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介融合视域下编辑活动主体论

2016-02-05段乐川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开封475001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北京100024

出版科学 2016年3期
关键词:媒介主体融合

段乐川 路 畅(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开封,475001)(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北京,100024)

媒介融合视域下编辑活动主体论

段乐川路畅
(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开封,475001)(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北京,100024)

媒介融合使整个编辑实践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引发编辑主体重构、编辑主体地位和职责等方方面面的变化。编辑主体的构成日益从一体多元走向立体多样。编辑主体的地位和作用愈发强化,编辑中心制悄然成型。编辑职责逐渐从以选择完善为中心向兼容聚合交易转型。

编辑 编辑主体 媒介融合

编辑主体是编辑活动的重要构成,是编辑活动开展的主导性元素。编辑学界对编辑活动主体的研究相当广泛深入,对编辑主体的地位、作用、角色、心理等进行了系统论述。编辑主体论已经成为编辑学理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支撑。如同编辑学者靳青万所言:“编辑主体是编辑学理论中一个最基本、最主要的概念,编辑主体问题是编辑学理论体系中最重要的理论问题之一。”[1]他认为,编辑主体问题是编辑理论研究的基础,具有基础性、根本性和主干性的理论地位。然而,编辑主体具有常新性,是伴随着编辑实践形态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要认识编辑主体,就必须以辩证发展的眼光来审视不断变化的编辑实践,并在此基础上系统地认识编辑主体的变迁和重构,以及由此带来的编辑主客体作用关系的变化。众所周知,在传播技术和媒介技术的推动下,人类的媒介形态正在经历深刻的变革,日益从单一媒介形态转换为以互联网为中心的融合媒介形态。媒介融合使包括编辑主体在内的整个编辑实践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变化,不仅成为编辑活动变革的新现象,更引发编辑主体重构、编辑主体地位和职责等方方面面的变化。有关编辑主体的构成、地位等原本在编辑学界为定论的认识在新的媒介环境下变得扑朔迷离和耐人琢磨。本文试图围绕这一问题展开论述,以求更好地认识融合视域下的编辑活动主体。

1 编辑主体构成:从一体多元到立体多样的分化

编辑学界对编辑主体构成的认识一直有两个观点。一是王振铎的编辑主体元素论。他从大编辑视角来看待编辑主体构成,认为编辑主体是一个“主体性”概念,不能单纯地就编辑论编辑。他指出,编者、作者和读者是编辑活动主体元素的三个重要构成,并形成了与由文本、稿本和定本共同构成的编辑客体元素的交互作用。二是编辑本位的编辑主体论,认为编辑主体是从事编辑活动的人员。比如,周国清的《编辑主体论》探讨的编辑主体就是从事编辑活动的人。他说:“编辑主体是指从事编辑活动的人,包括个体主体、群体主体和社会主体三个层次。”[2]在这两个具有代表性的编辑主体论中,以后者为代表的编辑主体论更为普遍和广泛,是一种编辑本位的主体论,是将编辑主体作为一个独立于其他主体之外的认识论。在媒介融合时代到来之前,传统媒介形态泾渭分明,彼此不同,编辑主体的构成研究也就打上了鲜明的媒介形态烙印,分属到不同的分支编辑学研究之中。比如,蔡雯的报纸编辑学研究主要聚焦报纸编辑主体,阙道隆的书籍编辑学研究主要关注图书编辑主体。与此同时,对同一传统媒介编辑主体的构成认识也过于简单,往往忽视对编辑主体构成的研究,尤其是对编辑主体构成的差异性研究,没有真正从主体分工和分化的角度来认识编辑主体的不同构成和不同定性。比如,报纸编辑主体的构成就包括总编辑、版面编辑、文字编辑、美术编辑等不同的主体元素,这些不同的主体元素不仅在工作内容、岗位属性方面有着极大差异,而且在主体观念、思维方式和知识素养上有着不同要求,但传统编辑主体研究对这方面的阐释很少。

从编辑实践本身来看,媒介融合时代到来之前,编辑主体也存在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最典型的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相对于传统文字编辑的策划编辑的出现,即众多出版社大胆改革,纷纷推出策划编辑专职岗位。邱平曾经指出:“‘策划编辑’的诞生是对传统出版观念的一大冲击,是在一个社的范围内运用公平合理的竞争机制,使编辑之间的工作突破过去部、室的分工,从而挖掘潜力,发挥能力,让他们有个宽松的环境,施展出全副本领。”[3]策划编辑的诞生是包括传统出版在内的传媒市场化的结果,是传统媒介组织为了应对瞬息万变的信息市场需求而进行的编辑主体再构的必然举措。策划编辑的诞生是编辑主体构成分化的一个重要事件,标志着编辑职业化、专门化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从原本相对单一的编辑主体到策划、文字、美术编辑职责分明、分工协作,是编辑生产关系调整适应编辑生产力解放的结果。但是,需要指出的是,这一过程编辑主体的分化动力来源于编辑活动的外部世界,而不是编辑活动本身。换言之,是高度竞争化的媒介产品市场催生了媒介生产关系的调整。与这一过程不同的是,媒介融合环境下的编辑主体构成分化的动力更多地来自媒介生产的具体过程。媒介融合不仅打破了传统媒介界限分明的格局,促使媒介融合发展、交互作用,而且引发了编辑主体的分化,主要表现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是编辑主体发生内外分化,媒介产品生产的众包机制日益显现。传统媒介环境下,编辑工作主要是专业媒介组织中编辑主体的活动,由其完成策划、组稿、审稿、发布等一系列工作。在媒介融合环境下,整个媒介产品的生产传播模式由专业化媒介生产转向用户生产和专业生产有机结合的方式。更多的互联网用户不再仅仅是媒介产品的接受者和消费者,更是媒介产品生产和传播的参与者甚至主导者。在编辑活动环节,媒介产品的“用户生产”特色非常鲜明。比如,众包出版中选题策划、稿本加工等很多环节都熔铸着用户内容生产。正如有论者所言:“让出版环节中的部分工作尽可能转换为判断选择题,并交由大众来决定,充分以读者为中心,从读者投票决定书籍封面到投票决定书稿,读者对图书出版的影响和作用在一定范围内逐渐放大,未来图书出版将有可能完全以读者为主导。”[4]二是以创意、数据分析等为主的编辑辅体的出现。传统媒介环境下,编辑工作主要是以稿本为中心的媒介创造。但是,媒介融合环境下生发出更多辅助编辑工作主体,比如数据编辑岗位、技术编辑岗位的编辑人员,他们成为一种直接面向用户的新的编辑主体构成,而且在整个编辑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纽约时报》专设数据编辑岗位,统筹媒介数字化的信息表现和用户行为研究。出版企业有很多从事书稿文本转换的数字编辑人员,比如北京出版集团在数字少儿图书上运用VR技术开发儿童科普可视绘本,参与开发的数字技术编辑就是融合发展中的一个新群体。

随着编辑实践变革的深入,编辑主体的分化趋势将愈演愈烈,尤其是媒介移动化发展过程中不同传统媒介线上线下的交互发展必然引领传统媒介商业模式的变革,从而建构起以数据库为基础的新的商业模式。在这个过程中,媒体融合发展必将从当下的以用户聚合为中心的平台创新,转向围绕内容和用户的商业价值变现的商业模式创新上来。由此带来的将是一大批以数据库运营为中心的新的编辑主体迅速崛起,编辑主体将会发生更大维度的分化。

2 编辑主体地位的强化:从要素中介到组织中心

信息生产和传播是一个系统性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作为信息传播载体的媒介的生成非常重要。可以说,以媒介为中心的媒介产品的生产是信息传播的核心问题。媒介的生成离不开信息产品的创造,尤其是作者稿本的创造,也离不开编辑的选择、加工和优化。在传统媒介环境下,编辑在参与创造媒介的过程中是以“幕后人”的方式出现的,媒介生成的动态性不强,媒介的交互转换度不高,这就决定编辑的主体地位有限。编辑虽然是联系作者和读者的重要桥梁和纽带,虽然在整个媒介创造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能动作用,但是编辑主体地位的中心性并不够突出。到媒介融合阶段,由于整个媒介的生成转换发生了重要变化,编辑主体的地位发生了很大变化,整个信息生产的中心性愈发凸显,整个媒介生成的枢纽性愈益显现。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媒介组织的中心地位确立。媒介融合发展的必然结果,就是不同媒介形态信息传播的多形态呈现,即多样信息采集、N次加工和多样形态传播的传播模式的变革。从多样信息采集到多样形态传播,其中有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就是编辑加工环节,这是实现不同媒介形态信息传播的关键一步。如果说传统媒介环境下,作者的稿本创作和编辑的稿本加工地位同等重要的话,那么,在媒介融合环境下编辑的工作就不仅仅是稿本加工的问题,还要实现作者稿本媒介形态的多样转换,这必然使编辑成为整个信息生产传播的中心。从组织传播学的角度讲,一个专业化的媒介背后必然是一个系统化的媒介组织。媒介组织按照信息生产传播的流程建立起一个上下联系、内外关联的组织系统。在这个组织系统中,不同的主体角色承担不同的工作内容,显示不同的地位作用。传统媒介环境下,信息采集者和信息加工者在整个媒介组织架构中是一种线性逻辑关系。信息采集在前,加工在后,即使是后来出现策划编辑,策划居前统筹指挥,但是由于信息的呈现形态是单一的,编辑中心地位仍然没有表现出来。在媒介融合环境下,信息采集者和信息加工者的线性逻辑关系被打破,因为媒介形态的多样呈现,作为媒介形态转换生成中间环节的编辑主体就表现出相对中心的地位。这种变化表现在媒介组织形态上,就是传统媒介组织形态由采编并行、条块分割的媒介组织架构,逐步向编辑中心、采编联动的开放式轴形扁平化组织形态转变。现在众多报刊在采编流程再造中大力实施的“中央厨房”采编机制,呈现的正是编辑主体在整个信息生产传播中的集成性、主导性中心地位。

二是融合传播中“整合者”地位的强化。从传播关系的角度讲,媒介融合显示了整个社会传播关系的变化和调整。传统的传播关系是在封闭的媒介环境中进行的,媒介的生产者和媒介的消费者尽管在媒介产品的使用和消费上存在直接的交互作用关系,但是在媒介的生产过程中并没有发挥直接的交互作用。编辑者、作者和读者的角色和身份明确,传受关系相对固定单一。媒介融合的到来,一方面解放了传统媒介的使用者,使他们成为媒介的创造者,成为信息生产传播的“自组织”;另一方面推动他们直接参与传统专业化媒介组织的信息生产传播的全过程,成为媒介创造的重要作用力量。换句话说,在媒介融合环境下,整个媒介生产的作用关系发生了变化,用户更直接地参与媒介的生产和传播,用户与用户、作者与作者、用户与作者的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融合传播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这种生产传播消费关系的重大变革。在这个生产传播消费关系的调整中,编辑无疑是整合上述种种关系的中介和枢纽,是新型传播关系的“黏合者”和“整合者”,其中心地位的强化可见一斑。其实,现在众多媒体纷纷设立数据编辑岗位,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强化以编辑为中心的传播关系,以适应用户参与生产带来的媒介生产关系调整。

三是自媒体带来的编辑主体功能凸显。当下媒介融合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以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为主要平台的自媒体发展活跃。自媒体的发展带来受众的规模化迁移,必然影响各种传统媒体形态向自媒体的布局,从而形成一种新的传媒业态。但问题在于,作为一种新兴媒介形态,自媒体的信息生产传播和传统媒体迥然有别。传播学界的众多学人都从不同角度论述过社交媒体的传播特征,有强调其“圈子传播”属性的,有重视信息“可视化”表达的,有分析其即时交互性的。然而,从编辑学的角度看,专业化媒介组织开设的自媒体公号的最大特征在于后台加工和前台呈现的“编辑”属性。由于自媒体平台信息传播的“微”性要求,如微博的字数限制,微信的信息推送数量限制,自媒体公众号运营的信息内容选择和优化功能要更加凸显。比如,每个媒体微信公众号推送的信息都是“千淘万漉”和“精挑细选”的,都是最具媒体定位和个性的信息呈现。因此,有学者认为自媒体的工作重心是编辑,没有好的编辑工作,不可能实现海量信息的精准选择和最优呈现。从这个角度来讲,以微博和微信为代表的自媒体是“编”出来,编辑主体是自媒体发展的关键力量和重要方面。

3 编辑主体职责的深化:从选择完善到聚合交易

编辑主体的职责是与编辑主体的工作相联系的。有什么样的编辑工作内容要求,编辑主体就有什么样的职责。伴随媒介融合的进程,不仅编辑主体构成发生了变化,编辑主体的地位发生了转变,编辑主体的职责和作用也在发生着重大变化。在此前的编辑理论研究中,学界谈起编辑主体职责,常常以编辑“六艺”为能事,即选题、组稿、审稿、加工、发稿和校对。其中,选择和完善的职责较为凸显,比如张如法曾指出,选择是编辑工作的中心,是“编辑要素之首要原质”[5],“完善是普遍的编辑规律”[6],是“编辑的一个本质含义”。编辑的选择主要是从媒介生成的信息组合角度来讲的,强调编辑职责的把关作用和导向作用。完善是从媒介生成质量的角度来讲的,强调编辑职责的优化作用和美化功能。但是,在媒介融合环境下,编辑的职责已远远不是“六艺”那么简单,也不限于选择和完善这些首要原质。编辑职责变得更加复杂和多样,至少在以下两个方面引人深思。

一是聚合功能。如果我们承认媒介发展演变的逻辑是朝着以互联网为中心的开放、自由和互联的方向发展,如果认同媒介融合的本质是不同媒介的转换生成,那么,我们就必须看到融合环境下编辑工作出现了一个新的职能,即聚合职能。传统媒介和互联网媒介的最大不同,就是互联网媒介的用户呈彼此交互的连结状态。传统媒介的用户可能有海量的规模,但彼此在现实空间并没有连接起来,只是因为共同的媒介在精神层面有着交互作用。但互联网媒介不同,不同的用户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彼此的交互连结。用户连结的规模、数量、频次和频度,不仅成为判断媒体本身影响力大小的重要标志,也成为媒介产品更大规模传播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媒介融合环境下,编辑主体除了完成对作者稿本的选择和优化,还要实现用户海量规模的聚合和汇集。换言之,传统媒体融合转型过程中,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要把自己的读者转化为用户,解决“有读者,无用户”的问题。要做到这一点,就离不开以编辑主体为中心的用户聚合、用户黏贴工作。从媒介融合发展的实践来看,传统媒体构建的新媒体交互平台的首要工作就是用户规模的海量汇聚。

二是交易功能。传统媒介环境下,信息生产的主体和信息消费的主体界限分明,媒介的商业模式是建立在以广告为基础的“二次售卖”模式之上的。为了保证媒介产品的质量,包括编辑主体在内的信息生产主体并不从事媒介的具体经营,而是由经营人员从事媒介产品的推广,即采编经营分开。但是,在媒介融合环境下,媒介的商业模式发生了变化。单靠以广告为基础的“二次售卖”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移动媒体版面迅疾流动的现实。另一方面,编辑工作延伸到以用户数据库为基础的新的商业模式的创新上,以媒介为中心的线上线下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在此情况下,采编和经营分开的现状将会被打破,编辑主体不仅要从事内容策划,而且还要围绕以用户为中心的经营展开。正如资深新媒体人周晓鹏所言,媒介融合的深度发展迫使我们“提出重新定义编辑”。在他看来,融合环境下编辑主体的职责已发生深刻的重构,包括产品包装、效果评估和价值变现等在内的工作都将是编辑工作的重要职责。换句话说,编辑主体的职责已经并将继续突破原来的界限而更多地参与媒介产品的交易推广上,并以用户数据库为中心构建起新的商业模式。

注释

[1]靳青万.编辑学基本原理[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75

[2]周国清.编辑主体论[M].长沙:岳麓书社,2009:31

[3]邱平.“策划编辑”诞生的前前后后:上海人民出版社的“第三次浪潮”[J].编辑学刊,1993(2):13

[4]袁甜阳子,沈阳.众包出版:新兴出版模式探析[J].科技与出版,2015(2):73-74

[5]张如法.选择:编辑要素之首要原质[J].河南大学学报,2000(1):125

[6]张如法.完善:编辑的一个本质含义[J].编辑学刊,1992(6):28

Review on Subject of Editorial Activities in the View of Media Convergence

Duan Lechuan Lu Chang
(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Henan Universtiy,Kaifeng,475001)(School of News,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100024)

The media convergence makes the whole editorial practice undergo drastic changes, which also leads to big changes of editors’composition , status and responsibility. The composition of the editor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varied from one to three. The status and the function of the editor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ntensive. The responsibility of editor is gradually changing from selection and optimization to aggregation and transaction.

Editorial activities Subject of editorial activities Media convergence

G230

A

1009-5853 (2016) 03-0040-04

本文系2015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媒介融合视域下编辑理论创新研究”(15CXW012)的阶段性成果,河南省科技创新人才项目“媒介融合视域下编辑实践创新研究”(2016-cx-006 )的阶段性成果,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调研课题“报刊融合发展盈利模式研究”(2015-5-2)阶段性成果。

段乐川,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路畅,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2015级博士生。

2016-03-15)

猜你喜欢

媒介主体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