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希付:寻找提升民众幸福感的“密钥”
2016-02-04何戊刘淑玲
何戊++刘淑玲
根据郑希付团队调研的成果显示,2014年广州市居民幸福感指标评分排名从高到低依次是精神生活、生态环境、社会公平、个人发展、政府服务、生活质量、社会环境。郑希付认为,要想提高居民幸福感,最基本是要把硬指标提高。
在约定的时间来到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拜访了幸福广州心理服务与辅导基地的负责人郑希付教授。郑教授是华南师范大学临床心理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国心理学会学校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心理学会危机干预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他的身材魁梧高大,神采奕奕,双目炯炯似能洞察人心。郑教授有礼地招呼我坐下之后,我们的访谈开始。
心理问题和幸福感此消彼长
郑希付介绍,自己的本科和硕士都是在自己的故乡就读,在河南大学毕业以后,他来到华东师范大学攻读心理学博士专业。博士毕业后到湖南师范大学任教,6年后刚好是在世纪之交的2000年,来到广州的华南师范大学担任心理学教授和博士生导师。
聊到求学时深刻的经历,郑希付表示,“研究训练很重要,如果没有读研究生的话很多事就不能想那么通透,硕士只能在硕士的层面考虑问题,博士又可以在博士的层面考虑问题。研究的成果不一样,自己的境界也不一样。”
作为一个研究心理临床多年的学者,郑希付告诉南风窗记者,心理问题和幸福感是一个问题的两种极端,心理问题和幸福感是此消彼长的关系,一个人感觉幸福的话就表示没有心理问题,反之,心理问题多的人幸福感肯定不高。
郑希付谈起一个之前自己感受很深刻的研究经验,就是关于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的研究。这是一个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研究项目,也是非常突出的社会公共话题。在互联网已经无孔不入、社会支持系统相对不足的今天,网瘾已经成为中国青少年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
在郑希付看来,青少年网络成瘾,很重要的是要找成瘾的原因:“为什么这么多人用网络,有的就成瘾,有的就没有?其实成瘾细胞每个人都有,有的是激活了,有的就没事。关键在刚开始接触网络的前几个月,如果成瘾的就成瘾了,如果没成瘾就不会成瘾了,这里面也有个性、认知功能等因素的关系。”
除了成瘾的原因以外,另一个重要问题是网络成瘾干预。“我们研究戒除网络成瘾有几个方法,一个是将网络隔离开,过一段时间成瘾就会慢慢减弱,甚至消除。这个隔离包括电脑和手机互联网的隔离。第二个方法是通过手术,把网瘾的细胞破坏,也可以通过微创,这个有成功也有不成功,也会有些副作用,现在理论上也不太认可做手术的方法。第三个就是现在我们用的心理的方法。”
网络成瘾的最根本原因是在青少年的心理上,通常有网瘾的青少年会有两种缺失:目标缺失和关系缺失。
缺失生活目标,作为学生的话学习成绩不好,这样的人群是最容易产生网络成瘾问题的。而缺失关系,比如失去了稳定的社会关系,家庭关系有问题,父母离异,单亲家庭,同学关系不好等等,也容易把人推向网瘾。如果是关系缺失,那就需要在青少年的关系问题上做一些弥补,这方面的心理做好了,解决网瘾的效果就会不错。
“我们还尝试另外一种方法,比如我们把人的行为分为两种,一个是主业,一个是副业,很重要的是主业,像我们的工作和学生的学习都是主业,而网络成瘾就是副业。那我们就把副业换一下,上升为主业,让成瘾者专门去做网络的事情,要求你的速度达到多少,给你规定和要求。把网络变成主业之后,很多青少年慢慢就会对网络失去兴趣了。成瘾意味着这个东西不重要,所以会对它成瘾。”郑希付提出了治疗方法。
在网瘾以外,郑希付正在进行一项前沿研究,关于负性情绪的“删除”,听起来也让人感觉脑洞大开和深受启发:“人在遇到一些不好的事情,比如地震等创伤事件的发生以后,脑子里会留下记忆,包括情绪记忆和事件记忆,很多疾病包括创伤后的精神障碍等等都是由此引起的。”郑希付希望通过一些心理学方法把这些创伤后的记忆“删除”掉,像上面所说的网络成瘾一样,这些过程通过手术、微创来做的话其实不是太成功,而心理学研究者则研究如何从心理上寻找方法清除它。“当然这个也有很多的不确定因素,比如第一,你怎么确定大脑的这个部位就是创伤中心;第二,删除了这个中心,破坏它之后有的还会殃及其他不应该破坏的组织。我们心理学的研究就是针对这个情况,所以这个研究是开放性的。”
广州市民幸福感最强的是精神生活
郑希付自言他们的基地与别的相关研究机构不太一样,幸福广州心理服务与辅导基地不仅有研究,还有服务,“而且是以服务为主”。这种服务型的研究基地,与其心理学研究的背景密切相关。在焦虑和紧张已经成为城市居民普遍问题的今日,作为一个心理辅导与服务基地,郑希付团队最主要做的工作是深入广州市内的社区,为社区居民做心理辅导类的社会服务。
郑希付说,他们的工作一般是老师带着研究生一起参加,每个星期都会到指定的社区值班,工作已经实行了好几年,目标是解决和处理社区居民的家庭问题、孩子的教育问题等。团队之前到建设街和江南西街开展活动,“街道那边也比较配合我们的工作,特别在建设街,街道书记还专门帮我们找了地方协助我们工作的开展。”
除了社区居民的心理服务和辅导工作之外,郑希付团队还会在所负责的社区举办一些大型活动普及心理知识,设计宣传海报、派发宣传的小册子给居民,基本上每个家庭都能收到。团队也会派讲师到社区不定期安排和组织一些相关的公益心理讲座,讲座不单是面向社区居民,也面向社区内企业和工厂的内部职工。除此之外,郑希付团队还打算今年出版一本著作,主要是讲述个别居民心理辅导的例子,给居民提供指引,如果遇到家庭或其他方面的心理问题时应该怎样调节和处理。
而关于广州市居民的幸福感调查,今年已经是郑希付团队调查的第四个年头,成果要报则被收录在《广州蓝皮书—2015年中国广州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中。报告提出了广州市居民的“幸福感指标体系”,有意思的是,指标体系与以往做过幸福感研究的一些城市不太一样。
广州市居民幸福感评价指标问卷中有7项一级指标(分别是:个人发展、生活质量、政府服务、社会环境、社会公平、精神生活、生态环境),和44项二级指标。郑希付指出,对幸福广州的调查指标有软硬之分,“硬指标是指政府管理、社会生态环境、福利待遇等各方面,软指标是指居民自身对幸福感的一种体会和对社会关系的满意度等。”
郑希付还说,“之前做过幸福感调查的某些城市一般只有软指标没有硬指标,幸福感很多是居民主观的感受和体会,却并没有从硬指标方面做相应的调查,而硬指标对于居民幸福感来说恰恰是基础性的指标。”
用宏观的眼光看,软硬指标都不容忽视,都亟需提高。根据郑希付团队调研的成果显示,2014年广州市居民幸福感指标评分排名从高到低依次是精神生活、生态环境、社会公平、个人发展、政府服务、生活质量、社会环境。郑希付认为,要想提高居民幸福感,最基本是要把硬指标提高。他这样表达了自己的期望,“希望这个基地可以一直做下去,这个指标体系对政府改进有一定作用,看哪个社区的幸福感不高以及不高的原因,找出这些原因政府就可以针对性地来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