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村落保护监控体系建构研究
2016-02-05雍振华
雍振华
传统村落保护监控体系建构研究
雍振华
我国传统村落的保护虽已逐渐展开,但发现以往的保护模式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根据今日保护之需要引入监控的概念,通过实时了解其存续期间变动及其趋向,搜集大量动态信息,进行汇总分析,探讨有针对性的控制方案,这样更有利于风貌保持及优化发展。同时提出传统村落的监测体系和具体的监控措施,以期为传统村落保护可持续发展,建立长效的管理机制提供借鉴。
传统村落;保护;监控
村庄是一种最为原始的,也是十分普遍的人类聚落。在数千年的发展演变中,传统村落积淀了农耕时代生活方式、民风习俗,因而蕴含了历史、文化等多方面的价值。为更好地保护这一先辈留下的遗产,从2012年起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三部门开始组织对我国尚存的传统村落进行了评选。截止2014年底,已有2500余处具有地方风貌、鲜明特色的村庄入选“传统村落”名录,这无疑显示了对于文化、传统的关注已经逐渐普及。
传统村落的评选,标志着其存在意义已经为全社会所认识,但如何使其长期留存,却还有更为具体、细致且繁重的工作要做。尤其是承担管控保护工作的主管部门,如何让这些村落在保持其原有风貌的前提下获得应有的发展,是当今必须考虑并要作出相应决断。
1 村落保护历程
自“文物”的概念在我国出现以来,古建筑的保护即已逐渐展开,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不同时期保护的理念和方法并不完全相同,原因是它们都是基于不同历史阶段的现实提出的。之后会有沿袭,但也有修正,目的在于更能符合现实的需要。
最初对留存的古建筑采取的是有选择的保护,也就是综合考虑其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之后,将最为优秀的建筑列为文物建筑予以修葺保护,其利用也大多限于改造成博物馆、展示馆或其他的面向社会大众的公共活动场所[1]。这样的保护方法其实是基于当时的现实,由于时处刚刚从延续了数千年的传统社会转化过来的年代,各地几乎都存有无数的传统建筑,而当时的经济状况也无力予以全面整修和保护,所以这样的优选保护以及置换成为参观、游览等功能的公共活动场所,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一方法所存在的问题也日益显现。由于保护的对象被局限在所谓具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的少数建筑中,因而都市中那些大量的普通传统建筑通常不会受到关注,更何况受古代等级制度限制以及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广大乡村,甚至那些经济、文化曾经颇为发达的城镇。于是这些地区的传统建筑的存在状态往往处在无人问津的状态,年久失修而坍塌的现象随处可见。当有经济发展需求时,也会为拆除提供了口实。而利用方式的规定,也同样影响到保护的积极性,因为某些传统建筑即便得到维修,在无法得到合理并合法利用时,只能予以空关,事实上空关建筑的损坏速度有时较正常使用更快,所以这被称之为“消极保护”。
正因为消极保护的弊端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于是乎“活化利用”的概念也就应运而生,并开始被更多的人所接受。这就是依据当今的社会需求,允许改变传统建筑的用途,以充分发挥其建筑作用。同时,也能让更多使用者的资金投入到传统建筑的修缮之中,从而达到保护和留存更多传统建筑的目的[2]。
同样,当活化利用被广泛采用之后,问题也随之显现。既然活化是将新的功能置换到旧有的建筑之中,那么功能的差异必然要求对旧有建筑予以必要的改造。但是,因这些被活化建筑的使用者未必了解保护的意义,或者是更关注于经营获利,所以不当的改造随处可见,这不仅改变了建筑的风貌,有时甚至还破坏了建筑的结构。就传统村落而言,一般都被当作旅游景点予以利用。不知从何时起相关人员将“旅游六大要素”奉为圭臬,所以一旦被确定为旅游景点之后,常常随之而来的是大规模的营建。不当的兴建,必然会对其原有风貌带来损伤。
为扭转传统建筑利用中随意改造、古村落活化时无序建设的乱象,不少地方的主管部门开始制订相关的保护规范。一些地方出于可操作的考虑,甚至还编制标准图集,期望以此来保证修缮、建设不致走样,从而保持传统建筑以及古村落的风貌特色。
尽管规范条款相对粗放,却能向相关的专业人员明确传递“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的信息,对古建筑的不当改造以及传统村落的不当建设都会起到监督和控制作用。至于“怎么做”属于从业人员专业素养的问题,如果连这都存在疑惑,那么其不适宜于从事该领域的工作也就十分肯定的了,所以编制相应的标准图集难免有越俎代庖之嫌,其必要性就很值得商榷了。何况一地的传统建筑在风格、特征上确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但具体的每一座村落、每一幢建筑几乎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异。也正因这种差异给人留下统一之中蕴含变化的印象,能令人感受到其中生动的韵味。假如真的以标准图集为模板予以修葺,不仅微差的变化会逐渐消失,其风貌的保持也必然成为虚言。
2 “监控”的理念
至今留存的传统村落,主要是因为促使其曾经繁荣的因素在当代已经消失,而且这些村落又为当代的发展所忽略,因此在经历了数十年的风雨侵蚀及过度使用之后显得陈旧甚至破败。如今将其纳入被保护的行列,并非要通过外力,使之按照普通村庄发展的轨迹赶上或超过周边的其他村庄,而是让它们固有的形态和风貌继续留存[3]。
按照今天常见的方式,一旦某处村落或某座建筑被确定为保护对象,随之而来的就是将其修葺一新。这种方式其实很值得探讨,因为若一位年已古稀的老者,可能浑身都被疾病所困扰,作为医生首要的任务是全面了解其身体状况,帮其消除病痛,而不该是整容或涂脂抹粉,因为这不仅与恢复健康无关,而且也会将容貌改变得十分奇怪。借助这一比方来反思传统村落的保护,似会感到有了调整的方向,即在面对一座业已破败的传统村落或古建筑,首先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了解其历史、现状、风貌特征以及存在的问题。这一程序其实如今都有要求,只是调查之后却未必真能落实到其后保护、修葺的规划设计,即“治疗”之中。今天的规划设计基本都采用通用的方法,虽然未必有错,但针对性较弱,殊不知古建筑或传统村落的特征存在于差异之中,所以即便是套用了成功的模式,也未必就能成功。在修葺方面,技术应该说已经成熟,除非施工队伍缺乏相应的经历及经验。而修葺之后的长效管控基本只是理论上具备。针对这些问题,可以引入“监控”的概念予以改善。
监控对于今人应该已十分熟悉,因为在身边就能看到诸如道路监控、治安监控之类的设施。其大致流程是通过散布在各处的探头采集大量的动态信息,终端汇总之后经分析可发现问题,然后探讨解决的方案。可以发现,这也正是传统村落保护所需要的流程。因为传统村落依然属于当地居民生活和生产的场所,绝非单纯的旅游景点,所以在其存续期间变化发展是必然的。监控的目的在于实时了解其变动的趋向,从而引导有利于风貌保持及优化的方向发展,及时控制甚至终止某些可能会影响或伤害风貌环境的行为。当然虽同为监控,但因对象、目的的不同,其方式也会有所区别而不能简单套用。
3 传统村落监测体系
“监控”一词包含了两个层次的内容,其一是检测;其二是控制。彼此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简单地说,就是通过监测的手段达到控制的目的。
传统村落监测体系建构之前,必需对所要监控的对象进行一番深入的调研。对于村庄的了解不仅将成为监控的出发点,而且对于情况不同的村庄可以分别采用相对应的手段,从而使监控更为有效。以苏州为例,政府部门公布了17处传统村落进入保护名录[4],但这些村庄的风貌及保存状况并不相同,其中有保存比较完整的,也有新老建筑交织的;有业已颓坏的,也有修缮过度的。若能够清晰地了解这些村庄现状,就能制订有针对性的监控策略。
监测对象亦须区分层次。
第一层次是村落周边的四至环境。首先这是过去村民生产的场所,也是传统村落的组成部分;其次就当今的古建筑保护理念,缺乏其固有环境的保护并不完整;再则从开展旅游而言,周边的田野、山林其实也是一种资源。然而在今天对于村落周边的四至环境常常处于被忽略状态,而它的改变其实对于村落本体也会带来巨大的影响。
第二层次为村落本体。监测内容包括村落布局、街巷格局、河港分布、空间形态等,当然还包括整个村落的环境状况。
第三层次方为各种建筑。对于村中的传统建筑,需要对构架、墙体、屋面、门窗的变化予以监测;对于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中期的建筑,只要监测其尺度和方位;对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之后的建筑,在监测其尺度和方位之外,还需监测其造型。设置这样的监测内容,主要因为传统建筑需要进行严格保护,必要时应予以修葺,而其他建筑在不影响村庄整体风貌的情况下可允许更新、翻建。
对象层次的不同监测方法也有所区别。如四至环境变化的监测,长期的可以利用卫星地图,短期的可用定位照片;对于村落本体,除特定区域外,若治安监控设施已延伸至村落,其图像数据可以共享;传统建筑的监测则需要布置更为密集的监测点,以便能全面地了解其发生的变化。
4 传统村落控制措施
监测为控制提供实时变化的数据,保护工作的重心是在获取数据之后的分析、判断以及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由于传统村落首先是一个当地居民聚居的场所,有变化是必然的,绝不像今人形容的,是一种“活化石”。过去控制乡村发展的是严厉的等级制度、经济水平,还有建筑材料等,所以在千百年的演化进程中其风貌始终延续。如今这些无形或有形的控制力几乎不存,而村民生活需要却在与时俱进,所以发展无序、风貌混乱也就在所难免。出于保护传统村落的需要,应该建立一套长效的管理控制机制。
4.1 数据汇总
监测数据需要及时汇总。由于传统村落的变化由发展建设、翻建改造、不当使用、自然老化、突发灾变等原因引发,因此数据汇总应分为短期、中期和长期三种。对于像开发建设、老屋翻建或突发的自然灾害需要及时汇总,而像村落四至的变化、村庄形态的监测则可以半年予以汇总。
4.2 数据的整理与判断
数据是事实,也称“观测值”,是实验、测量、观察、调查等的结果,常以数量的形式给出。整理是将隐没在一大批看似杂乱无章的数据中集中、萃取和提炼有用的信息,以找出内在的变化规律。由于主持传统村落保护的部门和人员熟悉了村庄的现状,又能把握保护的目的和意义,可以通过村庄的变化趋向作出判断,以便采取适当的、针对性、时效性的引导或阻止行动。
4.3 定期报告
定期报告是阶段性自我监测的检测,是将维护状况予以说明。内容应以陈述为主,阐述监测数据分析结果,从而为决策机构提供未来行动的依据。定期报告可以将过去被动式的监管转化为主动地引导和干预。
定期报告应在数据汇总和整理、判断之后及时完成,从而督促直接管理者改善管理方式,也可提请监管部门作出修缮决策,并为设计施工单位提供必要的工程依据。
4.4 专家的作用
因社会分工,从事传统村落保护的工作人员未必能对相关的专业问题具有深刻的理解,这就需要发挥专家的作用。聘请长期从事相关研究的专家参与到数据判断之中,并为管理、决策提供有益的建议,其实也是监管部门专业素质提高的一种途径,不应让他们仅仅停留在填表、打分的层面。
4.5 对于修缮建设的管控
尽管如今对设计、施工资质的管控比较严格,但在传统村落的修复设计、施工中仍有一些经验不足者介入到此项工作之中,因此对于传统村落修缮、建设管控的重要性还需要提请主管部门的关注。
5 结语
传统村落保护监控体系的建构,是希望让这些村落的发展能够被纳入到有序的轨道之中,让我国那些经历了久远发展之后依然保持着传统风貌的村落能够继续留存。这既是传统村落保护的要求,也是当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这套操作体系利用当今的技术手段,可以降低相关的主管部门因需要实时了解传统村落变动而耗费的大量精力,让为保护而展开的分析、研究更为深入,并将其纳入科学化的管理体系,从而提高管控合理性。
[1]罗哲文.中国古代建筑 [M].修订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2]雍振华.论当今城市中传统建筑的保护[J].苏州城建环保学院学报,2002,15(2):35-37.
[3]雍振华.江苏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4]王荣.苏州农村改革30年[M]. 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于向凤
The conserv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village has been developing in our country gradually, but the problem of the "negative"conservation mode in the past is highlighted.In view of the practical problems, it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 monitoring in the paper. It is more conducive to maintain the style and optimize the direction of development by means of real-time understand of its duration change trend, collecting a large number of dynamic information, summary analysis and exploring the corresponding protection scheme.At the same time put forward traditional village monitoring system and specific control measures,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traditional village protection and establishing long-effect mechanism of management.
traditional village ; conservation ; monitoring
TU-0
:A
1674-4144(2016)-11-83(4)
雍振华,苏州科技大学建筑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