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学模式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2016-02-04闫文慧胡杨峰
闫文慧 胡杨峰
河北农业大学理工学院,河北 黄骅 061100
论教学模式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闫文慧**胡杨峰**
河北农业大学理工学院,河北黄骅061100
根据我国当前的教育与就业背景、大学生的就业情况与市场需求的现状,以及现有的教育制度与模式,为进一步缓解就业压力,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更有效地利用人才资源,深入研究企业与市场需求,改变当下高校的教育制度与模式变得尤为关键。高校需结合就业能力结构转变对大学生的培养方向,调整与市场之间的匹配关系,变革教学模式。
大学生;就业能力;教育与社会需求的匹配;教学模式;就业能力结构
一、引言
中国的教育,更注重理论的教学,在实践能力的培养上比较欠缺,而实践能力的培养影响就业能力。相反,国外更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并实施于具体的教学课程中。转变优化高校培养人才模式,深入研究企业、中国市场用人结构、机制与模型,从而实现岗位需求与人才之间高匹配度的对应关系,将人才的知识、潜能、创造力、社会价值最大化,这有利于缓解社会就业压力,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更易于实现创新型国家,最终实现中国梦。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
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由两个大的方面组成,一是获得就业机会的能力,二是维持就业状态的能力。
(一)获得就业的能力
获得就业的能力概括为品质、技能、知识。具体包括:个人品质;专业性知识储备;沟通表达能力;自我展现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理解与认知能力。
专业知识的储备和个人品质是获得就业最基本的前提条件,是最基本的就业能力。知识包括专业课程方面和其他方面的特殊技能;沟通表达能力和自我展现能力是求职成功与否的关键;社会交往能力和理解认知能力是大学生的潜在能力,也往往是以后绩效结果和工作成果的体现。
(二)维持就业的能力
维持就业的能力概括为素养和技能。具体包括:自我管理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责任心;逻辑思维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学习能力。
自我管理、团队合作、责任心是做好本职工作所必须具有的认知和态度,同时也是工作素质的体现;分析判断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通俗意义上讲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能力是维持就业能力中最关键和不可缺少的部分,社会方方面面快速的进步和发展,要求每个人尤其是知识分子与时俱进,不断学习。
这些能力恰恰是需要在实践中,基于经验总结之上才能提高的。若仅仅学习理论知识,即便是专业性要求强的岗位,也只有少部分知识能运用到实践中。且现在大学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在专业学科方面的教育如蜻蜓点水般,学习面广但不精深。这就导致了大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只局限于某些基本的概念层面,无法达到对知识的精准把握,更不能很好将其运用到实际中解决实际问题并在原来的基础上创新。即便是某些名牌、重点大学,也很难保证让学生达到这个层面。真正实现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在实践中践行理论依据,每一所高校在教育模式上需要深入思考,作出改进。
三、如何实现对教学制度的改革
(一)转变人才培养模式
调整教学理念,改革教学内容,培养与社会岗位需求相匹配的人才。高校需根据就业能力结构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调整专业设置机制和培养方向,加强在专业方面的实践教学,可以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丰富学生课余活动,可以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就业指导可以提高求职应聘的能力;加强职业规划指导可以提高大学生的通用技能、职业素养和职业规划能力;课程体系改革有利于提高大学生专业能力和对大学生的发展方向产生起指引作用等。
(二)建立大学生个人评价体系
周期性地通过运用互联网系统对大学生的职业测评、性格分析、职业能力、就业意向等的测评来实现大学生全面地认识自我,为大学生确定自身发展方向提供依据;间断性地让大学生制定个人发展目标和成长计划,学校通过宏观把控大部分人的发展方向,适当有针对性地加强改善教学方案,有利于较为充分并且有针对性的开发、放大优势,为大学生更好地发展自我起辅助作用。
(三)新建偏远校区的制度改革方向
相应的对于新建偏远校区来说,问题更加突出。对于偏远地区院校的教学来说:一方面,专业课程与基础素质课程方面的教学质量要过硬,为大学生提供升学的有利条件和坚强后盾;另一方面,对于大学毕业后直接选择就业的这一部分大学生来说,就业能力的培养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是高校建学的实现方向与远大目标。
四、结语
大学生在实际工作中体现了就业能力上的众多不足。需要高校提高人才质量,改革创新教育模式。在素质基础教育的前提下,加强对大学生在与企业、市场需求相匹配的岗位需求方面的认识,最重要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岗位需求的专业性技能)。在为素质教育加分的基础上,增加实践课程的分量。
建议各大高校为大学生最大程度提供就业指导背景;在教学中实现实践最大化;完善就业指导课程的培训;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宏观把控就业市场需求,多让企业走进校园;深入研究市场所需人才要求,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案。对于新建偏远校区来说,更应该加强重视,并付诸实践。
[1]陈勇.大学生就业能力及其开发路径研究[D].浙江大学,2012:61-65.
[2]施炜.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能力提升对策的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2:79-101.
[3]陈均土.大学生就业能力与高校的课程设置——来自美国高校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12.3.
[4]王培君.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37.
[5]陈洪余.大学生就业能力模型的初步构建[D].陕西师范大学,2011:66-68.
[6]彭树宏.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14.65.
[7]马绍壮,朱益宏,张文红.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维度结构与测量[J].人口与经济,2012:40-42.
G642.4;R-4
A
1006-0049-(2016)17-0053-01
*2016年河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新建偏远校区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以河北农业大学渤海校区为研究样本(省级项目编号:201610086070,校级项目编号:20162101);2016年河北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科研合作课题:河北省地方高校大学生创业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以河北农业大学为研究样本(项目编号:JRSHZ-2016-01013);2016年河北农业大学社科基金项目:创新能力培养对大学生就业能力促进作用的研究(SK201621-3)。
**作者简介:闫文慧(1995-),女,汉族,河北张家口人,河北农业大学2014级本科在读;胡杨峰(1982-),男,汉族,河北怀来人,硕士研究生,河北农业大学,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