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分解效应及其对跨期决策的影响*
2016-02-05扬孙
刘 扬孙 彦
(1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行为科学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01)(2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北京 100049)
1 引言
现在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不论在工作还是生活中,经常会听到人们抱怨时间不够用。那么,能否通过某种方法使人们感觉拥有更多的时间呢?研究发现,人们的主观时间知觉并不等同于客观时间,对于相同的客观时间,人们的主观时间知觉可能会因为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而变化。比如,像客观时间的长短(Bueti,Walsh,Frith,&Rees,2008)、刺激的动静状态(Kanai,Paffen,Hogendoorn,&Verstraten,2006)等与刺激本身相关的因素,以及与个体自身相关的因素,如注意(Zakay,1989)、情绪(Noulhiane,Mella,Samson,Ragot,&Pouthas,2007;Tipples,2008)等都可能影响时间知觉(可参考综述,Grondin,2010)。这说明人们的主观时间知觉是具有可塑性的,但就现实应用来说,以上这些因素都较难操纵。那么,有没有什么方法,通过简单的操作就能轻易改变人们的主观时间知觉呢?
在决策研究领域,有研究者(陈海贤,何贵兵,2011;Prelec&Loewenstein,1991;Rachlin&Siegel,1994;Sun&Li,2010)认为跨期决策中的时间与风险决策中的概率存在相似之处。而大量研究证实,人们在概率判断中表现出分解效应(unpacking effect)现象。Tversky和Koehler(1994)首次在支持理论(support theory)中提出了这一概念,并系统地描述了这一行为偏差。在该理论中,分解效应是指在概率判断中,由于对事件分解描述而导致人们判断该事件发生的概率值增加的现象 (Rottenstreich&Tversky,1997;向玲,张庆林,2006)。例如,人们判断一个人死于“心脏病、癌症或其他自然原因”的主观概率之和显著大于一个人死于“自然原因”的主观概率。这样,同一事件被分解描述,显著增加了人们对其赋予的概率值(Tversky&Koehler,1994)。此后的研究在专家(如,医生、证券交易员等)对不确定事件发生的概率判断中也发现了分解效应(Fox,Rogers,&Tversky,1996;Redelmeier,Koehler,Liberman,&Tversky,1995)。此外,研究者在其他的定量判断与社会判断中同样证实了分解效应的存在(Angelini,Bertoni,&Corazzini,2014;Bernasconi,Corazzini,Kube,&Maréchal,2009;Brenner&Bilgin,2011;Savitsky,van Boven,Epley,&Wight,2005)。例如,研究者让被试估计工厂应该为某种污染物缴纳多少补偿金,当该污染物被分解描述为是“哮喘、肠癌、喉癌以及其他各种呼吸道疾病”的来源时,人们估计的补偿金数额显著高于当该污染物只被笼统描述为“各种呼吸道疾病”的来源时的补偿金额(van Boven&Epley,2003)。上述研究结果证实了Tversky和Koehler(1994)将分解效应视为人类判断的基本原则的观点。基于上述研究成果以及时间与概率在决策中的相似性,我们推测,时间知觉或时间判断中也同样存在这种分解效应。
在时间判断领域中,也有与分解效应相关的研究。Kruger和Evans(2004)研究发现,分解操纵可以减小人们的计划谬误(plan fallacy)这一行为偏差。计划谬误是指人们低估完成一项任务所需时间的倾向(Buehler,Griffin,&MacDonald,1997)。他们在研究中要求被试把任务分解,结果显示,该操纵显著增加了人们对完成该任务所需时间的估计值(Kruger&Evans,2004)。这一结果得到了后续研究者的证实,研究还发现了一些分解操纵影响时间判断过程的调节变量。如,事件或任务的建构水平(Moher,2012)、事件的效价(Tsai&Zhao,2011)以及对事件的分解方式(困难或简单)(Min&Arkes,2012)等。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将分解效应应用于时间判断时,同样会对人们的时间知觉和判断产生影响。但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研究中都是针对事件或任务的分解,分解效应对时间知觉的影响会受到任务难度、事件的建构水平等与任务、事件相关的信息的影响。在实际应用中,不同人所面临的任务、事件千差万别,如前所述,针对任务的分解会受到任务本身性质的影响,因而分解操纵对时间知觉的影响不能保证跨任务的稳定性和一致性,不能广泛适用。因此,要想找到一种对人们的时间知觉产生较普遍影响且简单易行的方法,我们认为可以将分解操纵直接应用于时间本身。即,通过直接对时间段进行分解描述来影响人们的时间知觉,并进一步影响在该时间背景下发生的判断与决策,这正是本文的研究内容。基于前人研究基础,我们认为对时间段的分解描述可以增加人们的时间知觉,我们将这一现象称为时间分解效应(time unpacking effect)。
人们的各种决策都是在一定的时间背景下做出的,不同的主观时间知觉可能会对决策结果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时间分解效应也会影响与所涉及时间相关的各种判断与决策。Jain,Mukherjee,Bearden和Gaba(2013)的研究表明,将远期未来的某段时间分解为更近的几段时间,可以有效改善校准,减少过度自信。他们假设:将一段时间分解为几部分时,会系统影响时间知觉,从而影响对在这段时间内发生的事件或任务的相关判断。虽然该研究中没有明确测量被试的时间知觉,但是实验结果证实了,对时间段的分解会影响与该段时间相关的判断。决策领域中与时间密切相关的是跨期决策(intertemporal decision-making),其是指对发生在不同时间点上的收益和成本进行权衡的一种决策(孙彦,2011;Prelec&Loewenstein,1991)。前人研究发现,对时间知觉的操纵会影响人们的跨期决策(Kim&Zauberman,2009;Takahashi,2005;Zauberman,Kim,Malkoc,&Bettman,2009)。例如,Ebert和Prelec(2007)研究发现,对时间感知的敏感性进行操纵,对较近未来和较远未来的折扣率的影响是不同的。因此,在本研究中我们将在跨期决策中检验时间分解效应的存在,并进一步探索其对跨期决策的影响。
本研究拟采用问卷法,在时间判断与跨期决策中检验时间分解效应,并探索该效应对跨期决策的影响。整个研究共包括两个实验:实验1通过让被试判断完成某项任务的时间是否够用来间接测量时间知觉,从而检验时间分解效应在涉及任务的时间判断中的存在性。前人研究(Kruger&Evans,2004)发现,任务的难度会调节分解操纵对计划谬误的影响。在概率判断研究中,Redden和Frederick(2011)发现,对事件加工流畅性的改变,会影响最终对该事件发生概率的判断。基于这些研究,我们认为任务难度可能会通过影响认知加工的流畅性,进而调节分解操纵对时间判断的影响。因此,在本实验中我们也将任务难度作为调节变量,检验其对时间分解效应的调节作用;实验2采用跨期决策中常用的双选项范式来测量人们的跨期决策偏好,即在较小较近的收益(smaller&sooner,SS)与较大较远的收益(larger&later,LL)之间选择,我们通过对LL选项中的时间延迟(delay)进行分解描述,影响人们对LL选项中延迟的时间知觉,进而影响其跨期决策偏好。与实验相对应,我们提出以下实验假设:
假设1a:相比未分解组,分解组被试判断完成任务给定的时间更够用,说明时间知觉更长;
假设1b:任务难度调节了时间分解效应对完成任务时间是否够用判断的影响;
假设2a:相比未分解组,分解组被试对LL选项中延迟的时间知觉更长,并且在跨期决策中更偏好SS选项;
假设2b:对LL选项中延迟的时间知觉中介了时间分解效应对跨期决策的影响。
2 实验1——时间判断中的时间分解效应检验
2.1 研究方法
2.1.1 被试
通过广告在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农业大学等高校招募124名大学生参加实验,其中未分解组61人(女生38人,男生23人),平均年龄为21.82,标准差为2.31;分解组63人(女生37人,男生26人),平均年龄为21.65,标准差为2.12。所有被试均自愿参加实验,结束后获得5元人民币的实验报酬。
2.1.2 实验材料与程序
实验设计为被试间设计,被试被随机分入分解组或未分解组,独立完成实验任务。实验于2014年10月在实验室内进行,采用网络问卷形式施测,每个被试需要完成一份评价在给定时间内完成题目所述任务,时间是否够用的自编问卷,共包括两个难度不同的任务情境,均是与大学生密切相关的任务。两组问卷的唯一区别在于对完成任务给定时间的描述方式不同。
实验问卷题目如下:
第1题:“举办毕业双选会”情境
未分解组:假如你是学生会主席,从今年11月1日开始准备,到明年1月31日你要负责举办一个大型的毕业生双选会,你觉得时间够用吗?
分解组:假如你是学生会主席,从今年11月1日开始准备,经过11月、12月、明年1月,到明年1月31日你要负责举办一个大型的毕业生双选会,你觉得时间够用吗?
第2题:“准备六级考试”情境
未分解组:现在是10月,你打算考过12月份的大学英语六级考试,从现在开始准备,到12月考试,你觉得时间够用吗?
分解组:现在是10月,你打算考过12月份的大学英语六级考试,从现在开始准备,经过10月、11月,到12月考试,你觉得时间够用吗?
因变量的测量是让被试在9点量表上评价在这段时间内完成该项任务时间是否够用,1表示非常确定不够用,9表示非常确定够用。调节变量——任务难度的测量也采用9点量表评分方式,1表示一点儿都不难,9表示非常难。此外,还让被试在9点量表上评价了任务涉及的这段时间内自己的繁忙程度,作为控制变量。同时还收集了被试的性别和年龄等人口学变量。
2.2 结果
2.2.1 任务难度的操作性检验结果
实验中,我们设计了两道不同难度的任务,其中11月到1月“准备毕业双选会”属于较难的任务;10月到12月“准备六级考试”属于较简单的任务。实验中让被试在9点量表上自己评价了各个任务的难度,以检验我们对任务难度的操纵是否有效。
采用成对样本t
检验来检验两个任务间的难度差异,结果显示:第1题难度显著大于第2题,t
(123)=4.75,p
<0.001,证明了我们对任务难度的操纵是有效的。2.2.2 任务难度对时间分解效应的调节
以时间够用判断为因变量,分解操纵为被试间变量,任务难度为被试内变量,繁忙程度为协变量,对2道题做混合设计多变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分解操纵的主效应显著,F
(1,120)=5.19,p
<0.05,偏h=0.41;难度与分解操纵的交互作用显著,F
(1,120)=5.14,p
<0.05,偏h=0.41,说明难度对时间分解效应确实有调节作用。因此,我们关注简单效应分析的结果(见图1),第一题中分解操纵的效应不显著,分解组(M
=6.71,SD
=1.71)与未分解组(M
=6.48,SD
=1.77)的时间够用判断差异不显著,t
(122)=−0.77,p
>0.05;而第二题中分解操纵的效应显著,分解组(M
=6.60,SD
=2.33)与未分解组(M
=5.48,SD
=2.31)的时间够用判断差异显著,t
(122)=−2.70,p
<0.01。以上结果说明,在时间够用判断中确实存在时间分解效应,即分解可以增大人们的时间知觉,但这一效应受到任务难度的调节作用,在较简单的任务中时间分解效应才显著。图1 未分解组与分解组被试时间够用判断差异
2.3 结论与讨论
实验1通过让被试判断给定时间内完成任务的时间是否够用,证实了时间分解效应的存在。实验结果支持了实验假设1a和1b,即这一效应会受到任务难度的调节,在较简单的任务中,时间分解操纵对时间判断的影响显著:对于在相同时间内完全相同的任务,相比未分解组,分解组被试觉得时间更够用。而在难度较大的任务中,分解操纵对人们判断时间是否够用的影响并不显著,这可能是由于在任务较难时,更关注任务而非时间,因此对于时间的操纵对人们的判断影响更微弱。此外,Redden和Frederick(2011)发现,对事件加工流畅性的改变,会影响最终对该事件发生概率的判断。按照该理论解释,本实验中较大的任务难度,可能导致人们对时间的认知加工流畅性减小,从而时间判断更不容易受到分解操纵的影响。
本研究结果并不出人意料,前人关于时间判断领域分解效应的研究中也有发现任务难度的调节作用。Kruger和Evans(2004)研究发现,当要求把任务分解时,人们估计完成该任务所需的时间会显著增加。这一效应受到任务难度的调节:在越难的任务中,分解对计划谬误的消除作用越明显,即判断完成任务所需时间越长。与该研究不同的是,在本研究中,我们发现在越简单而不是越难的任务中,分解操纵对时间判断的影响越显著。这一差异可能是由于在本实验中,我们分解的是给定的完成某项任务的时间段,而不是像Kruger和Evans(2004)研究中分解的是任务,这一结果提醒我们在未来的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实际的任务难度状况,选择合适的分解对象。此外,本实验中是让被试判断在给定时间内完成任务的时间是否够用,而Kruger和Evans(2004)的实验中让被试判断完成任务所需时间长短,因变量的区别也可能是造成实验结果差异的原因之一。
前人研究发现,人们倾向于高估短时距而低估长时距(Bueti et al.,2008;Zakay&Block,1997),人们对不同长短时距的主观知觉会有差异,因而时间长短的不同也可能会影响时间分解效应。但是,本实验中的两个任务所涉及的完成时间均为三个月,因此,两个任务中分解操纵对时间够用判断影响的差异不是由于时间长短的差异造成的,而是任务难度的差异所致。
实验1在时间判断中证实了时间分解效应的存在,而人们的决策都是在一定的时间背景下做出的,决策的结果与决策者的主观时间知觉密切相关。因此,在实验2中,我们在决策研究领域与时间知觉密切相关的跨期决策中,检验时间分解效应的存在,并进一步探索其对人们跨期决策偏好的影响。
3 实验2——跨期决策中的时间分解效应检验
3.1 研究方法
3.1.1 被试
通过广告招募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农业大学等大学100名大学生,其中分解组50人(女生30人,男生20人),平均年龄为21.66,标准差为2.10;未分解组50人(女生32人,男生18人),平均年龄为21.70,标准差为2.28。所有被试均自愿参加实验,结束后获得5元人民币的实验报酬。
3.1.2 实验材料与程序
实验设计为被试间设计,被试被随机分入分解组或未分解组。实验于2014年10月在实验室内进行,采用网络问卷形式施测,每个被试需要完成跨期决策问卷,共包括2道不同的跨期选择题目。两组问卷的唯一区别在于对跨期选择中LL选项的时间延迟的描述方式不同。
实验问卷题目如下:第1题中跨期决策方案未分解组:
方案A(SS):今年11月1日获得105元
方案B(LL):从今年11月1日开始,到明年1月31日那天获得132元
分解组:
方案A(SS):今年11月1日获得105元
方案B(LL):从今年11月1日开始,经过11月、12月、明年1月,到明年1月31日那天获得132元
第2题中跨期决策方案
未分解组:
方案A(SS):本周一获得195元
方案B(LL):从本周一开始,到之后的第3周周日结束那天获得216元
分解组:
方案A(SS):本周一获得195元
方案B(LL):从本周一开始,经过本周、下周、下下周,到之后的第3周周日结束那天获得216元
因变量的测量共包括两部分:
1)跨期选择偏好:
采用6点量表测量,1表示非常确定选择方案A,6表示非常确定选择方案B;2)延迟时间知觉:
让被试用1~100间的任一数字估计跨期选择LL选项中的时间延迟长短,测量被试的延迟时间知觉。此外,还收集了被试的性别和年龄等人口学变量。
3.2 结果
3.2.1 分解操纵的主效应检验
以跨期决策偏好、延迟时间知觉为因变量,分解操纵为自变量,做多变量方差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不同实验条件下跨期决策偏好及延迟时间知觉的均值和标准差
多变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分解操纵在跨期决策偏好与延迟时间知觉中的主效应均显著,支持了实验假设。如图2、图3所示,具体来说,相比未分解组,分解组被试在跨期决策1中更偏好SS选项(F
(1,98)=13.82,p
<0.001,偏h=0.12),对应的LL选项中的延迟时间知觉也更长(F
(1,98)=9.03,p
<0.01,偏h=0.08);在跨期决策2中更偏好SS选项(F
(1,98)=4.47,p
<0.05,偏h=0.04),对应的L L选项中的延迟时间知觉也更长(F
(1,98)=6.54,p
<0.05, 偏h=0.06)。图5 中介模型:a是X对M的作用,b是M对Y的作用,c是X对Y的总作用,c¢是X对Y的直接作用。路径
图2 未分解组与分解组被试跨期决策差异
图3 未分解组与分解组被试延迟时间知觉差异
3.2.2 延迟时间知觉的中介作用检验
采用bootstrap中介检验方法(Preacher&Hayes,2008),检验分解操纵对跨期决策偏好的影响是否通过延迟时间知觉中介。结果如下:
第1题:
在90%的置信度上,延迟时间知觉中介了分解操纵对跨期决策偏好的影响。Bias Corrected,90%CI(−0.4660,−0.0220),Sample size:100,Number of Bootstrap Resamples:5000。0不在CI内,所以中介检验差异显著(Preacher&Hayes,2008)。各变量间的回归系数及显著性检验结果如图4所示。图4 中介模型:a是X对M的作用,b是M对Y的作用,c是X对Y的总作用,c¢是X对Y的直接作用。路径上标注了非标准化的回归系数(**p<0.01;***p<0.001)。
第2题:
在95%的置信度上,延迟时间知觉中介了分解操纵对跨期决策偏好的影响。Bias Corrected,95%CI(−0.4621,−0.0151),Sample size:100,Number of Bootstrap Resamples:5000。0不在CI内,所以中介检验差异显著(Preacher&Hayes,2008)。各变量间的回归系数及显著性检验结果如图5所示。上标注了非标准化的回归系数(p
<0.05)。3.3 结论与讨论
本实验在跨期决策中检验了时间分解效应,并进一步探索时间分解效应对跨期决策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实验结果支持了实验假设2a,具体来说,在跨期决策中同样存在时间分解效应,即分解操纵会导致人们对跨期决策的LL选项中的延迟时间知觉变长,在跨期决策中更偏好SS选项。而分解操纵对跨期决策偏好的影响正是通过延迟时间知觉中介的,支持了假设2b。这一结果表明,在与时间知觉密切相关的跨期决策中,时间分解效应仍存在,并且时间分解效应会进一步影响人们的跨期决策偏好。该结果与前人研究结果(Ebert&Prelec,2007;Kim&Zauberman,2009;Takahashi,2005;Zauberman et al.,2009)一致,证实了在跨期决策中,与改变收益大小一样,改变人们对收益延迟的时间知觉同样会影响人们最终的决策。
4 讨论
本文通过两个实验发现了判断与决策中的新影响因素——时间分解效应,并证实了其稳固性:实验1采用现实生活中常见的完成某项任务时间是否够用的判断间接测量被试的时间知觉,验证了判断中的时间分解效应,具有较高的生态效度。但这一效应受到任务难度的调节,在较简单的任务中,时间分解效应对时间判断的影响更明显,证实了假设1a和假设1b;实验2在与时间知觉密切相关的跨期决策中证实了时间分解效应,此外,研究还发现时间分解效应会对人们的跨期决策偏好产生影响。具体来说,分解操纵通过影响人们对LL选项中延迟的时间知觉,进一步影响了其跨期决策偏好,证实了假设2a和2b。我们的实验结果与前人在定量判断中的分解效应研究结果相一致,支持了Tversky和Koehler(1994)将分解效应视为人类判断的基本原则的观点,将该效应从原来的概率判断领域拓展至时间判断及决策研究领域。这一结果也与人们日常的生活体验相一致:当人们用更小的时间单位来描述时间时,会觉得时间更多,而本研究为这一常识提供了实验证据的支持。此外,实验1中我们采用时间够用判断间接测量时间知觉,而在实验2中则通过1~100点的量表直接测量被试的时间知觉,两个实验结果一致,均证实了时间分解效应的存在。这表明,研究中不同的时间知觉测量方法对时间分解效应没有影响,进一步证实了时间分解效应在判断与决策中的稳固性。
前人研究(Liu,Li,&Sun,2014)中也有探讨时间的不同描述方式对人们主观时间知觉的影响,该研究采用抽象的时间判断任务,即直接让人们判断一段时间的长短,而本实验1则在更具生态性的现实情境中,采用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时间判断方式来测量针对时间本身的分解操纵对人们的时间知觉与判断的影响,更具有生态效度。更重要的是,相比Liu等(2014)的研究,本实验2将时间分解效应拓展至决策领域,不仅在跨期决策中证实了时间分解效应的存在性,更进一步发现了时间分解效应对跨期决策的影响,说明时间分解效应在决策领域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未来研究进一步探索。
本文的时间分解效应可以在支持理论的框架下得到解释:支持理论(Tversky&Koehler,1994)认为,明确地提及某事物会增加其显著性,从而在判断中增加对它的支持。在本研究中,因为人们平时在说话或做事时,通常不会将时间段分解描述,因此,当把这段时间中包含的时间点明确描述出来时,会提醒人们注意这些内含的时间点,增加其显著性,从而增大了人们的主观时间知觉。并且,本研究结果有助于人们进一步理解分解操纵如何影响时间判断。关于分解效应的具体心理机制,Tversky和Koehler(1994)提出两种可能的解释:一种是与注意相关的解释(attentional explanation),其认为之所以产生分解效应,是因为人们倾向于忽略被分解出来的部分,即是注意的偏差导致的;另一种是基于知识的解释(knowledge-based explanation),其认为是因为人们不了解被分解的部分,没有这部分的知识导致了分解效应的产生。本研究支持了注意相关的解释机制,因为本实验中所提及的被分解的时间点都是人们熟悉的,实验结果不可能是因为缺乏这些知识而导致的。
有研究者(Grondin,2010;Okamoto&Fukai,2001;Takahashi,2005)认为,人们的主观时间知觉服从韦伯定律(Weber’law),但本研究中发现的时间分解效应并不能用韦伯定律来解释。韦伯定律认为,心理量是刺激量的对数函数,即当刺激强度以几何级数增加时,感觉的强度以算术级数增加(Takahashi,2005)。假设在分解组中,人们对分解后时间段的知觉服从韦伯定律,即,人们将分解后的几段时间看作是一个客观时间由短到长递增的过程,则其对最终整段时间的主观知觉应该小于未分解时直接的整体判断,导致分解组的主观时间知觉变短而非变长,该结果与本文发现的时间分解效应相反。因此,在时间分解效应中,即将时间段分解描述时,人们的主观时间知觉并不服从韦伯定律,其心理机制更符合上文所述的注意相关的解释。这也说明,人们对于时间的认知加工机制是很复杂的,并不是任何情况下的主观时间知觉都服从韦伯定律。
本文的实验1发现,时间分解效应会受到任务难度的影响,与前人结果(Kruger&Evans,2004)一致。但任务难度对时间分解效应的调节作用,会因为分解对象以及实验因变量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方向性。鉴于前人关于分解对时间判断影响的研究中还发现了其他影响因素(Min&Arkes,2012;Moher,2012;Tsai&Zhao,2011),未来研究中应注意各个因素间的交互作用。
实验2结果显示,在跨期决策中,分解操纵会增大人们对LL选项中延迟的时间知觉,从而使人们在跨期决策中更偏向SS选项。需要指出的是,本文研究的是时间知觉中的分解效应,即时间判断的次可加性,跨期决策只是用来检验该效应的一种决策类型。时间分解效应对跨期决策的影响只是时间分解效应在该决策中的一种应用,应该与跨期决策中的次可加性研究相区别(刘雷,赵伟华,冯廷勇,2012;Read&Roelofsma,2003)。McAlvanah(2010)对跨期决策中的次可加性进行了较系统的探索,其研究发现,时间折扣具有次可加性,即将跨期决策LL选项中的时间延迟划分为几部分时,人们会表现得更不耐心,更偏好于SS选项。虽然该结果看似与本文实验2的结果一致,但具体内容完全不同。在该研究中,研究者将跨期决策LL选项中的时间延迟划分为几部分,分别计算了每部分延迟收益的折扣率,将其加总后与未划分的整体折扣率相比较,最终发现人们在前一种情况下的折扣率更高,即表现出跨期决策中的次可加性。而本文的实验2中并未在延迟时间分解后的各部分内分别检验人们的跨期决策偏好,再将其加总后与未分解组的跨期决策偏好相比,而是关注分解操纵对人们延迟时间知觉的影响,正如前文所述,对于跨期决策偏好的影响只是时间分解效应的进一步应用,与跨期决策中的次可加性研究有本质区别。
本研究发现了一种简单、可操纵性强的影响人们时间知觉的因素——时间分解效应,相比时间知觉的其他影响因素,时间分解效应更简单可操作,因而具有更强的现实应用价值。在现实生活中,可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对时间的描述方式:分解或是不分解,从而达到人们希望时间更长还是更短的目的。一方面,在制定某些计划时,如企业一个月的销售计划,员工希望有更多的时间来完成该任务,因此就可采用分解的描述方式来制定具体的计划安排;另一方面,对于现实生活中的某些计划,如减肥计划,人们希望完成目标所用的时间越短越好,如果在制定计划时人们就觉得该计划持续时间太长,不可能坚持下来,这就会导致计划还未开始人们可能就已经放弃了。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具体的计划安排最好采用整体的时间描述方式,分解成很多段的时间安排反而可能导致负面的结果。
5 结论
(1)判断给定时间内,完成某项任务的时间是否够用时,分解操纵会使人们觉得时间更够用,也就是时间知觉更长,证实了时间分解效应的存在。
(2)涉及任务的时间判断中,时间分解效应受到任务难度的调节:在较简单的任务中,时间分解效应更显著。
(3)跨期决策中同样存在时间分解效应:相比未分解组,将跨期决策LL选项中的时间延迟用分解形式描述时,人们会觉得这段时间延迟更长。
(4)时间分解效应会影响人们的跨期决策偏好:相比未分解组,分解组被试更偏好SS选项。人们对LL选项中时间延迟的知觉中介了分解操纵对跨期决策的影响。
Angelini,V.,Bertoni,M.,&Corazzini,L.(2014).Unpacking the determinants of life satisfaction:A survey experiment
(No.14014-EEF).University ofGroningen,Research Institute SOM(Systems,Organisations and Management).Bernasconi,M.,Corazzini,L.,Kube,S.,&Maréchal,M.A.(2009).Two are better than one!:individuals'contributions to“unpacked”public goods.Economics Letters,104
(1),31–33.Brenner,L.,&Bilgin,B.(2011).Preference,projection,and packing:Support theory models of judgments of others’preferences.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115
(1),121–132.Buehler,R.,Griffin,D.,&MacDonald,H.(1997).The role of motivated reasoning in optimistic time predictions.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23
(3),238–247.Bueti,D.,Walsh,V.,Frith,C.,&Rees,G.(2008).Different brain circuits underlie motor and perceptual representations of temporal intervals.Journal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20
(2),204–214.Chen,H.X.,&He,G.B.(2011).The effect of construal level on intertemporal choice and risky choice.Acta Psychologica Sinica,43
(4),442–452.[陈海贤,何贵兵.(2011).识解水平对跨期选择和风险选择的影响.心理学报,43
(4),442–452.]Ebert,J.E.J.,&Prelec,D.(2007).The fragility of time:Time-insensitivity and valuation of the near and far future.Management Science,53
(9),1423–1438.Fox,C.R.,Rogers,B.A.,&Tversky,A.(1996).Options traders exhibit subadditive decision weights.Journal of Risk and Uncertainty,13
(1),5–17.Grondin,S.(2010).Timing and time perception:A review of recent behavioral and neuroscience findings and theoretical directions.Attention,Perception,&Psychophysics,72
(3),561–582.Jain,K.,Mukherjee,K.,Bearden,J.N.,&Gaba,A.(2013).Unpacking the future:A nudge toward wider subjective confidence intervals.Management Science,59
,1970–1987.Kanai,R.,Paffen,C.L.,Hogendoorn,H.,&Verstraten,F.A.(2006).Time dilation in dynamic visual display.Journal of Vision,6
(12),1421–1430.Kim,B.K.,&Zauberman,G.(2009).Perception of anticipatory time in temporal discounting.Journal of Neuroscience,Psychology,and Economics,2
(2),91–101.Kruger,J.,&Evans,M.(2004).If you don't want to be late,enumerate:Unpacking reduces the planning fallacy.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40
(5),586–598.Liu,L.,Zhao,W.H.,&Feng,T.Y.(2012).Cognitive and neuralmechanism ofintertemporalchoice.Journalof Psychological Science,35
(1),56–61.[刘雷,赵伟华,冯廷勇.(2012).跨期选择的认知机制与神经基础.心理科学,35
(1),56–61.]Liu,Y.,Li,S.,&Sun,Y.(2014).Unpacking a time interval lengthens its perceived temporal distance.Frontiers in Psychology,5
,1345.McAlvanah,P.(2010).Subadditivity,patience,and utility:The effects of dividing time intervals.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Organization,76
(2),325–337.Min,K.S.,&Arkes,H.R.(2012).When is difficult planning good planning?The effects of scenario-based planning on optimistic prediction bias.JournalofAppliedSocial Psychology,42
(11),2701–2729.Moher,E.(2012).Tempering optimisticbias in temporal predictions:The role of psychological distance in the unpacking effect. Retrieved August 8, 2014, from https://uwspace.uwaterloo.ca/handle/10012/6863
Noulhiane,M.,Mella,N.,Samson,S.,Ragot,R.,&Pouthas,V.(2007).How emotional auditory stimuli modulate time perception.Emotion
,7
(4),697–704.Okamoto,H.,&Fukai,T.(2001).Neural mechanism for a cognitive timer.Physical Review Letters,86
,3919–3922.Preacher,K.J.,& Hayes,A.F.(2008).Asymptotic and resampling strategies for assessing and comparing indirect effects in multiple mediator models.Behavior Research Methods,40
(3),879–891.Prelec,D.,&Loewenstein,G.(1991).Decision making over time and under uncertainty: A common approach.Management Science,37
(7),770–786.Rachlin,H.,& Siegel,E.(1994).Temporal patterning in probabilistic choice.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59
(2),161–176.Read,D.,&Roelofsma,P.H.M.P.(2003).Subadditive versus hyperbolic discounting:A comparison of choice and matching.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91
(2),140–153.Redden,J.P.,&Frederick,S.(2011).Unpacking unpacking:Greater detail can reduce perceived likelihood.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General,140
(2),159–167.Redelmeier,D.A.,Koehler,D.J.,Liberman,V.,&Tversky,A.(1995).Probability judgmentin medicine:Discounting unspecified possibilities.Medical Decision Making,15
(3),227–230.Rottenstreich, Y., & Tversky, A. (1997). Unpacking,repacking,and anchoring:Advances in support theory.Psychological Review,104
(2),406–415.Savitsky,K.,van Boven,L.,Epley,N.,&Wight,W.M.(2005).The unpacking effect in allocations of responsibility for group tasks.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41
(5),447–457.Sun,Y.(2011).The intertemporal choice under risk:A research proposal.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19
(1),28–34.[孙彦.(2011).风险条件下的跨期选择.心理科学进展,19
(1),28–34.]Sun,Y.,&Li,S.(2010).The effect of risk on intertemporal choice.Journal of Risk Research,13
(6),805–820.Takahashi,T.(2005).Loss of self-control in intertemporal choice may be attributable to logarithmic time-perception.Medical Hypotheses,65
,691–693.Tipples,J.(2008).Negative emotionality influences the effects of emotion on time perception.Emotion,8
,127–131.Tsai,C.I.,&Zhao,M.(2011).Predicting consumption time:The role of event valence and unpacking.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38
(3),459–473.Tversky,A.,&Koehler,D.J.(1994).Support theory:A nonextensionalrepresentation ofsubjective probability.Psychological Review,101
,547–567.van Boven,L.,&Epley,N.(2003).The unpacking effect in evaluative judgments:When the whole is less than the sum of its parts.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39
(3),263–269.Xiang,L.,&Zhang,Q.L.(2006).Support theory of subjective probability judgment.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14
(5),689–696.[向玲,张庆林.(2006).主观概率判断的支持理论.心理科学进展,14
(5),689–696.]Zakay,D.(1989).Subjective time and attentional resource allocation: An integrated model of time estimation.Advances in Psychology,59
,365–397.Zakay,D.,& Block,R.A.(1997).Temporalcognition.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6
(1),12–16.Zauberman,G.,Kim,B.K.,Malkoc,S.A.,&Bettman,J.R.(2009).Discounting time and time discounting:Subjective time perception and intertemporal preferences.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46
(4),543–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