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背篓文化与当代转型思考
2016-02-04高琼
高 琼
(吉首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湖南 吉首 416000)
湘西背篓文化与当代转型思考
高 琼
(吉首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湖南 吉首 416000)
我国湘西地区因为竹林茂密等方面的问题,一直以来竹编工艺都十分发达,尤其是背篓,更是当地工艺技术的典范,不仅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而且实用性较强、应用广泛,是当地居民生活中的重要工具。但随着历史的变迁,现代工具已经逐步进入了人们的生活,为了更好地对背篓文化进行传承,就需要对当地的背篓进行转型。本文将对湘西背篓的编制工艺以及种类进行简单的介绍,并对背篓的文化开展阐述,从而对背篓的当代转型途径提出建议。
选材;湘西;背篓;转型
我国少数民族众多,在湘西地区更是生活着土家族、苗族、侗、瑶等多个少数民族,这就奠定了当地丰富的文化底蕴,而背篓这一当地居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竹编工艺,更是将湘西当地独特的文化价值充分地展现了出来。背篓这种工艺发展至今,其编制工艺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对成熟的地步,且根据编制的样式以及使用的方式,可以分为多个种类,但就科技发达的现代社会而言,背篓这种古老的竹编工艺已经与时代出现了一定的脱离,必须要对其进行一定的改变,才能保证背篓文化长久传承下去。
一、湘西背篓
(一)概述
湘西位于我国湖南省的西北部地区,以山地地势为主,且海拔相对较高,是我国竹资源的主要产地之一,像山竹、毛竹以及楠竹随处可见,也正是这种有利的资源,湘西地区的竹编工艺历史十分悠久。背篓在湘西地区又被称之为“背笼”,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基础工具之一,湘西地区以山地为主,道路相对较为狭窄、崎岖,基本无法使用其他工具进行东西的运输,在这种环境之下,背篓的使用更是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背篓蕴含着湘西独特的文化,可以说是湘西地区人们的智慧结晶。
(二)选材
湘西当地在制作背篓时,都会直接在当地取材进行加工,多数都会以山竹为主要原材料,同时会使用绵竹以及桂竹进行辅助。一般制作背篓时,都会选择直径为12毫米到25毫米左右的隔年山竹,通常这种竹子的强度较强,且韧性较好,无论是在砍竹环节,还是在制作时都较为方便,因此背篓的编制时间通常都耗时较短。在编制背篓时,如果竹子的直径为20毫米左右,则需要四根左右的山竹;如果山竹的直径为12毫米时,则需要九根左右。同时桂竹是在进行称重部分编制时使用,而绵竹则是在锁扣操作时使用。
(三)种类
在湘西地区,背篓按照用途主要分为五种类型:第一种是“洗衣背篓”。湘西妇女都具备吃苦耐劳的品质,也正是因为这种习俗,很多湘西女子在出嫁时,都会以此作为陪嫁之物,且一直传承至今,背篓一直都是嫁娶物品中的必须品。而且洗衣背篓大多外形都较为小巧,图案较为细致,花纹越别致就证明新娘子的手越灵巧;第二种是“儿背篓”。这种背篓通常都是背小孩所使用的,家喻户晓的儿歌“小背篓”就是对这种背篓的一种描述。出于对小孩的爱护之情,儿童的背篓编织较为精细,这种背篓为长筒形状,中间较窄,背篓的口较大,且会对内部进行细致的处理以免伤到儿童;第三种“耕作背篓”。这一名称只是一类背篓的统称,像粗背篓、柴背篓以及高背篓等耕作使用的背篓都可以被称之为是耕作背篓。人们在劳作时会使用这种背篓来作为运输劳动工具以及盛放农作物的工具,也是较为常见的一种;第四种是“水背篓”。居民会将木桶放置在背篓之中,当人们需要去取水时,就会使用其去背水;第五种“装饰背篓”。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进步,已经有大量的工具可以替代背篓,但因为长久以来的一种情怀,人们开始将其作为装饰品,将其编制成了艺术品。目前这种工艺已经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有的甚至已经远销海外。
二、湘西竹编的文化蕴含
(一)造型独特,花纹精美
正如上文所述,湘西地区背篓具有种类丰富、造型多样以及图案美观等方面的特点,这些都是湘西地区人民长久以来根据实践操作总结而来的,通过不断地尝试才达到了一定
的视觉感,为背篓增加了一定的艺术气息。而且背篓的花纹种类繁多,使用不同颜色的篾黄以及篾青,利用不同的编制手法就会编织出不同的图案,这些图案不仅蕴含着独特的意义,同时还使背篓制品具有了独特的韵味,而且背篓是用艺术行为来进行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是湘西物质文化的代表之一,是湘西各民族人民生活积累的体现,包含了各民族理念与文化,这种艺术形式并不做作,是一种自然的艺术表现行为,能够将背篓编织者的心情呈现在背篓之上,整体艺术风格极为朴实无华。
(二)器以载道的意境
所谓“器以载道”是我国自古以来的一种造物意境,是用形态作为语言而将制造者的心境体现出来,能够展现出一种美感。而湘西背篓文化正好体现出了这一点,这种源于生活的编织艺术,暗含着自然与美的规律,能够通过背篓来进行情感的传递,与器以载道的意境相符合。背篓在制作时无论是原材料的选择,还是编织工艺都是经过了长久的实践和创新,包含浓厚理念,带有一定美感。能够具有这样的文化,一方面是因为编织者的工艺,而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原材料,竹子誉为是“君子”的代表,一直给人一种清心、淡雅的感觉,而背篓也正是因为这种原因,整体呈现出了一种自然的感觉。
三、湘西背篓的当代转型建议
(一)打造湘西特色文化
按照上文所述,“背篓”文化已经在湘西传承了很长的时间,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极大的作用,且已经成为了风俗物品中的一种,人们无论是在劳动时,还是生活中,都会使用不同种类的背篓,依然成为了湘西一种独特的风景。现代社会湘西各地开始建立起背篓工艺厂,并将背篓的产品进行了一定的改良,推向了国际市场之中。其中以苗族的背篓样式最为独特,像以楠竹为原材料制作的“盐背篓”,在挑选楠竹时会对原材料进行严格的挑选,并会使用较为粗壮、厚实的竹篾开展编织,同时要对背篓进行光滑处理,在保证坚固性的同时,提高使用者的舒适度,这也会在无形之中增加背篓的运用机率。这一背篓名称源于背盐,因为以前湘西地区普遍缺盐,一些盐商只能远赴四川,因为路程较远且崎岖不平,只有依靠背篓才可完成运输,于是“盐背篓”诞生于世。
(二) 湘西背篓艺术符合现代市场需求
湘西虽然地处偏远,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塑料制品或者其他制品已经进入了人们的生活之中,这样的物品并不能进行一种情感的传达,而且同样化严重的现象,也使人们对这种制品产生了一定审美疲劳,开始逐渐加强了对手编背篓的关注程度,希望背篓能够以一种新的形态出现在市场之中,既可以具有现代的艺术气息,又能够保留传统工艺形式,也正是在这种市场需求之下,湘西背篓工艺的发展与优化已经成为了必然趋势。
(三) 按照现代审美标准,加入现代化生产技术
想要保证湘西背篓的现代转型质量,就要按照现代的审美标准,对背篓的形状以及大小等方面进行一定的改革,并逐渐将其他元素的原材料加入到其中,使呈现的效果更加丰富、多层次,真正实现传统工艺与现代审美的融合,实施真正意义上的背篓形式改革。要对竹篾粗细与编织手法进行深入的研究,找到背篓形式变化的诀窍,这时才能将织物以及金属的材料融合其中,从而确保最终的成品质量与美感。此外,要利用现代工艺的优势,在保证背篓文化有效传承的基础之上,对施工工艺进行简化,对产品进行标准化生产,在提高产品生产效率的同时,为产品的最终质量提供保障,减少人为失误。利用不同元素的不同组合方式,再次对背篓产品进行创新,而且对背篓制作过程进行简化,可以对生产的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同时先进技术的使用,对背篓的设计形成了一定的辅助,以模型进行批量生产,保证产品在市场上的销售率。
四、结束语
通过上文的介绍,使我们对湘西地区背篓各个方面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也体会到了当地“背篓”独特的文化。虽然现代社会各种先进工艺的使用,使背篓的使用机率越来越小,但我们可以按照当地背篓的特点,根据市场的需要,赋予背篓以新的活力,在保留传统工艺文化的同时,适当加入一些现代的艺术,并使用先进科学技术进行标准化的生产,进而扩大背篓的市场,完成“背篓”的当代转型,使这种文化能够世代流传。
[1]张应军,马榕.湘西民族民间竹编工艺探索与实践[J].世界竹藤通讯,2015(6):36-41.
[2]李柏山.湘西苗族竹编文化底蕴及当代转型[J].贵州民族研究,2016(2):81-84.
[3]张宗登.湘西背篓初探[J].装饰,2012(12):96-98.
[4]张应军.武陵山片区竹编文化与工艺[J].怀化学院学报,2014(2):31-33.
[5]罗明金.湘西地区竹编工艺发展探析[J].美术大观,2009(9):219.
[6]李婷婷,舒鑫.湘西地区民族传统手工艺起源及生存环境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0(23):160-162.
C912
A