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刘邦高歌楚汉雄风振千载

2016-02-05刘隆有

文史春秋 2016年12期
关键词:楚歌刘彻刘邦

● 刘隆有

刘邦高歌楚汉雄风振千载

● 刘隆有

《史记》载刘邦两次唱歌,既录其歌词,又记其背景,细节生动,氛围感人。鲁迅《汉文学史纲》极简,讲述自文字起源至汉武帝时期文学发展史,仅列10篇,竟专门拿出一个篇章——《第六篇 汉宫楚声》讲述刘邦歌诗对两汉宫廷文化巨大而长远的影响。

击筑慷慨歌《大风》 泣血深情悲《鸿鹄》

刘邦高歌,一次见《史记·高祖本纪》。

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十月,刘邦率兵打败淮南王黥布的叛军,返回京城长安途中,经过故乡沛县停下来,在其行宫设宴,召集过去的朋友和父老乡亲一起纵情饮酒。并在县里挑选了120名儿童,教他们唱歌助酒。酒喝到高潮,刘邦敲击着一种名叫筑的乐器,即兴作歌唱道: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令儿童们跟着一起唱。高亢苍凉的歌声中,刘邦“乃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对父老乡亲们说:“游子悲故乡。吾虽都关中,万岁后,吾魂魄犹乐思沛……”

一次见《史记·留侯世家》。

刘邦先已立皇后吕雉生的大儿子刘盈为太子,后来又想废掉刘盈,改立宠姬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为太子。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十月,刘邦从沛县回到长安,决定将这想法付诸实施,不料在接下来举行的一次宴会上,意外地发现,自己怎么也罗致不到的4个高人,如今却成了太子刘盈的辅佐,刘邦心知吕后母子的势力已无法动摇,所以当这4人向刘邦敬酒后离去时,刘邦一边怅然地目送背影,一边招呼戚夫人,指着他们说:我想换太子,可这4个人却出来辅佐他。太子羽翼已成,动不得了,吕后的位子也就动不得了。听到这话,戚夫人哭了。刘邦万般无奈,对戚夫人说,为我跳个楚地的舞,我为你唱支楚歌伴舞。于是唱道:

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翮已就,横决四海。

横决四海,当可奈何,虽有缯缴(弓箭),尚安所施。

刘邦反复唱了几遍,戚夫人一直抽泣流泪,歌唱不下去了,舞跳不下去了,刘邦起身离开,酒宴,在悲怆的歌声中和惨淡的氛围里宣告结束。

刘邦这两次即兴而唱的楚歌,歌词都是自己即兴而作,被人称作《大风歌》和《鸿鹄歌》,流传至今,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皇帝诗作。

刘邦在沛县唱罢《大风歌》后回到京城长安,过了半年就死了。继位的汉惠帝为纪念刘邦,在沛县的刘邦行宫为刘邦立庙,祭礼用的音乐歌舞,皆袭用刘邦当年之旧,“令沛得以四时歌舞宗庙”(《史记·乐书》),“皆令歌儿习吹以相和,常以百二十人为员。”自此以后,“礼官肄业而已。”(《汉书·礼乐志》)祭祀刘邦,必须演唱《大风歌》,遂成为汉王朝一项重要的礼乐制度。因为《大风歌》以“大风起兮”开头,所以又被称之为《风起之诗》。又因全诗用了3个“兮”字,而当时“兮”“侯”二字同音,人们又将《大风歌》称作《三侯之章》。本来,诗被谱曲而唱之,就容易流传,而刘邦的《大风歌》又是诗、曲、舞皆佳,三美合一,再加上朝廷的礼乐示范,遂日益深入人心,人见人爱,朝野皆习,对两汉400年文化艺术产生巨大影响。

偶尔即兴一歌哭 从此天下遍楚声

刘邦《大风歌》

刘邦世代楚人,天生楚腔楚语楚俗,又特爱楚歌楚舞。刘邦君临天下,原本只行于江汉流域的楚腔楚语楚俗楚歌楚舞也随之君临天下。上之所好,下必甚之。一时之间,从皇宫到民间,凡沾“楚”字,皆为时尚,尤以楚歌最为风靡,唱彻宇内,成为人们抒发情感的首选。王公贵族自作歌词,用楚腔以楚歌之调,或自歌之,或让乐伶歌之,尤以皇宫和王室为盛,皇帝、后妃、王子,无论身处何种环境,但凡喜怒哀乐之极,就几乎是本能地要来首楚歌。最先接唱的是刘邦的戚姬。

刘邦死,吕后的儿子刘盈即帝位,是为汉惠帝,吕后为太后,大权独揽,立即对戚姬进行报复,将戚姬囚禁在当时专门处罚宫人和王子的永巷,剃头,戴上刑具,穿着囚衣,给皇宫舂米。这时候,戚姬的儿子刘如意正在赵国作王,离京城数千里之遥,对母亲的情况一无所知。刘邦一死,戚姬唯一的亲人就这一个儿子,却不得一见。戚姬边舂米,边用楚歌之调,倾诉对儿子的思念和自己遭遇的苦难,哀哀唱道:

子为王,

母为虏,

终日舂薄暮,

常与死为伍。

相隔三千里,

当谁使告汝?

吕太后闻之大怒:怎么?还想靠儿子救你!于是把赵王刘如意骗到京城,用药酒毒死。后患既除,有恃无恐,遂对戚姬下更大毒手,砍掉手脚,挖去眼睛,将耳朵熏聋,嗓子药哑,关到猪圈里,称之为“人猪”,还专门叫汉惠帝来看“人猪”。戚姬就这样被羞辱折磨致死。

在刘邦和戚姬的直接影响下,两汉后妃大都擅长楚歌创作,且出过极为优秀的作品。西汉后期成帝的皇后赵飞燕所作琴曲词《归风送远操》,就达到了相当的审美品位。和刘邦《大风歌》一样,赵飞燕《归风送远操》也只有简单的3句——“凉风起兮天陨霜,怀君子兮渺难忘,感予心兮多慨慷!”——却是意象悲怆而凄切,意境苍凉而旷远,情怀深沉而豪壮,直逼近刘邦,而气象的氤氲华贵,寄托的含蓄高洁,似又略胜刘邦。赵飞燕,中国古代第一瘦美人,一个柔弱女子,竟有如此气韵雄奇高华诗作,这里面固然有其个人天赋,但汉王朝宫廷浓郁的楚歌创作氛围对她的长期熏陶,也许产生了更重要的优生作用。

刘邦的重孙汉武帝刘彻,雄才大略和文学艺术天赋都颇肖刘邦。刘彻虽是个多情种,但却特别钟情于李夫人,至死不渝。李夫人死后,刘彻思念不已,宫室床帐,风过雨滴,似乎都绰约着伊人仙姿丽影,依稀犹闻那销魂的莺啭燕啼。那年秋天,长安昆明池刚刚竣工,刘彻“泛翔禽之舟”,让女伶歌刘彻自造之曲,“时日已西倾,凉风激水”,而“女伶歌声甚遒”,刘彻又想起李夫人,佳人不再,悲从中来,顺口吟出一首《落叶哀蝉曲》:

罗袂兮无声,

玉墀兮尘生,

虚房冷而寂寞,

落叶依于重扃。

望彼美之女兮安得,

感余心之未宁!

这首楚歌,把满怀挚情悲思,都借“落叶”“哀蝉”两个意象来传递,既取喻贴切,又兴象无尽。西方现代意象诗派领袖庞德说:“能在瞬间展现智性与情感之复合物者,称为意象。”刘彻的“落叶”“哀蝉”则是这种特技运用的典范。1920年代,庞德为给新创立的“意象派”诗人提供取鉴样板,专门翻译出版了一部中国诗集《华夏集》,其中就有刘彻这首《落叶哀蝉曲》。

刘彻思念李夫人,渐至痴迷,一次,梦见李夫人送他“蘅芜之香”,醒来以后,给他做梦的这间屋子起名“遗芳梦室”(《拾遗记》卷五)。得寸进尺,刘彻就想在清醒的时候一见伊人。有个方士便献上一种幻术,以让刘彻的渴望得到暂时满足。一天夜里,方士在一个帷帐中“张灯烛”“陈酒肉”,而让刘彻远远地在另一个帷帐里向这个帷帐“遥望”。刘彻焦急地等待着,望眼欲穿中,就见那帷帐内,灯烛之光一片摇曳,影影绰绰,有“好女如李夫人之貌”,坐在那里,一会儿,又起身徘徊,也就那么一阵,便不见了。刘彻多想去亲拥伊人。但方士事前已有约定,只能遥望,不能近视。刘彻“愈益相思悲感”,凄凉地吟道:

是邪?

非邪?

立而望之。

偏何姗姗其来迟!

之后,“令乐府诸音家弦歌之。”(《汉书·外戚传》)这就是著名的《李夫人歌》。这首歌诗仅15字,却营造出一种凄美得令人心痛的意境。这首歌诗的写作技巧,也给了其后历代诗人久远的启示。唐朝白居易的名诗《花非花》、宋朝苏轼的名词《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中,还能看到直接模仿的痕迹。如白诗云:

花非花,雾非雾。

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

去似朝云无觅处。

刘邦的玄孙女刘细君本是汉武帝兄弟江都王的公主,汉武帝以之冒充自己的公主嫁给西域乌孙王昆莫。故国天涯,习俗悬异,语言不通,已够让人伤心的了,更加之刘细君正青春年少,而昆莫已然老态龙钟,公主悲愁,自作歌曰: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

远托异国兮乌孙王。

穹庐为室兮毡为墙,

以肉为食兮酪为浆。

居常土思兮心内伤,

愿为黄鹄兮归故乡。

《汉书·西域传》所载的这首楚歌,后来被南宋朱熹编入《楚辞后语》,清人沈德潜编入《古诗源》;余冠英先生编《汉魏六朝诗选》,于西汉诗仅选4首,这位苦命公主的《悲愁歌》就赫然其中。

皇帝和皇室好之,臣民自然跟风,情到难抑之时,必唱楚歌,遂成为两汉400年间一种世风民俗。

才子司马相如倾慕才女卓文君,用什么办法传递爱意?他想到了楚歌。司马相如知道卓文君喜好音乐,就决定“以琴心挑之”,寄心声于琴声。他到卓家做客时,动情地弹琴唱歌,文君循声从门缝偷看,“心悦而好之”(《汉书·司马相如传》),遂夜奔投之。南朝徐陵《玉台新詠》卷九载有司马相如当年所唱歌的歌词,共两首。第一首唱道:

凤兮凤兮归故乡,

遨游四海求其凰。

时未遇兮无所将,

何悟今夕升斯堂。

有艳淑女在闺房,

室迩人遐独我伤:

何缘交颈为鸳鸯?

已将爱意表达得够直露大胆了。但第二首却来得更直接:

凰兮凰兮从我栖,

得托孽尾永为妃。

交情通意心和谐,

中夜相从知者谁?

双翼俱起翻高飞,

无感我心使予悲。

可谓急不可耐,立马要佳人与自己比翼私奔。因为司马相如在歌中以凤和凰作喻,传世至今的古琴曲中,遂有一支《凤求凰》,丁丁然鼓荡着两千年前那颗怦怦跳动的狂热的“琴心”。

楚歌不仅用以抒情,有时还被用以说事。

音乐人李延年想把妹妹进献给汉武帝,不便直接说出,怎么办?唱楚歌。以往李延年唱的歌,都是司马相如等著名文人作词。那天,李延年给汉武帝跳舞时,唱了一首自己作词的歌:

北方有佳人,

绝世而独立,

一顾倾人城,

再顾倾人国。

宁不知倾城与倾国?

佳人难再得。

汉武帝闻之心动,“叹息曰:善!世岂有此人乎?”汉武帝的姐姐平阳公主告诉他,李延年的妹妹就是这样的美人呀。汉武帝召来一看,果真“妙丽善舞”(《汉书·外戚传》),对之爱得死去活来。李延年兄弟自然随之大富大贵。

古人云:君以此兴,必以此终。此话当不得普遍规律,但还真些道理。刘邦与楚歌大体就是如此。

当年,楚汉决战前夕,刘邦让将士齐唱楚歌以壮军威,令不可一世的楚霸王闻之丧胆:“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史记·项羽本纪》)垓下一战,最终决定楚灭汉兴。“四面楚歌”这个成语,至今还诉说着楚歌挫项扬刘曾经的威力。紧接着,刘邦又亲自领唱,一首《大风歌》,引领两汉400年文治武功雄风浩荡。这些已为国人熟知。但还有一个同样重要的史实——楚歌也是汉王朝最后的挽歌,这却很少有人注意了。

据《后汉书·皇后纪》,东汉灵帝死,其子刘辩继位,是为汉少帝,但不久即被权臣董卓废之为王,改立汉献帝,继而又用药酒将刘辩毒杀。刘辩死前与妻妾饮酒作别,席间即兴悲歌:

天道易兮我何艰,

弃万乘兮退守蕃。

逆臣见迫兮命不延,

逝将去汝兮适幽玄!

其妻唐姬挥袖起舞,即兴悲歌和之:

皇天崩兮后土颓,

身为帝兮命夭摧。

死生路异兮从此乖,

奈我茕独兮心中哀。

唐姬边舞边“泣下呜咽”,席间“坐者皆嘘唏”。刘辩向唐姬最后道声“从此长辞”,就喝下董卓的鸩酒死了。虽说这之后汉献帝还将汉朝的赤色旗歪歪斜斜撑了30年,但实权都在“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军阀手中。刘辩夫妻诀别的悲歌,实际正是他们唱给汉王朝的挽歌……

唤起屈子兴楚辞 催生汉赋昌汉文

东汉学者卫宏为《诗经》作序,谈到诗、歌、舞产生的顺序,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他认为,诗的作用是表达人的思想情感,当一般的吟诗将思想情感表达不尽的时候,就要用感叹之声加以延续;还不尽兴,就需要缠绵悠长的歌唱;意犹未尽,就需要舞蹈。这观察大体不错。然而,当诗、歌、舞受其特定形式之限,均无法满足人们倾诉需求的时候,怎么办?很显然,就需要涵盖更广包容更大的文了。

当人们在刘邦引领下唱着楚歌跳着楚舞,情怀依然难尽的时候,一种源于楚歌长于楚歌的新兴文体——汉赋应运而生了。这种“不歌而诵”的文章,既可作为楚歌的直接扩展,相伴而生,相得益彰,又可独立文坛,径自舒扬,比楚歌有着远为广袤的表现疆域和浩莽的抒情自由。

赋最早出现于战国末年,仅是个别文人偶尔尝试一下的试验文体,秦朝已无人问津。汉朝建立后,在刘邦楚歌强有力的影响下,一些儒生文士汲取楚歌楚辞的营养,对原本仅具雏形而又销声匿迹多时的赋加以改造,优育而成全新的汉赋,再经武帝、宣帝等的大力倡导奖掖,“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汉书·艺文志》),遂成为两汉时期的主流文体,或曰时代文体。

屈原怀沙自沉汨罗江后,先秦典籍,无论史书还是诸子,对其事迹和著作均无一字提及,直到汉朝建立,刘邦以楚人而登至尊,以楚歌引领天下文化,楚风、楚俗、楚辞,遂成一代时尚和主流文化,作为楚文化代表的屈原及其作品,自然也从地下跃居显位。于是,在屈原逝世约120年后,有了汉初名臣贾谊的《吊屈原赋》,是为历史上第一篇有关屈原的文献;在屈原逝世约150年后,有了淮南王刘安奉武帝之命所撰的《离骚传》,是为历史上第一部屈原作品研究专著;有了严助、朱买臣由于精通《楚辞》而被汉武帝宠幸重用,是为历史上第一次也是少有的以《楚辞》而得高官者;在屈原逝世约200年后,有了汉朝史官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是为历史上第一篇屈原事迹较为完整的记述。从此,“气质高丽,雅致清远”(《隋书·经籍志》卷四)的屈原的作品,屈原的人格,遂与天地兮同晖,与日月兮齐光,成为志士仁人仰之弥高的精神座标和诗学美学不断攀援的高峰。

大风起兮云飞扬 江河连波写辉煌

汉朝,在整个文化艺术领域刮起一股磅礴大气的雄风。

人们常爱将汉、唐并称,尤爱说汉唐雄风,但是,若要将这两股雄风做个比较,则汉风显然更雄于唐风。唐朝的主要缔造者李世民虽为一代雄主,其诗其文,却因深受南朝艳诗骈文的影响,华艳浮靡,气象卑弱。唐初文风一度不振,后经王勃、陈子昂等的诗歌革新,韩愈、柳宗元的古文运动,方刹住颓风,振起雄风。汉朝则不然,乍一开步,即由刘邦浩歌振起,风扬云飞,一路踔厉,将一种大气豪气,进行到底。以贾谊《过秦论》为代表的汉代散文,以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为代表的汉代史传文学,以霍去病墓前石雕为代表的汉代造像艺术,以及汉代画像石砖和《乐府》民歌,无不激荡着刘邦“大风起兮云飞扬”的气势气象和气韵。诚如李泽厚先生所论:“汉代艺术那种蓬勃旺盛的生命,那种整体性的力量和气势,是后代艺术所难以企及的。”(《美的历程·四 楚汉浪漫主义》)

刘邦一介底层小民,乍践至尊,引吭一歌,即开一代文运,看似偶然,实则却是我国黄河、江汉两大流域文明千年撞击交融,精心制作的一枚硕大奇艳的礼花炮,蓄势既久,必然要在这一刻轰然壮丽升空。幸运儿刘邦,不过恰逢其会,当了点炮手。

汉以前,黄河文明占据主导和统治地位。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主要收北方黄河流域作品,十三国风,唯独没有楚风,楚歌楚辞仅在《周南》《召南》中略有残存。及至秦灭楚等六国,随着政治上的胜利,更把以秦文化为代表的黄河文明强势推向南方。秦亡汉兴,江汉文明云涌雨骤,强势北进与黄河文明汇融。此时,社会伦理、政治哲学黄老与儒法相杂,虽黄河文明为主,但文化艺术则时尚楚歌楚舞楚辞,以江汉文明为主。这在诗歌方面的表现就是:让北方的诗终结为一种学术,凝固在《诗经》里,一任儒生去皓首穷经;而让楚歌楚辞唱彻九州,特别是楚歌,成为上自天子,下至草民,抒情表意的一种活泼鲜灵的文化生态,并顺势推进,让历史认知屈原,让文学、史学、艺术,都在楚风楚雨中,勃发雄奇与伟丽,生长豪情与浪漫。

读《左传》,国际会盟、士人聚会,多赋诗表意,这诗乃《诗经》一类古诗,主要是经过王室乐官润色过的黄河流域的民歌。读《史记》《汉书》《后汉书》,汉代士人表意,则多为楚歌伴以楚舞,还有继之以楚风辞赋的。这是我国古代文化生态开天辟地以来的一次特大变局。

猜你喜欢

楚歌刘彻刘邦
落叶
刘彻遇险不计较
汉初刘邦集团“入都关中”事迹查验
刘邦记嫂之恨
刘邦斩丁公
皇子要找好亲家
刘邦不识字吗?
为什么叫“一把手”
楚歌作品印象
刘彻之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