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国际秩序观:形成与内核

2016-02-05袁正清

教学与研究 2016年7期
关键词:秩序发展

董 贺,袁正清



中国国际秩序观:形成与内核

董 贺,袁正清

国际秩序;国际秩序观;新型国际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际秩序观随国家发展进程不断演进。通过阐明自身对国际秩序的认知及态度,明确在国际秩序中的立场及责任,确立关于未来国际秩序的目标及构想,中国国际秩序观的内涵得以明确和完善。和平、发展、共赢作为其内核,在中国的国际秩序实践中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在国际秩序观念与实践的互动中,中国依据地区特殊性和世界整体性,在地区与世界层面为推动国际秩序朝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国际秩序既包括对现有规制下国际格局的概念界定,同时也表明对于一种有条理而不混乱的理想状态的设想与追求。对现行国际秩序的认知与理想国际秩序的取向构成了关于国际秩序的价值倾向,即国际秩序观。一国的国际秩序观归属于国家自身战略考量的一部分,涉关秩序当前与未来的发展以及本国在国际秩序中的利益,既包括对现有秩序的经验考证与价值评估,也包括对理想秩序的丰富构想与不懈探索。国际秩序观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家在国际秩序中的具体实践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国际社会一直致力于维护并完善以联合国为核心、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但随着国家间权力分配格局的不断变化,其内含的规则与制度在各方利益的博弈与实力的较量中难以发挥应有的效用。“国际秩序之争”[1]不仅仅是美国主导的全球秩序与当前国际社会一同倡导的“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之争,也是世界各国及其他国际行为体间的国际秩序观念、行为之争。作为新兴大国,中国的国际秩序观问题备受瞩目,关于这一命题的讨论也愈加激烈*参见Sebastian Rosato, “The Inscrutable Intentions of Great Powers”, International Security,Vol. 39, No. 3,2014/2015, pp.48-88; David A. Lake, “The Challenge: The Domestic Determinants of International Rivalry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International Studies Review, Vol. 16, No. 3,2014, pp.442-447; Dingding Chen and Xiaoyu Pu,Alastair Iain Johnston, “Correspondence: Debating China’s Assertiveness”,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38, No. 3,2013/2014, pp.176-183; Charles L. Glaser, “A U.S.-China Grand Bargain? ”,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39, No. 4,2015, pp.49-90; Henry Kissinger, World Order, New York: Penguin Press, 2014, p.220, 228.。本文将以中国的国际秩序观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中国国际秩序观的演进,阐明其内涵,提炼其内核,进而在地区与世界层面上整体审视中国的国际秩序观念与实践,进一步明确国际秩序观对于中国未来发展的价值与意义。

一、中国国际秩序观的演进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际秩序观随国家发展进程不断演进,逐步完善。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中国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民族国家之林,适应本国发展形势的国际秩序观逐渐萌芽;1978年起,随着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开启,中国不断探索更为开放的国际秩序观,成为国际秩序积极的倡导者与推动者;2005年起,中国进一步明确了自身在国际社会中的身份与责任,在具体实践中逐步深化并完善其国际秩序观,在国际政治、安全、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推动着国际秩序的良性发展。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旧中国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与官僚资本主义治下的屈辱历史,开启了以独立自主的崭新姿态参与国际事务、融入国际秩序的新时期。伴随外部国际环境与本国发展任务的变化,中国先后提出了“一边倒”战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条线,一大片”构想、“三个世界划分”理论等外交思想、理念与战略,对于国际秩序的认知内含其中,并随本国的具体实践而不断调整和转变。1974年,在联合国大会第六届特别会议上,邓小平再次明确了毛泽东此前提出的“三个世界划分”理论,抨击了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以及建立在殖民主义、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基础上的旧秩序,对第三世界国家改变极不平等的国际经济关系的诉求以及改革建议表示赞同和支持,并提出国家之间的政治和经济关系都应当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之上。[2]这是中国首次明确提出国际秩序主张,代表其在国际秩序观念与实践中真正实现了自主选择。面对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中国对所处的国际秩序及自身在其中的定位有了更加清晰的把握。在这一时期,中国既是美苏主导下旧秩序的挑战者,也是第三世界国家所倡导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支持者。

1978年,中国开启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新时期,实现了国家发展历程中的伟大转折。基于对时代主题与国际环境的重新审视,中国国际秩序观的重心转变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争取和保持一个有利于国家经济建设的国际和平环境,围绕这一重心的内容也逐步展开。中国领导人做出了“和平与发展”两大时代主题的重要判断,开始奉行独立自主的不结盟政策。1989年3月20日,七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以中国政府的倡议形式,提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张。[3]1991年4月9日,七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将推动建立国际新秩序作为中国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写进决议中。[4]冷战结束后,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趋势加速发展,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国主张“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保证各国和睦相处、相互尊重”,[5](P474)“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凝聚各国人民的力量解决面临的突出问题”[5](P474)……在一系列科学论断的指导下,中国得以与世界各国开展多方位、多渠道的交流与合作,并在具体实践中逐渐发展出内容丰富、各方联动的国际秩序观。在加强对现存国际秩序认知的同时,中国对国际秩序的未来发展提出了自身的构想,实现了其国际秩序观由实然层面向应然层面的拓展。

2005年,中国提出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构想;2007年,中共十七大报告中表示,中国“将继续积极参与多边事务,承担相应国际义务,发挥建设性作用,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6]2011年,《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中倡议:“不同制度、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相互依存、利益交融,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7]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领导人积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将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以《联合国宪章》宗旨为原则的国际秩序,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中国在双边、多边关系与国际秩序中的重要主张。作为国际秩序坚定的维护者、建设者和贡献者,中国将其在国际秩序中的目标确定为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进行必要的改革和完善,使其更加公正合理。[8]在国际秩序的不同领域,中国的态度和作为更负责任、更具建设性,在中华民族的复兴道路上兼顾各方利益,实现了由自身发展向合作共赢的跨越。

二、中国国际秩序观的内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结合自身发展与外部环境的整体形势,在与时俱进中形成了新的战略思路。通过阐明对国际秩序的认知及态度,明确在国际秩序中的立场及责任,确立关于未来国际秩序的目标及构想,中国的国际秩序观在实然与应然方面均实现了长足的发展,推动着本国在国际秩序各领域的实践,适应了当前国际秩序变革的需要。

首先,中国始终支持并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主张与各国一同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进行必要的改革和完善,使其更加公正合理。二战结束后,以联合国为核心、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为维护国际社会的和平与稳定奠定了基石。中国是其奠基者之一,一直以维护这一成果为己任,并在国家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受益;同时,中国也意识到,在世界全球化与多极化趋势并行的背景下,当代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仍存在需要改革和完善之处。大国是国际秩序的供给者,是国际秩序的构架。[9]中国正在由地区性大国过渡到世界性大国,其力量对于国际秩序的构建至关重要。国际秩序强调整体性,要求各国在价值观念与实际行动中将世界作为一个整体,而非局限于国家利益本身。然而,在国家政治与国际规制的碰撞中,各国的国际秩序选择依然是基于国家利益的考量,这一现实长期内难以改变。[10]因此,中国主张发掘既有国际规制的价值,并在其基础上以平等、公正、合作、互助为原则,同各国一道推进国际秩序的改革与完善。

其次,作为国际和地区秩序的维护者、建设者和贡献者,中国在意识层面上充分明确了自身的国家身份与国际责任,并在实践层面上致力于进一步发展同世界各国间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11]伴随国际政治力量对比的变化与国际秩序的转型,国际社会中各国的角色与作用也随之重新定位。对此,中国以“维护者、建设者和贡献者”为立场,以积极承担与自身实力及地位相应的责任为依托,结合本国发展与国际秩序的共同需要,提出了各国共同推动新型国际关系的倡议。新型国际关系理念作为中国国际秩序观的主要内容,凸显了中国当前成熟、自信、负责任的大国风范。这要求中国将自身的发展与国际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结在一起,表现出中国更具延续性、包容性、开放性的全局化视野,以及日益成熟的国际秩序观。

最后,中国坚持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国际秩序实践的指导思想,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为全球性问题的应对与国际秩序的改革和完善贡献力量。当前国际秩序的改革与完善既涉及国际经济秩序,同时也包括国际政治秩序、国际安全秩序、国际文化秩序等以不同领域为落点的国际秩序。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想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在不同领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与发展目标,但其共同的核心是相互依存、共生共荣。在其指导下,中国坚持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反对强权政治和单边主义,倡导由世界各国通过平等协商共同解决国际问题,共同治理全球事务。这一理念适用于国家与国家的双边关系上,更适用于地区与人类的共同发展上,体现了当今中国的大国情怀与担当。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际秩序进程表现为纵横两向的同时转型,纵向上表现为国际旧秩序向新秩序的过渡,横向上则表现为不同层次地区(即一定地缘范围内)秩序的调整,以及全球秩序的形成。[12](P258)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国际秩序观的内涵得以进一步明确并深化,为使中国在国际秩序中更具担当、更有作为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三、中国国际秩序观的内核

中国的国际秩序观根植于外交理念与实践经验之中,其发展中既蕴含中华文明的精髓,决定了中国国际秩序观内涵的连续性与价值的一致性,同时也受客观条件的影响而不断深化,体现了中国国际秩序观发展的进步性与导向的时代性。中国如何看待所处的国际秩序,以及如何实现、维持并发展理想国际秩序进而在其中发挥自身价值的构想共同构成了中国国际秩序观的核心内容。和平、发展、共赢作为其内核,在中国的国际秩序观念与实践中融会贯通,决定着中国对国际秩序的认知及态度,在国际秩序中的立场及责任,以及关于未来国际秩序的目标及构想,对推动国家发展与国际秩序改革的互动与融合有着重要的意义。

和平作为中国国际秩序观的内核,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在延续。这一理念所追求的是国家间的和平共处,国际秩序的稳定有序,以及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和平不仅是一种理想的秩序形态,更是实现、维持并发展国际秩序的合理路径。中国领导人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并发展了这一理念,找寻到一条符合本国国情与时代要求的发展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平发展道路”的提出,既是中国对未来国家战略做出的科学完善,同时也是基于负责任大国身份向国际社会做出的庄严承诺。通过和平发展,中国得以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为推动国际秩序的改革与完善做出贡献。

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问题。发展不仅是中国自身和平与稳定的重要保障,也是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必须肩负的国际责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坚持科学发展,以对内改革、对外开放促进国家综合实力的快速提升,在快速增长的基础上促进均衡增长。2015年,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再次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并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13]在联合国发展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强调,唯有发展,才能消除冲突的根源、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并倡导各国共同走出一条公平、开放、全面、创新的发展之路,努力实现各国共同发展。[14]这表明,中国的发展理念在国内与国际领域均有所深化,两者间相互呼应,为中国继续推进自身同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指引了方向。

共赢是中国处理与各国经贸关系的基本准则,是推动国际秩序改革与完善的必经之路。共赢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国际秩序的未来走向,二是国际秩序中各行为体关系的发展方向。进入新世纪后,这一理念得以进一步发展与深化,并在具体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表现出中国作为新兴大国,在考虑自身发展需要的同时兼顾世界各国共同利益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国际秩序的公正合理化与国际关系民主化等目标的提出有助于缩小当前不断扩大的南北贫富差距,调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不平衡态势,为各国创造更加稳定有序的发展环境,使各国在平等、公正、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发展更加长远的合作,促进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最终实现。

在几十年的国际秩序实践中,中国吸收中华传统文化之精髓,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国际秩序实践的宝贵经验,以国家发展战略与外交政策为表现形式,不断推进本国国际秩序观的成熟与完善。和平、发展、共赢作为中国国际秩序观的三大内核,在其国际秩序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求和平、谋发展、促共赢不仅是中国国际秩序观的核心理念,也表明了中国向世界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力量的坚定决心。

四、中国国际秩序观念与实践

当前的国际秩序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旧的体系和观念范式已遭遇挑战,而新的还未能取而代之。[15](P22)地区主义的再兴起使地区秩序的重新建构成为可能,世界范围内的国际秩序也正处于加速调整中。在这一背景下,中国的国际秩序观依据地区特殊性和世界整体性,在地区与世界层面为国际秩序的改革与完善发挥了建设性的作用。

地区层面,中国坚持“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支持构建和完善开放、包容、共赢的地区合作框架,推动东亚各国在合作中实现互利共赢。秩序需要约束、实力与合法性三者之间微妙的平衡,而对亚洲而言,这一平衡需要与合作理念下的均势相结合。[16]](P233)东亚地区作为“中国参与地区合作的基本依托”,[17]是其地区秩序观念与实践的核心层面。中国的发展需要稳定的地区环境给予保障,而东亚地区需要作为地区大国的中国肩负起秩序建构的重要责任,中国既是东亚秩序的维护者、建设者和贡献者,也是未来稳定而富有建设性的地区秩序的直接受益者。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在东亚秩序变革中扮演着愈加重要的角色,也承担了更多的国际责任,在一系列地区事务中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由推进经济互惠、建构安全秩序,到“亲、诚、惠、容”外交理念的提出,一系列倡议的落实与国际机制的建立,中国在地区秩序观念与实践中实现了国际秩序观的进一步完善,在国家战略与地区秩序的互动中实现了二者的进一步融合,为本国的和平发展与东亚地区的合作共赢做出了极大的努力。

近年来,中国政府在整体把握国家发展战略与国际局势脉络的基础上,以和平外交政策与新型国际关系思想为指导,积极开展双边及多边外交,与东亚诸国建立了不同性质与类型的合作关系,并取得了卓越的成效。主要表现为在同东亚各国发展良好经济关系的同时,在安全上保持克制和审慎的态度,坚持共同安全、综合安全、合作安全、可持续安全的亚洲安全观,主张通过和平的方式解决分歧,与各国保持健康的安全关系,走出一条共建、共享、共赢的亚洲安全之路。通过自由贸易区战略的施行、“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亚投行的建立与丝路基金的成立等具体实践,中国在地区事务中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更加积极主动地提供公共产品,不断推动着地区各国多领域、多层次合作机制的发展与完善。

全球层面上,中国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主张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与各国一同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现存的国际秩序正处于发展与变革之中,以全球化为视域构建世界范围内和平且稳定的秩序,成为国际秩序转型的最终目标及未来国际秩序的最高指向。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深入,全球关系为世界秩序的构建与全球治理的组织创造了条件,以主权为核心的国际关系范式面临向以天下为目标的超国家治理范式转变的可能。[18]中国所倡导并践行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以世界秩序为命题提出的科学构想,是中国国际秩序观内核的深刻体现。在国际秩序转型、全球性问题频发的形势下,中国对自身在全球治理中责任的进一步明确与对未来世界秩序建构的合理化构想作为其国际秩序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导着本国的国际秩序实践。

国际秩序的改革与完善将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这要求中国明确自身在各个阶段的主要任务,以渐进的方式推动国际秩序的公正合理化。在具体实践中,中国倡导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实现人民币纳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在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中承担了更多的国际责任,为国际经济秩序的稳定与创新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在朝鲜半岛问题、伊朗核协议、叙利亚问题、阿富汗问题等热点问题的处理中,中国在推动谈判进程、促进事件和平解决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通过将设立南南合作援助基金,增加对最不发达国家投资,免除对有关最不发达国家、内陆发展中国家、小岛屿发展中国家的政府间无息贷款债务等纳入计划,参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等议程的设定,中国在提升自身的话语权与影响力的同时,表现出了负责任大国应有的风范。在一系列全球事务中,中国对自身的国际责任有了进一步的明确,在加强全球治理、推进全球治理体制变革中实现了积极的作为,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了贡献。

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已是不争的事实,这带来世界格局多极化、西方与非西方国家平等化、国际组织和国际规则进一步充实和强化、国际治理模式多样化等正面效应。在整个大历史中,以全球化的视域思考国际秩序的转型,对于世界、地区、国家乃至个人都有着深刻的影响。中国的国际秩序观既体现了中国对自身与世界之间关系的基本看法,更表明了中国在国际与地区秩序中的责任与担当。在国际秩序观念与具体实践中,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共赢等内核,致力于在理解与认同的基础上建立中国与国际社会之间的紧密纽带,使新型国际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要理念逐渐成为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有力推动中国和平发展与国际秩序公正合理化的联动与共振。

结 语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际秩序观的演进表明了中国在国际秩序中态度及主张的变化,更体现出日益崛起的中国不断融入国际体系并在其中发挥影响的发展过程。当前全球化与区域化迅猛发展、国际秩序新旧交替以及自身快速崛起的复合背景重构了中国与世界之间的关系,对中国国际秩序观的目标和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国基于对自身与国际社会关系的再认识以及对自身定位与责任的再明确,在和平、发展、共赢等核心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了新型国际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要主张,不断完善符合国际秩序发展规律、适应本国发展与国际秩序共同需求的国际秩序观。

中国的国际秩序观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与长期外交实践所积累的智慧,在国家发展与国际秩序变革的动态过程中得以不断深化。当前的国际秩序观既体现了中国在其国际秩序观念与实践中的继承与创新,也表现出中国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促进世界和平与繁荣的决心与信心。鉴于国际秩序观的主体性与多元化,中国作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与“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其国际秩序观正在为国际社会贡献新的理念与价值,并在实践中推动各国在国际秩序相关问题上达成共识。只有继续建构完整而充实的国际秩序观念框架并细化其具体内容,充分阐发本国的国际秩序目标、合法性及其实现路径,中国才能够更好地践行国际秩序指导原则,与世界各国一同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1] 习近平出席中央外事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11/29/c_1113457723.htm,2014-11-29.

[2] 邓小平在联大第六届特别会议上的发言[EB/OL].人民网,http://www.people.com.cn/GB/shizheng/252/6688/6715/20011023/588430.html,2001-10-23.

[3] 坚决贯彻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方针——1989年3月20日在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EB/OL].中央政府门户网站,http://www.gov.cn/test/2008-04/10/content_941545.htm.2008-04-10.

[4] 关于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纲要及《纲要》报告决议[EB/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4-10/19/content_2110680.htm,2004-10-19.

[5] 江泽民文选[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6]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EB/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 2007-10/24/content_6938568_10.htm,2007-10-24.

[7] 《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EB/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09/06/c_121982103_4.htm,2011-09-06.

[8] 王毅在第四届世界和平论坛午餐会上的演讲[EB/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5-06/27/c_127958149.htm.2015-06-27.

[9] 郑永年.中美关系和国际秩序的未来[J].国际政治研究,2014,(1).

[10] Paul W. Kahn. Speaking Law to Power: Popular Sovereignty, Human Rights, and the New International Order[J]. Chicago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2000, 1(1).

[11] 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EB/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3-03/24/c_124495576.htm,2013-03-24.

[12] 肖晞,董贺.中国传统国际秩序观及其当代启示[A].陈玉刚.国际秩序与国际秩序观(《复旦国际关系评论》第十四辑)[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13] 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EB/OL].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网站,http://www.scio.gov.cn/zxbd/tt/jd/Document/1453365/1453365.htm,2015-10-30.

[14] 习近平在联合国发展峰会上的讲话[EB/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9/27/c_1116687809.htm,2015-09-27.

[15] 俞正樑,陈玉刚.全球共治理论初探[A].俞可平,Arif Dirlik.中国学者论全球化与自主[C].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

[16] Henry Kissinger. World Order[M]. New York: Penguin Press, 2014.

[17] 门洪华.中国东亚战略的展开[J].当代亚太,2009,(1).

[18] 陈玉刚.全球关系与全球秩序浅议[J].外交评论,2010,(1).

[责任编辑 刘蔚然]

China’s View of International Order: Formation and Cores

Dong He, Yuan Zhengqing

(Institute of World Economics and Politics,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100732)

international order; view of international order; new type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community of sharefuture for mankind

China’s view of international order has evolved continuously along with the national development process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ts connotation has been cleared and perfected by clarifying China’s cognition and attitude of international order, clearing China’s position and responsibility in the international order, and establishing China’s goals and ideas about the international order in the future. As its cores, peace, development and all-win are playing an important guiding role in China’s practice of international order. In the interaction of its view and practice of international order, China has made a great contribution from the levels of region and world according to the region’s particularity and the world’s integrity in order to make the international order fairer and more equitable.

董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袁正清,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北京100732)。

猜你喜欢

秩序发展
打击恶意抢注商标 让市场竞争更有秩序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秩序与自由
秩序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孤独与秩序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遏制违约频发 重建药采秩序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