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互联网+”为驱动 建立慈善工作新格局——众媒体时代慈善宣传工作的思考

2016-02-05赵浩义

慈善 2016年1期
关键词:慈善事业慈善互联网+

●赵浩义



以“互联网+”为驱动 建立慈善工作新格局——众媒体时代慈善宣传工作的思考

●赵浩义

随着现代信息科技的发展,家家有电脑,人人有手机,一个大众的、互动的众媒体时代已经到来。慈善宣传是慈善事业的发动机,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以“互联网+”为驱动,开创慈善工作新格局,建立人人愿善、人人能善、大众行善的社会慈善环境,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扩大慈善救助规模,是目前慈善工作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一、慈善的本质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古代慈善观的核心元素是帮困济世、社会教化

老子曰:“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又云:“圣人无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己愈多”。由此看来,慈爱、俭朴、济人是道家文化的慈善观。

孔子曰:“仁者爱人”“泛爱众”;孟子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仁爱,爱天下人,广济天下是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

佛曰:“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除一切众生苦”,这是佛教文化的慈悲观。

道家,儒家,释家的慈爱、仁爱、慈悲思想是中国几千年来传统慈善的理论基石,使慈善的精神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二)当代慈善的功能是扶贫帮困、育德树人

近代人定义慈善:“怀有仁爱之心谓之慈,广行济困之举谓之善。”慈善是仁德与善行的统一。

慈善理论家郑功成认为:慈善事业是以社会成员的善心奉献与互助,以及通过民间组织具体运作为基本特征的一项社会性救助事业。

(三)党和国家对慈善的定位

即将出台的《慈善法》明确:“慈善活动是指自然人、法人或其它组织以捐赠财产或者提供志愿者服务等方式,自愿开展的下列非营业活动:扶贫济困,扶助老幼病残等困难群体;救助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的损害;促进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发展;防止污染和其它灾害,保护和改善环境;符合社会公共利益的其它活动。”这一界定是“大慈善”的定义,法定只要有利于社会公共利益的其它活动都属于慈善,是大公益的慈善。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国家“十三五”发展规划建议提出:“支持慈善事业发展,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开展社会救济和社会互助、志愿服务活动”。

《国务院关于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推动慈善事业健康发展,努力形成与社会救助工作紧密衔接,在扶贫济困、改善民生、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充分发挥作用的慈善事业发展新格局。”

(四)慈善的表现形态和社会功能

物质形态:慈善是社会资源的第三次分配,可以用货币衡量。对社会民生保障发挥重要的补充作用。

文化形态:慈善培育诚信、互助、互爱的社会风尚,是一种精神和价值观的反映,有文化形态特征,具有社会教育功能,推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

社会形态:慈善活动针对全体社会成员,救助对象是社会弱势群体,慈善组织是社会团体,提供的也是公共服务。所以,慈善具有鲜明的社会形态特色,具有社会公共服务的功能,在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的社会管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总之,古今慈善观有两个核心元素。一是树德育人,培育有仁爱之心、道德高尚的人;二是扶贫济世,帮扶社会弱势群体,共同富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润滑剂。诚信、友爱、互助是社会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慈善的本质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宣传是慈善事业的发动机

慈善的本质和大慈善的定义决定了现代慈善不是少数人的行为,而是通过慈善文化的传播,唤起全社会公众的爱心,对弱势群体施救,践行诚信、友爱、互助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以,现代慈善必须要有广泛的传播力。

(一)慈善文化的普及、慈善理念的传播,育德树人的社会教育需通过广泛的宣传才能实现。陕西省慈善协会募集1600万元,发放《慈善读本》200万册,在全省2000余所中学开展“千校慈善教育”,将慈善教育纳入课堂教学,以“行善伴我成长”为主题,以“日行一善”为载体,培育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践行真、善、美,被社会誉为树德育人的“种子项目”“基因工程”。这是慈善文化普及的一个成功典范,荣获中华慈善总会第二届“中华慈善突出贡献奖”。

(二)慈善救助需求信息需要传播。一方有难,八方支援,首先要让八方知道一方有难。国家“十三五”规划要让全国7000万贫困人口脱贫。慈善工作是政府民生保障的重要补充,慈善扶贫要对偏远贫困山区群体、个体的困难发布救助需求信息。只有通过广泛的宣传、动员,才能唤起社会组织及爱心人士慈善救助和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三)慈善行为需要宣传公示,善款、善物的使用需向社会公告,只有透明才能提升慈善组织社会公信力。

(四)爱心企业、慈善人物的慈行善举需要宣传推广,典型引路。

综上所述,现代慈善信息宣传工作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民族道德文化、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培养公众慈善精神、组织募捐的有效途径。有利于扩大慈善影响力,有利于慈善活动公开透明,是发展慈善事业的根本途径。宣传是慈善事业的发动机。

三、“互联网+”为慈善事业提供了创新发展的大平台

(一)“互联网+”不仅是工具,而且是价值,将来会成为社会主流

“互联网+”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及其催生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通俗讲,“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行业”,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讯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业态。

它代表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全社会的创新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

它代表一种先进的生产力,推动社会经济形态不断演变,从而催生社会经济实体的生命力,为改革、创新、发展提供广阔的网络平台。

2014年11月,李克强总理在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提出:“互联网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工具”。

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相结合”。

目前,“互联网+”已经改造及影响了各个行业,众所周知的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ITFIN)、在线旅游、在线影视、在线房产等行业都是“互联网+”的杰作。

(二)“互联网+”,为慈善事业提供了创新发展的大平台

“互联网+慈善”是慈善行业利用现代网络技术,通过对慈善资源的深化开发和广泛利用,不断提高资源募集和优化能力,进而提升慈善行业和组织运作效率和社会公信力的过程。不仅传递并普及着现代慈善文化、理念,而且创造着全新、多样、有效的行善方式,推动慈善事业进入“人人做慈善”的公众慈善时代。

1.网络慈善的功能:

(1)开发利用慈善信息资源;

(2)优化改进慈善业务流程;

(3)拓展慈善募集渠道;

(4)提高慈善组织工作效率;

(5)提升慈善社会公信力;

2.网络慈善的优势:

(1)救助需求信息化:用移动互联网解决信息不对称,并对失去连接的人群给以关注。

(2)募捐渠道多元化:改变仅有少数爱心企业、人士慈善捐助的状况,建立“大众小额”公众行善的社会慈善环境。“大众小额”在中国的慈善捐赠中所占份额非常小,而发达国家则达到80%以上,大众参与程度是衡量一个社会慈善事业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不仅是资金的来源,更是慈善文化的基石。

(3)慈善文化传播普及化:电脑、手机的普及,为慈善宣传提供了广泛的受众。

(4)大众行善便利化:借助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捐赠者只需轻点鼠标,或触摸手机屏就可实现任何数额货币的捐赠,操作非常便捷,降低了捐赠门槛。网络慈善让每一个人、每一个机构都可能成为互联网上的一个节点,从而使个人慈善、非组织慈善形态的慈善项目开始兴起。

3.网络慈善对传统慈善的改变:

第一,扩大了慈善组织的影响力。通过网络和现实社会的互动,传播了慈善精神,让更多的人了解慈善组织及其运作的项目,并积极参与到慈善公益事业中。

第二,改变了公民的慈善行为。网络打造了一种平常、轻松、快乐的慈善捐助理念,打造自由简单方便的募集平台。

第三,提升了慈善组织的公信力。社会公众通过公益平台等互联网新媒体形式,及时有效获取公益项目执行进度,从而加强对公益事业的信任,有效改善中国社会的慈善环境。

第四,创新了慈善募款方式。作为快速有效的求助方式,网络慈善速度快、宣传广、影响深。实现了慈善信息的即时互动,以及募款和结算的快捷。

第五,影响了政府公共政策,助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

4.网络慈善的未来会向以下三个方向演进:

(1)通过结合社交网络等平台,增强慈善资讯的传播能力,同时也为公益组织提供了筹募渠道与方式,让慈善的“正能量”更加广泛和深刻地影响更多的人。

(2)通过提供公益项目网站及运营工具,例如云计算能力,帮助慈善组织降低信息化成本,推进慈善组织业务信息的透明化和及时化。

(3)互联网对于慈善的渗透力会继续增强,互联网慈善的形式会更加多样。

四、以“互联网+”为驱动,建立慈善工作新格局

(一)建立完善慈善信息网络。慈善机构应重视加强慈善网站建设,使其成为各级慈善协会与慈善捐赠企业、个人、服务机构、社会公众、救助对象、监管机关等信息交流的平台。

(二)建设慈善信息环境。人人都是信息员。各级慈善机构工作人员和慈善志愿者应实施“四个一”慈善信息传播工程:即每人每天点击一次慈善协会网站,每天传播一则慈善信息,每天转发一条慈善微信,每天发展一个慈善“粉丝”。建设广泛的慈善事业宣传信息环境。

(三)建立慈善信息数据库。慈善工作要定性、定量分析,精准化服务。各级慈善协会要按慈善项目、捐赠企业、个人、款物使用、救助效果等科目分类建立慈善信息数据库,科学统计分析数据,做到信息公开透明,从而推动慈善工作科学、精准、规范化开展。

(四)创新慈善募捐途径。要以“互联网+”为驱动,拓展慈善募捐渠道,利用公众网络平台的优势,打造具有社会影响力的微博、微信公众平台。策划群众乐于参与、操作便捷的小型救助项目、冠名基金。开展形式多样的“公众小额”社会捐赠,营造慈善氛围,让慈善公益进入新常态。

(五)运营官方微博、微信。各级慈善组织要充分发挥微博、微信这一新媒体在引导慈善公益方面的积极作用,主动掌握网络信息时代各界尤其是青年群体的特点,充分运用新媒体探索微话题、微视频、微活动、微访谈等应用形式,有针对性的开展慈善公益工作。在一个省范围内,市、县、乡(镇)、街道办事处慈善组织都要重视机构、个人的官方微博、微信建设,与省慈善协会的官方微博、微信共同构建新媒体矩阵,影响和凝聚更广泛的各界群众。

五、加强慈善宣传信息阵地、队伍建设

(一)建立影视中心。为了适应媒体格局的变化,拓展慈善宣传领域,慈善机构应设立影视中心,配备专业设备、专业人才开展慈善视频宣传,围绕慈善重点工作和重大慈善活动摄制一批有影响的慈善视频宣传片和系列报道,在广播电视台播出,在慈善协会官方网站播放。

(二)与主流媒体联合开办栏目。各级慈善协会应与当地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合作,采用联合开办栏目、设立慈善基金、组织活动、投送稿件等形式,大力宣传各类慈行善举典型,形成多渠道、立体式的宣传网络。

(三)建立与主流媒体的联系制度。各级慈善协会应定期邀请主流媒体到协会召开座谈会,通报慈善工作开展情况,请主流媒体宣传报道慈善公益活动。

(四)加强宣传信息队伍建设。各级慈善协(总)会、志愿者服务团队要配备专(兼)职宣传信息员,及时报道慈善活动。宣传信息员要热心慈善事业,有一定的文字基础,并熟悉计算机操作,具备信息化工作能力。

(五)建立慈善宣传信息激励机制。慈善宣传信息工作应量化标准,目标考核,实行季通报、年评比。对媒体刊播的稿件视其质量给予奖励。省级慈善协会应对各市、县协会宣传信息工作采取积分制的办法进行评比,年底根据积分排名,评选慈善宣传工作先进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六)举办宣传信息员培训班。为了提高协会、组织宣传信息员业务素质,各级慈善协会应定期举办慈善宣传业务培训班,提高慈善宣传信息工作水平。

(七)策划宣传战役,抓重点报道工程。慈善宣传工作要紧密结合年度慈善工作,策划重大宣传战役,设计重点报道工程。要面向基层,宣传典型,推介亮点工作,扩大宣传效果。为慈善捐赠营造社会氛围。

(八)精心策划慈善项目。网络慈善是眼球慈善,推介的救助需求、捐助项目要真实、生动、感人,能充分唤起社会公众的爱心,一些大型网站推介的项目都是小额大众捐助,但一夜之间能捐到几十万、上百万,其原因是对救助项目进行了精心的策划和包装。

(作者系陕西省慈善协会宣传部副部长)

猜你喜欢

慈善事业慈善互联网+
慈善之路
慈善义卖
深入实施慈善法 促进广东慈善事业大发展
慈善组织相关知识问答
慈善组织的登记、认定和终止
慈善事业的核心定位
提高基金会透明度 促进慈善事业发展
おにのめにもなみ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