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贫困生就业难的心理现状分析以及策略
2016-02-04张鹏
张 鹏
信阳师范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高校贫困生就业难的心理现状分析以及策略
张鹏*
信阳师范学院,河南信阳464000
当前高校中的贫困生仍然占据着很大比例,他们在就业时的心理状态与其就业率息息相关,在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难这一问题普遍存在的现状下,改善高校贫困生的就业心理状态,及时给予其正确的就业指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他们面对困难的勇气成为改变贫困生个人和乃至其家庭命运的关键。本文对当前我国高校贫困生就业难的心理现状进行分析,指出了导致当前贫困生就业难心理现状的原因,并针对这一现状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贫困生;就业难;心理现状;对策
一、引言
在我国当前的教育体系中,贫困生占据了很大一部分比例,尤其是目前我国的就业形势严峻,贫困毕业生在庞大的就业队伍中处于弱势地位,他们在就业时无法依赖社会关系,更没有强大的经济基础作为支撑,只能依靠自身努力来争取一份工作[1]。在现实中,就业成本的增加使他们感到乏力,在择业就业中出现了各种矛盾心理。所以,对当前高校贫困生就业难的心理现状进行分析并给予正确指导,对提升高校就业率、促进高校稳定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二、当前高校贫困生就业难的心理现状
(一)缺乏自信,就业心态不积极
通过笔者对当前高校贫困生的就业心态积极性进行调查发现,他们的就业心态普遍不如非贫困生积极。他们无论是在自信心还是竞争心态上都有所缺失,并且普遍表现出焦虑的心态。因此,贫困生与非贫困生相比,在就业中更容易缺乏自信,而且没有主见,表现出怯场等行为,他们在择业时往往处于被动地位,消极应对,因而经常会错过良好的就业机会。
(二)择业时普遍务实,没有创业热情
贫困生在职业选择问题上,与非贫困生的差距也非常明显,他们一般会更多地考虑个人发展和薪酬待遇问题,对社会需要和创业考虑较少。贫困生在职业选择中,对于某项工作的性质、专业匹配度、单位规模等因素考虑较少,代表着他们择业灵活性相对较高,也就是态度上的务实;但是在对于自主创业的看法上,贫困生的热情并不高,影响贫困生创业热情的因素很多,但是贫困生的经济条件和创业风险可谓最为突出的影响因素[2]。
(三)贫困生的就业压力更大
贫困生由于家庭比较贫困,他们往往希望通过毕业后获取一份较好的工作来改变自身甚至是家庭的贫困现状,因此,他们对于好工作的期望更为迫切,他们面临的就业压力比普通学生更大。导致贫困生出现这一压力的来源很多,如临近毕业、父母的期望、与同学对比等,都是造成压力的来源。
(四)高校贫困生对就业指导的期望值更高
在高校毕业生中,由于就业经验的缺乏,他们如果能够获得学校的就业指导,就可以在就业道路上少走很多弯路[3]。通过笔者的调查可以发现,贫困生比普通学生对于就业指导的期望更为迫切,他们更加希望获得学校提供的就业指导。造成这种心理现状的原因在于,贫困生大多来自于农村或者城市的低收入家庭,弱势的家庭背景注定不能在就业中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帮助,因此,贫困生在就业时必须自己拿主意,但是他们并没有经历过社会中的磨砺,对于一些决策存在迷茫。所以学校的就业指导成为他们必须要依赖的途径。
(五)贫困生的就业准备不充分
大部分的贫困生在就业时对自身的就业方向没有明确的目标,更不知道怎么有针对性地准备就业,对于用人单位的录用标准也不了解,而且他们大部分认为是自身家庭原因导致了他们的就业困境。诚然,家庭经济的窘迫和社会资源的匮乏是导致他们就业准备不足的原因之一,但是出现这种现象与贫困生的人格特征、自卑心理等密不可分,这使得他们由于缺乏交流而获取的外界信息不足,没有更多的就业信息来源。
(六)贫困生就业观念端正
通过对影响就业因素的调查可以发现,贫困生和普通学生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他们一致认为个人能力、努力程度、工作经验等因素都是影响就业的主要因素。尤其是对贫困生而言,他们把影响就业的因素更多的归因于自身,认为个人能力和努力程度在就业中更加重要,这也是贫困生就业观念中比较积极的一方面。但是,在一些其他的观念中,贫困生与普通学生还是存在差别,例如在面对自己不满意的工作中,贫困生比普通毕业生的比例更高。
三、高校贫困生就业难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客观因素
1.家庭因素
随着物价上涨以及大学扩招等,高校学费和生活费用等普遍提升。贫困生收到家庭因素的影响,如果来自家庭的经济支持不足,那么他们将无法顺利完成学业,这就导致了贫困生从入学开始就背负着沉重的心理压力[4]。此外,这些学生的父母往往倾其所有为其教育投资,目的是希望子女能够通过自身努力完成学业,进而获取一份薪酬较高的工作,改变子女的命运,因此大部分的贫困生在入学之时便非常刻苦,并给自己制定了非常高的目标,然而现实的残酷使他们一次次地碰壁,无形中使他们的心理压力更加沉重,很多心理问题也就产生了。
2.经济因素
贫困生之所以贫困,归根到底是其家庭的经济支持不够导致的,因此很多贫困生在校期间不得不处处留意生活开支,并想方设法参加一些兼职活动,有时甚至不惜牺牲学习的时间去完成勤工俭学的工作,增加一点经济收入,从而减轻家庭的经济压力,。
3.群体因素
高校一般都是面向全国招生,因此,高校学生往往来自全国各地,对于贫困生而言,他们对各种事情非常敏感,尤其是注重周围同学和老师的看法。如果与同学或者师生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合理,他们更容易受到他人的讽刺,导致了贫困生比普通学生要承担更沉重的心理压力。尤其是高校中的学生往往是来自各地的优秀学生,同学们的各项表现都很优秀,很多无形的竞争就存在于同学之间,贫困生与其他学生在心理上会存在更大的落差,他们也就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4.社会因素
由于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我国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各大企业、事业单位纷纷裁员、精简机构,这对于广大高校毕业生来讲,是一个残酷的事实。以往大学毕业生备受企业追捧的日子已经成为历史,在各企业为求生存而采取精简机构的背景下,普通高校毕业生压力尚且增加,贫困生的就业压力更大,导致他们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
(二)主观因素
1.择业观念
在我国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中,普遍存在着对就业期望过高的问题,而贫困生也不例外,由于现实的残酷以及贫困生对未来职业过高要求之间的落差,往往容易导致学生处于原地等待状态,认为还会有更好的工作岗位[5]。这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表现:过于高估自身能力,由于急于改变现状而对薪酬要求过高,缺乏实践能力等。
2.择业技巧
在贫困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往往只注重对自身能力的培养提升,但是对于处理在求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技巧掌握却不足,使贫困学生无法正常展示自身的能力与素质,用人单位无法全面了解这些学生,从而也就会选择其他看起来条件更好的一些学生,使贫困生错失获得心仪岗位的机会。
四、改善高校贫困生就业难心理问题的策略
(一)政府完善相关政策,提供社会支持
面对目前的高校贫困生就业难的心理问题,必须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其加以制约,这其中离不开社会环境的作用。纵观我国的就业市场,虽然已经初具规模,但是其规范程度很低,真正公平、公正、择优录用的就业机制并没有发挥作用。尤其是当今社会就业竞争的激烈程度加深,加之高校贫困生的社会资源匮乏,使得他们的就业机会大大减少。与普通高校毕业生相比,他们在就业时会遇到更多的生源、户口、社会关系等问题,这些问题必定会对高校贫困生的就业心理形成不良影响,此时,政府方面应该发挥其独有的优势,出台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促进就业公平,为贫困生就业提供政策支持。
(二)学校为高校贫困生提供全面的就业心理辅导
当前我国的高校针对贫困生问题,多是处于学生在读时期的经济援助,尚且缺乏对于贫困生的就业阶段的帮助,尤其是在就业心理指导方面做的不足。我国大部分的高校都有专门的就业指导中心,但是这种就业指导都是普遍性的,并没有专门针对贫困生就业心理方面的指导。而且高校的心理健康中心也多是针对学生的感情、学习状态等进行指导,没有为学生就业的心理提供指导。因此,高校应该充分结合两大部门的优势,加强二者之间的合作,成立专门针对贫困生就业心理辅导模块。在对贫困生的就业心理展开辅导时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帮助贫困生正视贫困、增强自信、明确择业目标、加强就业准备、调整就业压力等。
(三)家庭方面与子女加强沟通
我国的贫困大学生主要来自农村地区或者城市中的低收入家庭。在我国的贫困家庭中,由于受到社会风气的影响,很多家长都希望通过知识改变子女的命运,因此对子女的教育投资很大,希望子女毕业后能够获取一份薪酬较高的工作,改变子女甚至是整个家庭的命运。但是,我国当前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毕业生想要一开始就获得一份理想的工作并不容易。高校贫困生面临着来自家庭的殷切期望和来自社会现实的双重压力,如果找不到合适的渠道放松、宣泄,久而久之,他们往往会产生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因此,在贫困生的就业过程中,来自家庭的理解与支持对于调节他们的就业压力至关重要[6]。此时,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争取:一是纠正家长在子女就业问题中所持的态度。学校方面应该加强与家长们的沟通,让家长们了解政府部门的有关政策,使家长们对当前就业形势有正确的判断,通过学校和家长的共同努力改善贫困生就业中的心理问题。
(四)贫困生应该努力提升自身素质,提升个人竞争力
前文已经提及,导致贫困生就业难的心理问题中,其自身能力的差异是很重的一个因素,想要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得从贫困生自身抓起。第一,贫困生在校学习期间,应该努力学习,熟练掌握对专业知识的运用,培养良好的实践能力,为以后进入社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提升个人竞争力;第二,贫困生应该对自我有清晰的认识,保持积极的心态,对未来做出规划,明确就业目标,为以后走向就业岗位而努力奋斗;第三,贫困生应该拓展收集信息的渠道,增强自身收集信息的能力,在获取就业信息中获取主动权;第四,在择业过程中,尤其是面对严峻的市场竞争,广大毕业生尤其是贫困生要掌握自我调节压力的能力,以积极、平和的心态去面对,正确处理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
五、结语
我国的贫困大学生在高校中占据相当高的比例,属于比较弱势的群体,他们面临着来自经济、学习和精神方面的几大压力,心理负担巨大,不利于他们在校期间的学业,也不利于这些学生心理的健全。因此,广大高校有责任对贫困大学生提高重视,帮助其走出心理困境,促进贫困生的健康成长。现如今我国的就业形势严峻,贫困生由于成长环境和个人能力的限制,在就业过程中非常容易产生心理障碍,不利于他们的就业选择,也不利于其个人竞争力的提升,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该提高重视,呼吁各部门共同参与,从政府、学校、家庭以及贫困生个人等方面着手,切实帮助贫困生解决就业难的心理问题,提升贫困生就业时的个人竞争力。
[1]刘丹,潘苏苏.高校贫困生就业心理现状及思考[J].改革与开放,2010,04:169+171.
[2]苏文宁,来燕.高校毕业中贫困生就业心理辅导[J].科技资讯,2011,15:207-208.
[3]桂莉娜,蔡宝鸿.心理契约视域下高校贫困生就业竞争力提升路径探究[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4,12:34-36.
[4]乔心阳,武灵芝.心理学视角下高校贫困生就业心理素质的有效提升[J].教育与职业,2015,11:73-75.
[5]邱霁扬.贫困大学生现状分析及救助问题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6.
[6]张二金.高校贫困生消极就业心理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探析[J].黑河学刊,2013,11:117-119.
张鹏(1986-),男,河南信阳人,硕士研究生,信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助教,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就业指导工作。
G444;G647.38
A
1006-0049-(2016)17-013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