些情况仍然存在。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有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勇气和决心,需要有出精品的抱负,需要有深入实际的耐心,需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生态文明建设要遵循的是自然规律,传承的是民族精神,创新的是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承载力的方法。
3.水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多部门联动,多规合一
有些人对水生态文明的提法有异议,认为从生态系统的角度无法严格区分水生态系统和生态系统。诚然,以水域为主的生态系统可以称为水生态系统,但是影响因子或来自水域或来自陆域,因此水生态文明建设仍然需要多部门联动,特别是水资源作为我国稀缺资源,更需要以水作为多规合一的先决条件。其他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等要以水定需,量水而行,真正实现生态型的文明发展。在现行体制下,更需要多部门的通力合作,打破传统的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作业模式。实际上,在一些城市,已经开始了小规模的综合作业模式,比如城市河湖整治,打破水陆界限,集水资源合理调度配置、河湖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城市绿地建设、景观建设等一体化规划、设计、施工,一张蓝图,政府统筹,但仍需要更深层面、更大范围的多部门联动,以水为脉,做好整体规划。
4.水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复合型人才和新技术新方法
水生态文明建设不仅需要专业技术人才,更需要文理结合型人才。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的完美结合,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文明瑰宝和传世之作。自然生态系统之所以美,是物竞天择、顺应自然规律的最终结果。我们不仅需要发现和遵循自然规律,还需要有发现美的眼睛。拿走的和留下的,都需要仔细斟酌,合规合矩,实现和谐自然。没有科学知识,我们无法创作这个世界,而如果失去了审美,人类就失去了对理想的追求。
建设生态文明,是我们党和国家作出的具有划时代重大意义的决策部署。生态文明建设是改变传统发展思维和模式的一次深刻革命。我们需要继承文明的成果,保护文明发展的基本空间,弘扬中国精神,创新文明发展的方式。既要有战略思维,也需要战术方法,创建出生态文明发展的规划体系、建设体系和评估反馈体系,创造出符合中国生态特点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1]石玉林.中国生态环境安全态势分析与战略思考[J].资源科学,2015,37(7).
[2]周魁一.人水和谐,中华“水事”的千年追求[N].光明日报,2011-04-08.
[3]石秋池.从都江堰工程想到的[C]// 2005年河流生态修复技术研讨会文集.北京:中国水利水电科学出版社.
责任编辑轩玮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water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Shi Qiuchi,Tang Kewang
A brief introduction is made on the history of water culture and rich heritage in China from the view point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 and water.Recommendations are made on water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 line with actual situation of present work,such as taking proactive actions,adjusting measures to local conditions,taking collaborated actions by varied departments,combining rule and regulations and taking innovative approach and systematic planning.
inheritance;innovation;water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X171.4+TV
B
1000-1123(2016)03-0039-03
2016-01-21
石秋池,副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