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误读的“得陇望蜀”
2016-02-05■周礼
■周 礼
被误读的“得陇望蜀”
■周礼
“得陇望蜀”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个成语,常常用来比喻某人贪心、不知满足,得寸进尺。自古以来,人心不足蛇吞象,然而,得陇望蜀的原意并非如此,它不仅没有贬意,反而带有褒赞的意思。
“得陇望蜀”这个成语最早见于《后汉书·岑彭传》。岑彭是东汉初年有名的军事家、大将军,他跟随刘秀南征北战,立下了汗马功劳。建武六年,刘秀率兵平定西北,命岑彭与吴汉攻打隗嚣。当时,隗嚣是割据势力中名望最大的,如果他被灭掉,其他势力都会受到影响。于是,盘踞在四川的公孙述派兵救援隗嚣,他的军队驻扎在上鄞(今甘肃天水)。刘秀让盖延、耿弇等人率兵包围他。布置妥当后,刘秀便移驾东归。临行前,他给岑彭写了一封信,上面说:“西城若下,便可将兵,南击蜀虏。人苦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每一发兵,头鬓为白。”
从刘秀的话语中,我们可以读出这样几个信息,首先,刘秀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他看到了至关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欲建伟业,就必须拿下陇、蜀。其次,刘秀的信也是对岑彭的鞭策和鼓励,人最怕骄傲自满,没有上进心,刘秀无异于告诉岑彭,“革命尚未取得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此外,这封信也透露出刘秀创业的艰辛,不然他不会发出“每一发兵,头鬓为白”的感慨。可以说,刘秀正是在不断的“得陇望蜀”中,完成了他的“中兴”大业。可见,“得陇望蜀”不是指贪心,而是指要为自己远大的理想而奋斗。
“得陇望蜀”还有一个出处,它同样牵扯到两个著名的历史人物,一个是魏武帝曹操,一个是宣帝司马懿。据《二十四史·晋书·卷一·帝纪第一·宣帝司马懿》记载,有一次,司马懿跟随曹操去讨伐张鲁,司马懿对曹操说:“刘备以欺诈和武力俘虏了刘璋,蜀人尚未归附就出兵远方去争夺江陵,这个机会不能错过。现在我们如果出兵到汉中显威,益州就会惊慌,趁机进兵、兵临城下,势必土崩瓦解。由此之势很容易建立功业。圣人不能违逆天时,也不能丧失时机。”曹操听后说:“人就是苦于没有满足,已经得到了陇西,还想得到蜀。”最终曹操没有听从司马懿的建议。
从曹操和司马懿的对话中我们不难看出,司马懿想劝曹操乘胜追击,平定四川,然后一统天下,可遗憾的是,曹操没有采纳他的意见。当然,后来的事实证明,曹操不是一个没有野心、没有雄才大略的人,而是他考虑到士卒疲惫,不能再战。也抑或是他认为,以当时的实力不足以荡平天下,如果贪功冒进,稍有闪失,就会前功尽弃,甚至一败涂地。正是基于这方面的考虑,曹操决定适可而止,伺机而动。由此可见,贪得无厌根本与曹操沾不上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