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京剧锣鼓节奏在中国钢琴作品中的借鉴
2016-02-05刘慧媛
刘慧媛
(山西大同大学音乐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0)
浅谈京剧锣鼓节奏在中国钢琴作品中的借鉴
刘慧媛
(山西大同大学音乐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0)
【摘要】本文主要探究京剧锣鼓节奏在中国钢琴作品中的应用,及所产生的深远影响。通过具体例子,来阐明钢琴这一舶来之品怎样表现东方民族的色彩,以民族风格、和声织体、节奏形态为入手点。上世纪50、60年代,钢琴曲创作进入相对兴盛期,据不完全统计这一时期公开出版的作品有300多首,笔者从中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分析,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关注京剧丰富多彩的锣鼓节奏,并很好地运用这些宝贵素材进行创作。
【关键词】京剧;锣鼓节奏;中国钢琴作品
一、浅说京剧
提起京剧好多人在脑海中会立即浮现出“拖沓”、“遥远”、“深不可测”这几个字眼,然而,只有当你真正认识、了解了京剧之后,就会发现京剧艺术其实就在我们身旁。当代著名导演张艺谋充分利用戏曲锣鼓元素创作了民族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并取得了成功;而我们熟知的电视连续剧《大宅门》的背景音乐一大部分是京胡配合以和锣鼓节奏演奏而成;在钢琴领域,作曲家运用戏曲锣鼓元素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有作曲家陈其钢《京剧瞬间》、谭盾《看戏》、张朝的《皮黄》、瞿维《花鼓》等。凡此种种,为笔者今后学习与演奏中国钢琴作品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创作灵感。
(一)京剧发展脉络
京剧,又叫“京戏”、“平剧”,萌芽于清代乾隆年间,当时,正直乾隆皇帝八十寿辰,四大徽班(三庆、四喜、春台、和春)纷纷进京贺寿,皮黄腔由此开始进入京城。道光年间出现了第一代京剧演员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他们在演唱和表演风格等方面各具特色,为京剧艺术的成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到了同治和光绪年间,京剧艺术成长起来,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演员,其中以“同光十三绝”最为代表。谭鑫培尤为佼佼者,他创立的“谭腔”音域宽广,腔调极具旋律性和艺术感染力,以至于在生行出现了“无腔不学谭”的局面。辛亥革命之后,随着社会的变革,京剧艺术也等到了新的发展,首先,在题材上有了较大的变化,出现了许多新的剧目包括《生死恨》、《西施》、《荒山泪》等。其次在表演方面也出现了“名家辈出,流派纷呈”的局面。涌现出如“四大名旦”、老生行余叔岩的“余派”、马连良的“马派”、周信芳(艺名“麒麟童”)的“麒派”以及被誉为“国剧宗师”的武生行杨小楼的“杨派”,等一系列名家名角。建国后,国家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京剧艺术迅速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首先,剧目出现了许多的现实题材。其次演职人员的整体素质也得到提高。第三,由于作曲技术的推行和应用,京剧的表现形式也更加丰富,除了传统的独唱和对唱之外还出现了伴唱、合唱、重唱等多种表现形式。
目前,京剧已经成为我国流传面最广、影响力最大的戏曲剧种。我国除西藏外的各省都有专业的京剧艺术演出团队。不仅如此,随着我国国际地位不断提升,有更多的表演团体到世界各地演出,京剧的国际影响力也越来越大,早在二十世纪中期,我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就率团先后到日本、美国、前苏联等国家出访。同时也把我们的民族精华带向了世界,在中国钢琴作品的创作方面,也出现了西方作曲技术与传统元素相结合的局面。
(二)京剧中的“文场”和“武场”
在京剧艺术团体中,人们称伴奏乐队为“场面”。之所以称之为“场面”是因为在过去的演出中,乐队坐在舞台的正中间,也就是演员们演出场区的后方,面对着观众。之后人们又把乐师叫做“场面先生”。京剧的伴奏音乐分为“文场”和“武场”。“文场”的伴奏乐器包括管弦乐和部分打击乐器,其中以管弦乐为主。“武场”的伴奏则以打击乐为主,主要有单皮鼓、大锣、小锣、堂鼓等,其中鼓占据重要地位。鼓在乐队中就像是管弦乐演奏时的指挥一样,掌握着整场演出的节奏,因此被京剧界老辈人称为“戏之胆”。大锣、小锣、铙钹等在鼓的指挥下,演奏着各自的锣鼓经同时配合其它管弦乐器为演员进行伴奏。
二、京剧中所用的民族打击乐器
我国民族乐器中,锣鼓乐品种较多,有些无固定音高的乐器:如,钹、板、梆等,也有些有固定音高的乐器:如,云锣、排鼓等。其中,单皮鼓:又叫小鼓,单面蒙皮,外径通常是23-25厘米。板:又叫檀板或拍板。是由紫檀木、黄杨、红木、花梨木等木料所制成然后将三块分为两部分用带子串起。然而,由于在演奏中,单皮鼓和板总是由一人兼奏,所以又合称板鼓或者鼓板。它不仅在乐队中处于指挥的地位同时还是“武场”的灵魂,引导着乐队恰如其分地“入”、“转”、“收”。这样,在板鼓的引领下音乐伴奏和舞台表演得以严谨地合作。大锣:铜质,形似扁盘,直径约35厘米,两边有用于穿绳的孔。在戏中用于各个角色上场、下场或者做各种身段表演时或者在音乐中间偶尔加上一两声,以助精神。小锣:铜质,盘形,中间凸起口径约六七寸,用手持一边,再用薄木板敲击发声。铙钹:铜质,圆形,是由上下两扇组成,中间隆起部分用来穿布。有时会和大小锣交错成为伴奏中的音节,多用于“武戏”中。云锣:又叫云璈,俗名九音锣,据说是在元朝时传入我国。形制为以十面小锣固定于一木架之上,左手持短柄右手执棰击打。锣鼓经是京剧伴奏的记谱方式。板鼓的锣鼓经中:鼓槌同时敲击用“八”来标注,左右先后敲击则用“八大”来标注。大锣、小锣和铙钹在京剧伴奏中被称为“下手活”。大锣和小锣分别用“仓”和“台”表示而铙钹要用“才”来表示。如果“下手活”共同敲击时则要用“仓”表示。
三、京剧锣鼓节奏在中国钢琴作品中的具体借鉴
1949年以后,我国涌现出一大批具有影响力的作曲家和经久不衰的作品,丁善德《第一新疆舞曲》、陈培勋《双飞蝴蝶主题变奏曲》、汪立三《“兰花花”主题变奏曲》等,石夫《塔吉克舞曲》他们在创作时运用了传统“功能体系”与民族音乐的特点,发掘了少数民族音乐旋律、节奏方面的内在,传承着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对今后的音乐创作和教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锣鼓节奏与京剧的唱、念、做、打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在表演动作上,大到亮相、开打,小到水袖,甚至是人物的内心活动都需要鲜明的节奏来予以配合。念白时也是这样,不但需要打击乐烘托感情,同时也要用来明示节奏。
京剧锣鼓节奏的两个重要因素是时值和力度。中国锣鼓乐的时值组合基本可以分为四种击数模式:一、三、五、七,即一数式为一拍,三数式为两拍,五数式为三拍,京剧锣鼓节奏不同于西方传统节奏中的强弱规律,其力度公式有:一数式,称为“扬(强拍)格、抑(弱拍)格”;三数式,称为“扬抑格、扬扬格、抑抑格、抑扬格”等十六种公式。了解这些公式,利于我们更好地诠释京剧锣鼓节奏如何体现在中国钢琴音乐中。
(一) 钢琴独奏曲《皮黄》是张朝教授所创,作品中运用“西皮”和“二黄”的音调,描写了作曲家对儿时家乡所见所闻的回忆。创作冲破了传统的曲式结构,运用戏曲板式结构进行变奏,发展引申出十段音乐,分别是导板、原板、二六、流水、快三眼、慢板、快板、摇板、垛板、尾板。作曲家在各段中熟练、准确的运用钢琴模仿京剧打击乐伴奏的“武场”节奏特点来引人入胜,其中最为突出的则是作品中的一段紧拉慢唱的散板式,“紧拉”是指胡琴快速演奏音符,“慢唱”是指演唱时的自由延长。乐曲中很多段落用钢琴模仿板鼓、锣、钹铙的声响,来表现迷茫、惆怅之情。在钢琴上交替弹奏的减五度与纯五度,像是擂起的战鼓,小二度的强音弹奏突出了音乐的紧张气氛,以降B持续音模仿简单、响亮的锣鼓节奏,再配合着上方旋律的进行,更体现出京腔京韵的特点。
(二)《看戏》是谭盾先生创作于上世纪80年代的一首具有湖南花鼓戏元素的作品,当时的钢琴创作正迎着“多元化”的道路前行,京剧中的锣鼓节奏被作曲家们所应用。作品描写了一副潇湘水云的风景画,以及浓烈的思乡之情。音乐一开始,由4小节大七度和大二度叠置的不协和音程的交替进行来模仿锣鼓节奏,好像戏台的幕布被掀开,接着是带有风趣、和湖南花鼓戏韵味的主题旋律,随后是两小节的锣鼓节奏型连接部,通过二度叠置的音程来表现民间锣鼓的热烈气氛。整首乐曲以七数式节奏型贯穿始末,鼓点为扬抑抑扬格,运用加花变奏来发展主题。从36小节处,在上声部作曲家以连续的十六分音符和同音不断反复的升e,来模仿密集的锣鼓点,以渲染战场上锣鼓喧天的气势。真实再现了农村戏台开场与落幕的情形。
京剧中的打击乐伴奏堪比戏曲的“灵魂”,其锣鼓节奏又是多种多样的,有时能表现平静如水,有时则能烘托磅礴的气势。本文对两首采用京剧锣鼓节奏创作的中国钢琴作品进行了梳理,目的是分析作曲家如何体现作品中的戏曲韵味,以及对伴奏中锣鼓特色的把握。
结语:
京剧,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其锣鼓节奏富于特色,运用到钢琴作品中可作为前奏、间奏、尾奏部分,戏曲元素也可起到烘托音乐气氛、连接前后段落的作用。作曲家用西方音乐理念对传统戏曲音乐进行挖掘,使听众从中获取更为丰富的艺术想象力,从而推动我国钢琴音乐向民族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红丽.阎派唱腔表演艺术在民族声乐教学中的运用[J]大舞台,2011年第8期;
[2]甘洁 豫剧唱腔音乐结构剖析[J]民族艺术,2011年第2期.
[3]张雨燕 浅谈舞蹈教学的钢琴伴奏[J]大众文艺,2012年第4期.
作者简介:刘慧媛(1981—),山西大同人,学历硕士研究生,山西大同大学音乐学院讲师 ,研究方向:钢琴教学与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