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满时期日本对辽宁地区矿产资源的掠夺及对环境的影响*
2016-02-04朱诗畅
朱诗畅
渤海大学政治与历史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0
伪满时期日本对辽宁地区矿产资源的掠夺及对环境的影响*
朱诗畅**
渤海大学政治与历史学院,辽宁锦州121000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迅速占领我国东北地区。伪满洲国成立后,辽宁地区矿产资源成为日本经济掠夺的重点。尤其在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实行“以战养战”的经济掠夺政策,将辽宁地区作为战争资源供应地,大量掠夺以满足其侵略战争的需要。日本对辽宁地区的矿产资源的掠夺方式是竭泽而渔、不计后果的,其行为必然对当地造成多方面的恶劣影响,尤其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是不容忽视的,甚至影响至今。因此,本文将从生态环境视阈下,探究伪满时期日本对辽宁地区矿产资源的掠夺。
伪满时期;日本;辽宁地区;矿产资源;生态环境
一、对矿产资源的掠夺
(一)日本对辽宁地区煤炭资源的掠夺
“九·一八”事变前的日本急需大量的煤炭资源来扩大工业规模,但日本本土的煤炭储量低,质量差,据统计76%的煤炭需要进口,而且高质量的用煤都要从我国进口。所以日本在占领我国辽宁地区后,急于掠夺当地的煤炭资源。
同时我国东北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1932年据满铁地质调查所公布,推订全东北煤的埋藏量为48亿吨。伪满时期日本侵略者从东北掠夺了大量的煤炭资源,1932-1944年日本在东北的煤炭总产量是22229万吨。1944年达2559万吨,是日本国内这年产量4934万吨的51.9%。从数据中不难看出,伪满时期日本侵略者在东北强制实行了“原料满洲,工业日本”的政策方针。日本在辽宁建立了大量的煤炭公司,主要是在抚顺、阜新、本溪、北票等地区建立。
抚顺煤矿位于辽宁地区东部,属辽宁省抚顺县境。抚顺煤矿藏煤量十分丰富,总量839兆吨,占辽宁煤量半数以上。从煤炭的生产情况看,“九·一八”事变之前,满铁经营的抚顺煤矿已经处于垄断地位。据统计从1907到1931年的24年间日本在抚顺共掠夺原煤8823万吨。“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为加速发展战争经济,加快了开采速率。1932年的产量是687万吨,1933年就增加到885万吨,1934年产量保持平稳867万吨,1935年产量持续开采为873万吨,1936年增长到959万吨,1937年增量至953万吨。根据《中央时事周报》报道,“抚顺之煤,预计尚可经四十年之开采。日方之企图,为在此期间内,努力将此处变为工业中心地带”。所以在卢沟桥事变之后,日本为了满足军需工业膨胀的需求,日本把每年的煤炭生产指标定在1000万吨以上,其中主要是依靠抚顺煤矿的生产。煤炭生产后的运输方向,据当时报纸报道,抚顺煤炭“四分之一运往日本供工业上用,满铁用约七分之一,运朝鲜用者二十分之一,在东北销售者,约五分之一,而运往海外者仅八分之一耳。”由此可见,煤炭生产后多数运回日本本土,充当工业加工的原料并扩大军需。
阜新煤矿位于辽宁地区西部,靠近热河的东部,“储量为二百六十三兆吨”,阜新煤矿位于沈阳和锦县两大工业区的中间,交通便利,是东北后起的最大煤田。伪满时期,阜新煤矿有新邱、高德、孙家处露天。阜新煤矿在伪满时期扩张的极为迅速,1938年原煤产量突破百万吨,1939年达到100万吨以上,其后各年均在400万上下。其煤矿的使用方向是“以全部煤输往内地应用。”伪满末期,其原煤产量已占辽宁地区原煤总产量的31.5%,已快接近了抚顺煤矿的产量,成为辽宁地区乃至东北地区举足轻重的另一大煤矿。
(二)日本对辽宁地区钢铁资源的掠夺
辽宁地区钢铁资源丰富,鞍山、弓长岭、本溪湖为当时辽宁地区乃至东北地区最著名的三大铁矿,日本从辽宁地区掠走了大量的钢铁资源,据统计从1931-1945年,“日本掠夺辽宁生铁260.3万吨,特殊钢1184万吨,钢材5796吨。”鞍山地区矿产资源丰富,尤以铁矿为最,据国人统计“中国铁矿埋藏量有百分之六十六以上在东北,而东北的铁矿,又约有百分之三十在鞍山。”据1940年日本人勘查,鞍山铁矿中“贫矿储量170881万吨,富矿2611万吨,均集中于鞍山市为中心的58公里范围内。”所以鞍山铁矿是中国第一大矿。如此丰富的矿产资源,日本早已染指。“九·一八”事变前,1918年日本在鞍山建立了鞍山制铁所,并置有日产铁300吨的熔炉两座,400吨和500吨的熔炉各1座,日可出铁1500吨。1931年,鞍山的生铁产量为27.6万吨,仅次于日本最大钢铁企业八幡制铁所的产量51.7万吨。“九· 一八”事变后,日本在辽宁地区大力发展钢铁工业,因为钢铁资源是军工生产中必不可少的资源。因此1933年日本在鞍山建立了昭和制钢所,并将鞍山制铁所和弓长岭铁矿一起合并。昭和制钢所1935年产生铁470千吨,扩大规模后1943年生铁产量1300千吨,占全国的72%,钢占92%,矿石产量也占50%以上。
除昭和制钢所外,辽宁地区还有本溪湖煤铁公司。本溪地区煤、铁矿资源都很丰富,所以日本早在日俄战争就以中日合并的名义对本溪的矿产资源进行开采。1911年,日本建立本溪湖煤铁公司,据统计到1931年之前,20年间该公司“共炼制生铁83万吨,其中可以用来制造武器的低磷铁3.8余吨。”“九·一八”事变后,本溪湖煤铁公司完全由日本人经营开采,据统计“九·一八”事变到日本战败,生产生铁673万吨。伪满时期,“本溪湖煤铁公司所生产的生铁,有85%被直接运往日本。”随着战争的持续升级,直接运往日本的生铁越来越多。
二、矿产资源的过度开采对环境造成破坏
(一)辽宁地区矿产资源蕴藏量锐减改变地质地貌
矿产资源是耗竭性资源中不可再生的资源。说明储量是有限的,过度开采会导致资源越来越少,造成资源枯竭。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后,迅速占领辽宁地区,并对辽宁地区的工业资源进行大肆掠夺。据统计日本在辽宁地区的煤炭产量由1932年的662.6万吨,增长到1936年的1145.3万吨,4年时间增加92.8%,产量几乎增加一倍。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日本更加疯狂的掠夺,由原来的1175.6万吨增加到1944年的1306.8万吨,七年时间增加11.2%。
抚顺煤矿是辽宁地区最大的煤矿,1937年前产量持续大幅增长,1937年后其产量仍达到每年900万吨以上。但1940年以后,由于日伪强行采煤,造成采剥比、采掘比严重失调,从而导致了抚顺煤矿产量普遍下降。1944年比l937年露天产煤量减少45.6%,井下采煤量减少54.5%;其中新屯矿减少83.8%,新矿减少62.3%,万达屋矿减少62%,龙凤矿减少了58%。其后生产连年下降,到1944年时生产量为470万吨。抚顺煤的减产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是日本为了掠夺煤矿,不合理开采,在其掠夺期间便导致煤矿存储量的大量减少,以致采矿量大为减少。
煤炭开采会破坏生态平衡,大量的煤矸石和废水污染了周边环境,矿尘严重影响煤矿工的身体健康,造成的巨大的环境问题。日本疯狂掠夺辽宁地区矿产资源,根本不顾及煤炭挖掘所带来的污染,大量矿山固体废物堆积形成煤矸石,煤矸石本身含有多种有毒、有害物质,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大量堆积长期存放更是破坏了原有地形地貌,更容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氧化、风化和自燃,并产生大量的扬尘和有毒有害的气体,对矿区造成严重污染。
煤炭开采还会导致土地资源破坏。由于地下的局部采空或井工开采作业而导致地表塌陷、地面下沉等现象。日本在1931年掠夺辽宁地区煤炭资源的时候,就发生了这样一起事件。据“辽商工日报抚顺分馆办公处,前日因矿用药力采煤震动,地表因之地基沉降,房倒墙塌,损失极巨。”地表沉陷、裂缝等都会破坏土地资源,影响土地耕作和植物生长,改变地质地貌。
(二)辽宁地区大气污染严重
由于煤矿地下开采作业时井下空间十分有限,因其特殊环境,从某种程度上说井下空气是定量供应的。空气中氧含量低,碳氧化物、氮氧化物和粉尘等污染物浓度却很高。因此,矿山空气污染最主要的问题就是矿井空气污染。
有毒有害气态污染主要来源于爆破矿物岩石的氧化和水解、坑木氧化、瓦斯爆炸、煤尘爆炸、地气涌出、硫化物自燃、井下火灾及井下内燃机尾气等。就毒性最小的二氧化碳而言,“当井下空气中其含量达到5%时,人就会出现耳鸣、呼吸困难等现象,达到10%-20%时,使得呼吸就会处于停顿状态,失去知觉,甚至致人死亡。”矿尘主要来源于矿石开采的凿岩、爆破、装卸、运输等作业过程。这些矿尘数量大、粒径分布宽、在空气中悬浮时间长,含有各种有毒有害物质,不仅是对人体健康危害严重的污染物,而且其本身就会导致各种职业病,如硅沉着病(旧称矽肺)、煤肺、石棉肺、石墨肺等。许多矿尘还具有自燃和爆炸性,是矿井、甚至矿山的重大安全隐患。煤尘、硫化物矿尘等在空气中的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在高温或有明火、电火花、摩擦等作用下可能发生爆炸事故。如有色金属硫化物矿尘的硫含量达到10%以上时,矿尘浓度在250-15009/m3,遇到435-450℃明火,就会发生化学爆炸。
日本在掠夺辽宁煤矿资源时就发生过多起煤矿爆炸事件。1933年12月10日抚顺煤矿发生爆炸“死十四人,五人重伤,五人窒息,此外尚有十五人不知下落。”1934年4月15日上午十时,“抚顺大山煤矿第二号洞突然爆炸,当场死者达百余人。”1935年北票煤矿发生爆炸“二十五日,该矿第四道行,忽发出重硫磺烟气甚浓,日工师督工施救无效,竟与午后四十爆炸,穿二道行为一洞,压毙日籍工师二,华工五十三名,伤三十七名,损失在十数万以上,第二道行,四道行设备皆毁,二十六早并发火甚燃全,矿工事全停,短期间无修复望。”除上述对外发布消息的煤矿灾难,还有些没有对外发布的矿难消息,后来由于日本投降,才有一些史料被曝光,陆续被报道出来。由1946年《海风》报纸上,化名为黄花的作者回忆到“十五年前,本溪也发生一惊人惨案,日人故意用残忍手段窒死二百余人,那时笔者适在该处,亲眼目睹,知之甚详。原因是矿坑内发生大火,日本人完全封闭矿坑,先用木板隔离,外面再套以水门汀,使空气无从入内,强迫其火势熄灭。坑内矿工二百余人因受火势压迫,群拥出口。据料已遭封闭,便都窒息而死。数日后,该坑启封,见全体矿工拥挤洞口,眼珠突出,各人指甲长达半寸,深陷木板之内,厥状之惨。”多起爆炸及火灾惨案,不仅伤害了工人们的生命,也产生了大量的有毒气体。对当地的大气环境造成极大的污染,只是当时并没有人关注生态环境的问题,而今看来,其环境污染状况必然十分严重。
由此可见,日本对辽宁地区矿产资源的掠夺的确对辽宁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影响。首先煤炭资源蕴藏量锐减,其次对当地的空气、土地和水资源都造成污染。本文对煤炭和钢铁资源的掠夺所造成的污染进行了论述,其他矿产资源污染也很严重,但由于种类过多本文便不一一赘述。日本粗放原始的工艺技术,试验性质的开发生产,掠夺式的心态对资源的浪费,直接给辽宁地区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损害,其污染造成的损失无可估量,还需更多学者深入研究。
[1]姜念东.《伪满洲国史》.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0:295.
[2]陈真,逄先和.《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第二辑 帝国主义对中国工矿事业的侵略和垄断》.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8:651.
[3]《抚顺煤矿概况》.《中行月刊》,1931,3(4).
[4]张洁.《辽宁矿产资源的百年开发及对老工业基地发展和振兴的影响》.《大连大学学报》,2006,06,27(3):86.
[5]史丁.《日本关东军侵华罪恶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529.
[6]《辽宁抚顺煤矿》.《中国矿业纪要》1935年,地质专报丙种7,第621页.
[7]《大美晚报记者英人伍赫德氏东省旅行通讯之四十抚顺煤矿视察记》.《中央时事周报》,1933,2(5):66.
[8]史丁.《日本关东军侵华罪恶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529.
[9]《抚顺煤矿概况》.《中行月刊》,1931,3(4).
[10]候德封.《地质专报》,1929年丙种,第243页.
X24;K265.61
A
1006-0049-(2016)17-0015-02
*辽宁省社科基金项目《伪满时期日本掠夺辽宁地区资源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项目编号:L13AZS001);辽宁省社科联项目《城市环境视阈下的近代辽宁工业研究》(项目编号:2015lktlsx)。
**作者简介:朱诗畅(1990-),女,辽宁沈阳人,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