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专民族民间舞教学中风格性把握及教学方法
2016-02-05李雪婷
李雪婷
(江苏模特艺术学校,江苏 徐州 221000)
中专民族民间舞教学中风格性把握及教学方法
李雪婷
(江苏模特艺术学校,江苏 徐州 221000)
【摘要】我国民间舞蹈艺术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民间舞艺术之所以能够不断的传承发展,是民间舞蹈教育工作着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努力的结果。中专舞蹈教育是舞蹈专业教育的第一扇门,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是其中重要教学内容,因此,在中专民间舞的教学中要特别注意把握民间舞的风格性和规范性,这也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关键词】风格性;规范性 ;示范性;语言艺术
民间舞蹈是一种文化现象,是动态的形象艺术,我国的民间舞,都不同程度的沉淀着本民族的民族心理、审美情趣、风俗习惯等文化现象。民间舞由于它独特的风格性以及特殊的舞蹈语汇成为舞蹈艺术中的瑰宝。作为舞蹈专业的中专生,民族民间舞是重要的教学内容,为期8学期,学时多达640课时。加之教学对象没有民间舞基础,因此民间舞的教学更应该规范、细致,精益求精,为学生打下良好的基础。
中国民间舞课堂教学是一种动态形体的传授过程,同时也是一种可视的文化传授。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笔者认为在民间舞教学中最重要的教学原则就是把握民族民间舞蹈的风格性。
一、民族民间舞风格的重要性
风格性主要是指人与实物通过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具有自身特点的艺术观点和思想观点。民间舞蹈的风格性则是指其在特有的文化背景下形成的艺术特点。是内外一致、形神统一所呈现出来的舞蹈作品的风貌、神韵和品格。舞蹈风格蕴含着历史的、时代的、民族的、阶级的、社会的以及舞蹈家个人的经历、个性、气息和审美观等因素。是长期形成相对稳定的客观存在。由此可见,民间舞的风格性包括舞蹈的情感、民族的心态、民族独有的气质等诸多方面,因此,风格性对就成为了不同民族民间舞中最为重要的区分点。
中专民间舞蹈的教学对学生长期舞蹈教育起到了“开范儿”的重要性,在初学民间舞的过程中要尤为把握民族民间舞蹈的风格性,找到民族民间舞中不同于芭蕾精准量化标准的“感觉”,要跳出民族民间舞的风韵。比如在维族舞蹈步伐流动中的“颤而不窜”和体态上的“挺而不僵”,以及在姿态、动作中表现出来的高傲的民族气息都是教学中把握风格性的重要教学内容。
二、民间舞教学的有效教学方法
罗熊岩在她的民间舞蹈文化研究中,将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划分为农耕文化、草原文化、农牧文化、绿舟文化、海洋文化五种文化类型,这是根据民族地域、自然环境、民族文化的不同而形成的。所以,各民族的民间舞的表现形式和本民族的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在民族民间舞教学中,没有风格性的舞蹈,只是麻木的律动,是没有生命力的舞蹈。因此,把握民族民间舞的风格性,走进文化、感受文化才能够跳出名副其实的民间舞。
经过许多舞蹈教育工作者的努力,基本实现了舞蹈与文化的结合,但是目前来说这种结合并不够完善,学生在对各民族特有的风格、内在的情感把握上还略显不足,下面笔者结合理论知识和多年的教学经验,从不同的角度来阐述如果在教学中把握民间舞的风格性。
(一)从体态、动律把握民间舞的风格性
每个民族舞蹈特有的体态和动律是由各民族不同的历史传承、地域风貌、生活习俗等这些因素决定的。因此,民族民间舞教学的内容要从起源、发展、传承中,结合其蕴含的文化底蕴,从而加强学生对民族民间舞的根本性探寻。
以傣族民间舞的体态、动律为例。傣族人民受暹罗王国长期的宗教影响和生活的风俗习性、气候温热的影响,形成成了傣族人民含蓄、虔诚、质朴的性格,呈现在体态上便是,上身略前倾,下巴稍内收,由于傣族人民的服装限制,因此傣族基本体态是双膝内收微弯。除此之外,傣族是一个宗教信仰浓厚的民族,一般以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比如傣族舞蹈的手形以合掌为特点,给人虔诚信仰之感。傣族民间舞蹈的动律主要以膝部屈伸、小腿部分的灵活跳跃和身体的三道弯体态为主,这正是对傣族人民信仰的写照。傣族自古以“孔雀之乡”著称,因此,在傣族民间舞蹈中模仿孔雀的体态和基本动律特点。在强调民族民间舞风格性时,让学生对所学舞蹈的民族历史传承、区域特点、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有较为全面地认识,有助于学生准确把握本民族的体态和动律,从而推动学生对民间舞蹈的学习由基本认知向舞蹈审美的飞跃和升华。
因此,在民间舞教学中,强调对风格性的掌握,就是运用情景教学法,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掌握,让舞蹈与文化的关系在学生的学习中起到互相推进的作用。利用丰厚的民族文化底蕴,提升学生对民族民间舞的审美认识和风格性特点。
(二)深度剖析动作和动律的起源
我们现在所说的民族民间舞教学,基本上已经由舞蹈教育者从民间提取舞蹈动作,进行提炼、加工、规范,民族民间舞已经有了相对固定的教学模式。作为专业舞蹈教学要求学生要想真正掌握一个民族的舞蹈,就必须以“风格性”为出发点,钻研民族民间舞的起源传承、发展演变过程等。贾美娜教授曾多次提过:“民间舞的基础教育,是从动态入手,给与学生‘形神兼备’的民间舞蹈文化教育。”这就要求民间舞教学过程中,将课堂训练与民间文化进行融合,不仅仅是对动作的规范要求,还对一些民族舞的体态、眼神、动律、情感进行准确的剖析和训练。
在教授藏族舞时,我们发现藏族舞蹈的坐懈跨、上身前倾、“一边顺”的体态,以及膝部放松屈伸的动律特点。正是其民族文化、地域环境、宗教信仰、生活习性等导致这些体态动律的形成。比如藏族锅庄舞低首俯身的前颤动作,正是从对宗教信仰中的虔诚意识,在舞蹈中的具体表现。膝部松弛的颤动和屈伸是藏族舞蹈的律动特点,这是由于藏民族生活在高原地区,高原反应使得他们不得不身体略向前倾,同时由于高原地区的生活需要大量的氧气含量,身体负重超过了正常人,因此人体腰部的负重量大,灵巧的动作是非常耗费体力并相当困难的,相对而言使胯关节和膝关节得到了相应的解放,造就了藏族民间舞蹈坐胯、松腰的基本体态和移动重心时腰部左右摆动“无屈不成动,欲动必先屈”的基本韵律特点,而行进中的各种拖步、上下山时膝部的大幅度弯曲,也是藏族民间舞蹈颤膝动律产生的重要原因。
通过对舞蹈外在动律的剖析,让学生对所学的民族民间舞风格特点在理论上有了较全面的认识,对于风格的形成、发展、动作的来龙去脉等问题都可以比较清晰的讲解,而且,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这种教学方式,学生很快地适应,兴趣倍增,课堂教学质量较高。
(三)情景教学
中国民族民间舞是一个民族或地区在其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过程中,由劳动群众直接创作,又在群众中进行传承,而且仍在流传的舞蹈形式,所以,原生态的田野村寨是民间舞得以传承的天然舞台,这就使中国民族民间舞作为一门学科进入课堂在其情境的把握上有一定难度。因为离开原生态那种自然传承的田野环境,学生也难以深切的感受到劳动人民在节庆场面中那种自娱自乐、热闹欢腾的场面,难以深切的感收到人们对宗教信仰的虔诚心态,更难以深切的感收到人们身上散发的那种民族的气息与品质。难以凭借想象去感悟该族人民特有的动态语汇。这就要求教师在民族民间舞“风格性”教学中,可以采用“创设情境”方式来达到教学目的。要求教师首先必须对所教授的民族民间舞教材内容以及形成这些教材内容的社会文化背景透彻地了解,包括对该民族的风俗情境、人文地理情境的了解等。在进一步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各种方式创设与当前教材内容及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进行教学。
这种让学生进入所学民间舞主题情境中进行教学的方式,能够在学生原有认识结构中,在有关肢体动作与经验的基础上去接受当前学习到的新的肢体动作,并在深刻领悟之后赋予新的肢体动作以更深刻的含义,最终使学生可以在肢体运动中去体验由不同民族心理特性和生理特性的差异所产生的不同民族的舞蹈风格。
民间舞蹈作为一种深邃的历史文化载体,具有显著、特殊的教育与传播功能。中专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任重道远,是舞蹈专业学生学习民间舞的第一扇门,提高中专民族民间舞蹈教学质量是每一位老师的责任,民间舞的教学不单纯是技术技艺的传授,更多的应该是对综合知识的掌握,是对民间舞蹈风格性的把握。我们应该抱着‘源于民间,高于民间’的追求,把民间舞蹈的真正魅力通过舞蹈的肢体表现,通过舞蹈文化传承,真实地展现在观众眼前,并使得民间舞蹈教育呈现出全面发展的良好态势。这也是中国民间舞蹈教育向前迈进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罗雄岩 《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转载《艺文类聚》卷九十一,上海古籍出版社
[2]张文海 《“风格性”——民间舞教学的灵魂》载《中国民族民间舞论坛》 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6 年 6 月第一版
[3]潘志涛 《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法》,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 年 11 月,第 3 次出版
作者简介:李雪婷,2010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本科学历,现任职于江苏模特艺术学校,助理讲师职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