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音乐融入大学公共音乐课堂之我见
2016-02-05冯凡
冯 凡
(四川民族学院,四川 甘孜藏族自治州 626001)
流行音乐融入大学公共音乐课堂之我见
冯 凡
(四川民族学院,四川 甘孜藏族自治州 626001)
【摘要】音乐课作为大学公共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引导学生的价值取向有着积极的作用。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大部分学生对公共音乐教材中的内容没有太多兴趣,反而对流行音乐喜爱有加。作为新时代的老师,怎样处理这种“尴尬”的境况?本文从流行音乐的概念及特征、在大学音乐教学中的现状、对大学音乐教育的意义和作用等方面做出了简单的分析,力争为解决上述“尴尬”的境地做出自己应有的努力。
【关键词】流行音乐;融入;公共音乐课堂
在世代的农耕文化中,或是为了缓解疲劳、或是为了表达思想感情,聪明的劳动人民发明了音乐这一特殊语言。随着时间的推进,文化的繁荣,音乐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流行音乐就是众多音乐形式中的一种。
我国内地的流行音乐从邓丽君的《我只在乎你》到杨钰莹的《甜蜜蜜》,再到蔡国庆一首《同一首歌》响彻大江南北。流行音乐的发展速度令人惊讶。人们对流行音乐的态度也从最初的排斥、不接受,慢慢转变为习惯直到现在的喜爱。
在众多喜爱流行音乐的人们中有一个特别的群体——大学生。他们对流行音乐的痴迷程度超出我们的想象,很多同学甚至不愿接受传统音乐教材上的音乐知识。这让很多音乐教师为之头疼——如果单纯地根据教材上课,学生们毫无兴趣,但如果课上讲的全是流行音乐,又偏离了教学大纲。能否将流行音乐融入公共音乐课堂?如何融入?带着这样的思考,笔者进行了如下论述。
一、流行音乐的概念及特征
“流行音乐”一词来源于英语“popular music”,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的解释,它是“一种通俗易懂、轻松活泼、易于流传、拥有广大听众的音乐;它和传统的严肃音乐、古典音乐和民间音乐有很大的区别”,也称“通俗音乐”。
从上面的定义我们可以得出流行音乐的第一个特征是:音乐结构较简单,内容简洁明了,情感丰富,曲调便于传唱、记忆。
其次,流行音乐具有新鲜感和时尚感。“新鲜”是流行事物的显著特征,好奇心更是人类共有的心理,这两者相加就形成了某种具有代表性的社会心理现象。流行音乐的创作大都以时下最流行、人们最关注的生活现象为素材。在此基础上也就有了商业性,群众的狂热便随之而来。
第三,流行音乐大多以描写爱情、亲情、友情为主题。它的生活性决定了普通的人民也能够参与其中并能够表演。这就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增加了乐趣。从某个角度来说,流行音乐把艺术生活化了,同时也把平淡的生活艺术化了。这样不仅提高了流行音乐的流行度,也提高了人们的精神文化。
最后,流行音乐在社会中广泛存在,必然逃脱不了文化偏离现象。所谓文化偏离是指:一定阶层、群体同社会的主流文化发生对立和抵触,然后生成自己的价值体系。流行歌曲是以情感为主,但是情感的宣泄不是文化的低俗。如果某首歌曲的内容宣传的是一些低级,不符合现实社会的正常审美观点的这就是文化的偏离。而这种现象在流行音乐中是存在的。
二、流行音乐在公共音乐教学中的现状分析
(一)现行音乐教材分析
大学公共音乐常以音乐鉴赏(欣赏)为主,在此过程中教授一些简单的音乐理论知识。而作为该课程的教材则种类繁多。以笔者工作的单位为例:不同的系部就使用着不同的教材。通过对不同教材进行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公共音乐教材的编写思路大致有以下几种:
(1)以历史为主线。这类教材通常按照音乐的发展历史进行编写,作者一般把教材分为中西两部分,每部分分别按照历史发展的时间进行撰写。
(2)依据音乐的类型编写。这类教材主要先把音乐划分为歌曲、舞蹈、说唱、器乐、戏曲五类。再分别对每一类进行讲解。当然,这种分类不完全适合西方音乐,故这类教材多是重点讲解我们国家的民族音乐知识。
(3)其他编写方式。这类情况主要指按照音乐家划分、发声方式划分、音乐理论知识的难易程度等思路进行撰写。
以上几种主要编写思路各有长处:第一种编写方式,由于清晰的历史脉络,学生更容易了解、掌握不同时期的音乐风格特点;第二种编写方法,学生很容易掌握不同类型的音乐,尤其是民族音乐;第三种思路则更适合部分学校的具体情况,如学生的音乐基础参差不齐等。
当然,以上编写方式也有不足:第一种编写方式,缺乏同类型音乐的比较、归类,这不便于学生掌握同类型音乐的特点;第二种方式则缺少音乐发展的历史脉络;第三类编写思路则缺乏更广泛的代表性。
如果我们从教材内容分析,就会发现无论哪种思路编写的教材,内容都有重复的地方,这些重复主要表现在音乐作品、音乐家甚至对作品的讲解等方面。从时间上说,这些作品离现在的大学生比较久远,虽然它们是经典,但是缺乏对当代大学生的吸引力。同时,这些教材中几乎没有专门讲解流行音乐的章节。
(二)大学生对流行音乐的认识分析
通过课堂询问、课下调查等方式,我发现大部分学生都非常喜爱流行音乐,生活中他们接触最多的也是流行音乐。究其喜爱的原因,同学们的答案主要集中在:旋律好听、对某位歌手的喜爱、歌词贴近自己的生活、当下它最流行等方面。进一步调查,我发现只有少部分学生会注意歌曲表达的内容是否积极向上或有较深的寓意。这表明,很多大学生对流行音乐没有理性的判断,缺乏全面的认识,这样很容易造成文化偏离。
三、流行音乐融入公共音乐课堂的意义和作用
作为现代社会重要的流行元素,流行音乐对大学生的审美观、价值观有着重要的影响。将流行音乐融入大学公共音乐课堂有什么意义和作用呢?
(一)增强学生音乐素养,提高审美能力
大学生朝气蓬勃,活力无限并越来越多地思考自我。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正在形成。此时,对他们进行积极向上的引导尤为重要,例如:
汪峰的《怒放的生命》,大部分人听到这首歌曲都会产生强烈的共鸣,单看“怒放的生命”这几个字,就让人热血沸腾、振奋人心。这不禁让我想到当今的大学生,现在的他们就如“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拥有“怒放的生命”。
《我的未来不是梦》是一首励志歌曲,追求梦想、热爱今天、向往明天是词作者为梦想而顽强拼搏的精神和坚定的信念。这不正是对当下大学生的真实写照么?
因此,教师选择曲调优美、格调高雅,内容健康向上的流行音乐进行教学,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音乐素质,还可以塑造他们积极向上的性格,坚定他们追求梦想的信念。
(二)建立和谐师生关系,锻炼学生的主动性
新型课堂关系强调以学生为主,教师应该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将流行歌曲融入公共音乐课堂恰好可以锻炼学生的主动性。例如:让学生在课余时间收集自己喜爱的流行歌曲并试着分析歌曲要表达的情感、学会歌曲,最后在音乐课的时候向老师和其他同学分享歌曲。这在无形中就锻炼了学生主动收集歌曲、分析歌曲、学唱歌曲的能力。在一段时间的培养之后,学生就可以养成独立完成任务的良好习惯。
其次,部分学生性格文静,比较害羞,不敢在众人面前表现、表达自己。音乐课上,教师通过流行音乐训练他们勇敢唱出来,用音乐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可以很好地帮助他们克服胆怯的心理。同时,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互相沟通、互相启发、互相理解,师生共同成长。这不仅增加了师生的交流机会、锻炼学生的胆识,而且增强了课堂吸引力,提高教学质量。
四、流行音乐融入公共音乐课堂的举措
合理地、适度地在公共音乐课堂中融入流行音乐不仅使课堂教学变得活泼、生动,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融入流行音乐时,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教学安排要遵循音乐教育的完整性
我们将流行音乐融入公共音乐课堂时,应该注意音乐教育的完整性。传统的民族音乐是人类音乐文化的重要核心,拥有极其丰富的文化元素、审美元素;流行音乐则贴近生活、受到大多数人的喜爱。因此,我们应该将流行音乐与传统音乐相结合。
其次,公共音乐课有相应的教材,在融入流行音乐时一定要坚持适度的原则。流行音乐只是作为补充添加,如果强行将流行音乐作为课堂主体,就忽略了教材本身。所以,课堂教学要多方面考虑,以此维护音乐教学原有的系统。
(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合理地选择音乐
流行音乐不是为大学生量身打造的。从音乐的思想、内容、审美各方面看,流行音乐只有在特定的环境中才能流行。一些流行音乐歌词描写太过露骨,或是把感情无限放大化,把某一群体描写的太过悲伤和可怜。虽然一些人会说这是自己的亲身经历,让他人产生强烈共鸣。但是,这些歌曲的内容会严重影响人们的心理活动。所以,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该选择适合学生的积极的流行音乐,例如:《我相信》《朋友》《烛光里的妈妈》等充满正能量的歌曲。这些歌曲不仅能满足大学生对流行音乐的追捧,同时也能让学生在歌曲中体会到积极的精神力量。
(三)教学过程中巧妙地使用流行音乐
公共音乐教材每个章节都有相应的主题,在讲解相应章节时可以融入部分流行音乐。例如:民歌部分,这部分内容的原始音响多是田野采风搜集的,学生一般不怎么感兴趣,假如老师在网上找一些改编过后的,由流行歌手演唱的民歌版本,效果就会大不一样。
其次,课堂上,学生兴趣不高、课堂气氛不好时,教师可以适当地利用流行音乐来调节气氛。
结语
在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中,音乐教学是一个不断探究学习的过程。它随着时间的变迁而改变,融入流行音乐就是大学公共音乐课堂增加精彩和亮点的尝试,我们应该勇于接受改变。
在融入流行音乐的过程中,我们要遵循课堂原则,不能一味地迎合学生而忽略课堂本身。作为音乐教师,我们应该坚信真正的课堂是让学生和老师一起探求知识的奥妙,一起感受生活的美好。这既是新型课堂的要求,也是艺术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吴学莲.中学开展流行音乐教学的意义及策略研究[J].新课程导学,2014年9月.
[2]袁茜.中学生偏爱流行音乐心理特征及策略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3月.
[3]唐莉娜.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开放性研究——流行音乐进入中小学音乐教学的思考[D].重庆:西南大学,2008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