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台湾流行音乐的再发现

2016-02-05赵浥宇

北方音乐 2016年8期
关键词:流行音乐科技

赵浥宇

(西北师范大学 传媒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台湾流行音乐的再发现

赵浥宇

(西北师范大学 传媒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摘要】我们通过对台湾流行音乐发展的回顾,揭示了作为当代生活当中的一个要素——音乐,在商业机制的运作下与科技演进的刺激下,形式与内涵发生转变的再发现的过程。首先回顾台湾音乐产业的发展进程,再聚焦于台湾当前的流行音乐市场现状,企图描绘现今商业机制运作的困境,进行现状的考察,探讨其可能原因,并用个案佐证,希望能够突破过往以唱片工业霸权的观点,作为单一的解释,主张正视当代生活风格的内涵与其转变,以作为一个反思的起点。

【关键词】流行音乐;科技;再发现

引言

社会文化与科技在当代社会扮演了至为关键的角色,尤其影响了当代生活的样貌。

在当代日常生活中,呈现用了一种美学化的风貌,而随着消费文化的渗透,日常生活也成为了随时随地可供瞻仰的艺术品。音乐,作为当代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商业机制的运作下,创造出大量的音乐商品,然而在科技演进的刺激下,其形式和内涵也产生了转变。随着社会的发展,唱片工业帝国因为科技的演进,而不得不另寻出口。本文会从一个现象出发,提出一个简单的问题:科技尽管为音乐诞生的一些技术带来了不间断的变革,然而音乐消费的形态却不是由科技所主宰,根本的问题在于,过去线性的生产-消费模式已经产生质变。我们会去探讨科技在不能离开社会整体文化脉络产生作用的同时,在当代的生活风格和生活美学之下,扮演了何种角色?彼此之间又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

我们会通过对台湾流行音乐发展的回顾,揭示了作为当代生活当中的一个要素——音乐,在商业机制的运作下与科技演进的刺激下,形式与内涵发生转变的再发现的过程。首先回顾台湾音乐产业的发展进程,再聚焦于台湾当前的流行音乐市场现状,企图描绘现今商业机制运作的困境,进行现况的考察,探讨其可能原因,并用个案佐证,希望能够突破过往以唱片工业霸权的观点,作为单一的解释,主张正视当代生活风格的内涵与其转变,以作为一个反思的起点。

在网络世代,音乐的聆听、创作或共享方式有了不同于以往的方式,多元的生活风格对音乐的制作与发展孕育了更为多元的样貌。在这里,我们会首先会分析音乐商品的特性,再解释科技对音乐产业的影响,最后希望透过个案的分析,发掘出一些新的观点和概念,作为一个转变的起点。

一、台湾流行音乐的再发现过程

(一)音乐作为一种产业

流行音乐长久以来被视为是一种极具影响力的文化商品,背后有着庞大的音乐及唱片工业来支撑这样巨大的经济规模,然而在科技的发展之下,既有的盈利结构已然松动,消费者拥有更多的主动性,他们开始听从自己的耳朵,而不是把听觉让给唱片工业来操纵。

网络社群是一个最为显著的现象,透过集结,这些在实体空间中散步于天南地北的消费者,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音乐品味,除此之外,他们还能够向具有相似文化品位,拥有同样生活方式的其他人,展示自己独特的存在方式,透过音乐,他们能够找到彼此。

过去流行音乐工业惯用的盈利模式,由上到下的单向传播,再也无法满足这些口味多变,追求新鲜的消费者,即便注入大量的资金,投入可观的人力物力,音乐工业豪赌式的做法,既无法保障权利,又不能抵御整体社会情境的变迁,网络的发展就是一个难以抵抗的趋势和潮流,它对于音乐工业的冲击,不单只是改变了生产关系,它还迫使了音乐概念的转变。

(二)科技对音乐产业的影响

电脑的诞生,催化了数字化科技,不但使得音乐的格式与生产有了极大幅度的变革,而其易与保存于复制的个性,更造成音乐工业的巨大革命。过去唱片公司掌握专属设备,大量生产音乐唱片的光景已不复见,消费者只须拥有简单的设备,就可以轻易地复制与再制音乐,音乐不再是特殊阶级的专利品,而是普罗大众的日常生活的消费品。

随着科技进步的影响,音乐载体得以改良,造成一种连锁效应,即取得、辅助音乐的便利性,就单纯地传播效果而言,的确使得音乐内容得以获得了最大的传播效果,更多的消费者可以借此接近各式各样的音乐内容。然而这样的情况却使得音乐工业无法再既有的商业体质下正常运作,达到一定的获利基准,而面临瓦解。将来的音乐工业可能不再以制造音乐产品,作为商业体制下音乐传播运作的主要内容。既有的音乐传播模式即将宣告崩溃。

事实上,数字科技对于唱片工业的影响不仅于此。网络的诞生,更使得Mp3音乐,有如野火燎原一般延烧既有的音乐市场,因为透过网络,任何使用者可以任意与他人交换音乐,这意味着,唱片工业的利润营收,将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三)台湾以及全球音乐市场趋势

由于Mp3的便利性,与其潜藏的利益,已经造成音乐产业的恐慌,尤其是许多免费下载的Mp3网站如雨后春笋般林立,唱片公司开始担心,一旦人们可以在家上网,并免费取得自己喜欢的单曲,拥有个人化的选择,谁还愿意踏进唱片行买一整张CD?

这个现象不仅是在台湾发生,也可以说是全球唱片市场的趋势。根据汪宜正(2001)的研究,在整个90年代当中,音乐产业的市场规模从270亿美元增加到380亿美元,整个市场规模在十年的时间增加了40%左右,而美国的音乐市场约有140亿美元,约占全球音乐市场的四成左右。从上述资料可以发现,音乐产业在90年代,已经成为当代社会文化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并且以惊人的速度成长。

台湾近年来的唱片销售情况,和美国的情形较为不同的地方在于,台湾的CD专辑销售呈现显著的衰退趋势,相较而言,CD单曲的销售的变动反而较小。根据IFPI(财团法人国际唱片业交流协会)的统计资料,1998年到2003年之间,CD专辑销售仅剩下原来的三分之一,这意味着,CD专辑这种强迫消费者购买整张专辑的做法,已经受到了极大的挑战,也挺像现今唱片既有的营运模式。

目前的市场上的唱片,大多是由大型唱片公司主导,从整个企划,定位到收歌、录制,是以一整张专辑为考量的结果,这同是意味着,过去由唱片公司主导制造音乐产品、包装歌手的经营方式,已经开始松动瓦解。

一张CD的制作过程,需要投下巨额的成本,然而其中相当大的一笔成本是为了达到巨大销售量所耗费的宣传费用,这些费用相对的也需要极大的销售量才能使成本得以回收(邓晏如,2000)Mp3数位音乐出现后,因为制作的成本较低,相对而言,现在的创作者已经能够拥有独立的企划、制作歌曲的能力,并透过音乐网站发表。由此看来,唱片工业的垄断地位已经岌岌可危,越来越多的独立制作者,可以进入市场,同时消费者的选择也趋渐多元。

从通路来看,随着跨国唱片公司进入台湾唱片市场与网络的极速发展,已然发生了极速的变化。根据邓晏如(2000)的研究归纳出目前台湾唱片市场主要的几种发行通路:唱片行、连锁店、批发商、便利超商、网络商店等。其中唱片行仍然是最主要的通路,而网络扮演的较倾向是以综合性的角色,它同时是宣传的管道,也是虚拟商店。

由于科技的种种特性,Mp3音乐得以打破时空、地理疆界,让所有音乐同好在网络上进行音乐的分享与交换,而这俨然成为一股风潮,聚集许多各式各样的音乐社群,这些人过去是唱片工业的衣食父母,然而有了网络,有了Mp3音乐,促使他们离开了唱片工业的既有势力范围,使得整个音乐市场受到莫大冲击,从创作意念的成形、音乐作品产业、行销宣传策略等环节,甚至到成品销售的通道,莫不受到波及。

放眼全球,国际各大唱片公司对于Mp3音乐的态度,也从一开始的放任不管到严阵以待,足见由科技所引发的这一股潮流,已经侵蚀到唱片公司销售唱片的本业,一方面迫使唱片公司必须思考应对,另一方面也意味着音乐市场这一块大饼,将有新的竞争者加入分食。

二、关于台湾“五四三音乐站”(个案分析)

“五四三音乐站”(music543.com)成立于2000年,为一讨论各种非主流音乐的音乐社群网站。开站以来,网站已设立200至300个音乐讨论版,累计约5万名会员数、以及17万篇相关文章。在这里,管你是摇滚疯还是古典王子,乐迷总能找到自己喜欢的讨论版面以及文章“五四三音乐站”,卜繁裕(2004)。

站长马世芳,为作家亮轩与广播人陶晓清的儿子。他坚信:“音乐一定有需要,只是要找到对的方式去满足。”网站的建立是因为一个单纯的理想:台湾的乐迷觉得应该要有一个讨论非主流音乐的网站,让同好们可以相偎取暖,在商业机制蹂躏音乐创意的主流工业体系的统治下,为好音乐与认真的乐迷,开辟一个可供生产的场所(何琦瑜,2004),让喜爱各式乐风、乐派、乐手或者乐器的网友,都能在这里相互交流。从站台名称“五四三音乐站”就点出这个站的宗旨——无论什么样的乐迷,都能在这里得到满足。

三、总结

过去对于社群的想象,大多局限于互动性的讨论,但透过网络生活风格概念来检视台湾目前的流行音乐现状,我们可以看到新的音乐概念正在成形。首先是音乐品味的塑造,从过往由唱片工业主导,到现今的网友自己决定。由于网络的普及,使得音乐社群得以在这个空间当中获得发展,而许多原本不在台面上的音乐选择,可以在社群集结的力量之下,获得能见度,让更多具有相似生活风格的个体能够在上面集结,发展出另一种崭新的流行音乐模式。过去,唱片工业消耗大量的成本,对目标不明确的消费者进行宣传与广告,得到的效益,远远不及音乐社群在讨论版上面,对于某些音乐专辑与歌手,展开热烈讨论的效果来得显著。人们再也不需要依赖广告,告诉他们该听什么音乐,透过同为音乐爱好者的口碑与评论,他们可以找到有别于唱片工业喂养的音乐类型,这些音乐固然不为人知,但经由音乐社群的讨论与推广,渐渐地也形成一定的规模,这样的行动力,以团购的方式,展现出阅读人的消费能力,我们可以从五四三音乐网站跟滚石唱片合作的现况下,窥见端倪。过去歌手打歌会被消费者视为广告宣传活动,然而在音乐网站中,没有这种强迫推销的问题,有人戏称:所谓流行,就是不间断的重复,一直到形成流行,也许这样一句戏谑的嘲讽,到了音乐网站社群之上,会变成:透过不断地讨论,某种音乐类型开始获取乐迷的青睐,音乐还是音乐,人们以不同的方式,重新诠释。

参考文献

[1]汪宜正.数位音乐对唱片公司与音乐产业影响之探索性研究[D].国立台湾大学商学研究所,2001.

[2]李逸歆.台湾流行音乐行销策略之研究[D].世新大学传播研究所, 2010.

[3]何易霖.音乐载具的演进对音乐传播的影响——一个历史观点的论述[D].中国文化大学艺术研究所,2002.

[4]邓晏如.Mp3网站使用对唱片消费行为之影响[D].国立中山大学传播管理研究所,2010.

作者简介:赵浥宇(1992—),男,甘肃兰州人,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广播电视。

猜你喜欢

流行音乐科技
流行音乐里的新国潮
探究流行音乐编曲
笔中“黑科技”
科技助我来看云
那英 流行音乐的时代见证
科技在线
流行音乐专业教育的基石——流行音乐基本乐课
创新精神对流行音乐的作用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