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媒体融合时代的名编辑培养

2016-02-05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合肥230071

出版科学 2016年3期
关键词:出版单位

韩 飞(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合肥,230071)

论媒体融合时代的名编辑培养

韩飞
(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合肥,230071)

编辑是出版单位的首要生产力。在媒体融合时代,如何培养名编辑成为出版单位亟需解决的难题。本文分析在媒体融合进程中名编辑难培养的原因,提出六大对策,以期解决相关问题。

媒体融合 名编辑 编辑培养

出版业是内容产业,编辑是内容“把关人”,是出版社的首要生产力,是出版社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明确表示,编辑是出版社的第一生产力,一家出版社的核心竞争力主要取决于编辑队伍的结构和配置,特别是是否拥有一批领军编辑人才[1]。

名编辑,顾名思义,是编辑中的名家,是在专业领域颇有建树、极具社会影响力、获得各界高度认可的编辑大家。名编辑通常具备几个特点。首先,名编辑是学者型编辑的实践者,是传世之作的催生者,是高尚人格的塑造者[2]。第二,获得社会广泛好评,尤其是作者认可、读者认可、业界认可。具体表现为:作者充分信任编辑,始终愿意将稿件交付给该编辑出版发行,其作品随编辑而流动;负责编辑出版的出版物获得党和国家充分认可,彰显时代性,展现民族性,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责编的出版物经受住出版物市场的完全检验,读者乐意购买,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实现“双效”最佳结合的优质产品。

历史上,我国编辑名家辈出。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采取各种政策措施大力支持编辑名家培养,鼓励“出精品、出人才”。当前,信息传播技术快速发展,媒体融合进程加速推进,编辑成长环境正发生着显著深刻的变化,名编辑的培养必须提上日程,与时俱进。

1 制约名编辑培养的原因

1.1媒体融合发展对编辑要求更高

当前,传统媒体、新媒体和自媒体三分天下,但正在加速融合;传播技术、传播手段、传播方式极大丰富,让内容具有充分的表现力、广泛的覆盖面和深远的影响力;编辑观念、读者观念、传播理念等不断演绎更新,互动性显著增强,共同左右作品的选择。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内容产品(信息)极其丰富,内容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内容传播渠道与读者构成更加多元,效果更加难以估量。

出版是内容信息的具体呈现和传播,需要获得读者注意和认可,才能产生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实现二者最佳结合。在信息超载的时代,呈现什么、如何呈现、在什么平台呈现、以什么渠道传播、如何有效预测及证实其效果,都成为编辑选择的难题。这一切,无疑对编辑,尤其是致力于成长为名编辑的编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厚的期待。

1.2编辑能力不足,难以适应媒体融合发展的需求

信息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要求编辑具有全媒体内容生产能力、全介质传播能力和全方位经营意识[3],要求编辑能够对工作对象实现全方位、多介质、多层次、多路径开发与传播,力争实现“一次发掘多次利用”“一次开发多种传播”,实现效益最大化、成本最低化。产业发展实践呼唤“全能型”名编辑的尽快出现。然而囿于编辑个人的知识构成、媒介技术能力和媒介素养、性格等因素,很少有编辑能够“包打天下”。即使在传统出版时代,国外高度发达的出版业形成了编辑内部合理分工、流程优化协作的运行机制,出现了专业的策划编辑、文字(案头)编辑、营销编辑、发行等专业岗位。在融合时代,编辑角色、编辑意识、编辑能力等都需要做相应的调整、转换与提高。

1.3“官本位”意识、不对称的待遇影响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优秀编辑是成为名编辑的必经阶段,具备了成长为名编辑的潜质,如深厚的学术功底、广泛的人脉资源和非凡的经营能力。然而,“官本位”意识让部分优秀编辑遇到机会则主动选择脱离编辑工作一线,才能难以得到最大化发挥[4]。在通常情况下,拥有“官位”者比同等职称者拥有更高的收入、更好的社会资源、更好的社会评价,却不直接承担具体出版项目失败的损失,这让绝大多数优秀编辑难以抵制“官位”的诱惑。

在竞争选拔机制下,如无其他补偿机制,有可能挫伤落败者的工作积极性;市场主导下的人才选拔机制,更容易导致人才流失,人们会主动寻求实现自己价值最大化的平台。如遇竞争对手或潜在竞争对手提供或承诺提供更高的岗位、更高或潜在更高的收入,或者更好的激励机制,优秀编辑人才很容易“出走”。如某出版单位编辑室主任在竞争社级领导失败后,出走加入同类出版社,成为原出版单位最有力的竞争者,导致原出版单位几乎完全丧失相关市场。

1.4考核机制不完善,难以形成名编辑脱颖而出的局面

当前,各出版单位普遍建立并执行绩效考核制度,且多以年度为期考核编辑出版发行图书的品种数量、年销售额、年回款额、净利润额等经营指标,以考核经济效益引导编辑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对社会效益,则以不出事、不出导向问题为最低指标。经济效益追求最高,社会效益只求“合格”,导致编辑自觉追求最低限度的社会效益和最高限度的经济效益,编辑出版“叫座不叫好”或是评价一般的图书。这使其思想观念、业务水平、业务技能长期低水平重复,难以成长为名编辑[5]。

1.5社会环境的整体浮躁氛围,不利于名编辑的培养

人是社会动物,生活在一定的群体之中,接受周围人的评价。如今,社会环境整体浮躁,多以被评价人的职位高低、收入多寡等显性指标来论其成就与贡献。然而,人才成长具有过程性、长期性,对短期利益的过度关注,让编辑难以静心做出版,不利于编辑的长远发展,也导致名编辑的难产。改革开放三十余年,真正让社会各界广泛认同的名编辑少之又少,社会环境影响应该是首位的。

1.6继续教育制度的缺陷不利于名编辑的成长

出版业是智慧产业,出版产品是高度知识化的。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知识老化速度在加速,这就要求身处编辑工作一线的编辑必须接受继续教育。然而,受制于各种因素,编辑在参加工作后很难甚至没有接受系统的继续教育的机会,也难以静心反思工作中的成败得失,难以提高理论研究水平,渐渐失去与专业人士对话的能力,尤其是在前沿领域对话的能力[6]。

2 名编辑培养途径浅析

名编辑培养虽然困难重重,但并非无解。在现代社会,知识更新越来越快,人才理念必须更新,要充分认识到人才的培养、使用与开发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既要善于从外部引进人才,更要善于从内部培养人才;必须坚持使用与培养、开发并重,在使用中培养,在培养中使用。

2.1积极营造小环境,鼓励优秀编辑成长为名编辑

首先,领导要高度重视,将名编辑培养列为重大工程,将其作为一项制度性安排和系统性工程,营造重视名编辑成长的良好氛围。第二,明确名编辑评选标准。标准是导向,是标杆,是尺度。明确“名编辑”的具体评价规则,明示编辑奋斗的方向和具体目标,引导编辑自觉追求和达成,真正营造崇德、敬业、乐业、奉献的好风气。“名编辑”的评选标准应当不同于职称标准,且应远高于职称标准。第三,建立制度保障,鼓励编辑成名。通过设立名编辑工作室、导入名编辑合伙人制度、提供名编辑特别费用等方式,赋予名编辑个人至高荣誉,尊重编辑的创造性劳动,激发编辑的职业自豪感[7],以激发现有编辑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荣誉感,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才能不断推出精品图书、优秀品牌,实现可持续发展。

2.2完善考核制度,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考核制度虽然存在缺陷,但不可或缺。绩效考核坚持规则面前人人平等原则,重绩效、比贡献,是“赛马”而非“相马”,有利于形成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动态管理机制,激发潜力,克服惰性。各单位要自主探索完善符合党和国家政策要求、促进本单位与相关领域协同发展、充分反映本出版单位特点、有效激发编辑工作潜能的绩效考核制度,努力做到用制度管人、让制度说话,实现全覆盖、无例外,促进编辑与出版单位共成长、同进步。

2.3建立“名编辑”成长论坛,促进编辑交流

同仁论坛和鲜活案例是人才快速成长的重要途径,是个人知识向社会知识转变的重要途径。建立“名编辑”成长论坛(社区、社群),不定期举办相关活动,邀请公司内外知名编辑、权威专家等做主题讲座,鼓励编辑共同探讨相关领域前沿动态、分析案例成败得失,促进思想交融、经验交流、共同成长、少走弯路。

2.4积极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以项目培养人才

大项目具有工程规模大、质量要求高、出版周期长、参与编辑多、影响深远等特点。充分依托大项目,积极整合出版机构内外编辑资源,组成由单位领导、知名编辑、中坚力量和新编辑组成的项目组,开展项目“攻关”,形成通力合作、相互支持、规范出版的良好局面,实现以老带新、锻炼新人、提升人才队伍素质等多重目的。如时代出版依托《昆曲艺术大典》国家大型文献整理出版项目,培养出一批具有大型出版项目组织担当能力的中青年领军人才和优秀青年编辑人才。

2.5积极开展编辑职业培训,掌握最新信息

开展编辑职业培训,是提高编辑专业素质、增强编辑专业精神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增强编辑人员对编辑职业所承担的社会义务的文化自觉,增强其专业理想、专业责任、专业态度、专业技能。要通过多种方式,如请专家“进门”,讲述相关领域前沿问题、研究成果等信息,让相关领域编辑获得最新动态;送编辑“出门”,在外接受专业培训,提高与专家对话的能力;鼓励编辑参加国内外专业展会,及时获取专业领域最新信息、出版动态等;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开展专业培训、专题培训等,有计划地对潜在培养对象实现系统轮训,培养接班人队伍,实现薪火相传。

2.6增强编辑自主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改进学习效果

编辑工作是一项理论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的工作,它要求编辑人员及时掌握党和国家最新政策、国际国内最新动态、各专业领域前沿问题和研究成果、发展态势,要求编辑具有相当的沟通能力、掌握一定的传播技巧和传播策略,要求编辑具有深厚的内容审读、编辑加工能力和敏锐的市场判断力。这一切都要求编辑必须主动学习、善于学习,自觉形成干中学、从反思中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学习的学习意识,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努力提高学习技能、学习本领,掌握相关领域的基础知识,实现不同领域知识间的融通。

在媒体融合发展进程中,编辑要特别注意学习新媒体经营相关理念,形成互联网思维;学习新媒体传播特点,掌握新媒体传播技能;学习分析市场文化消费心理,掌握新媒体营销策略。要坚决树立并自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出版导向,始终做到为人民出版、为时代出版、为市场出版。

注释

[1][7]孙海悦.造就学者型名编辑 引领出版业风向标[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5-02-09

[2]卞葆.造就名编辑的障碍及对策探析[J].编辑之友,2003(11)

[3]马持节.全媒体编辑出版专业人才培养创新研究:以广东财经大学编辑出版学专业改革为案例[J].中国编辑,2014(4)

[4][5][6]叶化龙,周定泰,耿晓东,等.名记者名编辑培养途径及管理办法探讨[J].新闻导刊,2004(6)

On Famous Editor Cultivation in Media Convergence Time

Han Fei
(Time Publishing and Media Co., Ltd., Hefei, 230071)

Editor is the first productivity of the publishing unit. In the era of media convergence, how to cultivate famous editors effectively is becoming an important problem to the publisher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asons for the difficulty of famous editor cultivating in the process of media convergence time, and puts forward six countermeasures to solve the problems.

Media convergence Famous editor Editor cultivation

G232

A

1009-5853 (2016) 03-0044-03

韩飞,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出版业务部。

2015-10-13)

猜你喜欢

出版单位
山西医学期刊社荣获我国新闻出版领域最高奖
——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先进出版单位奖
2020最美的书
刘慈欣科幻作品年表
2018年最美的书
论构建满足行业发展需求的编辑出版人才体系
中国最美的书
出版单位社会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思考
关于印发《出版单位变更资本结构审批办法(试行)》的通知
关于第四届中国工程咨询行业十佳报刊、十佳报刊提名奖及优秀报刊出版单位评选情况的说明
出版单位融资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